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
- 格式:docx
- 大小:12.79 KB
- 文档页数:2
村官综合知识-44(总分37.5,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1.下列农作物在中国开始种植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①水稻②占城稻③葡萄SSS_SINGLE_SELA ①②③B ③①②C ②③①D ①③②分值: 1答案:D[解析] 水稻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已有14000~18000年。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
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中国栽培葡萄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为汉代人张骞引入。
故选D。
2.“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有德就有才B 有才就有德C 才是才,德是德,二者没有什么关系D 才与德关系密切,在二者关系中,德占主导地位分值: 1答案:D[解析]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
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
故选D。
3.在下列物品和服务当中,存在“搭便车”可能的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城市公共汽车B 缴费通过的桥梁C 路灯D 城市出租车分值: 1答案:C[解析] “搭便车”的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行人不需付费即可享用路灯照明,属于“搭便车”行为。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______。
SSS_SINGLE_SELA 如“阿Q”“WTO”一类的“字母词”已遍布汉字文化圈内,不仅进入了教科书,而且活跃在各类媒体上B 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事业,政府要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加大环保工作的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其中C “大部制”改革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增强其服务能力D 廉租住房制度建设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何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分值: 1答案:B[解析] A项语序不当,“活跃在各类媒体上”,应与“进入了教科书”互换位置;C项成分赘余,“目的”“为了”重复;D项缺宾语,“解决”缺宾语“问题”。
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孙辉亮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许多国家,一代代农民、牧民、林农、果农利用当地独特的管理实践和技术,创造、发展并保持着一些专门的农业系统和景观,不仅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景观,维持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也成为了有着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
在宣化,就有这样一个地标性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这一以庭院式栽培为主,独特的漏斗架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是全球第一个入选“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试点地的城市农业文化遗产。
宣化,位于华北阴山山脉东边,北拒大漠,南扼中原,既有中原汉民族农耕文化的特征,又有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汇集的交融地带,文化积淀十分丰富。
“京西第一府”、“九边之首”、“葡萄城”都是宣化的美誉。
宣化种植葡萄有着悠久的历史,栽培技艺古老。
相传,宣化牛奶葡萄是由2100多年前西汉张骞从西域引入。
现存的历史资料记载,其栽培最晚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
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考证,宣化牛奶葡萄栽培历史,应该在1800-1900年之间。
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牛奶葡萄逐渐由皇宫和寺庙引入寻常百姓家。
这之后的葡萄种植,已不限于在寺庙内栽培,开始在一些大户人家和沙土较好的农户家中栽种。
宣化城北地势平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葡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宣化下八里辽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距今1000多年的一串干瘪的葡萄和一瓷瓶粽红色的液体,证明那时葡萄已在民间广泛种植。
瓷瓶中的粽红色液体经国家文物鉴定中心检测为葡萄酿造的果酒,也说明宣化人酿造饮用葡萄酒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元太宗下令迁移西京宣德府(宣化)万余户农民在大漠西域垦田地、栽葡萄。
可见当时宣化的葡萄种植规模之大、种植技术之高。
明清时期,是宣化葡萄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九子朱?为谷王,展筑宣化城,开辟葡萄园,宣化牛奶葡萄成为皇家贡品。
第一章1【单选题】葡萄grapevine属于_____________ 植物。
A、热带B、亚热带C、温带D、寒带我的答案:C 得分: 1.7分2【单选题】全世界主要栽培的葡萄种为_____________ 。
A、欧洲葡萄(欧亚葡萄)B、美洲葡萄C、亚洲葡萄D、酿酒葡萄我的答案:A 得分: 1.7分3【单选题】全球栽培最广的葡萄品种为_____________ 。
A、鲜食葡萄B、酿酒葡萄C、制干葡萄D、制汁葡萄我的答案:B 得分: 1.7分4【单选题】山葡萄(Vitis amurensis)原产_____________ 。
A、亚美尼亚B、美国C、法国D、中国我的答案:D 得分:1.7分5【单选题】古植物学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葡萄种植地位于_____________ 。
A、高加索地区B、非洲埃瑟俄比亚C、中国新疆地区D、古埃及地区我的答案:A 得分: 1.7分6【单选题】以下哪种葡萄果实颜色属于"白色品种" _____________?A、紫色B、蓝色C、粉红色D、绿色我的答案:D 得分:1.7分7【单选题】以下哪种葡萄果实颜色属于"黑色品种" _____________?A、粉红色B、白色C、黄色D、绿色我的答案:A 得分: 1.7分8【单选题】以下哪种葡萄品种属酿酒葡萄_____________?A、巨峰B、玫瑰香C、赤霞珠D、意大利我的答案:C 得分: 1.7分9【单选题】酿酒葡萄果实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 ?A、果穗松散B、果穗大C、肉质厚D、果粒小我的答案:D 得分:1.7分10【单选题】葡萄与葡萄酒的历史至少有_____________ 年。
A、500B、1500C、3000D、8000我的答案:D 得分:1.7分11【单选题】什么样的葡萄适宜制作葡萄干_____________ ?A、有籽葡萄B、天然无核葡萄C、人工无核葡萄D、酒用葡萄我的答案:B 得分: 1.7分12【单选题】葡萄属于_____________ 作物。
古丝绸之路传入了哪些水果都说秋色最美,古丝绸之路的秋天尤美!"一带一路,昂扬在途"寻访之旅刚一进入甘肃境内,我就充分感受到了这份美:从天水麦积山的核桃到哈密的瓜,再到吐鲁番的葡萄……处处瓜果飘香。
殊不知,很多水果如葡萄、石榴、苹果、核桃、无花果、扁桃、阿月浑子、油橄榄以及榅桲等,都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从西亚、中亚以及、甘肃一带传入中原内地的,其中葡萄、石榴、苹果被视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三大名果"。
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司马迁《史记》:"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一听到这歌声,马上就会让人想到的吐鲁番,那个盛产葡萄的葡萄沟。
其实,吐鲁番原来并没有葡萄,葡萄是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的。
有关葡萄这种水果的功效、食用价值及生长环境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写作"蒲陶",列为"果菜部上品"第一条:"蒲陶,味甘平。
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生山谷。
"除了"蒲陶",还写作"蒲桃",中医称其为"草龙珠",另有"月支藤"、"赐紫樱桃"等称呼。
葡萄虽然如今在中国各地都有种植,原生地却是在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一带,植物学上称为"欧洲葡萄"。
最初传至埃及,大约在五六千年前已在今埃及、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以及中亚细亚等地栽植。
考古发现,在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图特摩斯四世(公元前1397年至前1387年)墓室壁画中已有葡萄丰收、努比亚奴隶采摘葡萄和酿酒的景象;在今伊朗境内的尼尼微古城遗址上还曾出土过一块制作于公元前645年的"亚述王园中饮宴"的石板,上面的浮雕中也有葡萄。
中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中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汉代,因为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原产于西域。
汉代张骞通西域后,这些植物才在中原引种。
葡萄原产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司马迁《史记》:“汉使取其实来,因而皇帝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葡萄是经过过程古丝绸之路传入的。
有关葡萄这类生果的功用、食用价值及展开状况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写作“蒲陶”,列为“果菜手下品”第一条:“蒲陶,味甘平。
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
可作酒。
生山谷。
”中国最早栽植葡萄始于汉武帝期间,由出使西域、率先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带回。
还有一种说法觉得,新疆的葡萄该当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引入了,再由新疆传到甘肃、陕西,及至全中国。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录,葡萄是从中亚古国“大宛国”引入的。
在引进葡萄的同时,酿葡萄酒之法也随之传入。
唐朝时葡萄酒已成为迎来送往的深切饮品,诗人王翰曾在《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张骞出使西域又称张骞通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葡萄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葡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引入中国的。
中国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是《诗经》,但里面说的是野葡萄,“六月食郁及薁”,“薁”就是野葡萄。
这反映出殷商时代的人们已经知道采集并食用各种野葡萄了。
但是,今天我们习惯上说的葡萄,指的却是欧洲葡萄,是在汉武帝时期才来到中国的。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苜蓿随天马,葡萄出汉臣,葡萄和苜蓿随着天马和张骞传入中国。
唐代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里的蒲桃指的就是葡萄。
____答题带选项题库(2023年11月10日)1、____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出题:山东科技报社山东学习平台〕A、《淮南子》B、《史记》C、《礼记·月令》D、《授时历》答案:B2、我国的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____税率。
A、比例B、超额累进C、定额D、超率累进答案:B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平安法》规定,____按照宪法规定,决定____的宣布,决定全国总发动或者部分发动,决定全国或者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行使宪法规定的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涉及国家平安的其他职权。
〔出题:司法部全国普法办〕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D、国务院答案:B4、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____。
〔出题:福建学习平台〕A、福建B、贵州C、江西D、海南答案:A5、采用引漳灌邺的方法使得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的人是____。
〔出题:山东科技报社山东学习平台〕A、大禹B、孙叔敖C、西门豹D、史禄答案:C……65、“亚圣”指孟子,那“至圣”所指的儒家代表人物是____。
〔出题:山东科技报社山东学习平台〕A、孔子B、程颐C、朱熹D、董仲舒答案:A66、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____,亦是北宋名臣,其书法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学专著《茶录》和果树分类学著作《荔枝谱》。
〔福建学习平台〕A、蔡襄B、李纲C、李贽答案:A6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平安法》规定,国家建立____,组织专家和有关方面开展对国家平安形势的分析^p 研判,推进国家平安的科学决策。
〔出题:司法部全国普法办〕A、国家平安决策咨询机制B、国家平安分析^p 机制C、国家平安信息协调机制D、国家平安信息评估机制答案:A68、“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处江湖之远那么忧其君”出自宋朝诗人范仲淹的____。
辣椒、葡萄、棉花、烟草、玉米、石榴、红薯、土豆、西红柿何时传入中国的众所周知,辣椒、葡萄、棉花、烟草、玉米、石榴、红薯、土豆、西红柿都是舶来品,但很少有人能全部说出它们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1、辣椒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把辣椒带回欧洲,并由此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
辣椒于明代传入中国。
清陈淏子之《花镜》有番椒的记载。
今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成为一种大众化蔬菜。
2、《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
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馆旁极望焉”;《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
做为通西域的汉使张骞何时将葡萄种子引入内陆,可从《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其通西域的经历中找出结论。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带领百余人出使大月氏,经陇西时被匈奴拘留10多年,后与随从逃走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
公元前128年取道南山,欲经羌中(今青海)归国,中途又被匈奴扣留。
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仅剩2人。
在这种情况下引种葡萄、苜蓿的可能性不大。
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汉使抵大宛等国,这时从大宛引入葡萄是可能的。
因此,我国内陆葡萄引种栽培起始时间应不早于公元前119年。
3、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我国至少在2000年以前,在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已采用棉纤维作纺织原料。
但是在中原地区,起初人们只将棉花作为观赏植物,并未认识到它的经济价值。
9世纪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在其《苏莱曼游记》中记述,在今北京地区所见到的棉花,还是在花园里被作为"花"来观赏的。
学习强国挑战答题带答案1、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即导热、热对流和____。
C、热辐射2、一般来讲,涨潮和落潮的主要原因是____。
B、月球的引力3、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部不朽医典是____。
它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
D、《本草纲目》4、与诗句“水吞三楚白,山接九疑青”所描绘的景致不同的一联诗是____。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5、采用引漳灌邺的方法使得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的人是____。
C、西门豹6、下列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____。
A、《左传》7、刘禹锡的诗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歌颂的是____。
A、自我革新的担当精神8、在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____。
D、长安(今西安)9、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其中最小的是____。
B、豆蔻梢头二月初10、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是____。
C、不同的概念,但又存在紧密的联系11、____记载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国学者认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
B、《史记》12、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____区。
A、房山13、以下不属于“天下之名巧”—马钧发明的是____。
D、锯子14、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____。
A、福建15、“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作者是____。
C、王安石16、某托盘天平读数误差在2克以内,则分析样品应至少称____克才能保证称样相对误差小于1%。
D、20017、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C、江南1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诗名为____。
D、《夜雨寄北》19、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下一句是____。
D、自缘身在最高层20、下面诗句中()不是描写江苏镇江的景观。
D、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21、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____的伤害。
七年级上册期末模拟历史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考古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直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遗址之一。
它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D.二里头遗址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水稻”。
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远古人类A.元谋人B.半坡人C.河姆渡人D.山顶洞人3.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因为贤德而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历史上把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A.选举制B.世袭制C.禅让制D.投票制4.原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当时所产生的,可作为历史考证的史料。
下列能够作为论证“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的原始史料是A.《史记》中的记载B.二里头遗址C.大禹治水的传说D.半坡氏族遗址5.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下列有关甲骨文发现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使用反映了严格的等级界限B.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夏朝C.研究表明其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D.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候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反映了当时A.文化繁荣B.经济发展C.诸侯争霸D.政局稳定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保护固守传统的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8.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
“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B.商纣暴政,人民怨声四起C.西周灭商朝,实行分封制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9.如下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写A.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B.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最高统治者C.最高统治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D.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最高统治者10.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B.起义的地点是在大泽乡C.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统治D.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11.刘秀,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庙号“世祖”,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转载】葡萄的起源与演化【转载】葡萄的起源与演化|葡萄葡萄乃人间奇珍,凝天地之英气,汇日月之明光。
根入土,藤凌云,枝叶如龙须缠舞,浓荫似绿波荡漾;花含蓄,果灿烂,团团蕴仙界甘霖,簇簇涵梦幻琼浆。
最喜丰收时节,满园缤纷琳琅。
青碧玉,红玛瑙,金琥珀,紫水晶,霜茸如雪,馨芬飞扬,甘味胜蜜,珠玑溢芳。
恰似世间珍宝竞美,疑是繁星撒落天堂。
摘硕果,制佳酿,饮美酒,话沧桑。
观葡萄,阅尽天南海北奇景,品葡萄,回味七彩人生风光。
葡萄的起源与演化葡萄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之一,起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连片地区。
主要栽培类型则起源于中亚细亚一带,随着人类文化和经济交流逐渐扩展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葡萄的演化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类型阶段(距今六千七百万年到一亿三千万年中生代白垩纪)、种群及种的形成阶段(大陆分离、冰川袭击后第四纪)、栽培驯化阶段(公元前4000年或者更早)。
第一阶段:科学家对古代化石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远祖原是在光照充足的旷地上生长的喜光的矮小灌木,后来由于旷地逐渐被森林代替,葡萄要适应新的环境,争取较多的光照,逐渐演化成攀缘植物。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新梢的单轴生长变为合轴生长;顶生花序变为侧生花序,形成发达的卷须;新梢生长迅速,一年多次分枝;芽眼多而易于不断萌发;植株内部结构和功能适应了攀缘的特点,如根压力大、输导组织发达,便于水分、养分的快速运输;柔软味甜多汁的小型浆果,诱引飞鸟啄食,经禽类的消化道排泄出而广泛传播。
这一系列性状的形成是葡萄属植物在自然竞争中能够保存、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葡萄的根瘤蚜和真菌病害发源较晚,所以早期未形成对这些病虫害的明显抗性。
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大陆分离,冰川侵袭。
欧洲和中亚遭受冰川袭击最重,因此,除了保存在北欧南部的少量森林葡萄幸免于难外,其余种类全部灭绝。
冰川以后,留存下来的种一直在气候比较温和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繁衍。
而东亚地区受冰川侵袭程度较轻,保存下来的数种较多,约4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原产于中国。
葡萄的起源与传播葡萄,也称草龙珠、蒲桃、山葫芦等,与苹果、柑橘、香蕉并称“世界四大水果”,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果品。
一串串绚丽多彩的葡萄绘制成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代表了甜蜜和幸福,一株株根深叶茂的葡萄树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条条枝蔓寓意手牵手、心连心般的亲密。
此外,颗颗葡萄不仅晶莹剔透、玲珑可爱,累累成穗令人垂涎欲滴,而且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具有神奇的药效。
特别值的一提的是,她的产品——葡萄酒,经过“发酵”、“成熟”、“陈酿”而转化和升华成为集健康、时尚、高雅于一体的“神的饮料”。
因而,近年来葡萄及其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葡萄的起源——天滋瑰宝毫无疑问,世界上所栽培的所有果树都起源于野生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人类的收集、整理、栽培、驯化而成为栽培种,即人为的活动和选择使野生种逐渐成为栽培种。
各项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起源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连片地区,随着人类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而逐渐扩展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考古研究发现,在距今6700万年~1.3亿年的中生代白垩纪地质层中发现了葡萄科植物。
这表明,早在新生代第三纪乃至更早的年代,地球上已经存在葡萄科植物。
在新生代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年)的化石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葡萄属植物的叶片和种子的化石。
这一发现证实了早在新生代第三纪,葡萄属植物(如奥瑞基葡萄,Vitis olrikii Heer.)已经遍布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西部。
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即现在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种子化石。
这表明,葡萄科植物早在1万年以前已经在地球上存在。
Baranov认为,葡萄的远祖是生活中阳光充足地带上的灌木。
随后,随着森林的扩张,为了获得对阳光的需求,在进化过程中葡萄的花序突变为卷须,并且获得了攀援习性。
后期研究结果表明,葡萄芽发育成花序还是卷须明显依赖于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两种内源激素的平衡(Srinivasan and Mullins,1981;Martinez and Mantilla,1993)。
古人喜欢吃什么水果?作者:倪方六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13期眼下,又到了各种新鲜水果上市的时节。
那么,古代有瓜果吗?古人喜欢吃什么水果?最新考古发现的桃核证实,殷商时期人们已有桃吃。
从史籍记载来看,汉代皇家果园已栽植苹果、葡萄;在中国古代,“南海献龙眼、荔枝”被称为“鲜献”。
而菠萝、番木瓜、番荔枝等“洋水果”则是明末由海外传入我国。
先秦时期“桃”最流行《诗经》诗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从史料来看,先秦时期已开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树。
在《经诗》《山海经》等古籍中,桃、李、梨、枣、梅等中国传统的果树都已出现在当时的果园里。
如《诗经》中,就有“丘中有李”“八月剥枣”“华如桃李”……这一类说法。
此外,《诗经·大雅·抑》中还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折射出先秦时期在鲜桃上市后,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也喜欢拿桃送人,一起尝鲜。
当时,能得到长辈和领导赠送的桃子是一件颇有面子的事情,孔子当年就吃过鲁哀公送的桃。
据《韩非子·释木篇》记载,当时鲁哀公赠给孔子桃和黍:“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
”孔子把黍吃了后才吃桃,为什么鲁哀公的侍从笑话孔子?原来黍是用来给桃去毛、揩桃子用的。
先秦人喜欢吃桃已为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在浙江、江苏、上海、云南、山西、湖北等地,都曾考古出土过古代桃核,从殷商到秦汉时期都有,可见中国人食桃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先秦人喜欢桃,或许与对桃树的迷信有关系。
传说中的蟠桃还是一种寿桃,仙界的“王母娘娘”过生日时曾开“蟠桃会”。
清陈淏子《花镜》“桃”条也有这样的说法:“桃为五木之精,能制百鬼,乃仙品也。
”汉代皇家果园已开始栽植苹果秦汉时期,水果的消费量大增。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以南,河济之间千树萩……”枣、栗、橘的广泛栽植,说明当时的消费量大,因为有消费市场,栽植果树已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来源。
中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
A.东汉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正确答案:B
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
中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始于西汉。
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在西汉建元三年的时候出使西域,可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的景象,之后“汉使取其实来,於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就表示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种植葡萄了。
葡萄文化
先秦时期,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已开始在西域传播,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引进大宛葡萄品种,中原内地葡萄种植的范围开始扩大,葡萄酒的酿造也开始出现,葡萄、葡萄酒有关的文化逐渐发展。
葡萄和葡萄酒作为文学家诗赋等创作的题材显著增加。
除史传外,葡萄和葡萄酒还出现在图经、方志及文书档案中。
葡萄、葡萄酒文书档案的种类增加,吐鲁番文书、敦煌文书、吐鲁番回鹘文文书、吐蕃简牍等,均有葡萄、葡萄酒的记载。
葡萄、葡萄酒与宗教信仰关系继续发展,葡萄文化的宗教信仰色彩浓厚。
唐时,佛教文献是葡萄文化的重要载体。
活动与探究:我国中原地区种植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的历史,有人说始于汉代,有人说始于秦代.你认为哪一种说法对?请说明原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应该是始于汉代,因为葡萄、石榴、核桃等植物原产于西域.汉代张骞通西域后,这些植物才在中原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