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盘点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一、基础知识1. 识记与积累(1)汉字:掌握常用字的笔画、笔顺、部首、字义、字形,能准确辨析形近字、同音字。
(2)词语:积累并理解词语的含义,能正确运用词语。
(3)成语:掌握成语的来源、意义及用法,能正确运用成语。
(4)文学常识: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史、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化现象。
2. 语法知识(1)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句子结构: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
(3)复句: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条件复句、选择复句。
(4)句式变换: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
二、阅读理解1. 篇章阅读(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者观点、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划分、层次关系、过渡手法。
(3)鉴赏文章语言:词语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2. 现代文阅读(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作者观点、情感态度。
(2)分析文章结构:段落划分、层次关系、过渡手法。
(3)鉴赏文章语言:词语运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3. 古诗文阅读(1)理解文言文:掌握文言文断句、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2)鉴赏古诗:理解诗意、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3)理解文言文:掌握文言文断句、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三、写作1. 写作能力(1)审题立意:明确题目要求,确定写作中心。
(2)选材构思:围绕中心选材,构思文章结构。
(3)语言表达:运用恰当的词语、句式、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优美。
2. 写作技巧(1)开头:开门见山、引出主题。
(2)结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3)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连贯自然。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四、综合运用1. 阅读理解与写作相结合(1)从阅读中汲取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2)运用阅读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 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1)关注社会热点,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在中考语文试卷中,考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和综合运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语文中考知识点总结语文作为学科的考试是中考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它考查的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学知识、修辞手法等多方面知识。
下面将针对中考语文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一、语言文字知识1. 汉字知识中考语文考试中会涉及到汉字的字形、读音、词语等方面的考查。
包括常见的同音字、异形字、多音字、破音字等知识点。
学生在备考时需要熟悉掌握这些知识,提高对汉字的识别和使用能力。
2. 词语搭配中考的语文考试中,常会涉及到词语的搭配和用法。
学生需要了解词语的义项、搭配以及具体用法,从而能够正确、得体地运用词语。
3. 语法知识语法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中考语文考试中会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包括句子成分、句型结构、语法错误辨析等知识点。
学生在备考时要重点复习和巩固这些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常见成语、俗语、谚语成语、俗语、谚语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成语、俗语、谚语的含义和用法,从而能够在阅读和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俗语、谚语。
5. 词义辨析中考语文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词义辨析题型,学生需要了解一些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从而在考试中正确地辨析词义。
二、文学知识1. 文学常识中考语文考试中会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程度。
包括古今中外文学知识、文学名著、文学流派、著名作家等方面的知识。
2. 文学作品分析中考语文考试中可能会出现文学作品分析题型,学生需要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准确地分析文学作品。
3. 文学名句中考语文考试中会考查学生对文学名句的了解和运用。
学生需要熟悉一些著名的文学名句,理解其含义和背景,从而在写作和阅读中适当地引用文学名句。
三、修辞手法1.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含义、用法以及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方式。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中考语文考试中会涉及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一、古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唐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五言绝句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静夜思》等。
•宋词:宋朝盛行的一种文学形式,以其婉约、豪放的表达方式而著名,代表作品有《浣溪沙》等。
•元曲:元朝盛行的一种戏剧体裁,以唱词、板儿曲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代表作品有《西游记》、《东篱乐府》等。
2. 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描写了贾、史、王、薛等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爱情悲剧。
•《水浒传》:宋代作家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和抗金义军的故事。
•《西游记》: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代表作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总结1. 现代文学流派•散文: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小说:以主要描写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虚构故事为特点,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类。
•诗歌:以抒发情感和思想为主要目的,常采用押韵和节奏变化的手法。
2. 现代文学作品•《围城》: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描绘了上海社会的物欲横流和人际关系的虚伪。
•《活着》: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许三观卖血记》:当代作家余华的另一部代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三、语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文学体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各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有唐诗、宋词、元曲等,现代文学流派有散文、小说、诗歌等。
•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现代文学作品有《围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2. 语言文字•词语辨析:包括同音字、同义词、反义词等的辨析和使用。
•词语搭配:正确使用常用词语的搭配,避免搭配错误或歧义的表达。
中考语文一些知识点汇总
一、词语运用
1.同义词、近义词的使用。
2.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词语辨析
1.同音词、同形词的辨析。
2.形近词的辨析。
三、语法知识
1.词类的划分与辨析。
2.词组、短语、句子的结构。
3.语法规则如主谓一致、时态、语态、语气、语序等的考察。
4.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阅读理解
1.理解文章的主旨、结构和中心思想。
2.掌握主题句、关键词、上下义项等阅读策略。
3.理解文中事实细节、生词解释、推理判断等。
五、作文写作
1.文章基本结构的构成。
2.开头、结尾的写法。
3.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有趣。
4.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5.根据提示、图表等进行写作。
六、文言文阅读
1.理解文言文的词语运用和句法特点。
2.了解古代人物、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
七、写作技巧
1.运用描写、叙事、议论、说明等不同写作目的和技巧。
2.逻辑推理和观点表达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八、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
2.起点、承接、转折、高潮、结束等修辞加工。
九、古代文学常识
1.古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内容、时代背景等。
2.古代文学名句的背诵与欣赏。
十、现代文学常识
1.现代文学作品的作者、内容、写作手法等。
2.现代文学名著的阅读与欣赏。
初三语文考试知识点归纳总结语文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中考必考科目之一。
在初三阶段,学生们需要对语文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归纳,为中考复习做好准备。
本文将对初三语文考试常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一、古代文学知识点归纳1. 古代文学的分类:史记体、楚辞、诗经、唐诗、宋词等;2. 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学名篇,了解其中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等;3. 古代文学名篇的背诵:重要的古代文学名篇背诵和理解。
二、现代文学知识点归纳1. 现代文学的特点: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表达;2.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通过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名著,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等要素;3. 现代文学名篇的背诵:重要的现代文学名篇背诵和理解。
三、古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古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虚词、辅助词、常用词语等;2.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3. 古代文言文的改写和仿写:通过改写和仿写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现代汉语知识点归纳1. 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词语辨析、短语搭配、句子结构等;2. 现代汉语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和分析现代汉语的文章,了解其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3. 现代汉语的写作:通过写作演练,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
五、修辞与鉴赏知识点归纳1.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分析与应用;2.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审美眼光、鉴赏技巧等;3. 文学作品的评析与评价: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析和评价,了解其中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
六、作文写作技巧归纳1. 作文的结构与内容:开头、承转合、结尾等;2. 作文的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3. 作文的主题与立意:明确作文的主题与立意,准确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感情。
总之,初三语文考试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对于同学们的复习备考至关重要。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语文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以下是一些初三必考的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对仗等。
-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等。
- 古诗词的背诵:掌握必背的古诗词,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等。
-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
-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主旨、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现代文的鉴赏:能够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四、作文写作- 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
- 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语言运用等。
- 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文学常识-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特点。
- 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包括作品的体裁、主题、风格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笔画、笔顺等。
- 成语和谚语的运用: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和谚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语言的规范性:能够遵循语言的规范,避免语病。
七、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 外国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八、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包括精读和泛读,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
- 名著的分析和鉴赏:能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中考语文科目,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中考重要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是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科目,知识点广泛,涉及古文、现代文、作文、语言知识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考语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古诗词鉴赏:- 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等。
- 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能够背诵并理解中考范围内的古诗词。
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等。
- 能够翻译文言文,理解其表层意义和深层含义。
现代文阅读:- 学会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分析文章结构。
- 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作文写作:- 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 学会构思文章结构,合理安排开头、发展、结尾。
- 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语病和错别字。
语言知识:- 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
- 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
- 掌握常见的成语、熟语和谚语,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文学常识:- 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 掌握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基本知识。
- 了解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阅读理解技巧:- 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 学会精读,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 学会做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和个人感悟。
复习策略:-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均衡分配时间。
- 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项训练。
- 多做模拟题和历年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结束语:中考语文的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巩固。
希望以上的知识点归纳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记住,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复习中考语文,我将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文章鉴赏
1.识别文体和语义特点:散文、诗歌、小说等;
2.情感、思想表达:主题、观点、态度等;
3.识别修辞和表达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二、诗歌鉴赏
1.背诵和解析名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等;
2.词语和句式翻译: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
3.表达主题和意境:如何通过韵律、节奏等手法表达感情和意境。
三、文言文阅读
1.识别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2.理解古文的意义和结构:文句间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
3.解析文言文的问题和备注: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等。
四、现代文阅读
1.掌握现代文的解题技巧:借助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2.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要点:开头、结尾和主题等;
3.识别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比等。
五、古代诗词鉴赏
1.背诵和解析古代诗词:如《鹅》、《夜泊牛渚怀古》等;
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押韵、对仗、意象等;
六、写作技巧
1.作文的基本要素:标题、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
2.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
3.发现思想和素材:观察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
以上只是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的一部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的知识点或解析,请告诉我。
中考语文知识盘点一、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反复等。
(修辞手法是适用于句子的,是句子内部的表达技巧。
)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
这两种事物之间的性质是不同的。
比喻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博喻、借喻等。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都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是好象、如同、仿佛、像、恰如等。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这样的句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本是抽象的概念但是诗人把它比作春水不但形象可感,而且使读者想象到愁如春水的多又连绵不绝。
暗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也都出现。
但是常用的比喻词变了,一般用的是是、成了、成为、变成等。
例如:雨溅在她的脚下立刻变成了一朵朵盛开的花。
博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还是都出现,但是喻体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例如:贺铸《青玉案》中的句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人把闲愁比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连用了三个喻体把自己的闲愁形象的表达了出来。
借喻:本体、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句意的表达有了更大的隐蔽性,也更为含蓄内敛。
例如大片大片的雪花在我的生命里飞舞,寒风又将我的身体狠狠推远,路的身影渐渐暗淡下去。
生命里那些艰难得令人蹉跌的不幸不就是大片的雪花吗?遭遇的摧残不就是寒风吗?(这样的句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比喻修辞手法而是由比喻修辞手法演变出来的比喻义。
)拟人:就是把物当人写,使没有生命的物或者抽象的概念具有人的生命和思想。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具有表现力,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风背着手猫着腰一下钻到了秋的怀抱里。
拟物:就是把人当物写,或者把此物当彼物写。
例如:接着从屋子里飞出了侄子宏儿。
飞是形容鸟的动作的用在了人的身上,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的修辞手法。
例如:三角眼不说话了,把脖子拧到了一边。
(与借喻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补出本体,转换成明喻,借代的本体无需补出,不能转换比喻。
简言之,可以用“像”联系的就是借喻。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偶可以使句式整齐,严对的话(上下句平仄相反,字数一样,用字不得重复。
)又可以使句子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律感。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手法。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对偶中的反对可以看作是对比的修辞。
对比在字数上不如对偶那样要求严格,只求内容相反。
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和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起来的修辞手法。
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气势。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设问:自问自答。
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例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反问:问中包含了答案,无疑而问。
反问比一般的陈述更具力量。
反问句可以改为陈述句,肯定的反问改陈述句就是否定的表达,否定的反问改为陈述句就是肯定的表达。
前者例如:你好好想想难道他那种行为是错的吗?后者例如:你的父亲批评两句难道不可以吗?夸张:就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言过其实的描述。
例如:白发三千丈。
反复: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方法。
例如:行路难!行路难!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奈感慨和不平。
二、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适用的范围大于句子,相对于文章篇幅来说体现在句段上和文体的选择上。
例如议论文多是议论的表达。
)〔记叙〕:就是记述事情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使读者对事情或者事物变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有清楚的了解。
例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
〔描写〕: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事物事情场景人物等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读者如临此境,如睹其人,如处其事。
简言之就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月亮奋力挣脱云的纠缠,冉冉而起。
〔抒情〕:就是作者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有心灵独白式的直接抒发也有借他物来抒发的。
前者例如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实在是不平凡的。
后者例如听到音响里欢快的歌,我内心的痛苦就突奔起来。
〔说明〕:就是用语言文字对事物的性质、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科学地解说。
以使读者阅读之后有科学的认知。
例如采用这种材料制做的衣服质地比较柔软,透气性能也很理想。
〔议论〕:就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对人事的是非、好坏等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见解、主张、看法等。
例如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
我们应该具有这种修养。
三、常用的写作手法(也可以说是写作技巧,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有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渲染烘托、夸张、拟人、联想、想象等。
(适用的是整篇文章的构思技巧。
)四、记叙类型文章知识点盘点。
(记叙文就是让人有所感)①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注意不要和小说戏剧的情节的几个部分相互混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②记叙的顺序: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使读者对事情的发展脉络有清楚的了解)、倒叙(把事情的结果和最精彩的片段放在文章的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暂时中断事情的进展插入与之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按照原来的顺序记叙,这样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③描写:⑴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容貌、衣饰、神情、姿态),语言(对话),动作,心理(想、梦)。
都是为了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⑵环境描写:自然和社会。
作用: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人物思想性格或中心主旨。
例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就起到衬托人物悲凉心情的作用。
例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所感受到的教室非同寻常的安静就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
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关于雷声的描写就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⑶描写的方法:细节(就是工笔细描,例如《云南的歌会》中对云南昆明附近女子外貌的描写中色彩的选择。
)和白描(就是粗笔勾勒,选择最能突出特征的词语传神描绘,例如《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
),正面(也叫直接,例如太阳光白花花的一片。
)和侧面(也可叫间接,例如柳枝横着飞,借柳枝横着飞来表现风很大)。
⑷描写景物的顺序:时间(早晚、四季、月份等),空间(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东西南北等)。
⑸观察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等。
⑹描写景物的角度:动景、静景;动静结合(例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以动写静(例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正侧;味觉,视觉,触觉,听觉,感受等。
五、说明文知识点回顾(说明文就是让人有所知)说明文的分类:⑴按照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按照说明方式分: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⑵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古今、早晚、先后)、空间顺序(上下、左右、里外、前后、东西南北等)逻辑顺序(总分、一般到个别、成因到功用、因果、现象到本质、概括到具体等)。
⑶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摹状貌等。
六、议论文知识盘点(议论文就是让人有所信)。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所表达的看法主张,是一个是非判断句。
观点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成立的依据和理由。
包括事实论据(常用的是名人事例和历史史实,要求必须确凿典型)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马列理论、被实践验证的理论等)两种类型。
论证:就是论据证明论点成立的过程和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是摆事实和讲道理。
此外也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等。
﹤论据如果是事实的话,往往要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叙述。
叙述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分析。
分析的时候必须紧扣材料和论点的对应点。
分析的过程就是论据和论点联系起来的过程。
论据(记叙)+分析(议论)﹦论证。
如果把论点比作桌面的话,那么论据就是桌子腿,而论证就是面和腿联系起来的榫头。
﹥七、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两个及以上主谓结构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就是复句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假设:如果那么;即使(哪怕)也条件:只有…才;只要…就;不管(不论)…都。
八、常见的结构方式:并列、总分、分总、递层。
结构上起的作用有:总起(多用在开始)、过渡(总是在文章的内部段和段之间)、总结(多用在文章的结尾很多时候是照应开头)。
句子的类型:主谓句(一个叫单句两个及以上叫复句),非主谓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古人云:用力多者收工远。
希望每个莘莘学子都取得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