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设计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这四个个环节去说课。
下面开始说课: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就本章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后面的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都要在本节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教学,所以本节是本章的先导,具有强烈的启下作用。
此外,本节课是高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节地理课,在知识上,它是接下来地理学习的基础,在情感上,是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的开路先锋,在价值观上,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因此,这节课至关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课标的要求及高一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确定教学目标有如下: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培养用比较分析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如下:重点:①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4、课时安排根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二、说学情①学生为高一新生,地理知识薄弱②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③学生会抱着强烈的猎奇心理去上课学习,但当涉及到抽象的理论知识时,由于缺乏空间想象思维,也许会选择逃避,这要教师加以协助辅导三、说教法及学法1、说教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指导教学法:在“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通性”这两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主要用的是指导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一、说课标新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的行星。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课标对这一部分要求不高,体现了课标对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的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说明课标对学习者地理素养的重视,即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课标对于天体与天体系统概念的要求只要求达到认识的水平,而对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这部分要求达到理解运用的水平。
二、说教材【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给的材料和搜索、分析信息说出天体类型及差别;能够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通过资料的对比归纳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通过搜集和分析信息运用资料解释地球的特殊性――生命存在的条件;初步学会搜索和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与并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word与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通过阅读图片认知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阅读材料和图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分析】从教材内容上看,教材着重阐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球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并且教材内容中有较多的天文知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教材地位上看,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为下面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
学习地理首先是要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只有把地球置身在宇宙的大环境背景下,才能深刻地理解整个地理环境。
【学生学情分析】本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对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
《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宇宙中的地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第一节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后续学习地球的运动、大气、水等自然地理知识具有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系的组成等;然后重点阐述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殊性,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球的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宇宙中的地球以及相关的天文知识还比较陌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空间想象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理解抽象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能够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增强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2、教学难点(1)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2)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展示天体、天体系统等抽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抽签序号是,准备任教高中地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以及存在生命的行星。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本节课是高中地理课程的起始内容,内容以文字、图片相辅相承的形式呈现,另插有自主探究总结,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章节的引入奠定基础。
从知识特点看,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了解本节知识,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之一。
从能力培养来看,在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渗透信息的提取、分析和运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基于教材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上,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在技能上,培养学生用比较分析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感性材料,如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及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的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为了有效的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如下:本节的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这一知识是学生了解地球所处环境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而对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学生要想深入的了解具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各位老师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课标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解读:“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指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即人类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的全部。
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描述”出来。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既然是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那么首先要知道太阳系的组成,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从质量、体积、运动特征等来看,地球是普通的,这是它与其他行星的共性。
“特殊”是指地球是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比较而具有的个性。
“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说教材本节教材内容位于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而宇宙的神迷与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这些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如闪烁的恒星之类),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并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学生在填写层次的框图的同时,就理解了天体系统层次性的含意。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本节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课型是新授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分析说明设计的思路及原因。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这三个框题,内容是联系紧密的。
根据根课标要求,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大致的了解与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二是运用地球、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相关资料来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
2、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第一节课,同时也是高中地理开篇的第一课。
本节课上得好坏与否,在短期影响方面,学习内容上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接下来的行星地球其他知识点的学习;而在长期影响方面,学习兴趣上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因此,本节课将会影响到学生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是整个高中地理中至关重要的一课。
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根据此要求,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4、教学重、难点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名称及出版方•教材名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出版方:人民教育出版社2. 教材版本及适用对象•教材版本:人教版•适用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特点,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球运动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兴趣。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独特性和宇宙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4.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地球的运动方式、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原理及规律,地球与其他天体的互动关系。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课时:太阳系a) 教学内容•学习太阳系的构成和天体的基本特征。
•探索太阳系的发现和认识过程。
•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地位。
b) 教学安排•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的图像并介绍太阳、行星、卫星等天体的基本特征。
•运用教材中的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系的发现和认识过程,并展开课堂讨论。
•向学生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地位,通过课堂活动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
2.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a) 教学内容•学习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基本概念。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和特点。
b) 教学安排•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概念,辅以多媒体资料展示。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和特点,并进行实践活动,如用手指追踪地球的运动轨迹。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概念图绘制等活动,巩固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3. 第三课时:太阳和地球a) 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探讨太阳能对地球的重要性。
b) 教学安排•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如光照、温度变化等。
•展示太阳能的应用范围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太阳能的认识和应用想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说课稿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的行星。
”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课标对这一部分要求不高,体现了课标对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的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说明课标对学习者地理素养的重视,即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说课标对于天体与天体系统概念的要求只要求达到认识的水平,而对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这部分要求达到理解运用的水平。
二、说教材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给的材料和搜索、分析信息说出天体类型及差别;能够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通过资料的对比归纳出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通过搜集和分析信息运用资料解释地球的特殊性――生命存在的条件;初步学会搜索和分析地理信息的方法与并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word与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通过阅读图片认知天体类型及天体系统,阅读材料和图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教材分析】
从教材内容上看,教材着重阐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球及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这些都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并且教材内容中有较多的天文知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教材地位上看,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为下面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
学习地理首先是要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只有把地球置身在宇宙的大环境背景下,才能深刻地理解整个地理环境。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的学习对象是高一新生,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对事物容易产生好奇心。
而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这一部分在初中并未涉及很少,但作为科普常识,相当多的学生都有所了解),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学生以具备了基础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
的知识和操作技能。
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于地球位置与运动理解有一定难度;由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对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等知识的可以通过自主和协助探究的方式获得。
【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难点: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再利用教材传授知识,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把教材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的学习资源。
也就是说教材不再是教师授课的对象。
基于上述理解,我把教材从新处理,把教材转化为视频、图片,文字,嵌入网页。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
综合以上对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分析结合建构主义理论选择教法和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因此我选择的教法主要是引导探究法,抛锚式教学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的学法主要有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等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网络教室;IE网页浏览器、搜索引擎;word 、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
媒体的选择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学习资源与帮助。
四、说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