作物药害原因、表现特点及其补救措施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215.51 KB
- 文档页数:3
农药药害及补救措施引言: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药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然而,长期以来,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特别是农药药害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讨论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农药药害问题的原因1.过量使用农药:为了快速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倾向于过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过高,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2.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许多农民为了节省成本,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导致农作物中对该农药产生耐药性,对其他农药则失去了杀菌效果。
3.不合理施药技术:农民缺乏农药使用知识和技巧,经常使用错误的农药剂量、喷药方式和时间,造成药物浪费和环境污染。
二、农药药害问题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农药使用过量和不合理,会导致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农药残留增多,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生物多样性。
2.食品安全问题: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超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引发慢性病、损害脏器功能和妨碍儿童正常发育。
3.生物种群减少:农药对农田周边的昆虫、鸟类和蜜蜂等有益生物造成直接或间接伤害,导致生物种群减少。
三、农药药害问题应对措施1.提高农民培训水平:加强农民农药使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过量使用和错误施药。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通过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等自然力量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3.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农药销售和使用行为,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
4.发展绿色农药:加大对绿色、生态友好的农药研发力度,推动农药行业向环保方向转型,减少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5.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推广有机种植和农田复种技术,促进土壤的生态修复,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
结论:农药药害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农民和农药企业等都应该承担起责任,通过加强培训、推广绿色技术和强化监管来控制和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保护农作物的质量和人民的健康。
农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及补救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农作物免受害虫、病菌和杂草的侵害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药害问题。
药害是指农药在使用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水源、环境、人体和其他非目标生物产生的有害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药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1.选择不当:农药使用者在选择农药时,往往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对不同农作物所需的农药种类、剂量和使用期限等信息缺乏了解。
因此,使用者常常会使用错误的农药,或者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剂量下使用农药,导致药害的发生。
3.时机不当:农药的使用时机也是产生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发生的不同阶段,对应的农药使用时机也不同。
如果不在正确的时间点使用农药,就会导致农药对目标生物的毒杀效应不佳,或者对非目标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4.残留问题:农药的残留是产生药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当农产品在采摘或者收获后仍然带有一定残留的农药时,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处理,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此外,农药的残留还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农药产生的药害,可以采取以下补救措施:1.加强培训和宣传:应加强对农药使用者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农药知识和操作技能。
农药生产厂家、农技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供准确的农药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指导。
3.加强监管和执法: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农药质量和保质期的检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农药进行注册和准入管理。
对违法销售、不合格产品和超标残留的严重违法行为要进行严厉的处罚,以起到威慑作用。
4.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为了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可以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如利用天敌、微生物和植物间作作用等方法来控制害虫和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些方法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药害的发生。
5.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农药残留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情况,识别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农作物药害的产生原因和处理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很多农民不清楚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无法做到安全、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因此,导致农作物药害频繁发生,致使农作物减产减收.为此,笔者整理出农业生产中作物药害的产生原因、主要症状表现及农作物药害的预防措施。
一、农作物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1)药剂种类.不同类型的农药对不同植物的药害程度不同。
如有机氯杀虫剂对瓜类易产生药害,敌百虫、敌敌畏等有机磷类杀虫剂易对高粱产生药害。
(2)药剂剂型和使用浓度。
一般来说,不同剂型的农药产生药害的可能性大小不同,但无论何种剂型,如果加工质量差都会增加产生药害的可能性。
如油剂、乳油等分层,出现沉淀;可湿性粉剂结块,悬浮率低,粉剂结絮.另外,农药的使用浓度越高,越易产生药害。
(3)药剂使用方法。
农药使用方法种类较多,若使用方法不恰当就会造成药害,其主要表现为误用农药、错混农药、稀释农药过高、所用的水质不同、残留药害、漂移药害、喷雾器清洗不彻底等等。
(4)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不同,对药剂的敏感性亦不同。
(5)农作物的生育期。
作物不同生育期对药剂敏感度亦不同,一般地说,植物在幼苗期、开花期、孕穗期比较敏感,易产生药害。
(6)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随着气温的升高,农药的药效增强,但药害也同时增大,湿度高时利于药剂向植物体内渗透,提高药效,同时也易造成药害,所以在多雨、多露的天气不宜喷药。
(7)光照.阳光照射强烈易发生药害.(8)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对土壤使用除草剂的药效发挥和药害产生有明显影响。
二、农作物药害的主要症状:一般情况下,农怍物药害发生后.常表现出以下几种症状:(1)斑点。
在作物施药后较短时间内,其叶片及茎甚至果实上产生黄斑、褐斑、枯斑等。
(2)黄化。
幼嫩新叶新梢变黄,影响正常生长。
(3)畸形。
作物受农药危害常见的畸形有卷叶、新叶丛生、根肿、穗部及果实畸形等.(4)枯萎.除草剂使用不当产生的药害,致使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农药药害发生原因与补救措施农药药害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不适当使用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那么,农药药害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补救措施呢?1. 不规范使用农药。
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和农药对应的使用量和时间不同,如果不按照要求使用,就容易造成残留,造成药害。
2. 合理施肥不足。
植物的生长需要养分,如果没有充足的营养,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提高植物对农药的敏感性,诱发药害。
3. 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选择错误的农药或剂量,或不正确地使用,导致药剂残留过多,水土环境被污染。
4. 农药品质问题。
如果农药质量不合格,会导致使用后出现药害现象,甚至威胁农产品安全。
1. 规范农药使用。
注意农药与作物的匹配使用、正确使用和涂控、施药机械设备的维护保养、施药时机、送风装置的受张向上、纵横错置,合理安排使用时间和方法,以最小的投药量控制农药残留,并减轻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3.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的科学技能,加强农业农村局与农民的联系,普及施肥农药正确地知识,宣传从源头减少药残的做法和观念。
4. 保证农药质量。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对非法生产出售假劣农药的行为进行打击,并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鼓励使用正规的农药品种。
5. 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技术为核心,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合成肥料的低碳、生态农业模式,能够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升农产品品质。
综上所述,农药药害是我们在生产中面临的老大难问题。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对农药药害治理方面的投入,推广生态农业的思想和技术,加强科学技术和安全生产的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和质量意识,逐渐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
常见农作物药害症状及补救措施引言药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农作物药害症状表现为植株发育异常、叶片出现斑点或变形、病害的增加等。
本文将介绍常见农作物药害的症状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常见农作物药害症状1. 叶片症状常见的叶片药害症状包括叶片发黄、叶片枯萎、叶片弯曲等。
•叶片发黄:药物过量喷洒或药物残留导致叶片发黄。
药物过量堆积在叶片上会导致叶绿素合成受阻,从而出现叶片发黄的症状。
•叶片枯萎:药物过量喷洒或药物残留导致叶片枯萎。
药物过量会破坏植物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叶片失去水分而枯萎。
•叶片弯曲:药物过量或不当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物会导致植物的叶片出现弯曲、卷曲的症状。
2. 根系症状药害还会影响植物的根系,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根系腐烂等问题。
•根系发育不良:常见于药物过量施用或多次使用药物。
药物过量会破坏植物的细胞生长和根部吸收功能,导致根系发育不良。
•根系腐烂:使用含有毒性成分的化学农药时,会造成植物根系腐烂。
根系腐烂会导致植物无法吸收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从而引起植株生长受阻。
3. 花果症状药害也会影响植物的花果发育,导致花蕾凋萎、果实畸形等问题。
•花蕾凋萎:常见于使用含有激素类农药时。
过量或不当使用激素类农药会导致花蕾凋萎,影响花的正常开放。
•果实畸形:使用含有重金属等有毒成分的农药时,会导致果实畸形。
重金属在高浓度下对果实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果实畸形。
4. 生长发育症状药害还会影响农作物整体的生长发育过程,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生长异常等问题。
•植株矮化:常见于使用雌性激素类农药时,植物受到类似于雌激素的作用而导致矮化。
过量或长期接触雌激素类农药会抑制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叶片生长异常:某些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植物叶片生长异常,例如畸形、变小或变大等。
这种生长异常症状常伴随着叶片色素变化等问题。
二、农作物药害的补救措施1. 及时停用农药一旦发现农作物出现药害症状,要及时停止使用农药,以避免继续损害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作物常见药害的实用补救措施随着人们对农作物生产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植物病虫害和药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药害是指农作物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受到的损害,常见症状包括叶片变黄、萎缩、枯死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农作物的药害及其实用的补救措施。
一、水稻药害水稻药害多见于生长期的旱田稻,常见症状包括叶子烧伤、生长不良等。
水稻药害的主要原因是药剂浓度过高或施药不当。
要想消除水稻药害,可采取以下措施:1.降低药剂浓度:通常情况下,水稻的药剂浓度应该控制在稀释比例的1/1000左右。
如果浓度过高,应及时加水稀释,防止药害的发生。
2.施药时机的选择: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季节、气象等因素来确定适宜的施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在抽穗期施药效果最好。
3.注意施药技巧:施药时应采用逆风向喷洒,避免药剂飘散,如果有风的情况下,应选择较低的浓度,避免药害的发生。
二、玉米药害1.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或除草剂: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和杂草,应选择合适的药剂,并且在使用前了解药剂的适用范围,以及对玉米的影响程度,以避免过度使用。
2.施药时机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在玉米的生长期中应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机,以避免药剂浓度过高,从而导致药害的发生。
3.注意施药技巧:在施药时应注意控制喷洒的角度和药液的流速,以避免药液集中在玉米上,导致玉米药害的发生。
三、果树药害1.降低药剂浓度:果树的药剂浓度应该从环境因素考虑,适当降低至稀释比例的1/500左右即可。
综上所述,药害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对施药时机、药剂浓度、施药技巧等方面的合理选择,可以有效地降低药害的发生率。
农民朋友们应该充分了解各种草药的用法,防止草药在处理过程中受到损坏。
作物药害症状及其快速解救措施在农业生产中,由于种植户错用农药,或者用了变质的杂质农药,或者因为喷药技术不当都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的药害。
如何识别药害症状?产生药害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呢?这些都是农民朋友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作物药害的9大症状1、叶花脱落:这是由农药喷施不当对其他作物造成的叶花脱落。
如,我们喷施敌百虫过程中,不小心喷到豆类上,容易出现落花、落叶的现象,而且在短短几天就全部掉光。
2、叶片枯萎:这极大多数是由除草剂使用不当所引起。
3、叶片黄化:主要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正常光合作用所引起。
如杀灭菊酯在西瓜上有新梢发黄表现;小麦受绿麦隆轻度药害时,表现为基叶发黄等等。
4、斑点:这类药害主要表现在作物叶片上,有时也发生在茎秆或果实皮上。
常见的药斑有褐斑、黄斑、网斑等几种。
5、畸形:这在作物茎叶和根部均可表现症状,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如棉花遭受除草醚药害,则生长点萎缩,棉叶呈撅叶状畸形等等。
6、生长停滞:这类药害是抑制了作物的正常生长,使植株生长缓慢。
如油菜使用绿麦隆不当,表现生长迟缓、分枝减少、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多效唑用于连晚秧田,若不作移栽处理,采用拔秧留苗栽培,则使秧苗生长缓慢,影响正常抽穗。
7、不孕:这类药害是在作物生殖生长期用药不当而引起。
如在水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后,使用稻脚青,可引起雄性不育,造成空批青粒穗而减产。
8、劣果:这类药害主要表现在植物的果实上,使果实体积变小,果表异常,品质变劣,影响食用价值。
如西瓜受乙烯利药害,瓜瓤暗红色,有异味;番茄遭受铜制剂药害,可使果实表面细胞死亡,形成褐果现象;葡萄受增产灵药害,表现果穗松散,果实缩小。
9、部分脱落:这类药害大多表现在果树及部分双子叶植物上,有落叶、落花。
落果等症状。
如桃树受铜制剂药害,会引起落叶;梨树花期使用甲胺磷,会引起落花;山楂使用乙烯利不当,会引起落果、落叶;波尔多液可引起苹果落花落果;石硫合剂对苹果也可引起落果。
常见农作物药害症状、原因及补救措施一、药害症状1、斑点:这种药害主要表现在叶上,有黄斑、褐斑、枯斑等。
如丁草胺在水稻田初期施用造成水稻叶褐斑,代森锰锌浓度高会引起水稻叶边缘枯斑,杀虫双浓度高引起白菜叶产生枯斑。
2、黄化:黄化的原因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合成,或阻断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或破坏叶绿素。
如速灭杀丁在西瓜上施用引起新梢发黄;适用于麦田的苯磺隆飘移到其他作物上出现黄化等;抑太保喷施于白菜,引起幼苗菜心发黄。
3、畸形: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发生这种药害。
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如番茄喷洒高浓度的萘乙酸会出现卷叶;2,4-D施用不当出现空心果、畸形果;纯度不高的三十烷醇易使番茄嫩叶卷曲等。
4、枯萎:这种药害一般全株表现,主要是除草剂药害。
如西瓜苗受绿麦隆药害出现嫩叶黄化、叶缘枯焦、植株萎缩;高浓度的草甘膦、百草枯喷施杂草上如药液飘至作物上,定会引起植株枯萎。
5、生长停滞:生长抑制剂、除草剂施用不当出现药害。
如矮壮素用量过大引起作物生长停滞。
6、枯死:DDV用于高梁、玉米上,如果药害严重,会引起高梁、玉米枯死。
7、不孕:引起这类药害的原因是花期用药不当。
如在水稻抽穗时施用稻脚清会造成空秕粒。
8、脱落:在果树和其他双子叶植物上常发生,有落花、落叶、落果等。
如桃树施用水胺硫磷和花期施用氧化乐果造成落叶;山楂施用乙烯利不当引起落果、落叶。
9、劣果:果实出现药害有时表现为果面异常、品质变劣。
如西瓜受乙烯利药害,瓜瓤暗红色、有异味,高温(气温大于30℃)施用高浓度早瓜灵,会引起瓠瓜产生异味。
二、农作物药害产生的原因1、施用药剂过量。
有些农民存在着用药越多,防效越好的观念,使用时不看说明不相信推荐剂量,往往成倍增加用量,造成药害。
如粉锈宁使用过量,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干枯;玉米田超量使用“莠去津”成份的除草剂,可导致下茬小麦受害,表现为年前出苗不整齐,叶发黄,年后生长缓慢,不分蘖或少分蘖,穗粒数明显减少,千粒重下降。
农药药害发生原因与补救措施农药药害是指使用农药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环境和农作物产量造成的不良影响。
农药药害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涉及农药的种类、使用方法和环境等因素。
为了减少农药药害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些补救措施。
一、农药种类选择不当农药种类选择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选择农药种类时,需要按照目标害虫或病虫害的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应用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疏忽或者认知不足,农民往往盲目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导致植物、土壤和空气等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补救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加强对农药种类及其使用方法的指导和监管,指导农民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做到“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从根本上避免农药药害的发生。
二、使用方法不当农药使用方法不当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使用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方法等因素,以充分发挥农药的防治效果,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不足,往往存在使用剂量偏大、使用时间不当、使用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药的残留量过高,引发农药药害。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民使用农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意识水平,建立农药使用档案,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检测,做到“科学用药、规范用药”。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导致农药药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气象条件、土壤情况、植物病虫害种类和数量等。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可能会造成农药防治效果不佳或者残留量增加,从而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补救措施:加强对农场、农田、草坪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管理,加强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研究,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残留量。
四、管理和监测不到位农药药害的发生也和农药使用的管理和监测不到位有关。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往往存在违规使用农药、不合格农药流入市场等问题,导致农药药害的发生。
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及补救措施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控制害虫、杂草等对农作物的危害。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可能会对农作物产生药害。
本文将探讨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及相应的补救措施。
首先,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毒性对农作物的直接伤害:农药中的活性成分对农作物可能产生直接损害。
例如,高浓度使用其中一种农药可能导致叶片凋谢、叶片黄化、果实变形等现象。
这些直接伤害会导致作物的生长发育受阻,降低产量和品质。
2.生态环境影响: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例如,一些农药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抑制有益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
这样的药害可能不仅对农作物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长期的影响。
3.抗药性:由于长期的农药使用,一些害虫和杂草已经对常用农药产生了抗药性。
这意味着原本有效的农药对这些抗药性害虫和杂草已经失去了效果,导致农作物遭受更多的损害。
针对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补救措施:2.轮作休耕:合理的轮作休耕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对农药的依赖。
通过轮作可以改变田间环境条件,破坏害虫和杂草的生命周期,控制害虫和杂草种群的数量,并让土壤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捕食者等天然生物对害虫和杂草进行控制。
通过引入益虫、植物提取物等有机农业手段,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
4.科学肥料使用: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农药的使用。
适量使用有机肥料、配合合适的化学肥料,增强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土壤修复和改良:对于已经受到农药污染的土壤,可以采取一些修复和改良措施。
例如,采用耕作方式改变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帮助土壤修复和恢复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农药对农作物的药害不可忽视,但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采用相关的补救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害的发生。
农作物药害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所谓药害是指农药使用不当而引起植物发生的各种病态反应,包括由药物引起植物的组织损伤、生长受阻、植株变态、减产、绝收、甚至死亡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变化。
1作物药害的症状1.1斑点斑点药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也在茎秆或果实表皮上。
常见的有褐斑、黄斑、网斑等。
1.2黄化黄化的原因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合成,或阻断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或破坏叶素绿。
药害引起的黄化与营养元素缺乏引起的黄化有所区别,前者常常由黄叶变成枯叶;后者引起的黄化,全田黄苗表现一致,而病毒引起的黄化常有碎绿状表现。
1.3畸形由药害引起的畸形可发生于作物茎叶和根部,常见的有卷叶、丛生、肿根、畸形穗、畸形果等。
药害畸形与病毒病害畸形不同,前者发生普遍,植株上表现局部症状,后者往往零星发生,表现系统性症状,常在叶片混有碎绿明脉、皱叶等症状。
1.4枯萎药害枯萎往往整株表现症状,大多由除草剂引起。
1.5生长停滞这类药害是抑制了作物正常生长,使植株生长缓慢。
1.6脱落这种药害大多表现在果树及部分双子叶植物上,有落叶、落花、落果等症状,并伴有其他药害症状,如产生黄化、枯焦后,再落叶。
1.7劣果此类药害表现在植物的果实上,使果实体积变小,果表异常,品质变劣,影响食用价值。
2引起药害的原因2.1农药质量差同一种农药,不同厂家的产品质量的差异,对作物造成的敏感性不同。
一些农药保管不当,贮存时间过长,引起分层、沉淀、结块等现象,也容易引起药害。
2.2农药混用不当在生产中,经常有许多经销商推荐防治一种病害或虫害使用多种农药,这些药剂相互反应,造成药害。
另外,很多农药酸碱性不同,这种混用不但降低药效,还极有可能造成药害,各类铜制剂也不能与各种碱性农药混用。
如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混用容易产生药害。
2.3药量和浓度不当植物对农药有一个耐药量,超过一定的量或浓度,一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
有的农户喷药时用水量不够,导致单位面积用药浓度过高,易产生药害。
农作物药害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第一篇:农作物药害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农作物药害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在农作物种植中,由于农药施用过程中的种种原因,随处可见农作物遭受药害的现象,轻者生长受到抑制,重者造成植株枯死,甚至绝收。
从多年农作物遭受药害的情兄来看,产生药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用错了农药,如误将除草剂当成防病治虫药使用。
二是滥用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
由于很多农民不按农药使用说明书用药,盲目使用不宜使用的药剂造成的,或长期单一使用一种药剂防治病虫害,打万能药、保险药,认为浓度越高其效果越好,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后,在防治效果不理想时随意加大药液浓度造成药害,导致药害事故频频发生。
三是施药时间不科学。
多数农药在天气过于干旱、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尤其是中午温度高时给果树喷药后,水分蒸发快,药液瞬间即干,使农药不能随水分迅速的渗透至叶果组织内部而浓缩,刺激叶果,使农药浓度容易增大,加之果树吸收药液快,生理机能代谢强,而抵抗力相对降低,因此,容易发生药害。
连续几天大雨过后即晴,气温又过高时立即喷药,由于阴雨天气温较低,叶果表面细胞闭塞,雨后天晴气温猛高,表皮细胞即刻扩张,且呼吸量加大而造成药害。
大棚设施内温湿度大,用药浓度不应该参照露地使用。
四是在作物的敏感生育阶段施药,如禾本科作物在孕穗期、柑桔的幼果期,梨谢花后、葡萄谢花后对药剂较敏感,多数作物的种子耐药力强但苗期、花期易发生药害。
五是不合理混用农药。
部分农户为了方便,少则2-3种,多则4-5种农药混用,加之本身对其药理性质不太了解,往往产生药害。
如:三唑锡与有机磷农药混用对柑桔产生药害、农药和肥料混用容易产生药害。
六是不清楚杀虫杀菌剂的敏感作物如:敌敌畏:高梁、月季花、玉米、豆类、瓜类幼苗。
2、敌百虫:玉米、苹果、高粱、豆类。
3、辛硫磷:黄瓜、菜豆、甜菜、高粱。
4、毒死蜱(乐斯本):烟草。
5、克螨特:25厘米以下瓜、豆、棉苗,稀释不宜低于3000倍;柑桔新梢嫩叶,不宜低于2000倍(均以73%乳油计)。
农作物药害问题及对策
农作物药害问题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过程中可能导致的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农作物药害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农药残留:
农药的不适当使用或滥用可能导致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对策:推行绿色农业,使用有机农药和生物防治方法;控制农药使用量和频次;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检测,确保合格的农产品上市。
二、抗药性:
长期的农药使用可能导致农作物对某些农药产生抗药性,耐药虫害的出现使得农药的效果逐渐减弱。
对策:轮作和间作,减少单一农药的使用频率和量;合理选择不同机制的农药进行交替使用;开发新的农药或寻找其他有效的防治方法。
三、生态环境破坏:
不当的农药使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杀死对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和蜜蜂。
对策: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频次;保护和增加农田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病能力。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依赖农药过多可能导致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药、智能农机等,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探索替代农药的可行性。
五、农民健康问题:
过量接触农药对农民的健康产生危害,可能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
对策:加强农药使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推广绿色有机农业,减少农药使用。
总的来说,解决农作物药害问题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和有机农业、加强监管和教育等。
同时,农民和政府应密切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和农民的健康。
作物发生药害的症状表现与补救措施药害是指因施用农药不当,而使农作物产生的各种病态反应,包括作物体内生理诸过程的非常变化、生长受阻、植株变态甚至死亡等一系列症状。
从药害症状表现时间来看,可分为急性药害和慢性药害两种。
急性药害是指施药后10天内所表现出的症状,多呈现斑点、失绿、落花、落叶、落果等;慢性药害往往在施药数十天后方可觉察,如出现黄化、畸形、小果、劣果等。
一、发生药害的原因及药害症状:1、产生药害的原因虽然较为复杂,但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错用农药或随意混用农药;二是使用变质和含有害杂质的农药;三是尚未掌握施药技术,施药时选择了不适宜的作物生育阶段,以及不适宜的施药天气、方法等。
2、药害的主要症状表现:(1)斑点型。
这类药害主要表现在作物叶片上,有时也发生在茎秆或果实皮上。
常见的药斑有褐斑、黄斑、网斑等几种。
如水稻秧田初期喷洒丁草胺不当,稻叶会发生不规则褐斑;用井冈霉素喷洒西瓜苗叶,会出现小黄斑;波尔多液在苹果表面上可产生木栓组织的棕色网斑等。
(2)黄化型。
这类药害在植株茎叶部位均有表现,以叶片黄化发生较多,主要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正常光合作用所引起。
按药害轻重,有叶片发黄和全株发黄之分。
叶片发黄又有心叶发黄和基叶发黄二类。
如杀灭菊酯在西瓜上有新梢发黄表现;小麦受绿麦隆轻度药害时,表现为基叶发黄;小麦受西玛津药害时,可从叶尖边缘开始发黄,然后扩展至全叶,造成叶片或全株发黄枯死;敌草隆可使棉苗叶片出现黄化型退绿症状。
(3)畸形型。
这类药害在作物茎叶和根部均可表现症状,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
如小麦种芽受到二甲四氯药害时,表现为芽鞘基部和幼根基部肿大;棉苗遭受除草醚药害,则生长点萎缩,棉叶呈撅叶状畸形;番茄受2,4—D药害时,表现典型的空心果和畸形果。
(4)枯萎型。
这类药害往往整株表现症状,极大多数是由除草剂使用不当所引起。
如水稻苗期的草甘磷药害,可引起植株枯黄死苗;西瓜苗受绿麦隆药害后,表现出嫩叶黄化,叶片枯焦,植株萎缩,以致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