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40基本语法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4
1.汉语的基本语序欧阳家百(2021.03.07)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1.汉语得基本语序主语+ 谓语+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得疑问句您去吗?| 您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得疑问句她就是谁?|这就是什么书?|您去哪儿?|您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您就是不就是中国人?—您就是中国人不就是?您有没有照相机?—您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就是B?”得选择疑问句您喝咖啡还就是啤酒?|您去商店还就是(去)书店?注意:“还就是”与“或者”就是有区别得:星期天,我在家里瞧电视或者(×还就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得”:这就是我得书,那就是她得笔。
(2)说明人或事物得性质,不用“得”:她就是汉语老师。
| 这就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得”:她就是我爸爸。
| 那就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她写信。
| 您往前走。
| 我对她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她高兴地说:“今天就是我得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您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她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得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我瞧见她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您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就是“来 / 去”得情况:(1)宾语就是处所词语得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她回北京来。
| 她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就是事物词语得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案教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对外汉语的基本语法知识。
2. 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语法表达意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文语法的基本概念和句子结构。
2. 中文语法中的词法规则和句法规则。
教学难点:1. 中文语法中的语序和语法功能。
2. 中文动词的词汇辨析和用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文语法教材、课件、活动材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即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
2. 引发学生对语法的兴趣,例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语法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部分。
二、学习基础语法知识(15分钟)1. 讲解中文语法中的基本概念,例如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 介绍中文句子结构,例如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等。
三、讲解词法规则(20分钟)1. 以动词为例,讲解动词的词义、时态和语气等概念。
2. 引导学生掌握动词的正确用法,例如动词的时态变化、动词短语和动词搭配的使用方法。
四、讲解句法规则(20分钟)1. 以中文语序为例,讲解中文句子的基本语序和其他常见语序的情况。
2. 引导学生了解中文语序的特点和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
五、练习活动(3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使用正确的语法表达简单的句子。
2. 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语法练习题,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六、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的中文语法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语法比赛或语法知识竞赛,提高对中文语法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2. 建议学生多阅读中文语法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拓宽语法知识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文语法的基本知识和规则,培养学生对语法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练习活动巩固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教学时可以使用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练习和讨论,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教案简介1.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提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适用对象:初级汉语学习者4. 教学时长:20课时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汉语语法概述1.1 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1.2 汉语语法的构成要素1.3 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2. 第二章:词类2.1 名词2.2 动词2.3 形容词2.4 副词2.5 量词和数词2.6 代词2.7 介词和连词3. 第三章:句子结构3.1 句子的基本结构3.2 主谓结构3.3 动宾结构3.4 偏正结构3.5 联合结构3.6 句子分类4. 第四章:时态和体态4.1 基本时态4.2 进行时态4.3 完成时态4.4 被动语态4.5 虚拟语态5. 第五章:语气和情态5.1 语气词5.2 疑问语气5.3 否定语气5.4 肯定语气5.5 情态动词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语法规则,分析实例,进行对比。
2. 互动法:提问、回答、讨论,增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
3. 练习法:设计各种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4. 情景模拟法:创设实际语境,让学生在交际中运用语法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检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练习:实时检验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法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2. 辅助教材:相关语法练习册、案例分析等。
3. 教学工具:PPT、视频、音频等。
4. 在线资源:相关语法学习网站、论坛等。
六、第六章: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6.1 名词短语的结构和功能6.2 动词短语的类型和用法6.3 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的搭配七、第七章:形容词和副词7.1 形容词的性质和用法7.2 副词的性质和用法7.3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7.4 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八、第八章:介词和连词8.1 介词的分类和用法8.2 连词的分类和用法8.3 介词和连词的搭配8.4 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的位置九、第九章:句子分类和句子成分9.1 句子的分类9.2 句子成分的分析9.3 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9.4 定语、状语、补语的作用十、第十章:汉语语法的应用10.1 语序和句子结构10.2 语义场和词汇搭配10.3 语境和语言表达10.4 语法错误分析和纠正十一、教学进度安排1. 每周2课时,共计20课时。
对外汉语教学之语法教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汉语语法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语法知识点: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用法。
2. 语法结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的构成。
3. 语法实例:句子成分的分析,句子类型的辨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语法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2. 难点: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句子类型的辨别。
四、教学方法1. 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语法知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语法结构。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句子引导学生进入语法学习的话题。
2. 讲解:讲解语法知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4.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语法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练习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练习题评估: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语法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学习更高级的语法知识,如情态动词、被动语态等。
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汉语角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语法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师反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应性。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 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对外汉语教学之语法教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和结构;(2)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日常交流。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构建和理解的能力;(2)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基本语法规则;(2)常用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语法规则的运用;(2)语法结构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知和运用语法知识。
2. 交际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交际场景,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 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利用图片、歌曲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语法点讲解:(1)PPT展示语法规则和结构;(2)用简单、生动的例子解释语法点;(3)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语法知识。
3. 练习:(1)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语法运用;(2)分组讨论,互相纠正和指导;(3)教师点评,总结错误并进行针对性讲解。
4. 情境模拟:(1)设定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角色扮演;(3)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提高交际能力。
5.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2)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3)拓展语法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其学习态度。
2. 语法运用能力:通过练习题和情境模拟,评价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语法知识的巩固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语法运用、合作意识等方面。
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 谓语 +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 动词/形容词(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 上来 / 上去、下来 / 下去、进来 / 进去、出来 / 出去、回来 / 回去、过来 /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课程目录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二章语素与词第三章词类第四章短语第五章句法分析第六章句型、句式、句类概说第七章复句第八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第九章现代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第一章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说第一节汉语和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一、对汉语的认识(宏观、历史、语言内部)九大语系中之五大语系:汉藏、印欧、阿尔泰、南亚、南岛。
汉藏语系: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语音、词汇、语法●汉语普通话的形成汉语普通话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汉民族共同语古已有之:雅言、通语、官话2、古代书面语:主要以文言为主流,中古以后,白话开始发展3、官话的产生与发展:元明清、公用口语、外国人学习北京话4、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国语运动5、政府的推动●影响汉语形成、发展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因素)(参考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P7-11,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1、多元性的汉文化民族融合:蛮夷戎狄、百越人口迁徙:西晋永嘉之乱,赣方言、吴方言初步形成唐代安史之乱,赣方言基本形成,吴语和湘语分离南宋移民南迁,客家话最终形成2、汉字对汉语、文化的统一和维系汉字王国、书面语(文言、白话)3、佛教文化的影响(1)四声理论的建立:梵语、反切(2)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3)对汉语词汇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大量音译词进入汉语:禅、塔、佛、佛陀、菩萨、般若、琉璃、和尚、涅盘4、近代开始的西方文化二、什么是语法?(一)语法:(1)指语法本身,词的构造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也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说话的规则。
(2)指语法学或语法著作。
●语法和语音* 进行了认真的学——韵律影响语法(韵律构词法、韵律句法)●语法和词汇例如:I’ll tell you why this is wrong.* I’ll explain you why this is wrong——词义影响句法(二)狭义语法和广义语法1.狭义的语法:同上“(1)”2.广义的语法:指语言知识、语言能力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语法就是我们的语言知识,它代表我们的语言能力。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1.汉语的基本语序主语+ 谓语+ 宾语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4.正反疑问句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他是汉语老师。
|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1)副词作状语:我常常去商店。
|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形容词(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我听懂了。
| 我看见他了。
| 作业做完了。
|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你说对了。
| 饭做好了。
|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明天他回北京来。
|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你快倒茶来!10.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他走进教室来。
基本语法项目(40项)●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定语、状语、补语我的朋友学习汉语他认真地学习汉语他学得很好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 怎么去?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注意区别:A还是B ?// A或者B4.定语:1.的+ 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领属关系)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 他是汉语老师。
(说明性质)他是我爸爸。
/ 那是我们学校。
(亲属或单位)3.动词…的+名词:这是我买的书。
/ 看电影的人很多5.状语: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他高兴地说:“……”。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他们很认真地学习。
5.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6.存现句:处所+动词+名词1.表示存在:墙上有(挂着)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7.动态助词“了”:动词+了(“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1.昨天我去了书店,他没有去书店。
(过去:动作已经完成)2.明天我吃了早饭去书店。
(将来:动作1完成后会出现动作2)3.每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平时:动作1完成后出现动作2)8.语气助词“了”(一):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事情已经发生):1.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2.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9.语气助词“了”(二):名词/ 形容词/ 句子+了(“了”在句尾,表示变化):1.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2.他现在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10.表示很快会发生:“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1.要下雨了。
/ 新年快到了。
/ 汽车快要开了。
2.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
(“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11.动态助词“了”+ 数量词+ 语气助词“了”(可能继续,或不再继续):1.现在,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我还要学一年。
(还要继续)2.我学汉语学了一年了,以后不学了。
(不再继续)12.动态助词“着”:动词+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1.外边下着雨,刮着风。
(动作的持续)2.教室里的窗开着,门关着。
(状态的持续)13.动态助词“过”:动词+过(表示过去的经历):1.我去过日本,没有去过美国。
2.正反问:你去过北京没有?14.表示动作的进行:“在、正、呢、在---呢、正(在)---呢、---着---呢”:他在看书(呢)。
/ 他正看书呢。
/ 他看书呢。
/ 外边(在/正)下着雨(呢)。
15.连动句(有两个以上的动词):昨天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书。
(“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16.兼语句:第一个动词是表示要求、命令的“请、让、叫”等:A请/ 让/ 叫B + 动词我请他来。
/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17.简单趋向补语: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1.宾语是处所词语: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来、去”在最后)。
明天他回北京来。
// 刚才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有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
昨天我借来一本书。
// 他拿去了那支笔。
*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
客人已经来了,你快倒茶来!18.复合趋向补语: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1.宾语是处所词语,“来、去”也在最后。
他走回家去了。
// 他站起身来2.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有数量词,一般有两种形式:他拿出来(了)一本书。
// 他拿出(了)一本书来。
3.表示完成,事物宾语前没有数量词:他拿出书来(了)。
4.表示要求:你拿出书来!动词:懂、见、完、到、开、上、给、在、成19.结果补语: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20.可能补语(表示能力或可能):动词+ 得/不+ 结果补语/ 趋向补语:1.能力:这本书我看得懂// 这个字我总是写不对2.可能:他们明天回得来,我们明天回不来。
禁止:你病了,不能出去。
/ 我知道这件事,但是不能说出来。
比较<没办法:外边在下雨,我没有伞,出不去。
/ 我知道,但是说不出来。
21.程度补语:动词+得/ 不+ 形容词(说明“怎么样”)1.动词后没有宾语:他学汉语,他学得很好。
2.动词后有宾语的三种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
(重复动词)汉语他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他汉语学得很好。
(宾语提前)22.时量补语:动词+ 时量补语(表示动作持续多长时间):1.持续性动词有三种形式:我学汉语学了一年。
(重复动词)我学了一年(的)汉语。
(动词+时间+宾语)汉语≒我学了一年。
(宾语提前)2.非持续性动词的形式:他离开中国一年了。
(动词+宾语+时间)3.宾语是人称代词的形式:我等他等了十分钟。
/ 我等了他十分钟。
4.副词或能愿动词放在重复的动词前:我学汉语只(要)学一年。
23.动量补语:动词+ 动量词“次、遍、下---”:1.动词+ 动量词+ 事物宾语:我看了一次电影。
/ 他看了一遍课文。
2.动词+ 人称代词宾语+ 动量词:昨天,我找了他三次。
24.用“比”字句表示比较:1.A(不)比B + 形容词:我比他高。
/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还+ 形容词/ 心理类动词(喜欢、觉得……):形容词:我很高,他比我更/ 还高。
心理类:我喜欢锻炼,他比我更/ 还喜欢锻炼。
3.A比B + 形容词+ 数量// 一点/一些// 得多/多了:我比他高五公分// 一点/一些//得多/多了。
4.A比B早/ 晚// 多/ 少+ 动词+ 数量: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A比B + 动词+ 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我比他来得早(一点/一些//得多/多了)。
我来得比他早(一点/一些//得多/多了)。
25.用“A跟B(不)一样+(形容词)”表示比较:我跟他(不)一样高。
26.用“A有(没有)B这么/那么+ 形容词”表示比较:他有我这么高。
/ 我没有他(那么)高。
/ 他有你(这么)高吗?27.“把”字句:1.形式:主语+ 把+ 宾语+ 动词+ 其他成分2.语义:说明移动、变化、产生的结果我关了门——我把门关了。
3.动词+“了”、“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宾语”等,不能用可能补语。
我把门关了。
/ 我把作业做完了。
/ 你把箱子拿上来。
/ 你把这本书给他。
不能说:今天,我把这书看得完。
4.宾语一般是确指的、双方都知道的:你把这本书(*一本书)给他。
5.能愿动词/ 否定词/ 时间副词在“把”的前边:我要(没)(已经)把这本书给他。
6.动词后有结果补语“在、到、给、成、作”,一般要用“把”字句:我把汽车停在学校门口。
/ 我把汽车停到学校门口。
/ 我把笔还给老师。
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 王老师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28.被动句:1.“被”字句:主语+ 被/ 让/ 叫+ 宾语+ 动词+ 其他成分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有时施事可以不出现)我的词典被人借走了。
(有时用“人”,表示不易或无法说明的施事者)2.意义上的被动句(无标志):信写好了。
// 练习做完了。
29.“是---的”:1.强调已经发生的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等:他是昨天来的。
/ 他是从北京来的。
/ 他是坐飞机来的。
2.表示态度、观点:你打人是不对的// 我认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30.动词重叠:1.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一”:这个问题,我要想(一)想。
2.已经完成,单/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3.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 一)研究。
4.表示“正在”的意思,动词不能重叠:他正在听(* 听听)音乐。
31.形容词重叠:1.单音节:AA // 双音节:ABAB2.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她穿得干干净净的(*很干干净净)。
3.单/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他的脸红红的/ 他们都高高兴兴的。
32.概数:“多”:数词后是“0”:---多+量词:三十多斤数词是“1~9”:---量词+多:三斤多33.“就”和“才”的区别:1.“就”表示早、快:学校八点上课,他七点半就来了。
2.“才”表示晚、慢:学校八点上课,他八点半才来。
34.“又”和“再”的区别:1.表示“过去”重复用“又”:他前天来了,昨天又来了。
2.表示“将来”重复用“再”:今天我来了,明天我要再来。
(还要来)3.表示“有规律”地重复:明天又是星期天了。
// 明天他又要来。
35.“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1.有一点儿+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动词: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
3.动词+一点儿(宾语):我会说一点儿汉语。
4.形容词+一点儿(比较):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点儿。
36.越---越---:1.主语相同: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37.越来越---:1.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
2.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
(心理、认知类动词)38.一---就---(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1.主语相同:我一下课就回家。
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39.定语的顺序:名词/ 代词+ 指示代词+ 数量词组+ 修饰性形容词/ 名词+ 中心语爸爸这两个好朋友…。
公司那三个重要的部门…。
你这四本汉语词典…。
她那五件漂亮的丝绸衣服…。
40.状语的顺序:时间+ 处所+ 范围+ 程度+ 情态/ 方式+ 介词词组+ 动/ 形我们昨天在家里都很高兴地给他打了电话。
我们前天在学校只十分简单地跟他谈了谈。
他们都对我很热情。
* 关联词语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只要---就--- 只有---才--- 如果---就---一---就--- 不是---而是--- 连---都(也)--- 既然---就--- 即使---也--- 无论(不管)---都(也)---备课1.对教学对象与材料的分析(1)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技能、已学知识(2)分析教材体例:生词、课文、语言点、注释、练习的组合及其编排顺序* 生词:义项、词性、复现率* 语言点:个例、多处出现* 词语例释:单个词语、词语辨析(同义词、反义词;意义、用法)* 注释部分:句型、文化、科技、经济……* 练习内容:形式、重点、题量(3)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 既是课文中安排的,又是学生没有学习过的:是—不是—是不是* 学生易受母语干扰的:我是很忙* 学生不易辨别,或容易混淆的:马上——立刻* 某一种表达功能常用的句式或句子:感谢、道歉* 有关中国文化习俗或价值观念的:讲人情、拉关系2.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1)用什么方式引出课文内容、新语言点?(2)各环节如何过渡?(3)词汇、语法、篇章各部分如何衔接?(4)新语言点的学习用演绎法,还是用归纳法、类比法?(5)怎样设计情景进行训练?(6)如何检查学生是否明白、会用?教案的构成要素1.教学目标与要求“目标”是笼统的,比如:能正确地辩音辩调,扩大词汇量,掌握新的表达方式,加强口头和笔头成段表达的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