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 格式:docx
- 大小:16.48 KB
- 文档页数:5
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本文阐述了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文化哲学角度浅析了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人类精神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动力;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
文化哲学是内在精神超越和外在整体认识的统一,认为物质的进步不再是人类的首要追求,而对于精神进步与文化发展的追求则是恒久的。
标签:文化哲学;人类精神;历史观;卡尔·雅斯贝斯近年来,文化哲学这一哲学范式在哲学研究领域占据着愈加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恩斯特·卡西尔提出的文化是符号系统,还是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文化哲学是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亦或是衣俊卿提出的文化哲学是一种生活范式的理论,他们都试图从理论上高度概括和总结出具有普适性的文化哲学概念。
但是卡尔·亚斯贝斯另辟蹊径,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以历史观为基础,以人类精神发展为核心,探寻人类历史起源,划分人类历史阶段,追寻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文化哲学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一、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意义1、人类精神的发展史是划分人类发展史的标准卡尔·雅斯贝斯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首先划分的便是史前阶段与历史阶段。
他认为划分这两个阶段的根本标准便是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到自己就是历史”。
[1]他又将人类历史阶段大致划分为古文明历史时期,轴心期和现代历史时期。
古文明时期人已具有意识但并未认识自我,各种行为大多来自于本能,这一阶段没有精神变革和运动。
轴心期是古文明时期后的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关键也是最具特色的时期,这一时期“人性整体进行了一次飞跃”,[2]“改革的观念支配了实践活动”。
[3]轴心期理论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核心理论,轴心期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将古文明时期奠定的基础充分利用,人类精神实现了第一次的解放,从此支配人类的不再是原始本能,而是精神诉求,轴心期为它以后的历史发展积蓄了巨大的力量。
学论理★★★★!"#$%&'#(#)%*"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辛浩( ),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视域下的存在主义———浅析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辛浩(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80)在1949年发表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雅斯贝斯从文化哲学的视域,以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段作为切入点,以一种更具体的合理性的逻辑方式向世人展示存在哲学。
一、以历史的方式展示存在:历史的存在是人的存在在书中序言部分,雅斯贝斯指出:“我们和我们寄居的现存处在历史之中,现存通过我们使自己内部的实际活动获得历史基础而得到实现。
”[1]1在雅斯贝斯看来,当今社会所发生的一切都有他的历史基础,如果想要弄清当今社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我们则需要去追问历史,而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存在是人的存在,不论社会发展至哪一阶段,人类现实存在的实现都来源于人的历史活动,将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作为基础加以整合才能呈现“现存”。
因此只有首先对历史的起源与延续进行一个系统而又合理的呈现,才能够明晰当代社会现存状况并以此找到未来社会存在的基本倾向,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去探求历史的真正目标。
由此,雅斯贝斯在书中第一部分阐述了他独具特色的历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轴心期理论。
根据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他将发展至今的人类史大体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史前时期,这一时期的人慢慢摆脱动物的存在状态,逐渐开始使用语言、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种。
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群体和共同体,但此时的人的存在是一种毫无联系的共同存在,这一时期并不具有人的历史性,因而雅斯贝斯称之为“史前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古代文明时期。
经过了史前时期人类的不断进化,几乎在同一时期,世界出现了三个古代文明的发祥地。
这一时期由于地域性差异的显现,产生了民族、文字、语言、文化等等差异性特征,人类的存在逐渐走向分化。
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2、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3、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作业:(见课件)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历史文化研究》电子课本第一章历史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史前人类与文化-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国史前时期的人类与文化,包括元谋人、北京人等重要史前人类遗址的发现,以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的特点。
- 学习目标:- 理解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特点- 掌握重要史前人类遗址的发现及意义- 了解史前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第二节夏商周与青铜文明-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历程,以及青铜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 学习目标:- 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及其历史背景- 掌握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与文化成就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事件。
- 学习目标:-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其变革原因- 掌握诸侯争霸的历史过程及其影响- 了解百家争鸣的思想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第四节秦朝的统一与崩溃-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秦朝的统一及其崩溃过程,包括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事件等。
- 学习目标:- 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原因- 掌握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影响- 了解秦朝崩溃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第五节先秦诸子百家-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 学习目标:- 理解诸子百家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特点- 掌握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了解诸子百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第六节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发展。
- 学习目标:- 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背景及其成就- 掌握主要文化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了解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第四章中国的近代历史第七节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 内容概述:本节主要介绍了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重要历史事件。
历史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掌握相关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本章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线,理解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2.技能目标:学生能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线。
具体包括:1.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2.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
3.相关历史背景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对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历史参考书,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4.实验设备:根据课程需要,准备相关的历史文物复制品或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考试:定期进行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将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轴心时代的定义
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是在北纬30度左右。
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这一历史现象,很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但在雅斯贝尔斯之前,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如今,轴心时代已成东西方史学、人类学和哲学等学科的一个无法绕过的课题。
事实表明,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
可是,通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
现代阐释学和盲人摸象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
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找到这样一个研究视角呢?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理应成为研究轴心时代的一个崭新视角或方法。
采用这一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历史学基础教案教案一:中国古代历史概述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演化;2.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理解历史事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4.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Step 2:学习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古代历史,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
Step 3: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如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和重要人物的作用。
Step 4:重要历史事件与社会背景通过讲解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始皇统一中国,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Step 5:历史人物的关键角色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孔子、汉武帝等,讲述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Step 6:思考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他们就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考和交流。
Step 7: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评价自己对古代历史的认识程度。
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故事或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讨论与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呈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动形象。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合作学习环节中的积极程度。
2. 学生提问和回答: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短文,以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幻灯片等;2.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用于查找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址,加深对古代历史的了解和体验。
2023年主题教育8本必读书目2023年主题教育8本必读书目包括:《共产党宣言》《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语》。
以下是对这些书目的详细介绍:1.《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它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社会等思想,对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这本书是卡尔·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3.《实践论》: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文章,由毛泽东所写。
它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进行修正和完善。
同时,实践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矛盾论》:这篇文章也是由毛泽东所写,主要探讨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它强调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从矛盾的普遍性出发,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论持久战》:这是毛泽东写的一篇重要文章,探讨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
它分析了中日战争的形势和特点,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认为抗日战争需要经历三个阶段,最终以中国的胜利为结局。
6.《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写,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它分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和目标,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7.《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本书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文献,详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以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它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政治路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的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第一阶段:史前史与古代史在这个阶段,我们将了解人类的起源,以及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们将学习古代文明的优秀代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了解它们的政治制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并探讨它们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包括夏、商、周三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我们将学习印度古代的历史,包括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孔雀王朝和斯里兰卡在古代的历史地位。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将建立对史前史与古代史的基本认识,并了解古代文明的丰富多彩。
第二阶段:中世纪与近代史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学习中世纪的欧洲历史,包括罗马帝国的崩溃,欧洲封建制度的兴起,十字军东征和黑死病的爆发,了解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接着,我们将学习近代史,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近代欧洲的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然后,我们将学习日本战国时期、明清时代的历史,了解亚洲近代化的历程。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将对中世纪与近代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了解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阶段:现代史与当代史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学习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的现代史,包括美国的独立战争、内战时期的历史,俄罗斯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兴起,中国的辛亥革命和近现代的历史。
同时,我们还将学习二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包括联合国的成立、冷战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等方面。
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世界各国的近现代史,以及当代世界的发展状况,拓宽视野,构建更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第四阶段:历史思维与历史研究在这个阶段,我们将学习历史思维的重要性,了解不同历史学派的观点,并学习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阅读相关论著、批判性思考、撰写历史论文等形式,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思维的人。
从世界文明看中国历史与文化特色(下)试卷90分1、苏美尔人是历史上两河流域早期的定居民族。
正确2、伊甸的意思是“原野上的居住者”,亚当指“未经耕耘的土地”。
错误3、《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
错误4、苏美尔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等词。
正确5、古希腊人思考最多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错误6、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不曾中断的文明。
正确7、十八世纪之后,中国逐渐落后,文革时期经济几乎崩溃。
正确8、非洲及西亚地区的部落制、酋长制影响深远。
正确9、近代以前的西方和日本,土地是可以买卖的。
错误10、中国从春秋战国以来,地产转移十分平常,财富分化是常态。
正确11、印欧人利用安纳托利亚丘陵上丰富的铜矿和锡矿资源,发明了降低铜熔点的铜锡合金(青铜)冶炼术。
正确12、截至公元前500年,古印欧人各部落的迁徙浪潮逐渐开始。
错误13、“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在北纬30度上下。
正确14、宗教学与神学是属于人类超自然的知识。
正确15、腓尼基字母是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建的。
16、约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张由纸莎草制成的纸。
正确17、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印欧人部落开始不断向外迁徙。
正确18、早先的印度河原生文明要比雅利安文明优越许多。
正确19、印欧人利用安纳托利亚丘陵上丰富的铜矿和铁矿资源,发明了降低铜熔点的铜锡合金(青铜)冶炼术。
错误20、雅利安人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轻易击败了原生印度河文明。
正确21、中国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分封制。
正确22、雅利安人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
正确23、公元前1300年,因《梨俱吠陀》的编成,以雅利安文明为代表的印度古典文明就被称为吠陀文明。
正确24、希腊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
错误25、《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的作者是海德格尔。
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的英文名English:The English title of Yuval Noah Harari's book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is "Historical Origins and Objectives".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Harari takes readers on a journey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species, exploring how Homo sapiens evolved and thrived, and delving into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cognitive revolution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From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 the rise of powerful empire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human society, Harari provides a sweep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account of the forces that have driven human history. By examining the past, Harari sheds light on the present and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lie ahead for our species.中文翻译:哈拉瑞的《人类简史》的英文名称是《Historical Origins and Objectives》。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
中国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当时的中国是以封建社会为主要特征的一个古老国家。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再到现代市场经济,中国的发展历程可谓漫长而又曲折。
中国历史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繁荣。
这一目标也是中国政府一直努力追求的,以实现“中国梦”,即实现中国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认识到中国政府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努力。
我希望未来中国能够发展得更加繁荣,实现更大的进步,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繁荣。
小学历史教案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悠久辉煌,是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小学历史教案是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合小学历史教案的格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历史的起源与发展,了解中国古代的文明与成就。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历史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学生对中国历史起源、发展和文明成就的了解。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提高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和把握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将按照时间顺序,以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重要事件为线索,展开教学。
一、远古华夏时期1. 课堂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远古华夏时期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好奇心。
2. 探索活动: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通过阅读资料或互动游戏的方式,了解远古华夏时期的生活、工具、社会组织等。
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内容,进行展示和分享。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1. 课堂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遗产的兴趣。
2. 探索活动:安排小组研究不同时期的文明成就,如商、周、秦、汉等,了解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综合讨论: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三、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1. 课堂引入:通过故事、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研究报告: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份研究报告。
3. 学生展示:学生们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互相提问和讨论。
读
《
历
史
的
起
源
与
目
标
》
有
感
姓名:***
班级:行政管理
学号:**********
在《历起源与目标》中共有两篇,分别是“世界历史”和“现在与未来”史的。
我们的时代使人类生活变得具有深度和广度,因此意义最为深刻。
他要求整个人类历史提供给我们藉以估量目前发生事情之意义的标准。
在西方世界,基督教信仰缔造了历史哲学。
再从圣·奥古斯汀到黑格尔的一系列鸿篇巨著中,这一信仰通过历史二具体化为上帝的活动。
上帝的启示活动相当于决定性的分界线。
因此,黑格尔仍能说,全部历史都来自耶稣基督,走向耶稣基督。
上帝之子的降临是世界历史的轴心。
我们的年表天天都在证明这个基督教的历史结构。
历史追溯到有语言证据的遥远过去。
凡在有片言只语传递给我们的地方,我们仿佛就感觉到了脚底下坚实的土地。
史前发掘中所有没有文字标识的人工制品,对我们来说是沉默无语的无生命物。
我们的时代使人类生活变得具有广度和深度,因此意义最为深刻。
它要求整个人类历史提供给我们藉以估量目前所发生事情之意义的标准。
——卡尔·雅斯贝斯经验主义时代的史学史:“自远古以来,人类就试图向
自己描绘历史整体:首先是用神话描绘;接着是用社学活动的概念描绘,神学活动通过世界政治的决定性事件而起作用;
然后是用一个启示的过程,它从创世和人类堕落到世界末日和末日审判,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进程。
”
在这个描述过程中,雅斯贝斯把“用叙述神统的史诗和
人类在其中拥有命定地位的宇宙起源学说”、“先知们的历史想像”,以及圣·奥古斯汀式的基督教史观,简洁地勾勒出来。
虽然他不同意这几种经验主义的历史观念,但是仍然发现了上述史观的共同特征,即,始终为了获得一个关于人类历史的统一完整的总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历史总是被作为整体而简约成一个统一体。
这反映了雅斯贝斯的史学基本观念:人类具有唯一的共
同起源和共同目标。
在这个观念下,他认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事物是:首先,这种事物作为一个唯一性的事件,在人类历史共同的唯一的总进程中清清楚楚地占有它的位置;其次,它具有交流人性和延续人性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
他把历史区分为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两类。
认为人类历
史才识真正的历史,一切因精神儿获得意义和连续的现象演变,通过人类记忆和继承同人类现在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过去。
既是过去发生的客观事实,又是对这个客观的意识反映,即历史事件和历史认识的复合。
如果不能发现以前的客观事实,不能认识那些过去的历史,即在现在对过去的客观不能理解,那么过去的历史就是失落的历史。
他认为精神不是某种在一定阶段才加之于人类身上的,生物实体和精神实体共同组成人类生命的全部,构成人的特性。
但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人类无法认识人的生物进化和历史变质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无法确证人类的起源。
但他认为人类的精神会在历史变动中感受到历史的本原。
社会变动越剧烈,时代的危机感越强,一切非历史本质的东西就越趋于消失,独一无二的历史意识的特殊作用就会真实地显示出来。
自然历史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存在了,但这个自然的宇宙是无限的,所以这个历史是空无。
自从人类产生意识,人类的历史就从“无”走向了“有”,从“无知”走向“有知”,这才是历史的起源。
他的历史观念总结起来,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统一存在于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一致性、被全人类共同认为是真实的客观性、以及全球性权威所建立的一个永恒真理的机体之中吗?或者,我们人类唯一能真正获得的统一,是通过历史上多种起源的交往而达到的统一?是彼此相关但又
不在思想和符号的表现中变成同一的统一?是听任至高的
整体隐蔽在多样性中的统一?至高的整体只有在无限交往
的意愿中才能保持真实,这是对实现人类可能性永无止境地进行试验的永无止境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