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的看名词和量词的超常搭配修辞
- 格式:pdf
- 大小:159.10 KB
- 文档页数:3
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研究摘要本文是有关名词与量词匹配问题的论文,笔者在部分汉语名词和量词进行搭配建立起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探讨了汉语名词与量词匹配的规律。
通常人们对于名词与量词的搭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希望能为揭示其中隐藏的匹配规律提供一些线索和依据。
本文共分五章,先总结了前人对于汉语量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量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笔者结合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给量词进行了再分类,又以划分出的量词小类为标准研究名词的次范畴,分析量词和名词的各个小类对于要与其搭配的名词或量词都有些什么样的要求,从中总结这些具体的要求是受哪些方面的影响,得出其匹配的规律。
文中指出名词与量词的搭配关系只是相对稳定,有时出于修辞或语用方面的考虑,也会临时超常活用一下量词,造成名词与量词的超常搭配。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与搭配的不规范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因此就随心所欲地选择量词。
名词与量词的搭配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搭配形式的问题,本文最后,便辅以例句列举说明了汉语名词与量词搭配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搭配形式。
另外,在正文的后面,笔者列了一个附录,它就是以名词和量词的搭配为材料建立起的一个数据库,目的是便于配合正文的论述。
关键词:名词量词匹配规律超常搭配搭配形式STUDY0NTHEMATCHINGREWlONSHlPBETWEENNOUNSANDCLASSIFlERSINCHlNESEABSTRACTThepaper,basedonthedatabankofthecollocationbetweensomeNounsandclassifiers,hasdiscussedthematchingrules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Usuallythereasonsofthe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arenotknown;therefore,thepaperiStooffersomecluesandbasestothediscoveringofthematchingrulesbetweenthem.Thepaperhasfivechapters.First,theresearchfruitsthepioneershavemadeonChineseclassifiersaresummarized.Second,theauthor,combiningtheperspectivesofgrammar,semanticsandpragmatics,furtherdividestheclassifiers.Withthecriteriaofthesub.1evelsofclassifiers,thenounsthenhavebeenaccordinglyfurtherstudied.Thispartistoanalyzetherequirementsthateachsub.classifierandeachsub—nounasksfortOitscollocationobject,tosumuptheinfluencefactorsdecidingontheserequirementsandtoobtainitsmatchingrules.Thepaperalsopointsoutthefactthatthecollocationrelationship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iSrelativelystable.Anunusual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mayemerge,fromtheconsideringofeitherrhetoricorpragmatics,bytheflexibleunusualuseofaclassifier.WhatshouldbementionediSthatthisunusual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doesnotmeanthecollocationiSnotstandardanddoesnotmeanafreechoiceofaclassifier.Sincethe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inevitablymentionsthecollocationform,thepaperlasthaslisted,withthehelpoftheexamples,thepossiblecollocationformsofthecollocationbetweennounsandclassifiers.Inaddition,anappendixofthedatabankofthecollocationbetweensomenounsandclassifiers.iSaddedtothepaperforabetterpresentationofthepaper.【KeyWords]noun;classifier:matchingrules;unusualcollocationcollocationfclFrn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语名词、量词匹配问题研究前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汉语正在走向全世界,这无疑给从事语言研究的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艰巨的任务。
138 odern chineseM XIANDAI YUWEN2013.05言研究语一、超常搭配布莱克说:“打破常规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宫。
”一般说来,常规的东西容易被理解和感受,但是缺乏新奇的审美感;反之越是超常,越是具有陌生感新奇感,虽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但是能满足人类普遍的好奇求异的心理。
诗歌语言是一种超常规的语言,对常规的偏离是诗人的权力。
布拉格学派的麦卡罗夫斯基在《标准语与诗歌语言》中指出,诗歌语言就是对标准语的规范形式的“故意的充满美感的扭曲”。
李幼蒸在《理论符号学导论》中说:“当考虑到诗歌本文全体的风格现象时,偏离的发生是全面的,几乎可以说是对语言规则系统的‘系统性背离’。
”因此,我们可以说,正偏离是诗歌语言的一个主要特征。
而为了获得艺术化和美感的正偏离效果,诗人常常采用超常搭配的手段。
冯广义的《超常搭配》一书,首先肯定了超常搭配是言语表达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变异手段。
接着又解释了超常搭配的概念,即根据一定的交际任务、交际场合的需要,有意识地构织一些表面不合常规的超常搭配关系,让受话人去思索、联想或想象,从而领悟话语的蕴含,这不仅不违背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还会产生积极的修辞效应。
王希杰称超常搭配为偏离搭配,“就是对聚合关系的偏离。
在显语言的聚合关系里,并没有这样的搭配可能性”。
二、顾城诗歌定中短语的超常搭配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在《学诗札记二》中提到:“诗的大敌是习惯——习惯一种机械的接受方式,习惯一种‘合法’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一种公认的表现方式。
……习惯是语言的套轴,使那几个单调而圆滑的词汇循环不已。
”因此,为了避免“习惯”,其诗歌是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
诗歌语言的超常搭配比比皆是。
本文将主要描写顾城诗歌里定中短语的超常搭配。
笔者查阅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名诗人选集·顾城》诗集190首诗歌,其定中短语出现2092例,超常搭配的定中短语为513例。
按照定中短语超常搭配的方法,我们做了以下分类:(一)语义上的超常搭配1.无修辞手法的超常搭配1.1颜色词语作定语的超常搭配运用颜色词语,可使诗歌绘画感更强。
所以渐江的画风格突出,给人印象特深。
他的画虽学宋画,但绝不像北宋画那样,用繁多的、尖硬的皴笔去表现山的形和质。
渐江画多用空勾,大片空白,乃至一笔不着。
其简峭、明洁、雅逸、清冷绝非宋画之所有。
渐江画的线条也不是宋画那样实而乏于内蕴,其笔墨灵秀丰富而多变化。
渐江学倪云林是由于他们精神境界相同。
倪云林之后,学倪画的人甚多,尤其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一出,把倪云林推为元代文人画寄得代表,于是各家争以学倪为上。
举国都学倪,为什么有人能臻极境,有人却难得神髓呢?倪云林乃一生不仕,隐居太湖,他厌恶那种“磬折拜胥吏,戴星候公庭”的生活,但他终究是极端痛苦的,其诗云:“人间何物为真实,身世悠悠泡影中。
”他的诗和画都充满了深沉的哀愁。
昔人云:宋人画繁,无一笔不简;元人画简,无一笔不繁。
后者则是以倪云林为对象的。
画繁,正是他们复杂的受屈辱的心情之不自觉流露;画简,正是他们淡于世味,觉人世无可恋的反映。
渐江的心境和精神,正和倪云林相同,他自己也每比于倪,其诗曰:倪迂中岁俱奇情,散产之馀画始成。
我已无家宜困学,悠悠难免负平生。
绘画是精神产品,也必是作者精神之流露。
渐江的精神状态和倪相同,其感情最近,所以渐江学倪画最顺手,也最得其神。
渐江也有和倪云林不同之处,倪一生下来就活在屈辱中,丧失了刚猛自立的土壤。
而渐江则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所以倪画用笔松散柔曲而无刚性线条,渐江的画则刚强锐利、坚拔之感,但二人的精神则是相同的。
可以说,倪云林之后,学倪画的虽多,但真正能得其神髓者,惟渐江画派而已。
渐江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独特的、空前的,他代表着明末清初中国山水画的一个独秀的高峰。
渐江山水画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冷、静、寂。
绘画是精神的产品,他的这种情感的流露正是形成渐江山水画风格美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主编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主编李翰文.中国传世山水画全集.万卷出版公司.摘要:流行歌曲中存在着大量的词语的超常搭配现象,本文以方文山作词的几首歌曲为例,分析流行歌曲歌词词语的超常语法搭配及超常语义搭配,并分析超常搭配在流行歌曲中取得的特殊表达效果,同时还指出超常搭配和语病有着明显的界限。
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结构在中文的语法中,数量词和形容词都有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功能。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数量词修饰名词、形容词修饰名词、数量词与形容词的搭配以及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
一、数量词修饰名词1.1 数量词的类别数量词包括基数词、序数词、分数词、量词等。
其中,基数词表示数量,如“一、二、三”等;序数词表示顺序,如“第一、第二、第三”等;分数词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三分之一、五分之二”等;量词则表示事物的计量单位,如“个、条、张”等。
1.2 数量词的用法数量词通常用来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数量、顺序、部分等。
例如:“一个苹果”、“两个橘子”、“第三本书”、“四分之三的蛋糕”等。
1.3 数量词的位置数量词通常放在名词的前面,构成数量词修饰名词的语法结构。
例如:“一本好书”、“两张桌子”。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将数量词放在名词后面,形成“名词+数词”的结构,例如:“五个苹果吃完了”。
二、形容词修饰名词2.1 形容词的类别形容词包括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如“红、黄、绿、高、矮”等;状态形容词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状态,如“饱满、干净、疲惫”等。
2.2 形容词的用法形容词通常用来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红色的苹果”、“高大的建筑”、“干净的环境”等。
形容词还可以单独使用,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描述或评价,例如:“这个人很善良”、“这个地方很美”。
2.3 形容词的位置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的前面,构成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语法结构。
例如:“美丽的花朵”、“新鲜的水果”等。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将形容词放在名词后面,形成“名词+形容词”的结构,例如:“那个女孩漂亮极了”。
三、数量词与形容词的搭配3.1 数量词与形容词的组合方式在中文中,数量词和形容词可以组合在一起修饰名词。
常见的组合方式包括:数量词+形容词+名词,例如:“一杯热咖啡”;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例如:“非常漂亮的玫瑰花”;数量词+形容词+名词+量词,例如:“一杯热咖啡一杯”。
老舍《四世同堂》文学修辞语言赏析作者:李莉勤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2期摘要:《四世同堂》是我国当代文学的精品之作,作者老舍的语言诙谐幽默,文风独特。
本文基于修辞学理论,剖析了这部作品的语言词汇的超常搭配和语言规范的研究,并从主观和客观因素分析了修辞成因和幽默语言风格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老舍修辞语言搭配当代文学引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老舍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创作了众多知名的作品,其中力作现代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以其生动形象、准确精炼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恰当自然,朗朗上口且让人过目不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众所周知,老舍一向都以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著称,嬉笑怒骂可谓皆成文章。
作者运用多种积极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并将其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感受到史诗般的气度恢弘、荡气回肠。
老舍幽默诙谐的风格决不能和油腔滑调等同,他也不仅仅只是片面地追求表面的笑料,他所追求的是更高的境界,在高层次中表现生活化的现实。
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品尝喜剧滋味,他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产生了以悲、喜相互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相互渗透的方式,形成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老舍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他在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变异修辞手法,这就带给作品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同时使用了词语的超常搭配,值得读者认真地品读和借鉴。
虽然受到规范的约束,但是词语之间的搭配仍旧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般情况下,词语之间的这种搭配是不能随意变动的。
有时在语言交际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词语之间的搭配不符合语法、逻辑以及语义上的规定,这种现象就称为词语的超常搭配,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是艺术语言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
表面上看,词语的超常搭配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语言规范,但是在语言交际和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却又显得十分合理,能够创造出新颖而又幽默风趣、含蓄婉转的语言效果。
试谈词语的超常搭配作者:高紫珍来源:《新课程·小学》2011年第02期摘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汉语修辞的角度,研究词语的超常搭配,并列举课文实例,分别以比拟、借代、拈连、移就、转品五种辞格,来诠释词语超常搭配。
关键词:超常搭配;词语教学;小学语文词语搭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只关注词语的常规搭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搭配的“合法性”:合乎语法规则与否,合乎逻辑事理与否,合乎语言习惯与否。
但是,在实际的言语活动中,词语的常规搭配,已经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着的表达上的需求。
于是,突破语法规则、语义条件和语言习惯限制的词语超常搭配现象便相继出现。
倘若把超常搭配的言语现象,加以认真考察,就不难发现,超常搭配一般是通过汉语修辞手法来实现的。
那么,汉语修辞中到底有哪些超常搭配的方法呢?本文试图结合课文实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比拟,使搭配成为合法假如,课堂训练中,出现诸如“秋叶喝醉”“青蛙的演讲”“小明夹着尾巴”“播种幸福”一类的词语搭配,应当如何评价呢?这些搭配,依照常规作判断,显然不符事理。
试想,“秋叶”没有嘴巴,喝什么酒呢?“青蛙”没有语言,演什么讲呢?“小明”是人,没有尾巴,怎么夹呢?“幸福”不是植物种子,怎么个播种呢?然而,通过比拟辞格的帮助,它们之间的搭配,就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承认,就逐渐成为合法。
岂但合法,而且更加生动有趣,摇曳生姿。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例子:例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例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五年级下册《桥》)例1中,“蒲公英睡觉”“蒲公英起床”,通常情况下,主谓是不搭配的。
“蒲公英”没有神经系统,是不会睡觉的。
但把“蒲公英”人格化,就可“睡觉”或“起床”。
所以,学生如说“山峰睡觉”“乌鸦起床”“云彩旅游”“知了吟诗”,都应得到赞赏。
例2中,“狞笑”是关于“人”的一种行为属性。
汉语词汇中超常搭配现象的合理性分析作者:姜静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12期【摘要】在使用现代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传统理解上所认为的词语之间搭配的超常现象。
就这些短语的表层结构来看,有的属于思维逻辑方面的超常现象,有的属于语法方面的超常现象。
但通过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的分析,会发现这些超常现象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且使用,是有其合理性存在的。
【关键词】超常搭配;性状义;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一、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超常现象1、语法方面的超常语法上的超常是指词语之间的组合搭配不符合汉语的句法结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就其表层结构来看,不属于主谓、动宾、联合、偏正、补充等句法结构中的任何一种。
例如,“她很淑女。
”,“这件事儿太小儿科了。
”中的“很”修饰“淑女”,“太”修饰“小儿科”。
这与现代汉语语法中副词一般不用来修饰名词相违背。
2、思维逻辑方面的超常思维逻辑方面的超常是指词语之间的搭配与人的正常的认知相悖,与现实不符。
例如,“养病”中的“病”是不好的现象,却要“养”;在“逃生”一词中,人们希望“生”,怎么会“逃”呢?虽然,这些超常的语言现象看似与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则和人的思维逻辑方式有冲突,但实际上并不影响人们的交际,甚至已被人们广泛使用,究其原因,这些超常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下面就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即: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超常现象搭配的合理性1、语义角度在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的搭配从表面上看是与人的认识相悖的,这主要是由于古今词义的变迁所导致的。
我们常常说“救人”、“救火”、“救灾”,有人认为“救人”是对的,但是“灾”和“火”都是不好的词,都给人带来灾难,不应该救。
事实上,“救火”和“救灾”的说法并没有错。
“《说文解字》释…救‟为…止也,从支,求声‟。
…支‟释义为…小击也,从又,卜声‟。
由此看来,…救‟的本义就不难理解了。
《词源》、《辞海》…救‟字条都有此义项,《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在“止”这一项中列举了《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的例子:…濯以就热‟后,特别注明:今有熟语,…救火‟”。
论超常搭配的语义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语言中的句子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内在搭配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规则,包括语法规则、语义关系、逻辑关系等,而不符合部分规则的搭配就是非常规搭配,即超常搭配。
语义场理论和义素分析法,为词语间的超常搭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从内部词与词的关系即深层语义关系上分析,超常搭配的形式可分为四个方面。
标签:超长搭配语义场义素分析语义关系表现形式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由各种关系成分构成的系统,这里的语言关系可分成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是处在语言结构中特定位置上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在同一上下文中处于相互排斥对立的潜在关系;而组合关系是构成连续性结构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在时间或空间上具有线状的性质。
语言中一个词同别的词习惯上的连用就是搭配。
J.R.Firth(弗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词汇搭配的概念,他把搭配看作是词汇层里的语言现象(Firth,1957)。
词的常规搭配主要是指词与词之间的符合组合规则的搭配。
语言中的句子是由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内在搭配必须符合一定的语言规则,包括语法规则、语义关系、逻辑关系等,而不符合部分规则的搭配就是非常规搭配,即超常搭配。
前人已经从语法、语用、认知语境、修辞、完型心理、审美效果等角度分析论述了义位的超常搭配,研究成果颇丰。
John Lyons认为语义关系是搭配中的要素之一,通过选择限制条件进行语义分析,可以确定搭配的可接受性。
由于很多情况下词语搭配符合一定的语法要求,但仍然具有接受上的限制性。
所以,从语义上分析,成了很多研究者研究的重心。
语义场理论的提出、义素分析法的应用,为词语之间搭配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某种相对合适的理论基础。
贾彦德先生指出:“义素分析是一种聚合分析。
”义素分析法就是通过对不同的词义义位的对比找出义素的方法。
这是结构主义的对比性原则在语义研究中的应用。
冯广艺从义素分析的原则和程序分析了“绿色的袜子”和“绿色的梦”这样一组结构相同的搭配,从中说明超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