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政治地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女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权力如何发展和演变的?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女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权力也在不断变化。
以下是女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权力如何发展和演变的几个方面:一、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和权力发展演变1. 古代中国女性地位: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通常只被视为家庭妇女,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力。
2. 封建中国女性地位:封建时期,女性在家庭中被定为一等人,但在社会中仍然是二等人,无法参与政治决策。
3. 现代中国女性地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女性开始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力,同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女性也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西方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和权力发展演变1. 古希腊女性地位:在古希腊,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力,只能在家庭中生活和照顾家人。
2. 中世纪欧洲女性地位:在中世纪欧洲,女性的地位非常低,被视为男性的财产。
3. 现代西方女性地位:在现代西方社会,女性已经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包括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发展,渐渐地弥补了曾经的劣势。
三、伊斯兰教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和权力发展演变1. 古代伊斯兰教女性地位:在古代伊斯兰教世界,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物,无法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力。
2. 现代伊斯兰教女性地位:在现代伊斯兰教世界,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在不断改善。
许多国家已经对女性进行了平等保障,并且女性已经开始参与到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发展。
四、印度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和权力发展演变1. 古代印度女性地位:在古代印度,女性被视为家庭妇女,没有独立的地位和权力。
2. 现代印度女性地位:在现代印度,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在不断提高。
导致印度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的原因可能是现代化的进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普及。
总之,女性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权力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地方。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为女性争取更多的自由和权力。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呈现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主要数据和相关分析。
该调查针对中国妇女的职业发展、教育程度、家庭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并通过量化数据和统计分析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状况。
在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了中国妇女在社会地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职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发展方面,中国妇女在就业率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根据数据,中国妇女的就业率高达XX%,远高于过去几年的水平。
然而,尽管就业率显著提高,女性在职位晋升和薪资待遇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数据表明,女性在高级职位中的比例仍然较低,且女性的平均工资相对较低。
二、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妇女的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
实际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远高于过去几十年的水平。
然而,尽管取得了进展,在高等教育领域,女性在某些专业中的比例仍然偏低,如工程学和科学技术领域。
此外,根据调查,女性升学和就职时面临的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三、家庭状况中国妇女在家庭状况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自主性。
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推迟结婚和生育,追求事业发展。
此外,有关家庭暴力和性别歧视的数据也显示出一定的改善。
然而,仍然有一部分妇女在家庭中受到暴力和歧视的困扰,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
四、社会地位在社会地位方面,中国妇女的参政议政权利逐渐得到认可和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政治领域的代表性角色在逐步增加,妇女组织和女性领导层在决策层面逐渐增加。
此外,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知也在不断增强,增加了推动性别平等的机会。
然而,尽管中国妇女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职场性别歧视的问题,女性在高级职位和决策层中的代表性仍然较低,以及在家庭中受到暴力和歧视的问题。
此外,教育和培训等领域也需要更加注重性别平等的问题。
综上所述,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报告显示了中国妇女在职业发展、教育程度、家庭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女性在政治上的代表性如何?在当今世界,女性在政治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不同国家之间,女性在政治上的代表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那么,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女性在政治上的代表性如何呢?一、中国女性在政治上的代表性1、国家层面: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女性在政治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提高了女性在政治方面的参与度。
截至2021年,中国国家机构中女性占比达到29.3%,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女性占比28.5%,政府副部长级以上女性领导人占比7.6%。
2、企业层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
根据2021年公布的“中国女性管理者势能指数”报告,中国女性在管理岗位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尤其在大型国企、外企等大型企业中,女性的占比正在逐年上升。
二、其他国家女性在政治上的代表性1、北欧国家:北欧国家历来以平等著称,女性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
在挪威、冰岛等国家,女性占国会议席的比例已经超过了40%,政府中高层女性领导比例也很高。
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的性别平等政策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2、亚洲国家:相对于北欧等国家,亚洲国家女性在政治领域的代表性还有一定的缺陷。
例如在日本,虽然女性在经济领域的地位很高,但在政治领域还有很多进步空间。
韩国虽然在2017年选出了首位女总统,但是女性在政治领域的代表性还有待提高。
3、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国家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异常低下。
在沙特阿拉伯,女性甚至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尽管其他阿拉伯国家对女性的政治参与度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许多限制和不平等待解决。
综上所述,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在政治领域的代表性还有很多进步空间,但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投入,继续推进性别平等政策,为女性实现更多的政治权利和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地位的变迁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妇女地位的现状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妇女地位普遍较低。
受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长期处于家庭和社会的边缘地位。
她们的社会参与度低,教育和就业机会有限,缺乏独立人格和法律地位。
尤其在农村地区,妇女的境况更为不堪,缺乏土地和资源,饱受封建礼教束缚。
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妇女地位的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妇女地位逐渐发生了积极变化。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妇女发展的政策,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儿童权益保障法》等,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权利。
妇女群体的地位也因经济政策的改革而得到提升。
家庭经济条件逐渐改善,妇女的受教育机会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地位逐渐提升。
三、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妇女地位的深度变迁改革开放后,我国妇女地位迎来了深度变迁。
在教育领域,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幅增加,高等教育学校录取比例、硕士及博士学位的获得率等均有显著提高。
在经济领域,妇女在各行各业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开始涉足科技、金融、管理等领域,一些妇女还成为了企业家和创业者。
在政治领域,也逐渐有了更多的女性站上了舞台,成为了政治领域的重要人物。
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男女平等的家庭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四、改革开放后我国妇女地位的广度变迁除了深度上的变迁,改革开放后我国妇女地位的广度变迁也值得关注。
从妇女的地位来看,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妇女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社会地位,更多的妇女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在社会事务中,妇女的参与程度与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仅只是家庭中的一个支持者,更多的妇女开始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来。
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妇女地位变迁的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我国妇女的地位将继续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提升。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妇女将会以更加自由、平等、自信的姿态,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展现出更大的力量和潜力。
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状况及改进措施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女性在政治参与中的角色也在逐渐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仍需改进。
(以下为一些具体措施)
1. 提高妇女政治素质。
可以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对妇女政治参与相关的常识和技能的传授,扩大参与的机会,培养爱国主义和公民意识,并加强对妇女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
2. 扩大女性在政治领域的代表性。
目前,女性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代表数量仍然较少,建议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女性代表的比例要求,使女性代表的数量更加均衡。
3. 消除性别歧视。
建立有效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措施,保护女性权益,防止性别歧视,强调职住区域公共资源均等分配,引导男性更好的支持女性参与广泛的社会维护公正。
4. 建立有益的环境。
提高对女性在政治领域参与的接受度,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特别是建立尊重女性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以及尊重女性决策的健康互助环境。
5. 改善女性在组织工作中的地位。
在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种组织中,应该减少或淘汰对女性的歧视,改善或扩大女性在领导岗位、技术工作、参与决策等方面的地位。
总之,提高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参与度和地位,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改变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加强教育和培养,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环境,可以更好地推进妇女参与建设和民主,促进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范文一、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了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设置了不同的问卷内容,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
样本选择上,我们选取了不同年龄层、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的妇女作为被调查对象,以确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妇女教育程度提高,但仍存在差距。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绝大多数妇女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其中大部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然而,在人群中仍存在有较高比例的妇女仅受过初中及以下的教育,教育程度仍存在一定差距。
2.妇女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
调查发现,在受访的妇女中,只有约50%的妇女具备稳定的就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行业,并缺乏晋升的机会。
此外,妇女在工作中还面临着较高的性别歧视问题。
3.妇女参与社会决策有限。
尽管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参与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女性代表的比例依然偏低,无法与男性进行平等竞争。
4.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妇女在家庭决策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在父母教育、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发言权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然而,仍然有一部分妇女在婚姻、家庭暴力等问题上存在困扰。
四、问题分析与建议1.加大教育投入与力度,提高妇女整体教育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妇女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女性。
在教育内容方面,应注重培养妇女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
2.打破性别歧视,实现妇女就业平等。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加大对性别歧视行为的惩处力度,提供更多妇女就业机会和晋升机会。
同时,鼓励妇女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3.提升妇女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
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妇女参与政治领域的工作,提升妇女在各级政府中的比例。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都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尽管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地位都不及男性。
一、女性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地位传统中国,农业社会是主流,以家为单位,女性在农村的地位相对较低。
女性只能留在家中劳作,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家人。
而男性则走出家门,甚至走向外面的世界,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更为突出,也更受社会赞誉。
在封建时代,女性没有任何经济权利和财产所有权,女性的所有财产全部属于男性家长或丈夫所有,没有任何举自己手脚的机会。
这导致女性始终处于社会经济的不利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她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地位始终处于劣势。
二、女性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一直被看作是男性的活动。
女性不能参加男子的文化和学习,对女性进行受教育的想法是被视为逆天而行的表现。
孟夫子说:“妇人未有立身之本,自难与夫为学也。
”是以女性不能参与文化教育而被逐出门外。
在古代,中国女性很少接受教育,只能做家务事,识字者更为罕见。
甚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的受教育率也极低。
这导致女性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在政治领域始终是一个相对较弱的角色。
尽管在历史上有发达的女性文化和文学,但是到了晋宋以后,这种女性文化风潮已渐渐的消失。
从汉到清,中国历代的女官有过很多,但是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是和男性相比较多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不能从事公职,无权决定重大问题,且不能在家族制度中承继家业和名声。
这导致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严重受限。
总之,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幸好,女性已经更加自由和平等。
女性也要学习敢于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断增强自己的优势。
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摘要:本文是参考《浅述女性参政现状及如何提高女性参政质量》及《1982-2000:我国非农职业性别隔离研究》在结合个人的观点对我国妇女的政治地位进行的研讨。
分析了影响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影响因素及一些解决的对策。
我认为影响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大体有传统观念、性别歧视及女性自身问题三个方面,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妇女、政治地位、性别歧视、权利一、前言在现代的社会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人权、平等、公平、公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强调的,法律法规更是维护社会地位平等和安定的最好工具,按理来说只要你是一个人,无论是男女老少、残疾人、疾病患者等弱势群体还是有声望的人都应该人人平等,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上。
但是现实状况与理论总是有差距的,虽然有的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比如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好,他们的国家发展较快,具有相对完善的法律保障,男性和女性的都享有相当的权利,可以说比较的平等了,但依然有很多国家的男性和女性地位上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大多数的非洲国、亚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就存在很大的不足,妇女比较低,而且就全世界来看,男性担任最高国家领导人的占九层以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理论上男女的政治地位是平的的,而现实却存在比较明显的不平等,这说明我们的社会还比较落后,社会文明的建设还需要很大的提高。
对于我们国家,妇女的政治地位究竟如何呢?作为一位中国公民,我们应该了解国家的一些基本的状况。
自古以来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就不高,在古代女性的政治地位非常低,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且向皇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更是妃子无数,有的还是父母从小就订了娃娃亲的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悲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出现过也是仅有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但是相比之下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的政治地位是多么的低,不管喜欢不喜欢,愿不愿意,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人生大事从来都是父母做主,父母的同意就是自己的原意,丈夫的快的就是自己的高兴,受苦受累,没有尊严,女性基本的人生自由权都没有,更别说什么政治地位了。
中国社会妇女政治地位的分析三大队社会学一区李明洋0910301022摘要:从古至今,妇女的地位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从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中妇女权位的最高化,到后来妇女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和玩偶,妇女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直到社会经济和国家情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受到或多或少的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接受新的思潮,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始走上政治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妇女参政议政的权益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在政坛展现他们的智慧。
关键字:妇女政治地位历史一、前言:英语politics(政治)源于希腊语,初指城堡或卫城,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
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
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政治未毕通也。
(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
毕:全。
通:通达,不受阻,可译成“上轨道”。
)——汉·贾谊《论积贮疏》是政治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
“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而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
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分析,弥补其中的不足。
探讨从古至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迁和进程,重点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参政议政的形势的变化,理解其中变迁的各种问题,研究方法和策略,让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改善妇女的就业形势,缓解社会职业的歧视和偏见。
本文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1.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
2.分析影响妇女政治地位的因素(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3)、妇女受教育水平:(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3.提高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政策策略。
中国社会妇女政治地位的分析三大队社会学一区李明洋0910301022摘要:从古至今,妇女的地位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从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中妇女权位的最高化,到后来妇女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和玩偶,妇女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直到社会经济和国家情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受到或多或少的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接受新的思潮,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始走上政治的舞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妇女参政议政的权益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在政坛展现他们的智慧。
关键字:妇女政治地位历史一、前言:英语politics(政治)源于希腊语,初指城堡或卫城,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
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
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
政治未毕通也。
(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
毕:全。
通:通达,不受阻,可译成“上轨道”。
)——汉·贾谊《论积贮疏》是政治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
“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而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
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分析,弥补其中的不足。
探讨从古至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迁和进程,重点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参政议政的形势的变化,理解其中变迁的各种问题,研究方法和策略,让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改善妇女的就业形势,缓解社会职业的歧视和偏见。
本文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1.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
2.分析影响妇女政治地位的因素(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3)、妇女受教育水平:(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3.提高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政策策略。
4.总结与讨论。
二、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
(一)我国古代妇女的政治地位:在旧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妇女终身被禁锢在家庭中,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四重压迫,丧失独立人格。
旧中国的统治者不但拒绝承认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且用封建礼制和法制直接确认和保护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在礼制上,历代王朝根据各自的需要,制订和编印了《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等一整套有关女教、妇道的规条,将妇女严格捆束在“三从四德”之中。
有“男主外,女主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妇女除了做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更别提参与政事国事。
妇女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自己的姓名,不能参加祖先的祭祀,没有财产的继承权,没有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女人都是毕恭毕敬的侍奉男人,相夫教子。
在宗法制度下,婚姻体现的是男性的特权。
对女性而言,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和社交狭小的限制,女性对未来的婚姻是茫然不知的,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任凭别人操纵。
始于南唐后主宠妃的“缠足”更是一种变态的取悦男子的审美情趣的自觉奉行的准则。
女人是婚姻悲剧的受害者,是滴血的贞节牌坊的殉葬者,是裹着小脚做男人的玩物的不幸者,是沦为娼妓卖笑的不争者。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妇女几乎没有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地位,也难觅对其权益给予法制保障的内容和表现。
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妇女无政治民主权利可言,更不用说参与国家的管理了。
(二)从晚清维新派妇女解放的思潮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清末以兴女学和戒缠足为突破口的妇女解放的号角在当时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吹响。
到了近代,经过女性的不断奋斗女性的地位开始有所上升与提高。
妇女开始走出闺房,走向社会,女子学堂的大量兴办,也让中国妇女开始迈出国门。
从辛亥娘子军开始中国妇女开始了参政历程。
中国妇女开始在政治的舞台上导演着她们自己的风采。
南京临时政府时,开始奖励女学,实行男女同校,劝禁缠足,妇女在社会上初次享受了与男子同样的历史地位。
1905年,在同盟会成立之后,先后有何香凝、唐群英、秋瑾、吴亚男、林宗素等妇女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会员。
据统计,同盟会的女会员约59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看到了妇女在国家解放和社会革命中的重要性,从一开始便自觉承担了领导妇女运动的历史责任。
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个别先进的妇女开始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妇女领袖担任了新中国的领导职务。
在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及地方政府任职的妇女也不断增加,她们同男性共同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妇女政治地位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妇女领袖担任了新中国的领导职务。
在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及地方政府任职的妇女也不断增加,她们同男性共同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新中国废除了一切歧视、压迫妇女的法律,并赋予了女子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妇女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建国前夕,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中,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些法律条文的制定,使宪法男女平等的精神成为国家生活的行为准则,为确立和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法律对妇女政治地位的确定,激发了广大妇女的参政热情和主人翁意识。
广大妇女满怀信心,积极参加各地的选举,她们称选民证为“当家证”。
1953年12月,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运动中,广大妇女踊跃参加了投票。
这次选举全国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其中妇女代表占17.31%。
此后,女性参与选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1995-2005年,女性参与地方人民代表选举的比例已达到73.4%。
人大和政协是妇女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
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女委员中,妇女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共有女代表147人,占代表总数的12%;在此后的历届人大会议上,女代表的参与比例整体稳中有升。
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已占21.33%。
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6.6%,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6.9%;到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女代表和女委员分别占到了21.33%和17.7%。
在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协中,女代表也占一定的比例。
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为国家立法和改进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
在全国政协,妇女在中共党员和女干部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截至2004年,女党员人数已达1295.6万人,占党员总人数的18.6%。
全国各级政府中都有妇女担任领导工作。
1951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中约有15万女干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妇女干部的人数大幅增长。
2007年,全国共有女干部1500多万人,占全部干部的38%。
2008年,全国有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公务员中女干部占40%以上。
司法机构中也有一大批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律师。
一代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的女干部不断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自己的队伍中注重女党员和女干部的培养,而且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各民主党派。
截至2005年,在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女性已占有较高比例,其中有七个党派女党员比例超过了30%。
我国妇女政治地位得到很到的提高,但所占比例仍然不高,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妇女的政治地位仍未得到绝对的改善,特别是第五届人大以后女性比例基本上处于平衡,上升十分缓慢,第一届到现在女性比例也只不过上升了10%左右。
从第一届人大召开开始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就十分的低,第一届人大代表女性比例仅为12%,第二届到第四届,女性代表比例增长速度十分的快,但是第四届到第五届,就成下降趋势,以后各届的女性人大代表比例都持续在20%左右,几乎没有增长,女性政治地位处于劣势。
三.影响我国妇女政治地位变化的历史和社会因素:(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人民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性干部比例偏低、数量少,任副职的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女性少;干部从政环境和任职机制中仍存在性别歧视;基层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仍然偏低。
在女性就业方面,仍不同程度存在性别歧视,生育问题仍然是女性就业上的一大障碍;多数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从事较低层次的职业,需要高文化与高技能的职业依然由男子占主导地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而且也正在进一步低端化。
(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女性对社会责任和对政治的敏感程度比男性低,部分妇女参与欲望低、参政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参政素质低、竞争力弱的问题。
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妇女群体参政的心理准备不足、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参政实践锻炼和思想训练,许多人还未摆脱女性自身依赖性、自卑感的约束,参政所应具备的心理和文化素质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等在整体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参与政治的比例会比男性低。
(3)、妇女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的参政程度,女性受教育方面总体不太平衡。
在城市,男女儿童享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权利,但在乡村和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教育需求被忽视,女童往往成为经济困难家庭的教育牺牲品,失学率较高;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牧区扫盲教育任务艰巨,由失学辍学、学习障碍、复盲等因素而引起的新增文盲的潜在性与可能性较大;我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专业程度、学历层次越高,女性总数比率越低。
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值低,“父母认为女孩上学没有用的达9.1%,比男性的同一比例高5.6个百分点。
”。
女性的文化水平在总体上比男性的低。
(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女性政治地位的保障是法律,在辛亥革命之前,在法律上,女性是不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的,辛亥革命后才逐步在法律上规定男女地位平等,并逐步完善。
在女性特殊权益的保障方面,许多劳动法规没有罚则规定,有的虽然有罚则规定,但又制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致使执法中难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一些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妇女在孕期、产期遭受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对女工的保护性规定和福利待遇的规定,反而成为一些企业不雇佣女工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