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登记表(实用版)目录一、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的重要性二、中医肛肠科护理技术登记表的作用三、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具体内容四、中医肛肠科护理技术登记表的使用方法五、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和技术登记表的优点正文一、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的重要性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是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的基础,能够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得到全面的照顾。
中医肛肠科疾病主要包括痔疮、肛瘘、肛裂等,这些疾病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二、中医肛肠科护理技术登记表的作用中医肛肠科护理技术登记表是用来记录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操作的,包括生命体征测量、护理评估、护理操作等。
通过使用护理技术登记表,可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三、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具体内容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2.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生命体征测量,做好护理记录。
3.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4.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以及作息时间、相关制度等入院宣教内容。
5.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
四、中医肛肠科护理技术登记表的使用方法在使用中医肛肠科护理技术登记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护理技术登记表应由负责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填写,字迹清晰、准确。
2.护理技术登记表应当天填写,避免延误。
3.护理技术登记表应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护理操作的具体内容、操作时间等。
4.护理技术登记表应当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五、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和技术登记表的优点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和技术登记表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2.增强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提高了工作效率。
3.便于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为优化护理方案提供依据。
痔(西医病名:内痔、外痔、痔核)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
以便血、肛门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临床表现】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岀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澹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临证护理】(一)风伤肠络1、鼓励病人多饮水,注意休息;保持肛门清洁卫生,手纸、内裤要清洁柔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起床前自行腹部顺时针按摩10-15 分钟,以促进肠蠕动;大便秘结者可用番泻叶代茶饮,或用蜂蜜两匙睡前冲服。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多饮绿豆汤、西瓜水、香蕉、柿饼。
3、观察便血的量、色、质,做好记录。
便血量较多时,指导病人要卧床休息,并报告医生处理。
(二)湿热下注1、卧床休息,保持肛门清洁卫生,内裤宜柔软,避免对肛门不良刺激;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用力过猛,养成定时排便习惯;起床前自行腹部按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以促进肠蠕动。
2、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多纤维食物,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用鲜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煎水代茶饮。
(三)气滞血瘀1、卧床休息,保持肛门清洁卫生,保持肛门清洁卫生,手纸、内裤要清洁柔软。
2、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选用木耳粥;先将黑木耳浸泡半天,与米同煮为粥服用。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四)脾虚气陷1、避免久蹲久坐;保持肛门清洁卫生,保持肛门清洁卫生,手纸、内裤要清洁柔软;指导患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以促进气血畅通;指导患者作提肛运动,便后、睡前作深呼吸及提肛运动。
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
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
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
适时给患者(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三、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
并通知医生。
四、四、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
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一次。
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一次。
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五、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六、24小时内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并测定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七、危、重及大手术的患者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八、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需手术的患者,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及指导。
九、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体温、脉搏、呼吸、吉象、脉象、皮肤、出汗、排便规律及其性状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立即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十、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十一、按医嘱准确给药,解释和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
十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十三、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肛肠手术前后护理常规一、术前准备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协助做好胸透、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等必要的检查。
3、了解患者有无手术禁忌等,如高血压、糖尿病、肛管皮肤破溃、感染、严重湿疹,女性患者是否月经来潮等,及时向医师反应。
需输血者做好输血准备。
4、做好患者的情志护理,消除顾虑和对手术的恐惧感,取得患者的合作。
5、术前嘱患者洗澡、更换衣裤。
指导练习床上大小便。
6、术前8小时禁食。
7、备皮:前起会阴、后至尾骨、两侧达坐骨结节,并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开水坐浴。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登记表摘要:一、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肛肠科疾病的病因和病理2.护理常规的实施3.护理注意事项二、护理技术登记表1.介绍护理技术登记表的基本内容2.护理技术登记的重要性3.护理技术登记的实施方法正文: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登记表是中医肛肠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肛肠科疾病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情况。
为了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登记表应运而生。
一、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肛肠科疾病主要包括痔疮、肛瘘、肛裂、直肠炎等。
这些疾病的产生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长期便秘等因素有关。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肛肠科疾病的病因和病理了解肛肠科疾病的病因和病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
例如,对于长期便秘的患者,应重点关注其饮食和生活习惯,以缓解便秘症状。
2.护理常规的实施护理常规包括病情观察、饮食护理、药物护理、手术护理等多个方面。
在实施护理常规时,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
3.护理注意事项针对肛肠科疾病的特点,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保持患者局部的清洁干燥,以防止感染;二是注意患者的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三是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记录异常情况。
二、护理技术登记表护理技术登记表是记录护理技术操作过程和效果的重要工具。
中医肛肠科护理技术登记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护理技术登记表的基本内容护理技术登记表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护理技术操作名称、操作时间、操作过程、操作效果等内容。
2.护理技术登记的重要性护理技术登记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护士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3.护理技术登记的实施方法护理技术登记应由实施护理操作的护士负责填写,并在操作完成后及时记录。
同时,护士长应定期检查护理技术登记表的填写情况,确保登记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肛肠科疾病护理常规一、痔的护理常规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和移位,但传统认为是直肠下端黏膜或肛管皮肤下的曲张静脉团(一)术前护理:1、贫血体弱者,协助完成术前检查,防止排便或坐浴时晕倒受伤。
2、保持大便通畅,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脂类及粗纤维食物,避免饮酒。
3、内痔脱垂,不能复位并有水肿及感染者:用1:5000高锰酸钾温开水坐浴,局部涂痔疮膏,用手法将其还纳,嘱其卧床休息。
4、术前每晚用1:5000高锰酸钾液温开水(43-46℃,3000ml)坐浴,每次20分钟,2-3次/天,并清洁肛门及会阴部。
5、给予高蛋白饮食,术前3天流食,并口服肠道杀菌剂,预防感染,术前1天口服缓泻药物。
6、术前一天晚清洁灌肠,肛管应缓慢插入,以免引起痔出血。
7、准备手术区域皮肤,保持肛门皮肤清洁,女性已婚病人术前冲洗阴道。
(二)术后护理1、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禁食禁饮。
2、术后定时监测血压,心律,脉搏,呼吸的变化,如发现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昏,心悸,脉细速等内出血的症状,立即通知医生,用消毒凡士林纱布堵塞肛门压迫出血,并做好输血的准备。
病情平稳,给予半卧位。
3、术后观察病人有无腹胀,尿潴留、排尿困难,经诱导无效时给予导尿、必要时留置导尿。
4、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并在术后首次排便之前再给一次。
5、术后第一天进流质饮食,2-3天改为无渣或少渣饮食。
6、术后48小时口服阿片酊,减少肠蠕动,尽量不排便以保证手术切口的愈合。
7、术后每次排便或换药前均用1:5000高猛酸钾溶液坐浴,坐浴后用凡士林油纱覆盖及再用纱垫盖好并固定。
8、观察病人有无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大便失禁等肛门括约肌松驰现象。
为防止肛门狭窄,术后5-10天内可用示指扩肛,每天1次。
鼓励病人有便意时,尽快排便,括约肌松驰者,指导其3天后进行肛门收缩,舒张远动。
(三)痔的健康指导1、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禁止饮酒及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肛肠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评估要点】(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①饮食习惯,是否常吃辛辣刺激食物或饮酒;②有无长期站立,坐位或腹内压增高等因素;③治疗史;④有无其他伴随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2、身体状况①局部症状,直肠肛管周围红肿,热痛情况,有无脓肿形成;②排便情况,有无排便困难、便血、排便时剧痛;③检查结果,肛门镜检查及有关手术耐药性指标的检查结果。
3、心理状况:病人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认识,对手术前配合,手术后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1、康复状况:术后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2、术后不适:疼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3、并发症:有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或感染等。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调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多饮水,少吃辛辣食物避免饮酒;2、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大便习惯。
有便秘者可用缓泻剂,如蓖麻油,液体石蜡等;3、热水坐浴:可用15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温度43-46°C,每日2-3次,包括便后坐浴,每次20-30分钟,坐便盆应大而深,能放3000毫升溶液;4、纠正贫轿:因痔而长期反复便血,会导致贫血,严重贫血,需输血,病人排便时或坐浴时应有人陪伴,以免发生跌倒;5、肠道准备:术前三日进少量饮食,并口服缓泻剂或肠道杀菌剂,以防感染,术前一日进流食,术前清洁灌肠。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术后由于创面容易渗血或用结扎线脱落造成出血,需定时观察血压,脉博,呼吸及伤口渗血情况,警惕内出血的发生;2、疼痛护理:手术后常因肛管的肌痉挛或肛管内填塞药料等而引起剧烈疼痛,可适当用止痛剂,必要时放填塞物,并注意防止伤口受压;3、尿潴留处理,肛管手术后,局部因手术、麻醉刺激,疼痛和肛管内填塞敷料的原因,可造成尿潴留,可通过诱导排尿、针刺或导尿等处理;4、饮食管理:术后2-3日内进流质饮食,然后放无渣或少渣饮食;5、控制排便:术后48小时内服用阿片酊可减少肠蠕动,控制排便;昼避免术后3天内排便,有利于作品愈合,若有便秘,可用缓泻剂,但禁灌肠;6、温水坐浴:术后每天或便后可温水坐浴(术后48小时后);7、预防并发症:术后5-10日内可用示指扩肛,每日1次,手术后3日可做提肛运动。
肛肠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评估要点】(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①饮食习惯,就是否常吃辛辣刺激食物或饮酒;②有无长期站立,坐位或腹内压增高等因素;③治疗史;④有无其她伴随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2、身体状况①局部症状,直肠肛管周围红肿,热痛情况,有无脓肿形成;②排便情况,有无排便困难、便血、排便时剧痛;③检查结果,肛门镜检查及有关手术耐药性指标得检查结果。
3、心理状况:病人对疾病及治疗方法得认识,对手术前配合,手术后康复知识得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1、康复状况:术后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2、术后不适:疼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3、并发症:有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或感染等。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调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多饮水,少吃辛辣食物避免饮酒;2、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大便习惯。
有便秘者可用缓泻剂,如蓖麻油,液体石蜡等;3、热水坐浴:可用1:5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温度43-46℃,每日2-3次,包括便后坐浴,每次20-30分钟,坐便盆应大而深,能放3000毫升溶液;4、纠正贫轿:因痔而长期反复便血,会导致贫血,严重贫血,需输血,病人排便时或坐浴时应有人陪伴,以免发生跌倒;5、肠道准备:术前三日进少量饮食,并口服缓泻剂或肠道杀菌剂,以防感染,术前一日进流食,术前清洁灌肠。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术后由于创面容易渗血或用结扎线脱落造成出血,需定时观察血压,脉博,呼吸及伤口渗血情况,警惕内出血得发生;2、疼痛护理:手术后常因肛管得肌痉挛或肛管内填塞药料等而引起剧烈疼痛,可适当用止痛剂,必要时放填塞物,并注意防止伤口受压;3、尿潴留处理,肛管手术后,局部因手术、麻醉刺激,疼痛与肛管内填塞敷料得原因,可造成尿潴留,可通过诱导排尿、针刺或导尿等处理;4、饮食管理:术后2-3日内进流质饮食,然后放无渣或少渣饮食;5、控制排便:术后48小时内服用阿片酊可减少肠蠕动,控制排便;昼避免术后3天内排便,有利于作品愈合,若有便秘,可用缓泻剂,但禁灌肠;6、温水坐浴:术后每天或便后可温水坐浴(术后48小时后);7、预防并发症:术后5-10日内可用示指扩肛,每日1次,手术后3日可做提肛运动。
肛肠科护理常规(全本)肛肠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评估要点】(一)术前评估1、健康史①饮食惯,是否常吃辛辣刺激食物或饮酒;②有无长期站立,坐位或腹内压增高等因素;③治疗史;④有无其他伴随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2、身体状况①局部症状,直肠肛管周围红肿,热痛情况,有无脓肿形成;②排便情况,有无排便困难、便血、排便时剧痛;③检查结果,肛门镜检查及有关手术耐药性指标的检查结果。
3、心理状况:病人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认识,对手术前配合,手术后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1、康复状况:术后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2、术后不适:疼痛及尿潴留发生情况3、并发症:有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或感染等。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调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多饮水,少吃辛辣食物避免饮酒;2、坚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大便惯。
有便秘者可用缓泻剂,如蓖麻油,液体白腊等;3、热水坐浴:可用1:5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温度43-46℃,每日2-3次,包括便后坐浴,每次20-30分钟,坐便盆应大而深,能放3000毫升溶液;4、纠正贫轿:因痔而长期反复便血,会导致贫血,严重贫血,需输血,病人排便时或坐浴时应有人陪伴,以免发生跌倒;5、肠道准备:术前三日进少量饮食,并口服缓泻剂或肠道杀菌剂,以防感染,术前一日进流食,术前清洁灌肠。
(二)术后护理1、病情观察:术后由于创面容易渗血或用线脱落造成出血,需定时观察血压,脉博,呼吸及伤口渗血情况,警惕内出血的发生;- 1 -2、疼痛护理:手术后常因肛管的肌痉挛或肛管内填塞药料等而引起剧烈疼痛,可适当用止痛剂,必要时放填塞物,并注意防止伤口受压;3、尿潴留处理,肛管手术后,部分因手术、麻醉刺激,痛苦悲伤和肛管内填塞敷料的缘故原由,可造成尿潴留,可通过诱导排尿、针刺或导尿等处理;4、饮食管理:术后2-3日内进流质饮食,然后放无渣或少渣饮食;5、控制排便:术后48小时内服用阿片酊可减少肠蠕动,控制排便;昼避免术后3天内排便,有利于作品愈合,若有便秘,可用缓泻剂,但禁灌肠;6、温水坐浴:术后每天或便后可温水坐浴(术后48小时后);7、预防并发症:术后5-10日内可用示指扩肛,每日1次,手术后3日可做提肛运动。
第七节中医肛肠科护理一、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度、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
适合给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
介绍主管医生、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
4、新入院患者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3次,连续3日。
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体温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一次。
每日记录二便次数一次。
5、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6、24小时内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并测定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7、危、重及大手术的患者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记录,并在床头交接班。
8、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需手术者,要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及指导。
9、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舌象、脉象、皮肤、出汗、排便规律及其性状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立即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10、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1、按医嘱准确给药,解释和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
1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13、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第八节中医眼科护理一、中医眼科一般护理1.、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静、舒适,光线柔和、偏暗,避免强光直射患眼和烟尘的刺激。
根据疾病性质,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
2、根据病种和病情安排病室,并护送病人到指定的位置休息;做好入院介绍,包括介绍病区环境及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及主管医生、护士、作息时间、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并通知医生。
3、测量入院时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医院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护理部2013年2月修订目录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 (3)痔 (4)肛痈 (5)肛漏 (6)肛裂 (7)脱肛 (7)直肠息肉 (8)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日。
(3)若体温37.5ºC以上,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ºC以上,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
(1)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护理记录。
(2)手术患者按手术护理常规进行,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
(3)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出血与大便的关系。
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0、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1、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12、遵医嘱准确给药。
正确实施外治熏洗法,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二、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遵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2)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情志护理。
(3)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术前的注意事项、床上使用便器等所需的指导。
(4)术前清洁皮肤,遵医嘱行手术区备皮,并注意脐部的清洁,做好护理记录。
2、术前晚护理(1)遵医嘱禁食、禁水。
(2)遵医嘱给予清洁灌肠。
(3)遵医嘱给予安神镇静药物,保证睡眠休息。
3、术日晨排空膀胱,遵医嘱给予麻醉用药。
4、根据手术要求准备术后用床。
三、术后护理1、术后根据病情遵医嘱送入ICU、普通病房等。
2、硬膜外麻醉、骶麻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禁食、禁水。
3、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生命体征。
(2)观察肛周有无水肿,肛门有无脱出物,创面有无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4、手术当日不宜排便。
局部处理从术后第2天初次排便开始,创面分泌物或粪便要及时除去。
可遵医嘱用中药液坐浴和局部洗涤,预防术后感染。
5、术后尽早给予普食,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和足够的水分,忌辛辣刺激,保持排便通畅。
6、便秘者遵医嘱给缓泻的中药。
7、尿潴留者给予热敷下腹部或诱导排尿,或遵医嘱针刺。
8、创口疼痛甚者遵医嘱用局部止痛药,或中药煎液肛门湿热敷或坐浴,或给予耳针止痛。
9、指导患者做适当的提肛运动,以促进创口愈合,利于功能康复。
痔因饮食不洁,燥热内生,下迫大肠及久坐、负重远行等所致。
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一、护理评估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痔发作期要侧卧休息。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便后坐浴。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2)外痔伴有感染或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者应卧床休息并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
4.饮食护理(1)鼓励多饮水,多进蔬菜、水果以及纤维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等刺激之品。
(2)气滞血瘀者给予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温补食物。
5.情志护理疏导患者情志,使之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1)术后出现尿潴留,但经诱导无法解除者,遵医嘱针刺或导尿。
(2)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落开段,嘱患者减少活动,密切观察便血情况。
(3)内痔结扎术,嘱患者不可牵拉留在肛外的线端,以免疼痛或出血。
三、健康指导1.保持肛门清洁,坚持每晚热水或中药液坐浴。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
习惯性便秘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避免肛门局部刺激,便纸宜柔软,不穿紧身裤或粗糙内裤。
4.忌久坐、久立或久蹲,最好选用软坐垫。
5.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进行适当锻炼。
可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对于改善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锻炼肛门括约肌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6.发现排便困难者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肛痈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或肺、脾、肾亏虚,湿热之邪乘虚下注所致。
以肛门周围红肿、疼痛、有波动感,伴恶寒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患者的饮食、排便习惯及诱发因素。
2.肛周症状及伴随症。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火毒蕴结证、热毒炽盛证、阴虚毒恋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避免坐位,高热及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取侧卧位。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局部皮肤红肿范围、温度、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感,观察体温变化及全身情况。
(2)对切开排脓术后,应观察伤口情况及引流的色、质、量,有无出血或渗血,发现异常,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1)大便后遵医嘱中药熏洗。
(2)火毒蕴结、热毒炽盛者,中药应饭后偏凉服。
(3)阴虚毒恋者遵医嘱用中药泡水代茶饮。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2)急性期给予少渣半流质。
5.情志护理做好情志疏导,解除害羞及因惧痛而害怕排便、担心预后等心理问题,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症)施护(1)体温超过39ºC,按高热护理常规进行。
(2)局部疼痛难忍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三、健康指导1.忌油腻辛辣之品,戒烟酒。
2.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便后清洗肛门或坐浴。
3.发现肛门局部异常,及时就诊治疗。
肛漏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久不收口,或因虚劳久嗽、脾肺两虚、湿热下注大肠所致,以局部反复流出脓水或粪汁,伴疼痛、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直肠、肛周,涉及肺、脾。
肛瘘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既往病史,病程长短。
2、肛周症状。
3、肛门指检、镜检等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态。
5、辨证:湿热下注证、正虚邪恋证、阴液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疼痛剧烈时,卧床休息。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注意肛周瘘口流出脓液的色、质、量、气味及肛门疼痛、瘙痒程度等。
(2)观察有无大便失禁现象,做好皮肤的护理,防止发生皮肤湿疹、糜烂等并发症。
3、给药护理大便后遵医嘱用中药熏洗。
4、饮食护理(1)饮食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湿热下注者宜食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清热利湿之品。
5、情志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解除不良情绪。
6、临证(症)施护(1)可用耳针缓解疼痛。
(2)指导施行挂线疗法患者不要拖拉留在肛管外的橡皮筋,以免引起疼痛及断裂。
若发现异常,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指导瘘管切除并缝合治疗的患者术后2~3天控制大便,以免刺激伤口。
三、健康指导1、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
2、保持肛门清洁,每晚及便后用温开水坐浴。
3、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忌辛辣、发物,戒烟酒。
4、积极治疗肛周疾病,防止发生继发肛瘘。
肛裂因阴津不足或脏腑热结、肠燥便秘、粪便粗硬、排便努责等所致。
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肛门,与大肠关系密切。
一、护理评估1.饮食、排便习惯及病程长短。
2.肛门症状。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血热肠燥证、阴虚津亏证、气滞血瘀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观察肛门疼痛的性质、程度与持续时间,大便是否带血、滴血及出血量。
3.给药护理(1)早期肛裂者,排便后遵医嘱用中药坐浴,或用生肌玉红膏涂于裂伤处。
(2)陈旧性肛裂,遵医嘱给予中药坐浴,以促进创面愈合。
4.饮食护理(1)血热肠燥者多食蔬菜、水果。
(2)气滞血瘀者给予理气活血之品。
(3)阴虚津亏者多进滋阴增液之品。
5、情志护理(1)因裂口剧痛难忍,易产生不良情绪,可教会患者按摩腹部,以减轻排便疼痛。
(2)气滞血瘀者,易出现胸闷、烦燥,须加强情志疏导。
6、临证(症)施护(1)疼痛剧烈时,遵医嘱可针刺镇痛,亦可予中药外敷肛裂局部。
(2)便秘时,切忌努责,可遵医嘱给服润下剂或缓泻剂。
三、健康指导1、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每日早晨可空腹服淡盐水一杯。
2、指导患者预防便秘的方法,坚持腹肌锻炼,排便时避免蹲坑时间过长。
3、发生肛裂及时治疗,防止继发贫血和其他肛门疾病。
脱肛因体虚劳倦、产育用力、久泻久痢或经常便秘而致大便努责等所致。
以大便后、劳累、下蹲时,直肠黏膜脱出,伴直肠下坠感、疼痛及黏膜充血、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肛门和肠。
直肠脱垂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肛门脱出物情况,有无伴随症状。
2、肛门指检及其他检查结果。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脾虚气陷证、湿热下注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避免劳累,大便时不宜采用蹲位,每日练习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观察脱出物的形态、长度,表面是否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及伴腹痛。
如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指导患者脱肛后及时复位,用中药或温水坐浴,取侧卧位用黄连软膏纱布托住脱出物,轻轻还纳,并用“#”字敷料和“丁”字带压迫固定。
(3)脱垂物发生嵌顿水肿,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便后遵医嘱用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中药熏洗。
4、饮食护理(1)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过于寒凉及辛辣、煎炸助火之品。
(2)脾虚气陷者饮食宜偏温热,忌食生冷硬物。
(3)湿热下注者可给予西瓜、绿豆、赤小豆等清凉利湿食物。
5、情志护理保持情绪稳定,安心养病。
6、临证(症)施护(1)如肛门脱出物嵌顿者,可遵医嘱及时还纳。
(2)对脾虚气陷者,可遵医嘱针刺提肛穴,亦可艾灸或隔姜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