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18.95 KB
- 文档页数:20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引言岩土工程勘察是指对工程所涉及的土壤、岩石和地下水等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获取工程设计、施工和监测所需的各项基础数据和信息。
本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主要针对工程项目进行了一系列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指导后续的设计和施工工程。
二、勘察范围和方法本次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涉及工程项目A的地质勘察和岩土勘察工作。
采用了现场勘察、室内试验分析和文献调查等方法,对勘察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采样。
三、地质概况勘察区域A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片麻岩、石英岩和片岩等岩石组成。
地质构造活跃,存在断层和褶皱等现象。
在地质构造上,该区域还存在地震活动的风险。
勘察区域的地下水主要来自降水和地下脉动水,水位较稳定。
四、岩土性质分析根据现场取样,对勘察区域的土壤和岩石进行了室内试验分析。
土壤主要为黏土和砂土,其工程性质良好,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岩石主要为片麻岩和石英岩,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适合作为基础和固土材料使用。
五、地质灾害分析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历史记录,对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
在该区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和地震等。
对于这些地质灾害的风险,需要在设计和施工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和处理。
六、设计建议根据以上的勘察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设计建议。
在地基处理方面,建议采取加固措施,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建议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例如加固边坡和设置排水系统等。
七、总结与展望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工程项目的地质情况和岩土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本次勘察工作,为后续的设计和施工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次勘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在后续的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八、致谢在本次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巢湖市S105(电厂路~湖光路)道路及挡墙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工程编号:2011-Y-060院长:审核:校核:工程负责人:安徽省建材工业设计院二零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目录文字部分1、工程概况1.1 工程简介1.2勘察依据1.3勘察目的1.4勘察工作量实施情况2、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2.2场地岩土层分布及特征2.3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2.4地下水条件评价2.5膨胀土评价3、场地岩土工程条件综合评价3.1场地稳定性及抗震效应评价3.2地基基础设计参数3.3基础方案及支护方案评价4、结论与注意事项图表部分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8张2、工程地质剖面图12张3、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1张4、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2张5、静力触探试验曲线4张6、勘察要求2张1、工程概况1.1 工程简介拟建巢湖市S105路(电厂路~湖光路)道路工程西起电厂路,东接湖光路,全长约3.0Km,道路路幅宽约40m;我院受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对拟建道路及挡墙工程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此次为详细勘察。
1.2 勘察依据1.拟建巢湖市S105路(电厂路~湖光路)道路工程平面图(1:10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修订版);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7.《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9.《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拟建构筑物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建筑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亦均为二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修订版)划分该项目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一、项目背景。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针对某某工程项目进行,该项目位于某某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本次勘察旨在全面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土壤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勘察范围。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范围包括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土壤性质、地下水情况等内容。
勘察范围囊括工程周边区域,确保对工程影响因素的全面了解。
三、勘察方法。
1. 野外地质勘察,通过实地观测和采集地质样品,了解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情况。
2. 土壤力学勘察,通过取样分析和现场测试,获取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
3. 地下水勘察,通过水文地质勘察和水文地质试验,了解地下水位、水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四、勘察成果。
1. 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经过野外地质勘察,确定工程所在地为XX构造,主要由XX地层组成。
2. 土壤性质,土壤为XX类型,具有XX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性质。
3. 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为XX,水质为XX,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
五、工程建议。
根据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为工程提出以下建议:
1. 对地质构造和地层分布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制定。
2. 根据土壤性质,合理选择基础处理和土壤改良措施,确保工程稳定和安全。
3. 针对地下水情况,制定合理的排水和防水措施,保障工程施工和运行。
六、结论。
本次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充分了解了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土壤情况,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建议,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拟建“xx环线”是二环线的重要部分,位于贵阳市北面金阳新区、白云区、云岩区、乌当区范围,起于金阳新区东北面,起点于210国道与金朱路交叉口,经大关村、黑石头村、偏坡村,至新天大道。
起点中桩里程:K0+000(坐标:X=365806.5533,Y= 2950262.9530);终点中桩里程:K12+600(坐标:X= 2946262.947,Y= 374191.701),全长12.6Km。
拟建道路沿线设四个立交工程;隧道2座,共长2110.0m;桥梁八座,共长2130.0m。
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
受“xx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xx环线主线段(K0+000~K4+180)路基及桥梁进行勘察。
本次勘察范围为主线路基(K1+240~K3+220段)段道路工程,本次勘察范围里程为K1+240(坐标:X = 366957.6714,Y = 2949918.4636);K3+220(坐标:X = 368728.7694,Y = 2950385.5493),全长1.8km。
其中里程K1+260~K1+940段设置xx立交(K1+580~K1+620段为主线跨线桥),设计为城市Ⅰ级主干道,荷载汽20挂100,双向六车道,标准路段道路总宽34.0m,道路分为左右两幅,每幅宽12.0m,中间分隔带宽4.0m,设计基准期为30年。
该段设计路面标高为1309.2~1268.59m,道路纵坡度0.32%~6.12%。
根据地表地质调查,该场地地质情况、地形地貌复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拟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为岩溶强发育场地,场地复杂等级为一级,地基等级为二级,故本次勘察等级为甲级。
(二)勘察工作任务受“贵阳金阳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了xx立交桥及匝道路基工程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根据委托勘察内容及《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规范要求及设计提出的勘察要求结合建筑物的基本特征,本次勘察的要求如下:(1)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2)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3)查明地表水流量、流向、最高洪水位标高、变幅情况;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腐蚀性;(4)划分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土类型和场地类别,评价场地区抗震条件。
扬州市邗江南路工程(仪扬河-沿江公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共一册第一册)工程勘察证书综合类甲级 170010-kj2014年2月武汉扬州市邗江南路工程(仪扬河-沿江公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2014年2月武汉扬州市邗江南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M ULU1……1……2……2……2……4……4……5……5……5……6……6……7……7……8……9……9……10……10……10……11……1 前言1.1 工程概况1.2 勘察的目的和任务1.3 本次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1.4 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1.5 勘察工作过程及完成主要地勘试验工作量1.6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及环境条件2.2 区域地质条件3 沿线工程地质特征3.1 地层岩性3.2 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统计3.3 场地地震效应3.4 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4 水文地质条件4.1 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条件4.2 地下水位4.3 地下水渗透性4.4 环境水/土腐蚀性评价5 岩土工程条件分析与评价11……11……11……12……12……14……14……14……14……14……15……16……16……21……24……26……5.1 建筑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5.2 地基岩土评价5.3 路基干湿类型5.4 路基工程地质评价5.5 小桥涵工程地质评价5.6 设计参数5.7 周围环境对施工的影响5.8 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6 结语与建议6.1 结语6.2 建议附表部分(1)勘探点要素一览表(2)全线各岩土层常规土工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3)全线各岩土层原位试验成果指标统计表(4)砂土液化统计成果表(5)土工试验成果(xx份)(6)沿线各土层压缩曲线表(xx份)(7)水、土腐蚀性分析报告书(6份)目录………………………■仪扬河~沿江公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 前 言1.1 工程概况本工程北起江阳路,上跨仪扬河,南接沿江高等级公路,全长12.1公里。
目录1 勘察工作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1.5.1勘探点布置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2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3完成工作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目录1 勘察工作概述 (2)1.1工程概况 (2)1.2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 (2)1.3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2)1.4勘察执行的规范、标准 (2)1.5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4)1.5.1勘探点布置原则 (3)1.5.2勘探点的数量与深度 (3)1.5.3完成工作量 (3)2 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5)2.1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 (5)2.2地层分布及岩土性质 (4)3 地震效应 (11)3.1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类别 (11)3.2建筑场地类别 (11)3.3地震液化判别 (11)3.4场地、地基与基础应采取的抗震措施 (12)4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15)4.1场地稳定性评价 (15)4.2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12)4.3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13)4.3.1场地环境类型 (13)4.3.2场地冰冻区和冰冻段分类 (13)4.3.3地下水的腐蚀性 (13)4.4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基础设计计算参数 (13)4.5持力层与地基强度验算 (14)4.6地基下卧层强度验算 (14)4.7 复合地基 (19)4.8基坑开挖与降水 (17)5 结论 (21)1 勘察工作概述1.1 工程概况我公司承担并完成了某大队篮球馆工程的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
该工程位于某市某路以南,交通便利。
拟建工程为1栋1层的篮球馆,荷载按每层15kPa计,基础埋深约1.5m。
1.2 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及等级本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
本工程具有以下特征:1)根据由岩土工程问题造成工程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后果,该工程为一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工程;2)该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场地等级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3)根据附近地质资料:场地岩土种类较多,不均匀,性质变化较大;地基等级为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
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之规定,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岩土工程施工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次岩土工程施工勘察报告旨在对地区的岩土工程施工进行全面的勘测和评估,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指导。
通过本次施工勘察,我们对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土壤特性以及岩石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勘察地点及背景本次勘察地点位于市区,该地区是一片开发较为活跃的地段。
施工工程类型主要为高层建筑,设计总建筑面积约为XXX平方米。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勘察工作的重点是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基础上保证施工安全。
三、地质调查结果经过详细的地质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该地区土壤以黏土为主,黏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2.存在少量的砂质土壤,但其分布较为局限,主要位于地表较浅的部分;3.地下水位较深,对施工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相应的排水措施;4.山体较陡峭,存在一定的滑坡和岩体崩塌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护。
四、岩石特性分析经过对勘察区域内岩石进行采样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勘察区域主要为砂岩和灰岩,岩层整体较坚硬,适合进行基础工程;2.岩石中存在少量的软弱层,强度较低,容易发生断裂和滑动;3.研究了岩层的稳定性,对滑坡等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和测算;4.根据测量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岩体支护方案,以确保施工期间的岩体稳定性。
五、安全评估与建议根据以上勘察和分析结果,我们对该地区的施工安全性进行了评估1.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土壤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固结,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2.对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区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地下水防渗、岩体支护等;3.施工期间要进行长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地质灾害隐患;4.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研究,为未来的岩土工程提供经验和参考。
六、总结本次岩土工程施工勘察报告对地区的地质条件、土壤特性和岩石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勘测结果,我们对该地区的施工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希望该报告能够为下一步的岩土工程施工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doc1、某某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具体勘察〕工程编号:2022-*-*工程负责:***报告编写:****校对:****单位技术负责:***工程负责:***审核:***审定:***法定代表人:***工程联系电话:************公司传真:***********勘察证书业务范围: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乙级;**类。
证书编号:********营业执照:******单位:*******勘察工程有限公司地址:*********名目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41.1拟建工程概况41.2勘察目的、任务要求41.3勘察依据与执行的技术标准41.3.1国家标准:41.3.2行业标准:51.3.3浙江省标准:51.3.4其它:51.4岩土工程勘察等级51.5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量51.5.1勘察工作2、量的布置51.5.2工程地质调查51.5.3勘探设备和方法61.5.4室内岩、土试验及水〔土〕腐蚀性分析61.5.5勘探完成工作量61.5.6勘探点测放依据71.5.7资料整理、报告编制72场地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72.1气象和水文状况72.2场地地形、地貌82.3地基土构成及特性82.4不良地质作用、地下埋藏物及特殊性岩土92.5水文地质条件92.5.1地表水92.5.2地下水93岩土参数统计103.1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统计103.2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104岩土工程分析评价104.1场地稳定性、适合性评价104.1.1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难评价104.1.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114.1.3场地稳定性、适合性评价114.1.4特殊性岩土分析评价114.2地基土3、分析评价114.3地下水和地表水评价124.3.1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124.3.2地下水对建立工程的影响124.4地基岩土层承载力参数的确定134.5自然地基的可行性及地基根底方案分析134.5.1自然根底条件分析评价134.5.2桩基方案分析评价145结论与建议16附表:1、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表2、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3、地层分布统计表4、标贯试验成果统计表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成果表6、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统计表7、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表8、土工试验成果总表附图:1、勘探点平面位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钻孔柱状图4、固结试验分层e-p曲线1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1.1拟建工程概况*******在*****地块建一座*****,进站的专用通道4、宽6米,垂直于****的中心线,直线距离52米,该***为二层,总占地面积65米×40米,其余是厂房及****和****,设计高程为40米,〔±0.00〕,建筑物接受框架构造,拟接受桩根底。
道路勘察报告模板常熟市沿江开发区万和路道路、挡墙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目录第一部分工程勘察文字报告1前言2 1.1工程概况2 1.2目的与任务2 1.3依据技术标准2 1.4外业施工概况3 2工作内容及方法3 2.1地面调绘3 2.2测量定位3 2.3钻探3 2.4资料整理3 3 工程地质条件3 3.1自然地理条件3 3.2地层岩性3 3.3地震效应4 3.4水文地质条件4 3.5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5 4、路基与挡墙基础方案评价5 5、结论与建议6 第二部分附图、表1、勘探孔平面位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3、钻孔柱状图4、静力触探单孔曲线图1、土层工程物理力学指标与建议设计参数一览表2、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3、土工试验成果总表4、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统计表5、分层固结试验曲线成果表6、水质分析报告表1前言1.1工程概况拟建的常熟市沿江开发区万和路道路、挡墙工程位于常熟市沿江开发区出口加工区。
本次勘察万和路段,自长春路至长青路,总长约620m,属次干道。
原砼路面机动车道宽度约15m。
路基宽度约27m。
砼路面黄海标高为2.90m左右,经现场调查,路面未见明显破损及翻浆现象。
本次拟对道路改建为沥青路面,路基宽度为30m,其中机动车道沥青路面宽度为15m,慢车道宽度4.0m,快车道与慢车道间绿化带宽度2.0m,北侧人行道3.0m。
路面标高基本不变,黄海标高2.80-3.00m。
南侧路基外5.0m,为宽度约10.0m河道,河底黄海标高为-1.00m左右。
拟建河岸挡墙,拟采用轻型钢筋砼挡墙型式。
挡土墙高约3.00m左右。
本区为沿江软土地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属设计抗震分组第一组。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为抗震不利地段,无不良地质现象。
地形地貌较简单,岩土种类较多。
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场地分类应划分为Ⅱ类。
本工程道路为次干道,河道边挡墙为Ⅱ类堤岸。
路基与堤岸间距较近,钻孔沿设计道路边(河道一侧)布置,勘探孔主要为取土钻孔与静力触探孔,间距约50米左右。
广州万科科学城D地块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广州万科科学城D地块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日勘察资质:岩土工程甲级证书编号:192883-Kj报告编号:llk00010-CA-04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新技术开发中心有限公司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日一、前言 (1)(一)工程概况1(二)勘察目的和要求1(三)勘察依据规范1(四)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2)(一)地形地貌及环境条件2(二)地层结构及其工程地质特征2(三)地下水概况7三、岩土工程评价9(一)场地稳定性评价9(二)地震烈度及场地地基地震效应10(三)地基土作为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及其评价11(四)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岩土特性及评价11四、地基基础方案建议12(一)土(岩)承载力特征值(f k)等参数12ak(二)基础型式方案13(三)基坑支护方案16(四)地下室抗浮设防17五、基础设计及施工注意事项18I、钻孔平面布置图1张2、工程地质图例…………………………………………………………………………………………………………………………………………………………………………1张3、工程地质剖面图23张4、钻孔柱状图115张5、勘探点一览表(附表1)………………………………………………………………………………………………………………………………………………………………3张6、地层统计表(附表2)1张7、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附表3)………………………………………………………………………………………………………………………………………………………1张8、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判别砂土地震液化情况表6张9、计算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判定场地类别一览表1张10、土工试验报告5张II、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报告1张12、水质分析报告表1张13、岩芯样彩色照片19张一、前言(一)工程概况我公司受广州市万怡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委托,对其拟建的科学城D地块项目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本次勘察为详细勘察阶段。
1. 前言1.1工程概况受秦皇岛市建设局市政办的委托,我秦皇岛市大地卓越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秦皇岛市东港路改造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该工程重点路段是连续下穿秦北、秦东铁路线和建设大街道路的立交桥工程,全长700.0m,宽50.0m,钢筋混凝土结构,拟采用U型槽或盲沟连续壁结构明挖施工。
建设大街立交处拟建双孔预应力简支T 梁路线桥,秦北、秦东铁路联络线立交处拟建顶进箱涵。
该工程是秦皇岛市二OO四年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本次勘察为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详细勘察。
1.2勘察目的和要求根据委托任务书:(1)查明勘察范围内各岩土层的类别、结构、深度、分布、厚度、坡度、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性。
(2)提供各层土的埋深、土层厚度、土层的基本承载力及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密实度、容重、有效粘聚力、内摩擦角、压缩模量、承载力、抗剪强度指标、浮力系数)。
(3)查明地下水位标高,各种水质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及土层的透水性。
(4)提出地震基本烈度,地基稳定性,场地类别,地基土种类以及地基液化的可能性。
(5)针对地质情况对路堑结构施工及开挖提出建议及注意事项。
有关水文地质部分,专门勘察,另行委托。
1.3勘察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64-98)《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 56-9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建筑桩基基础技术规范》(JGJ 94-9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1.4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根据工作目的与要求编制了勘察工作技术纲要,按详勘阶段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施工,共布置勘探孔30个(受场地施工条件所限,有三个钻孔未能施工)。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一章、前言一、勘察目的与任务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三、拟建工程概述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至K1+,道路全长为,;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 Y=,终点坐标X= Y=,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设计路面标高为;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雨水、给水、电力、污水、煤气、通讯电缆等埋设于道路两侧,管径为DN200-500mm,埋深为~;本工程由石狮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的复杂程度为二级场地,地基的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依据国标的规定,综合确定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四、勘察方法、勘察工作量布置1、勘察方法采用野外测量、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完成本次勘察任务;2、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1、工作量布置根据设计院提供总平面图,依据行标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定,钻孔沿道路中心线布置,按40m间距布置钻孔,其中每200m布设一个横断面,本工程共布设5个横断面,共布置钻孔39个,场地内各孔均为取土标贯钻孔;2、钻孔定位钻孔位置依据总平面图及测量控制点采用GPS定位仪等进行施放,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定测;放样控制点由业主单位提供,钻孔坐标系统与总平面图一致,高程系统为黄海高程系统,放样控制点采用位于南环路与西环路交叉处塘园环岛测量控制点AX= Y= H=和位于嘉禄路控制点BX= Y= H= ,由于图幅有限,控制点坐标及引测高程点均无法在平面图上显示;具体孔位及孔口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Ⅰ”和“勘探点数据一览表表号:附表1”;3、野外钻探本工程野外钻探于2009年09月16日钻机进场,至2009年10月03日钻机退场;投入XY-100型钻机1台,按回次钻进连续取芯的方法钻探、泥浆护壁,钻探施工、回次进尺工作均严格按照行业标准钻探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执行;岩土编录和定名等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J13-84-2006规定进行,勘探深度按国标市政工程勘察规范的有关要求及设计委托技术要求确定,全部为取样测试孔,孔深应达到设计路面5m以下并钻穿软土、可液化土层,本次野外钻探共完成钻孔39个;所有勘探孔施工和水位观测完成后,勘探孔均采用粘土球分层回填夯实处理;4、岩、土、水试样的采取土样的采取:本工程原状土样主要在粉质粘土②和残积砂质粘性土③中采用厚壁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进行;水试样的采取:套管隔水采取的地下水样采用纯净玻璃瓶采取,并现场加入大理石粉,48小时内送样做水质简分析,沿线场地取地下水样3组,地下水试样在钻孔抽取;5、室内试验对粉质粘土②和残积砂质粘性土③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定出土的物理指标、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土工试验参照国标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和行标公路土工试验规范JTJ051-91的规定执行;土工试验项目以常规、颗分测定为主,主要提供ρ、G S、W、W f、e、n、Sr、ρd、W l、Wp、Ip、I l、φ、C、av1-2、等指标;土工试验成果表见附表3;水质分析的项目为PH值、游离CO2、总碱度、碳酸根、氯离子、镁离子、硫酸根、总硬度等;地下水水质检验报告表见附表5;6、现场原位测试本场地现场原位测试主要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采用导向杆变径自动脱钩式的落锤装置,根据探头贯入土中的难易程度击数N/30cm或10cm测定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贯入试验前对孔底进行严格清渣,保证锤击数准确,标贯击数杆长修正参照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进行,试验层位主要为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及花岗岩风化层,测试间距为,并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操作;现场对各土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共79次;现场原位测试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要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见附表2;7、勘察实物工作量本次勘察共计各项实物工作量见下表1;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以上各项工作质量均满足有关规范要求;五、其它说明本工程的所有土工试验、水质分析试验等均由我院实验室完成;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一、气候及水文条件本路段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长青;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温度℃℃二、沿线周边环境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 K0+000~K0+200段地势相对较低,地面标高在~左右,其余地段地面标高在~左右;K0+000~K0+820、K1+060~K1+段为残坡积台地,K0+000~K0+820段主要为小山坡,其中K0+560~K0+820段植被很发育,分布有大量果树,且沿拟建道路中线分布有一条长约200 m,深约,宽约4m的废旧旱渠,K1+060~K1+段主要为居民区未拆迁;K0+820~K1+060段为冲洪积地貌;其间种植有大量果树,其中K0+160右侧、K0+980、K1+040左侧各分布有一池塘;第三章、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一、岩土层特征根据现有揭露钻孔深度范围内的资料,拟建道路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④、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注:其中风化层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进行划分,N<30为残积土,50>N≥30为全风化,N≥50为砂土状强风化;各岩土层特性如下:1、素填土①:灰、灰褐色,松散状,成分以粘性土堆填为主,局部夹有少量碎砖块,硬杂质含量为10~15%左右,填堆积年限为3-5年以上,欠固结状态,主要分布于K0+000~K0180、K0+280~K0+540、K1+010~K1+段,揭露厚度为~;2、粉质粘土②:灰黄、浅灰色,可塑,稍湿,以粘粒、粉粒为主,含有砂量砂质成分,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冲洪积形成,主要分布于K0+820~K1+060段,揭露厚度为~,层顶标高为~;3、残积砂质粘性土③:黄褐、灰黄色,可-硬塑状,稍湿,以粘粒、粉粒为主,>2mm颗粒含量约15%,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主要分布于K0+540~K1+段,揭露厚度为~,层顶标高为~;4、全风化花岗岩④:灰黄色、灰白色,含较多石英粗颗粒,长石全部高岭土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砂土状,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主要分布于K0+540~K0+820段,揭露厚度为~,层顶标高为~;5、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灰白色,浅黄色,呈砂土状,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含较多石英,长石部分高岭土化,局部底部见少量岩石碎块;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揭露厚度为~,层顶标高为~;6、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灰黄、灰白色,矿物成分发生显着变化,岩体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极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岩芯锤击声哑,属较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仅ZK8钻孔处未有分布,揭露厚度为~,层顶标高为~;7、中风化花岗岩⑦:浅灰色、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及角闪石,岩体风化裂隙发育,见铁染,岩芯以短柱状为主,节长一般在8~25cm,锤击声较清脆,且不易击碎,岩石为较硬岩,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类,岩石质量指标RQD=55~75%;仅K0+200~K0+320段有揭露,揭露厚度为~,层顶标高为~;上述各岩土层的分布规律、顶板埋深及厚度等详见各工程地质纵、横面图图号:Ⅱ及钻孔柱状图图号:Ⅲ;二、不良地质作用及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地貌上属冲洪积、残坡积台地,地形起伏较大,场地内及附近无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塌陷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地下洞室、古河道、沟浜、防空洞、隐伏断层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及地质构造迹象;仅在K0+560~K0+820段且沿拟建道路中线分布有一条长约200m,深约,宽约4m的废旧旱渠; K0+980、K1+040处左侧各分布有一池塘;K1+060~K1+段主要为居民区未拆迁;三、路基土类别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②液限W L为%~%,为中液限粘质土,残积砂质粘性土③液限W L为%~%,为中液限粘质土;四、土基的干湿类型②的平均稠度Bm =, 干湿类型为中湿,残积砂质粘性土③的平均稠度Bm =, 干湿类型为干燥;五、水文地质条件1、沿线场地环境类别由于该地区属于湿润区,沿线粉质粘土②Ⅲ类,地层渗透类型为B型;2、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其腐蚀性评价1、地下水类型沿线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赋存于残积砂质粘性土及花岗岩风化层中,水位埋藏较深,水量不大,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和邻近水域的侧向补给,地下水一般从地势高往地势低处以迳流方式排泄;2、地下水位勘察期间测得K0+000~K0+140、K0+540~K1+段地下初见水位埋深位~,钻孔施工完成后统一测得地下混合稳定水位埋深为~,水位标高为~,地下水位随地形起伏而变化;地下水水位受季节性变化影响较大,据调查地下水水位年变化幅度为~ m左右, K0+140~K1+段钻孔为干孔;3、腐蚀性评价本次勘察为评价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钻孔ZK2、ZK23、ZK28中,采用套管隔水取地下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根据水质简分析试验成果详见附表5判定:①、依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见表2;②、依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有关标准评价:沿线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见表3;拟建场地地下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设计规范GB50046的规定;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评价地下水的腐蚀性判别表表2由于本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区,雨水充沛,周围均无污染源,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基本代表了土壤中可溶盐的成分,根据本地区经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六、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及设计参数建议值本次勘察采用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岩土体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有关要求进行数理统计;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现场测试试验成果及各土层的指标统计结果,岩土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要求统计后,提出了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值,参照行标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及市政工程勘察规范等有关规定,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分析确定沿线各路段岩土层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及其它主要参数,见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见下表4;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表4一、地质构造及地震根据钻探揭露和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及其附近未见有明显的断裂构造带从本区通过,属基本稳定区,本次钻探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明显地质构造迹象,沿线的地质调查中未发现影响道路建设的活动性断裂;二、地震效应1、场地的设防烈度该场地位于石狮市灵秀街道办事处,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和闽建设200237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的通知,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场地类别判定①属软弱土;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属中软土;全风化花岗岩④、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属中硬土,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属岩石;m/s~s,属250m/s≥Vse>140m/s范围,根据场地钻探资料,其覆盖层厚度为~,属3~50mⅡ里程K0+140~K0+300段地层主要为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其等效剪切波速值都大于500m/s,,属<5mⅠ具体详见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计算表附表6;3、软土震陷和饱和砂土的液化问题拟建场地未见软弱土层淤泥或淤泥质土和可能液化土层, 因此设计时可不考虑场地的软土震陷影响和液化问题;4、抗震地段划分5、抗震设防类别划分第五章、岩土工程地质评价一、市政工程场地分类拟建场地岩土种类较多,性质变化较大,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有关标准划分,场地分类属Ⅱ类;二、场地、路基稳定性与适宜性据区域地质资料,拟建道路及其附近无全新世活动断裂通过,不必考虑活动断裂的影响;拟建道路沿线基底岩石为花岗岩,不存在岩溶作用;道路沿线及其附近无人为地下工程和大面积开采地下水的活动,不会产生地面塌陷、地裂缝的灾害;沿线及其附近没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拟建道路沿线区域稳定性总体较好,另外沿线各岩土层分布较为稳定;场地适宜拟建道路建设,但K0+180~K0+560段开挖后会形成高约~的边坡,可能会引起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三、路基土分析与评价根据拟建道路钻孔揭露情况,拟建线路的素填土①主要分布于K0+000~K0180、K0+280~K0+540、K1+010~K1+段,揭露厚度为~,整体厚度不大,土质均匀性较差,工程性能差,未经处理不可以直接作为路基使用,建议作挖除处理,挖除全部或部分填土后再进行分层回填压实;粉质粘土②主要分布于K0+820~K1+060段,呈可塑状态,揭露厚度为~,厚度变化较大,较为稳定均匀,工程性能一般,可作为路基和路基填筑土的基础持力层,也可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呈可-硬塑状,主要分布于K0+540~K1+段,属中等压缩性土,工程性能一般,可作为路基和路基填筑土的基础持力层,也可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全风化花岗岩④、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及中风化花岗岩⑦力学强度较高~高,工程性能较好~良好,但埋藏较深,在埋深较浅处直接可作为路基及路基填筑土持力层,也可作为管道基础持力层;以上土层除素填土①外均可作为路基和路基填筑土的基础持力层,总体评价场地地基均匀性一般;四、道路工程分析与评价1、填方路段根据道路路面设计标高,拟建道路K0+000~K0+180、K0+860~K1++段为填方路段,最大填筑高度约左右,地基土主要为素填土①和粉质粘土②,素填土①工程性能差,不能直接作为拟建道路路基填筑持力层,建议采用换填垫层处理,粉质粘土②呈可塑状态,工程性能一般,可作为路基填筑土持力层;填筑时,建议挖除全部或部分素填土①填方路段建议采用稳性较好的砂土置换后再往上填筑,填筑时需对料土进行击实试验、保证在最优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状态下进行分层夯实填筑,以免出现弹簧土;路基护坡建议按坡率为1:进行修建,且坡面均须进行防护处理,如采用草皮防护等措施;地势低洼处加强排水措施,应先在路基两侧外设置纵向排水沟以及横向排水管涵,引导路基两侧地块的地表水,及时排除路基水,防止基底受水浸泡;在地表水较多地段应对坡面底部进行护砌,防止地表水对路基边坡的浸泡和冲刷;场地沿线K0+160右侧、K0+980、K1+040处左侧各分布有一池塘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水塘深度和面积不等;施工时应对各水塘底部的塘泥等软弱土层采取相应措施,建议对厚度较小的塘泥进行挖除换填,而厚度较大的则采取抛石挤淤等措施;2、挖方路段根据道路路面设计标高,拟建道路K0+180~K0+860段为挖方段,最大挖方深度约左右,地基土主要有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④、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各土层均能满足路基设计要求,可直接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持力层,也可作为管道、涵洞、挡土墙基础持力层;拟建道路K0+180~K0+300段挖方深度内主要为基岩,而且不排除钻孔外的个别地点有在挖方深度内出现基岩的可能性,施工时期应给予注意;对于直接出露的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需要进行岩石爆破,因此岩石爆破设计与施工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从业人员承担,严格按照爆破安全规程规定进行,并应由当地公安机关批准;建议采取严格控制炸药用量和先进的爆破工艺等措施,以减少振动等对周边建筑物、道路和人身安全的影响,保证施工安全,建议进行爆破开挖后采用厚度为20cm的砂砾基础进行褥垫处理;由于以上各持力层的压缩性质不一,不同土层接触地段,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不均匀沉降,确保路基的稳定;五、边坡工程分析与评价1、边坡稳定性评价根据道路路面设计标高,拟建道路K0+180~K0+860段为挖方段为挖方段,其中K0+180~K0+560段道路开挖高度约为~,形成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开挖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工程性能较好,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上,综合评价道路两侧路堑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较好;2、边坡开挖、支护拟建场地沿线K0+180~K0+560段主要为山坡荒地,建议道路施工时先对沿线各杂草、树丛进行清理后,各路段均有利于道路开挖施工;本工程道路两侧为规划的商业用地,道路两侧高边坡将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道路开挖施工时一并挖除整平,这在道路施工中将不存在高边坡情况;另一种是先施工道路,道路红线外山坡将形成高边坡,这种情况下,道路施工建议路基开挖采用放坡开挖,建议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④开挖坡率为1:~1:,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开挖坡率为1:~1:,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开挖坡率为1:~1:,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分级开挖,并应根据土层的性质,做好边坡支护等工作,边坡支护措施建议可采用锚杆索支护或锚杆式挡墙支护等;场地地下水在开挖地段位于设计路面以下,但局部地段在雨季时会高于设计路面,对边坡开挖具有一定影响,由于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水量不大,可采用集水明排;另外除做好支护结构地下排水设施外,可增加坡上地表排水设施,坡顶设置截水沟和坡脚设置排水沟,防止暴雨积水入渗;对于施工中植被破坏坡面应采取植物措施修复和保护;另外在坡面应设置泄水孔;六、管道工程分析与评价拟建道路两侧均埋设有给水、污水、雨水、电力、通讯电缆等地下管线,给水、污水、雨水管管径为DN200-500mm,埋深为米左右;沿线上部土层种类较多,埋深变化较大,K0+000~K0+180、K1+020~K1+段管道埋深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素填土①,该层土需进行挖除换填压实处理,K0+180~K0+300段管道埋深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K0+300~K1+020段管道埋深范围内地层主要为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④、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但持力层的压缩性质不一,不同土层接触地段,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防止不均匀沉降,确保管基的稳定;另K0+180~K0+300段管道埋深范围内地层主要为基岩,施工时期应给予注意,若需要进行岩石爆破,侧岩石爆破设计与施工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从业人员承担,严格按照爆破安全规程规定进行,并应由当地公安机关批准;管槽开挖建议采用放坡开挖或采用垂直开挖;场地适宜放坡开挖,当采用放坡开挖时,建议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④开挖坡率为1:~1:,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开挖坡率为1:~1:,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开挖坡率为1:~1:;当采用垂直开挖时,应做好基坑临时支护工作,支护措施建议采用木桩等临时支护措施;在基槽开挖中地下水主要来自潜水,一般水量不大,基槽中水量小,场地排泄条件较好,建议用集水坑向外排水,并防止地表水流入基槽;七、施工注意事项1路基施工时,应先在路基两侧外设置纵向排水措施,引导拦截路基两侧地块的地表水,及时排除路基水,防止基底受水浸泡,排水疏干凉晒后方可;2路基开挖时应按顺序从高处往低处,坡顶不宜堆土及其它较重材料,坡顶和坡脚应设置截水沟;3土质边坡开挖坡面均须进行防护处理,防止土、石块掉落,土坡可采用草皮防护、喷锚支挡或砌挡土墙等防护措施;4场地地下水位在雨季可能位于设计路面以上,对边坡开挖具有一定影响,由于地下水类型为潜水,水量不大,可采用集水明排;但应注意雨季时地表水渗透对边坡的影响,施工时坡面应设置排水孔;5路基填筑时,建议应先清除地表浮土、杂物等后,再进行分层压实或夯实回填;6拟建道路部分路段为居民区,勘察期间建筑物未进行拆迁,建议路基开挖时应先对居民区居民进行妥善安置,确保施工安全;7本此勘察在钻孔揭露范围内,未发现有孤石,但并不排除在其它位置风化。
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编号:勘察起止时间:2012年05月24日~2012年06月04日提交单位: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赵翔技术负责人:康景文审定人:陈麟审核人:颜光辉工程负责人:余超贵报告编写人:聂俊提交日期: 2012年06月15日中国建筑西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目录1.概述1.1工程概况1.2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1.3勘察工作布置及方法1.4完成的勘察工作量1.5勘察工作质量评述2.工程地质条件2.1自然地理特征2.2区域地质概况2.3地层结构2.4水文地质条件2.5水和土的腐蚀性分析评价2.6不良地质作用及埋藏物情况3.岩土的测试成果3.1标准贯入试验3.2 室内试验3.3 击实试验4.场地地震效应4.1场地抗震设防烈度4.2场地和场地土的分类4.3砂土液化评价5.岩土工程评价5.1拟建场地的稳定性5.2土的工程特性指标5.3 路段区土基的干湿类型评价5.4地层工程特性评价5.5路基工程地质评价6.结论与建议附件: 1.综合图例1张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张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4张4.工程地质横断面图6张5.岩土测试报告1份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1.概述1.1工程概况拟建的宜宾临港纵一路(220KV高压线迁改路径通道)道路工程,位于宜宾市临港工业园内,地处沙坪镇百胜村。
本工程为1条规划城市道路,详情见表1.1 。
该工程业主为宜宾临港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受四川中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拟建的道路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道路情况说明表表1.11.2勘察目的、任务及工作依据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和测试工作,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提供拟建工程所需的地质基础资料。
1.2.2勘察任务①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特征,划分地貌单元;②查明沿线地段的地质构造、岩土的类型、性质及其分布,基岩风化层厚度及风化破碎程度;③查明沿线各地段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土基干湿类型所需参数;④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层结构,均匀性,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路基下卧软弱地层和坚硬地层的分布。
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第一章、前言一、勘察目的与任务受石狮市市政建设管理处的委托,我院承接了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目的是查明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为路基设计、边坡的稳定性处理与加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施工设计排水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设计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具体任务为:(1)、查明沿线各地段地质构造,岩土类型,各岩土层的空间揭露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2)、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类型、性质、空间揭露范围、发生和诱发条件等,论证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治措施的建议;(3)、查明地下水的类型、水位、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与规律;地表水的来源、水位、积水时间以及排水条件,查明沿线路基的湿度状况提供划分干湿类型所需的参数;并判定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稳定性影响;(4)、查明沿线暗埋的河、湖、沟、坑和坟场的揭露情况,回填土的土类、厚度及密实度,判定场地地震效应等。
(5)、未尽事宜详见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及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范要求。
二、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1)勘察合同及委托技术要求;(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及2009年修订本);(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2008年修订本);(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交通部标准《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7)行业标准《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8)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9)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0)行业标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11)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3)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16)《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
三、拟建工程概述拟建石狮市嘉禄路(濠江路至东环路)市政道路工程:本次施工路段从K0+036.074至K1+165.795,道路全长为1129.721m,;道路设计起点坐标(X=35809.166 Y=14831.661),终点坐标(X=35519.613 Y=16014.400),设计起点位于濠江路,桩号为K0+000,设计路面标高为23.75m,西北至东南走向,终点相交于东环路,桩号K1+165.795,设计路面标高为40.89m;为城市Ⅱ级主干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40 km/h,设计荷载城-A,设计年限30年,设计道路宽为26m,双向四车道,两侧设人行道,路面交通等级为轻等级,轴载标准BZZ-100,雨水、给水、电力、污水、煤气、通讯电缆等埋设于道路两侧,管径为DN200-500mm,埋深为1.0~2.5m。
本工程由石狮市规划设计院设计。
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的复杂程度为二级场地,地基的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依据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1条和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表3.2.2条的规定,综合确定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四、勘察方法、勘察工作量布置1、勘察方法采用野外测量、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完成本次勘察任务。
2、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1、工作量布置根据设计院提供总平面图,依据行标《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等有关规定,钻孔沿道路中心线布置,按40m间距布置钻孔,其中每200m布设一个横断面,本工程共布设5个横断面,共布置钻孔39个,场地内各孔均为取土标贯钻孔。
2、钻孔定位钻孔位置依据总平面图及测量控制点采用GPS定位仪等进行施放,并在施工完成后进行定测;放样控制点由业主单位提供,钻孔坐标系统与总平面图一致,高程系统为黄海高程系统,放样控制点采用位于南环路与西环路交叉处塘园环岛测量控制点A(X=36186.410 Y=11328.347 H=11.315m)和位于嘉禄路控制点B(X=36791.735 Y=11389.982 H=8.810m ),由于图幅有限,控制点坐标及引测高程点均无法在平面图上显示。
具体孔位及孔口高程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Ⅰ)”和“勘探点数据一览表(表号:附表1)”。
3、野外钻探本工程野外钻探于2009年09月16日钻机进场,至2009年10月03日钻机退场;投入XY-100型钻机1台,按回次钻进连续取芯的方法钻探、泥浆护壁,钻探施工、回次进尺工作均严格按照行业标准《钻探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执行;岩土编录和定名等按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和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规定进行,勘探深度按国标《市政工程勘察规范》的有关要求及设计委托技术要求确定,全部为取样测试孔,孔深应达到设计路面5m以下并钻穿软土、可液化土层,本次野外钻探共完成钻孔39个。
所有勘探孔施工和水位观测完成后,勘探孔均采用粘土球分层回填夯实处理。
4、岩、土、水试样的采取土样的采取:本工程原状土样主要在粉质粘土②和残积砂质粘性土③中采用厚壁取土器以重锤少击法进行。
水试样的采取:套管隔水采取的地下水样采用纯净玻璃瓶采取,并现场加入大理石粉,48小时内送样做水质简分析,沿线场地取地下水样3组,地下水试样在钻孔抽取。
5、室内试验对粉质粘土②和残积砂质粘性土③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土工试验测定出土的物理指标、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土工试验参照国标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和行标《公路土工试验规范》(JTJ051-91)的规定执行。
土工试验项目以常规、颗分测定为主,主要提供ρ、G S、W、W f、e、n、Sr、ρd、W l、Wp、Ip、I l、φ、C、av1-2、Es0.1-0.2等指标;土工试验成果表见附表3。
水质分析的项目为PH值、游离CO2、总碱度、碳酸根、氯离子、镁离子、硫酸根、总硬度等;地下水水质检验报告表见附表5。
6、现场原位测试本场地现场原位测试主要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采用导向杆变径自动脱钩式的落锤装置,根据探头贯入土中的难易程度(击数N/30cm或N63.5/10cm)测定土的工程力学性质,贯入试验前对孔底进行严格清渣,保证锤击数准确,标贯击数杆长修正参照省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进行,试验层位主要为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及花岗岩风化层,测试间距为1.50-2m,并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操作;现场对各土层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共79次;现场原位测试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的要求,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见附表2。
7、勘察实物工作量本次勘察共计各项实物工作量见下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以上各项工作质量均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五、其它说明本工程的所有土工试验、水质分析试验等均由我院实验室完成。
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一、气候及水文条件本路段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长青。
年平均气温19.5~21.0℃。
极端最高温度38.9℃(1967.06.29、 1979.08.15、2002.07.04),极端最低温度0.0℃(1957.2.12)。
主要降水月份集中在4-9月,12月份最少,年降雨量1250mm,日最大降水量300mm以上。
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伴有暴雨,为地质灾害多发季节。
二、沿线周边环境及地形地貌拟建场地地形起伏较大, K0+000~K0+200段地势相对较低,地面标高在24.70~29.30m左右,其余地段地面标高在30.50~38.60m左右。
K0+000~K0+820、K1+060~K1+165.795段为残坡积台地,K0+000~K0+820段主要为小山坡,其中K0+560~K0+820段植被很发育,分布有大量果树,且沿拟建道路中线分布有一条长约200 m,深约2.0m,宽约4m的废旧旱渠,K1+060~K1+165.795段主要为居民区(未拆迁)。
K0+820~K1+060段为冲洪积地貌;其间种植有大量果树,其中K0+160右侧、K0+980、K1+040左侧各分布有一池塘。
第三章、沿线工程地质条件一、岩土层特征根据现有揭露钻孔深度范围内的资料,拟建道路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①、粉质粘土②、残积砂质粘性土③、全风化花岗岩④、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碎块状强风化花岗岩⑥、中风化花岗岩⑦(注:其中风化层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N进行划分,N<30为残积土,50>N≥30为全风化,N≥50为砂土状强风化)。
各岩土层特性如下:1)、素填土①:灰、灰褐色,松散状,成分以粘性土堆填为主,局部夹有少量碎砖块,硬杂质含量为10~15%左右,填堆积年限为3-5年以上,欠固结状态,主要分布于K0+000~K0180、K0+280~K0+540、K1+010~K1+165.795段,揭露厚度为0.50~4.30m。
2)、粉质粘土②:灰黄、浅灰色,可塑,稍湿,以粘粒、粉粒为主,含有砂量砂质成分,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冲洪积形成,主要分布于K0+820~K1+060段,揭露厚度为1.70~8.20m,层顶标高为31.07~33.56m。
3)、残积砂质粘性土③:黄褐、灰黄色,可-硬塑状,稍湿,以粘粒、粉粒为主,>2mm颗粒含量约15%,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土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由花岗岩风化残积形成,主要分布于K0+540~K1+165.795段,揭露厚度为2.00~6.60m,层顶标高为23.47~35.92m。
4)、全风化花岗岩④:灰黄色、灰白色,含较多石英粗颗粒,长石全部高岭土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岩芯呈砂土状,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主要分布于K0+540~K0+820段,揭露厚度为2.80~6.70m,层顶标高为23.80~38.59m。
5)、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⑤:灰白色,浅黄色,呈砂土状,主要为石英和长石,含较多石英,长石部分高岭土化,局部底部见少量岩石碎块;岩石为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场地大部分地段均有分布,揭露厚度为1.20~5.70m,层顶标高为20.46~34.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