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猪场疫病防控的基本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规模化猪场疫病综合防控措施作者:廖朝辉朱清梅来源:《畜牧兽医科学》2022年第05期关键词:规模猪场;疫病;防控0 引言我国生猪生产越来越规模化,但在养殖中因综合防控不力等原因,生猪疫病更易爆发、传播与流行,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为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规模化猪场疫病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确保从源头上消灭疫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进而阻断疫病的传播。
1 猪场选址与场内建设1.1 猪场选址猪场应选在地势高、干燥、平坦、有缓坡、背风向阳;水源水量充足,水质好,便于取用和进行卫生防护,最好通自来水,又要便于排水;交通便利又要避开交通主干线;电力和能源要保障,最好通三相电,供电稳定;要有足够的生产经营土地面积。
同时猪场远离村庄、学校、城镇、医院、畜禽养殖场、屠宰场、交易市场及交通主干线2 km以上,周围环境应符合《畜牧法》和当地政府的土地与环保规划要求[1]。
1.2 猪场场内建设猪场合理的生产流程,能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猪场一般划分为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并以围墙隔开[2]。
4个区应根据当地全年主导风向,按照生活区、生产管理、生产区、隔离区的顺序由上风到下风排列,生产区内猪舍排列顺序应为公猪舍、配种舍、空怀妊娠舍、分娩哺乳舍、保育舍、育成舍,每栋猪舍间距为10 m以上。
雨水和污水分离,污水沟应为暗沟。
进入场区和生产区应有消毒通道,生产区内的清洁道和污染道,应分开,以防交叉感染。
猪场四周要有围墙和防疫沟与外界隔离,周围设绿化隔离带,具备完整的隔离条件,同时猪场选址和布局符合环保要求和动物防疫条件。
2 自繁自养与规范引种2.1 自繁自养猪场自繁自养,减少外购仔猪带进病菌。
外购仔猪带有病菌,来到猪场后发病,引起原来的猪群感染病菌发病造成经济损失。
外购仔猪在运输途中会减染病菌,或者由于运输应激免疫力降低,来到猪场后,不适应新的环境或者猪场本身带有的隐性病菌,无法抵抗继而发病。
95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控措施顾 茜(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姚安 675300)摘 要:众所周知,猪的疫病防治一直是个热点、难点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猪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规模化猪场养殖越来越普遍。
由于规模化猪场猪群的相对密度较高,促使一些传染性疫病的发病几率增加,导致对整个规模化养猪场的经济效益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规模化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规模化猪场;疫病;流行特点;防控措施1 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流行特点1.1 疫病较为复杂相对于其他养殖的动物疫病来说,猪的疫病是比较复杂的。
猪的疫病种类繁多,常见的猪传染病主要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等,其中病毒病是经常发生且难以治疗和预防的。
随着规模化猪场的增多,一些老的疫病还没有被完全消灭,新的疫病又接踵而至,不同的疫病间可能出现相似的症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症治疗,导致了疫病的复杂性,对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2 呼吸道疾病较为严重猪呼吸道疾病全年都容易发生。
规模化养猪场基本都存在呼吸道疾病问题。
猪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一般在30%-60%,死亡率可达5%-30%,这和规模化养猪场的饲养密度、猪舍通风换气件是否优良、猪场内有没有多重感染等因素有着重大的关系。
若不能及时有效的防治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较为普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所发生的传染病往往不是由单一的病原引起的,而是由2种及以上的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所导致。
混合感染是指细菌感染时,同时合并病毒感染,或者病毒感染时,同时合并细菌感染。
继发感染是指在猪群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同时,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就存在于体内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引发的感染例如猪喘气病与猪肺疫可能混合感染,而猪蓝耳病又可能继发猪链球菌病的感染。
由于感染多样导致疫病的治疗出现困难。
养猪行业防疫防控措施近年来,养猪行业一直是我国农业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由于动物疫病的频繁爆发,养猪业面临着严峻的防疫防控压力。
为了确保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疫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一、加强养猪场环境管理为了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养猪场应加强环境管理。
首先要保持场内干燥清洁,对猪舍进行定期清理和消毒。
其次,在场内建立合理的设施和设备,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以确保猪只良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定期对饲养设施进行检测和维护,避免漏水和断电等问题出现,以防止环境异常和疫情发生。
二、严格入场检疫制度为了防止疫病从外部引入,养猪场应严格执行入场检疫制度。
所有进场的猪只必须接受严格的身体检查,包括体温、呼吸和粪便等方面的观察。
同时,还应对猪只进行强制隔离观察,确保没有潜在的传染病存在。
进入猪场的人员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卫生检查,避免带入致病菌或病毒。
三、加强养猪疫病监测在养猪过程中,疫病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养猪场应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只的身体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常见的监测项目包括体温、食欲、粪便等方面的指标。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情蔓延。
四、定期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猪场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确保猪只按时接种。
疫苗的种类和接种时间应根据猪只的年龄和疫情情况来确定。
养猪场应与当地兽医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最新的疫苗信息,并按要求进行接种。
五、强化养猪从业人员的培训为了提高养猪从业人员的防疫意识和技能,养猪场应加强培训工作。
培训内容包括疫病的预防知识、养猪环境管理、疫苗接种技术等方面。
培训可以通过组织内部讲座、请专家讲解、观摩学习等方式进行。
培训的频率和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更新,保持员工的知识水平。
养猪行业的防疫防控措施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猪只的健康和安全,还关系到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
只有加强防疫意识,科学规范运营,我们才能确保养猪行业的稳定发展,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猪肉产品。
实践Practice76文 ⊙ 李培发1,吴春梅2,王帮泽2,文朝文1,刘福高1,范琼芬1 1.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畜牧兽医站 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畜牧兽医站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但个别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疫情反弹的风险较高,必须精准把握疫情,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
本文主要从非洲猪瘟的危害性、流行特点、当前防控形势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非洲猪瘟常态化综合防控措施,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的高质量防控。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自2018年8月3日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11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事件,涉及全国各地,生猪遭到大量灭杀,给各地的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两年多来,行业人士探索出了“精准拔牙”的“中国式防非策略”,各地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非洲猪瘟处于平稳状态。
但其病毒已在疫情发生地定植并形成一定的污染面,疫情反弹风险高,一旦麻痹大意、防控松懈,就可能反弹扩散。
据农业农村部官方信息公布:2021年以来,广东、新疆地区相继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叠加2020年国内多地零星散发的疫情,以及世界多个国家不断新发的疫情,昭示着: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都在,从未远去。
为此,各地必须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措施,全面提高生猪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非洲猪瘟的危害性非洲猪瘟(ASF)又叫东非猪瘟或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不是人畜共患病,唯一感染猪,除家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与其他疫病相比,非洲猪瘟病毒存活时间较长,有较强的耐受力。
在我国,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生猪及生猪产品跨区域运输、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等方式,其中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是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主要形式。
养猪场疫病的防控措施
1.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养猪场在平时要定期清扫、消毒,保持空
气新鲜,不可随意进出场地,这可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加强消毒管理:认真执行消毒方案,即使没有发生疫病,也要按定
期消毒。
3.对猪只进行常规检查:对猪只的眼、耳、鼻、口、脚等器官的症状
进行认真的检查,看有没有异常现象,及时发现可疑情况,采取处理措施。
4.合理的饲养管理:加强猪舍和料房设施管理,产褥期和断奶期猪只
的饲养管理要特别注意。
5.隔离治疗:在发生疫情的时候,要对受感染的猪只进行隔离治疗,
防止病情扩散,尽早制止疫情的发生。
6.加强疫苗程序:对于一些常见的猪病,定期进行预防接种,保证猪
只的免疫力,对于常见的疫情要事先做好准备。
7.定期监测与漏出检测:定期检查猪舍设备、饮水器、供水管道、排
污管道等是否存在漏出情况,及时找到并及时处理,防止给猪只带来不必
要的危害。
规模化养猪场重大疫病监测及综合防控措施随着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养猪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疫病风险。
疫病的爆发和传播不仅会导致猪群死亡,还会造成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
因此,对于规模化养猪场来说,重大疫病的监测和综合防控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规模化养猪场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猪群检查和样品采集,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来实现。
在监测过程中,应该做到信息共享和加强跨部门合作,及时将发现的疫病信息上报并予以监测分析。
其次,规模化养猪场应做好疫病的预防工作。
预防是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方法。
对于不同的疫病,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比如,定期对饲料、水源和饮水设备进行消毒,确保无病毒的输入源;控制野生动物和昆虫的进出,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加强隔离和防护措施,降低病原体的传播风险等。
另外,规模化养猪场应制定出全面的综合防控措施。
这包括规范化的养猪管理制度、合理的养殖环境设计、科学的饲养技术等。
在养殖环境设计方面,应根据猪的生长特点以及疫病传播的规律合理规划和布局猪舍、饲养设施等。
在饲养技术方面,采取合理的饲养密度、科学的饲喂方法和营养配方,提高猪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此外,规模化养猪场还应加强人员培训和交流合作。
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对疫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并能熟练掌握相关的监测技术和应急处理方法。
同时,加强与当地疾控中心、兽医站、畜牧技术服务站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应对重大疫病的威胁。
总之,规模化养猪场应重视疫病的监测和综合防控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做好预防工作,并制定全面的防控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和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控制和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保障猪群的生产安全和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规模养猪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随着养猪行业的发展,规模养猪场的养殖规模日益壮大,然而这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动物疫病风险。
为了保障养猪场的生产安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基础设施建设1. 建立完善的场区划分。
规模养猪场按功能分区,设立生产区、隔离区、饲养区、消毒区等,确保不同阶段和不同疾病的猪只得到相应的管理。
2. 完备的消毒设施。
规模养猪场需要建立完善的消毒设施,包括喷洒、浸泡、熏蒸等方式,用于对场地、饲料、饮水、车辆等进行消毒处理。
3. 健全的单栏户栏。
单栏户栏能够有效隔离不同病毒和疾病的猪只,减少疾病的传播。
规模养猪场应做好单栏户栏的建设,合理划分猪舍,并设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二、疫苗接种1. 编制完善的疫苗接种计划。
规模养猪场应根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病毒流行情况,编制详细的疫苗接种计划,确保猪只在适当的时间接种适当的疫苗。
2. 严格的疫苗接种管理。
规模养猪场应制定疫苗接种管理制度,规范疫苗的储存、保管和使用。
要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培训,确保疫苗接种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三、病原预防1. 控制入场动物的风险。
规模养猪场应实施严格的饲养标准,要求入场动物经过定期检疫,并经过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状况符合要求。
2.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
规模养猪场应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控制人员的交叉感染和跨界传播。
对进出养猪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和检疫。
四、疫病监测1. 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
规模养猪场应合理安排疫病监测计划,对猪只的疫病情况进行定期检测。
要加强与当地动植检部门的合作,及时报告疫病情况。
2. 加强疫病信息交流。
规模养猪场应建立与养殖户、养猪场、屠宰场等单位的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共享疫病信息,加强疫情监控和预警。
五、应急处理1.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规模养猪场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各类疫病的应急处理措施和防控措施。
2. 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规模养猪场应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理能力。
规模养猪场疫病防控的基本措施
1.选好猪场场址
(1)建设猪场的场址地形要开阔平整、地势要较高、干燥、能避风向阳、有充足的土地面积供猪场生产经营消纳粪污、周边环境无污染、处在住房的下风向。
(2)交通方便,电源供应充足。
(3)远离居民城区、乡村、交通主干道、畜产品加工厂和其他养殖场,距离要达到2-3千米左右。
(4)水源干净、水量充足,并易于取用便于消毒和卫生处理。
2.做好病源的控制
(1)猪场要尽量做到自繁自养,防止疾病的传入,每年应对种公猪.种母猪进行抗体检测,对于有带病毒的种猪要及时淘汰,以免将病毒传给下一代子猪。
(2)慎重引种、作好检疫工作:对于引进的猪要进行隔离饲养观察2~3个星期,观察无疫病后作好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疫苗的免疫,对于种猪要做好猪细小疫苗的注射,一个星期后转入打扫干净消毒清楚的猪舍。
(3)对于病死的猪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准宰杀、更不准食用、销售转运。
要进行深埋消毒或进行高温处理,对于处理后的工具要彻底清洗`消毒人员要更衣后才能进入猪场,在猪场内要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流动,外来人员进入猪场必须经过严格消毒,不得进入生产区,禁止员工到闹市和其他养殖场。
3.做好猪场周围环境和猪舍的卫生消毒工作
3.1对于猪场周围的道路、粪沟、排水沟等要定期清理打扫干净后再用烧碱和生石灰等消毒药进行彻底消毒,用具可用消毒液喷洒消毒
3.2对于猪舍
每天应冲洗二次,在早上和下午喂料前,将猪舍内粪便、尿液冲洗干净,每周对猪舍应进行二次彻底消毒,空舍消毒时,先将猪舍打扫干净,然后再用水枪彻底冲洗后再用消毒剂消毒,消毒后再通风干燥一个星期左右。
采取熏蒸消毒时要把握好猪舍的温度和湿度,消毒完后要开窗通风一星期。
方法:每立方米10~20克高锰酸钾加入15~35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在消毒时,猪舍温度一般不低于18℃,湿度应保持在65%-75%,可先在容器中加入高锰酸钾后再加入福尔马林,密闭门窗6小时以上就可以达到消毒目的,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
气,消除猪舍内的残余气味.对于进入猪场的车辆必须通过消毒池对轮胎的进行消毒后,然后再对车身进行喷洒消毒药消毒。
4.做好猪场的免疫工作
(1)首先要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的情况和本猪场历来的发病情况选择合理的免疫方案,对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细小病、伪狂犬病与流行性腹泻做为必须的免疫项目。
然后把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水肿病,仔猪副伤寒等做为选择性免疫项目。
(2)做好猪群的各种免疫后最好要监测猪群免疫后的抗体水平,然后根据猪群抗体水平的高低,再加强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的相关疫苗。
(3)在给猪群做免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射疫苗的前后2~3天,在喂料时,添加电解多维和维生素C粉饮水,以减少猪群的应激反应。
2)在给猪群做免疫时应注意检查每头猪的健康状态,对于发病的猪和不正常的猪应暂缓免疫,等病愈正常后再免疫。
3)注射疫苗前后2-3天,猪群就要停喂抗细菌和抗病毒类药物,6-8天内不注射其它疫苗,以免互相干扰,降低抗体水平。
4)疫苗开封稀释后要在当天尽快用完,使用油剂疫苗注射时,先取出疫苗待恢复到常温后再注射,以减少猪的应激反应。
5.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的抵抗能力
(1)做好猪群的饲养管理工作,是预防各种疾病的基础。
提供调整好猪群在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以提高猪群的身体素质,保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猪场要尽量保持安静,减少猪群的应激反应。
(2)在潮湿的季节,就要在饲料中添加“霉消安”、“脱霉素”等质量好的霉菌毒素处理剂。
因为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霉菌毒素对猪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猪采食了含有霉菌毒素的饲料时,猪的免疫功能就会大大降低。
(3)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抵抗力,猪群按免疫程序接种了各种疫苗后,因为每头猪的生理状况、健康状况、饲料营养水平等方面是不一样的,抗体水平也是不整齐的,所以每头猪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是不同的。
(4)气候变化大的季节:如阴雨天、夏秋交界、冬春交界,日夜温差较大的季节要注意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冬季做好增温防寒工作、夏天做好降温防暑工作,转栏时要调整好猪的饲料过渡,喂一些多种维生素等抗应激的药物,以提高
健康水平,增强猪群抵抗疫病的能力。
6.猪场发病的控制措施,如果猪场的猪一旦发病,应立即采取隔离、消毒、治疗、控制继发感染等综合控制措施
措施如下:
6.1病猪隔离
发现一头隔离一次,健康猪与隔离的病猪要用不同的饲养员饲养管理。
6.2注射给药
对于发病的猪要仔细观擦、认真诊断,确诊病情后,食欲下降或无食欲的生猪要及时注射给药,生猪如果能饮水或拌料给药,则尽量不用注射方法,因为注射方法会给生猪造成刺激,对于疾病的康复会造成不利影响。
6.3消毒猪场
坚持每天消毒一次,每周应更换一种消毒药,并调好消毒药的浓度。
6.4饮水投药
在给猪的饮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粉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供猪群饮用,用量可适当增加到常用量的2倍左右。
6.5拌料喂药
饲料内添加抗细菌性药物和抗病毒类药物给猪群自由吃食,如添加盐酸土霉素、黄芪多糖、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以根据猪群发病情况,添加阿司匹林,小苏打等药物,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抗细菌性药物使用1-2个疗程要予以更换。
(2)根据猪群的采食情况,调整好药的浓度,以保证食欲不良的猪能采食到足够的药量。
(3)药物拌料时要把药物和饲料搅拌均匀,先将药物拌入少量的饲料内搅拌均匀,再将这些饲料拌入足量的饲料中。
(4)给药方法:首先使用常规剂量的2倍的药量连用3-5天,然后减半再使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