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57.48 KB
- 文档页数:5
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水资源的短缺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再生水逐渐成为一种供水替代品。
在全球的一些地区,如中东、北非等地,再生水已成为供水的重要来源。
同时,在干旱缺水的中国北方地区也开始大力推广再生水利用。
土壤作为再生水利用的主要输送途径和污染物去除媒介之一,对再生水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土壤中氮素浓度过高,就会导致土壤酸化和植物生长减缓等问题,从而影响再生水的利用效率。
因此,深入研究再生水在灌溉过程中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探究土壤氮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通过对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试验研究,探究再生水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并确定适宜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确定适宜的试验场地和试验设计。
2. 采集土壤和再生水样品,测定土壤的初始含水量、有效含水量、总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
3. 安排试验组及对照组,依据不同的再生水浓度和灌溉量进行实验。
4. 对试验组及对照组的土壤氮素含量、土壤酸碱度、微生物群落、植物生长等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上述研究,旨在探究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规律,深入认识再生水的利用效率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为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综合运用实验室分析和物理模型模拟两种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 选取适宜的试验场地,采集典型土壤样品。
2. 根据土壤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条件筛选,确定不同的再生水浓度和灌溉量。
3. 设计试验组及对照组,进行试验。
4. 实验结束后,收集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对土壤氮素含量、土壤酸碱度、微生物群落、植物生长等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
5. 借助物理模型模拟,分析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分布规律和迁移转化情况,深入探究再生水灌溉对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规律。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高效、环保的灌溉与施肥技术已成为提升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
喷滴灌施肥技术以其节水、节肥、省时等优点,在马铃薯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氮素的有效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的维持成为了关键的科学问题。
本文旨在研究喷滴灌施肥灌溉下马铃薯的氮素吸收特性及其对农田氮平衡的影响,以期为马铃薯的高效种植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典型的马铃薯种植区,采用喷滴灌施肥技术进行灌溉与施肥。
通过设置不同氮素施用量和处理方式,观察马铃薯的生长状况,测定氮素吸收量及农田氮平衡等指标。
同时,结合土壤学、农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 喷滴灌施肥对马铃薯氮素吸收的影响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喷滴灌施肥技术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氮素吸收量。
在适宜的氮素施用量下,马铃薯的氮素吸收量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施用量超过一定限度时,氮素吸收量的增加趋势逐渐减缓。
这表明,适量的氮素施用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氮素吸收效率。
2. 农田氮平衡分析喷滴灌施肥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氮素的施用量与时间,有效减少了氮素的流失与挥发,从而提高了农田氮平衡。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喷滴灌施肥技术的农田氮平衡较传统灌溉与施肥方式有了显著改善。
其中,氮素的固定和被作物吸收的比例有所增加,而流失和挥发的比例则有所减少。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喷滴灌施肥技术对于提高马铃薯的氮素吸收及维持农田氮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这主要得益于该技术能够精确控制灌溉与施肥的量与时间,减少氮素的流失与挥发。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仍需注意氮素的适宜施用量。
过量的氮素施用虽然可以短期内提高作物的生长与产量,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土壤中氮素的积累,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探讨适宜的氮素施用量及施用方式,以实现马铃薯的高效种植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高效、环保的农业灌溉与施肥技术逐渐成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
喷滴灌施肥灌溉技术以其节水、节肥、省时等优点,在马铃薯种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氮素作为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其吸收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研究喷滴灌施肥灌溉下马铃薯的氮素吸收及农田氮平衡,对于优化农业灌溉与施肥技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1. 试验材料与设计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品种,在相同气候、土壤条件下进行试验。
试验区采用喷滴灌施肥灌溉系统,通过调整灌溉与施肥参数,研究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2. 试验方法试验分为多个处理组,每组设置不同的喷滴灌参数和施肥量。
在生长过程中,定期测定马铃薯的生长指标、氮素含量等数据。
同时,监测农田的氮平衡,包括氮素的输入、输出及土壤残留等。
三、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生长及氮素吸收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的试验数据,发现喷滴灌施肥灌溉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在适宜的灌溉与施肥条件下,马铃薯的氮素吸收效率明显提高,叶片和块茎中的氮素含量均有所增加。
这表明喷滴灌施肥灌溉技术有助于提高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
2. 农田氮平衡农田氮平衡是评价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通过监测农田的氮素输入、输出及土壤残留等数据,发现喷滴灌施肥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地调节农田氮平衡。
在适宜的灌溉与施肥条件下,农田的氮素输出(包括作物吸收、挥发、淋溶等)与输入(包括施肥、降水等)达到动态平衡,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四、讨论喷滴灌施肥灌溉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灌溉与施肥量,提高了马铃薯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
同时,该技术还能够有效地调节农田氮平衡,减少氮素的损失和污染。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进一步优化喷滴灌施肥灌溉系统的设计和管理,以实现节水、节肥、高产、优质的目标。
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数值模拟黎会仙;王文娥;胡笑涛【摘要】为了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的运移分布规律,本文通过室内土柱滴灌水氮入渗试验,研究了滴灌结束时及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氮的运移变化规律;同时用HYDRUS软件建立了土柱滴灌水氮入渗的几何模型,用来模拟滴灌土壤水氮运移过程.对试验及模拟中12个观测点测得的土壤含水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质量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变化在10%以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质量浓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范围在20%以内.滴灌结束时土体剖面内土壤含水率随距滴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再分布72 h土层25~30 cm土壤含水率增大到0.2 cm3·cm-3,120 h后土体剖面内土壤含水率较滴灌结束时下降了18%.土壤铵态氮质量浓度主要分布于距滴头20 cm的范围;24 h土壤铵态氮质量浓度最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到120 h时减少了40%;各观测点24 h至120 h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且硝态氮质量浓度在滴头20 cm的范围内由0.442 mg·cm-3增加到1.2 mg·cm-3.各观测点24 h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大,其中观测点1,3,6,8,5的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437,0.467,0.451,0.482 mg·cm-3和0.447 mg·cm-3,差值均小于0.05 mg·cm-3;48 h后土体剖面内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空间分布随离滴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垂直方向上从距滴头5 cm的观测点1到距滴头25 cm的观测点8减少了53%.依据研究结果,可用数值模型模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变化规律.【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9(037)002【总页数】8页(P10-17)【关键词】滴灌施肥;水氮运移;数值模拟【作者】黎会仙;王文娥;胡笑涛【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5.6;S143.1水、肥是影响作物生长的2个重要因子,在实际生产中如果灌溉和施肥方式不合理,将造成水、肥浪费及地下水污染。
《喷滴灌施肥灌溉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高效且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马铃薯这种需要大量氮肥的作物,如何在喷滴灌施肥灌溉的过程中确保氮素的有效吸收与农田氮平衡成为了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即基于这样的背景,深入探索了喷滴灌施肥灌溉对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的影响,旨在为农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的实验材料选取于中国北方某典型的农田区域,其中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
我们使用了先进的喷滴灌施肥灌溉系统,并对该系统的施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此外,还选取了传统的灌溉方法作为对照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系列的农业与生态学方法,包括农田土壤样品采集、植物样品采集、土壤分析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
三、实验设计与过程我们设定了两种灌溉方式:喷滴灌施肥灌溉和传统灌溉。
在马铃薯的种植过程中,定期监测农田土壤中的氮含量和土壤中的水分状况,同时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马铃薯的植株进行氮素的采样与检测。
整个过程中我们使用定时监测、长期记录的方式来跟踪研究数据,力求提高研究的准确性。
四、喷滴灌施肥灌溉下的马铃薯氮素吸收研究结果表明,在喷滴灌施肥灌溉的条件下,马铃薯的氮素吸收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灌溉方式。
喷滴灌施肥灌溉技术能更精确地控制水肥的供给,使氮素在植物生长的关键阶段得到及时补充。
此外,喷滴灌施肥灌溉还能有效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从而提高了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五、农田氮平衡分析在喷滴灌施肥灌溉的条件下,农田的氮平衡得到了良好的维持。
通过精确控制施肥量和水分的供给,我们减少了氮素的流失和挥发,有效防止了农田的氮素损失。
同时,由于马铃薯的高效吸收能力,使得农田的氮素利用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六、讨论与结论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喷滴灌施肥灌溉对马铃薯氮素吸收与农田氮平衡的影响,发现该技术能有效提高马铃薯的氮素吸收效率,同时维持农田的氮平衡。
《微润灌溉下施氮浓度对土壤水氮运移和蔬菜生长的影响》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微润灌溉系统中不同施氮浓度对土壤水氮运移及蔬菜生长的影响。
通过实地试验和数据分析,我们探讨了施氮浓度对土壤水分分布、氮素利用效率、蔬菜生长及产量的具体作用机制。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优化微润灌溉系统中的施氮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润灌溉技术因其节水、节能和高效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微润灌溉系统中,施氮浓度的控制是影响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关于施氮浓度对土壤水氮运移及蔬菜生长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清晰。
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探讨不同施氮浓度下的土壤水氮运移规律及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材料实验在某农业试验基地进行,选用常见蔬菜作物(如番茄、生菜等)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用土为当地典型农田土壤。
2. 实验设计实验设置不同施氮浓度处理组,包括低浓度(N1)、中浓度(N2)和高浓度(N3)三个水平。
每组设置三个重复,并采用微润灌溉系统进行灌溉。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土壤取样和蔬菜生长数据记录,分析不同施氮浓度下土壤水氮运移规律及蔬菜生长情况。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 土壤水氮运移规律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显著提高。
微润灌溉系统能够有效地将氮素输送到作物根部区域,有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
低浓度施氮条件下,土壤水分分布较为均匀;而高浓度施氮条件下,由于氮素的吸附作用,可能导致局部区域水分分布不均。
2. 蔬菜生长及产量影响随着施氮浓度的增加,蔬菜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也呈现增加趋势。
然而,过高的施氮浓度可能导致蔬菜叶片出现黄化现象,甚至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适当浓度的施氮(如N2组)能够促进蔬菜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3. 氮素利用效率低浓度施氮条件下,作物通过调整其根系分布来吸收更多的氮素,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而高浓度施氮条件下,部分氮素可能因流失或被固定而无法被作物吸收利用,导致氮素利用效率降低。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进展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是土壤水分状况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本文将就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模型框架、参数估计、模型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土壤水分运移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壤中水分的运移规律。
目前广泛应用的模型有Richards方程模型、Green-Ampt模型、Darcy-Buckingham方程模型等。
Richards方程模型是描述非饱和土壤中水分运移的经典模型,由于其模拟精度较高,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水分运移的研究中。
Green-Ampt模型则是一种近似模型,适用于描述土壤中瞬时入渗过程。
Darcy-Buckingham方程模型将土壤湿度和水分流的关系进行了描述,适用于土壤内部水分运移的研究。
参数估计是土壤水分运移模拟中的关键问题。
传统方法主要依赖于试验数据和经验公式进行参数估计,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近年来,随着数据驱动方法的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参数估计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这些方法通过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参数估计,提高了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效率。
模型应用是土壤水分运移模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模型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土壤水分运移的规律,优化农田灌溉方案,预测土壤水分状况等。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型应用呈现出多尺度、多源数据融合的特点。
这些新兴的技术手段帮助研究人员更精确地获取土壤水分状况的数据,提高了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不同滴灌量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研究郑彩霞;张富仓;贾运岗;张志亮;康银红【期刊名称】《水土保持学报》【年(卷),期】2014(28)6【摘要】在大田滴灌条件下,开展了不同滴灌量和施肥水平下水、氮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研究。
结果表明:在大田滴灌条件下,地表沿滴头的土壤湿润锋呈圆形分布;在同一滴头流量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水平湿润锋的迁移加快,湿润半径也相应增加;水平湿润锋随时间的变化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湿润峰与入渗历时的拟合关系较好。
滴灌结束后,在同一滴头流量下,随灌水量增加,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和径向距离的增大而递减,递减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湿润体内NH+4-N随水扩散的距离增大,并且在湿润区域内NH+4-N浓度得到提高,垂直方向NH+4-N的入渗距离也有所增大。
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土壤湿润体NO-3-N的量增加,滴头附近NO-3-N 的变化不太明显,而在湿润体边缘NO-3-N产生累积。
【总页数】5页(P167-170)【关键词】滴灌施肥;土壤含水量;铵态氮;硝态氮【作者】郑彩霞;张富仓;贾运岗;张志亮;康银红【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5.6;S153.5【相关文献】1.不同灌水频率棉花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J], 吴争光;虎胆·吐马尔白;张金珠;王一民;弋鹏飞2.番茄膜下滴灌下土壤水分及硝态氮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J], 周美玲;赵强3.膜下滴灌棉花不同盐分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J], 王莉婷;范守杰;高丽秀;徐海东;王海江4.滴灌棉田土壤水盐氮的分布和运移规律 [J], 王海江;李冬冬;侯振安;吕新5.滴灌葵花不同灌溉制度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J], 徐大为;魏占民;杨黎;苏世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该模式通过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了水肥的同步供给,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然而,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的运移规律尚未完全明确,这对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和肥料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以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养分运移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进行试验。
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溉与施肥方案,观测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情况。
同时,结合土壤学、农业工程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运用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土壤水分养分的运移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三、土壤水分养分的运移规律1. 水分运移规律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的运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灌溉水的输入直接影响了土壤水分的含量。
其次,土壤的质地、结构以及植被的覆盖情况等因素也会对水分的运移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水分在土壤中的运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水分从灌溉区域向周围土壤扩散,形成了一定的湿润峰。
2. 养分运移规律养分的运移与水分运移密切相关。
在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肥料随着灌溉水的输入进入土壤,进而在土壤中运移。
研究发现在土壤中,养分的运移受到土壤类型、肥料种类、施肥量以及灌溉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养分的运移还受到微生物活动、植物根系吸收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养分的运移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四、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1. 影响因素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下土壤水分养分的运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如降雨、温度等会影响土壤水分的含量和养分的运移。
其次,土壤类型、质地和结构等因素也会影响水分的保持和养分的吸附。
此外,植被的覆盖情况、根系发育状况以及施肥策略等也会对水肥的运移产生影响。
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模拟试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粮食需求的增加,高效用水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滴灌技术是一种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其以微小滴水为单位进行灌溉,可以精准控制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地表径流和深层渗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一种节水高效的灌溉手段。
因此,研究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对于优化灌溉管理和节约用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针对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通过探究不同滴灌频率和水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模型,为优化滴灌灌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基于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相关研究,探究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2. 建立基于MATLAB的土壤水分运移模型,以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为基础,考虑土壤水分和温度、风速等因素,建立较为准确的水分运移模型。
3. 模拟试验研究,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探究不同滴灌频率和水量对土壤水分分布和变化的影响,验证建立的水分运移模型的准确性。
4. 模型应用,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灌区,以提高滴灌灌溉效率和优化灌溉管理。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方法和实验室试验方法,以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为基础,建立MATLAB模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 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已有文献,了解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建立水分运移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室试验法: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探究不同滴灌频率和水量对土壤水分分布和变化的影响,验证建立的水分运移模型的准确性。
3. 数学模型法:基于MATLAB编程语言建立水分运移模型,考虑土壤水分和温度、风速等因素,建立较为准确的水分运移模型。
四、研究意义本文将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优化滴灌灌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具有以下研究意义:1. 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率,降低用水成本,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氮肥溶液磁化灌溉下土壤入渗特征和水氮迁移规律研究近年来,氮肥磁化灌溉技术在农田中被广泛应用,其节水节效效果显著,本文将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氮肥溶液磁化灌溉下土壤入渗特征及水氮迁移规律。
一、实验测试1、实验材料准备:采用三块氮肥灌溉试验区,采用酸性土壤,室温保持在20-25°C;2、实验方法:采用同容积的氮肥溶液进行灌溉,在灌溉之前先进行尿素磁力化处理,再进行磁化灌溉,采用国标一号水压进行灌溉,灌溉共计20小时;3、记录分析:观察植株生长情况,测量入渗量和水氮含量变化,记录每小时、每天以及总体的入渗量情况,测定水氮含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二、实验结果1、在磁化灌溉下,入渗量显著增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磁力化灌溉,土壤入渗量显著增加,相对于正常灌溉,磁力化灌溉提高入渗量的幅度在3-4倍左右。
2、水氮的迁移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磁化灌溉显著降低水氮的迁移率,水氮含量表现出稳定性,水氮在磁力化灌溉的作用下迁移的规律也明显变化,表现出拖尾状态,水氮的范围更加窄。
三、结论1、在氮肥磁化灌溉下,入渗量显著增加:磁力化灌溉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入渗量;2、水氮的迁移规律:水氮含量表现出稳定性,水氮迁移范围更小,表现出拖尾状态,有利于水氮资源的保护。
本实验研究表明,采用氮肥磁化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入渗量,保护水氮资源,而且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的环境和植物的生长状况,使农田得到更好的发育,改善作物的品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一定程度上解决水氮资源回收利用的难题,可以成为农业节水节效的有效措施之一。
总之,氮肥磁化灌溉下土壤入渗特征和水氮迁移规律研究显示,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入渗量,稳定水氮含量,有效的保护水氮资源,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产量,为节水节效农业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