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地理及气候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2
甘肃省天祝县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的研究孙学京【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考察,指出了天祝旅游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了天祝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和环境、文化和经济的组合优势和劣势,区域合作发展机遇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针对天祝旅游景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拓宽客源地空间范围,深挖风景区历史文化内涵、开发休闲度假和特种旅游产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开发等建议措施。
【关键词】天祝风景名胜区优劣势分析旅游文化共生开发一、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基本情况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位于东经102°07′-103°46′,北纬36°31′-37°55′之间,南接永登县,东靠景泰县,北邻凉州区和古浪县,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西与青海省的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
东西宽142.6公里,南北长158.4公里,总面积7149平方公里。
属甘肃省武威市,下辖8镇,即华藏寺镇、炭山岭镇、打柴沟镇、安远镇、哈溪镇、赛什斯镇、松山镇、石门镇;11乡,即祁连乡、旦马乡、大红沟乡、毛藏乡、朵什乡、西大滩乡、东大滩乡、抓喜秀龙乡、天堂乡、东坪乡、赛拉隆乡,县人民政府驻地华藏寺镇。
天祝县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地势西部高峻而东南逐渐降低。
以乌鞘岭、代乾山及毛毛山为界,南部的大通河、金强川河、石门河等为黄河水系;北部的毛藏河、哈溪河、南岔河、响水河、西大滩河等为石羊河水系,年径流量10.24亿立方米。
其中,大通河属黄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大通河天祝段处于整个流域的中段,是甘肃、青海两省之间的界河,河段长35.2km,河谷呈U型,多年平均流速为78.8 m3/s,年径流量为2.85亿m3,河道长38km,落差230m,两岸山势陡峭、峡谷悠长,水能蕴藏的理论装机容量为18. 2kw,具有较高的水电开发利用价值。
天祝县境内年平均风速4.6-5.5m/s,年有效风能贮量在1194kwh/m2以上,大于具有世界风库之称的安西(985.1kwh/m2)和玉门镇(1080kwh/m2),其3-20m/s有效风速累计时数为6678小时,大于安西的4948小时,尤其是松山滩地区,30年累计年平均风速为5.1m/s,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宝库。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气候情况天祝县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
主要表现在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西南部的大通河谷地年较差为25.3℃,中部的乌鞘岭为23.5℃,北部的皇娘娘台为24.6℃;乌鞘岭平均日较差为10.5℃,松山为12.4℃。
降水集中在下半年,以乌鞘岭为例,7、8月份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37%。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乌鞘岭降水最多的年份可达555.2毫米,最少的年份只有231.3毫米。
乌鞘岭南北气候各异,过渡明显,使这一带成为高原季风气候与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
岭南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东南风,较温和湿润;岭北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偏北风为主,气温变化大,日照强烈,夏季温凉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沙。
天祝县以大陆性高原气候为主,尚有冷温半干旱、凉冷半干旱、寒冷半干旱、高寒半湿润、高寒湿润等气候类型,表现了气候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四季的气候特征是春季天气多变,多寒潮大风;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增多,年际变化大,多冰雹,常发生伏旱;秋季,前秋潮湿多雨,后秋降温迅速,降水锐减;冬季干燥寒冷多晴天。
县境内全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30千卡左右,最大值出现在5月,为每平方厘米14.3~14.9千卡;最小值出现在12月,每平方厘米为8.1~8.2千卡,全年实日照时数可达4434小时。
作物生长季节(5~8月)日照时数在1750小时左右,日平均日照时数14小时上下,年实照率为58~60%。
光能利用率只有0.1~0.5%,最高可达6%。
由于地形的原因,天祝县各地的气温差异很大。
海拔递减率为每降低100米,温度升高0.5℃。
气温的年变化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1月最冷,乌鞘岭为-12.2℃,天堂寺为-9.8℃;7月最热,乌鞘岭为11.3℃,天堂寺为15.5℃。
气温年际变化比较明显,以乌鞘岭30年记录看,年平均气温最高值是1953年,为0.8℃,最低值是1967年,为-11℃,最大差值为1.9℃。
甘肃反季节食用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天祝县、永昌县的调研田云;张俊飚【摘要】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反季节生产基地,其反季节双孢蘑菇、金针菇生产在我国食用菌产业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天祝县和永昌县为例,就甘肃省反季节食用菌发展状况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院地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废弃物广泛利用、老板注资等经验都值得其他食用菌产区借鉴;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劳动力资源严重匮乏、食用菌相对收益下降、发酵难题亟待破解、目标市场较为单一等则成为了困扰当地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五大制约因素。
最后,据此简要提出促进甘肃省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Gansu province i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base of anti-season edible fungus in China, where both the anti-season Agaricus bisporus and anti-season Flammulina velutipes production play vital roles in the mushroom industry in China. Therefore, taking two counties of Gansu province, Tianzhu and Yongchang,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anti-season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was asse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other edible fungus production bases can tak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two counties for reference, such as the cooper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forming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extensive use of wastes, boss investments. But there are five constraints hindering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cluding poor infrastructure, severe shortage of labor resources, decline in the relative gains, unsolved fermentation problems and single target market. Finally,relevant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briefly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dible fungus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反季节;双孢蘑菇;金针菇;发酵【作者】田云;张俊飚【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430070;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专家论坛张俊彪男,1962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祝藏族自治县属甘肃省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面积7149平方公里,东有景泰县,南接永登县,北靠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接壤,西邻青海省门源县、互助县、乐都区。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辉煌的马家窑马厂文化。
公元前212年,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汉铁骑跨越乌鞘岭,深入河西走廊直捣匈奴单于老巢,一举平定河西,设置四郡。
由是,天祝地区纳入西汉版图。
朝廷在这里筑长城,建城堡,设驿站,屯军守护,移民实边,积淀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西晋时,来自东北的吐谷浑在这里开疆拓土。
自唐以来,吐蕃势力东渐,与戎、羌等土著民族相融合。
华锐,是藏语英雄部落的意思。
1936年,取境内天堂寺、祝贡寺之首字成立天祝乡(属永登县管辖),始有天祝之名。
2019年,县辖华藏寺镇、哈溪镇、安远镇、天堂镇、打柴沟镇、石门镇、炭山岭镇、赛什斯镇、松山镇、朵什镇、西大滩镇、抓喜秀龙镇、大红沟镇、祁连镇、旦马乡、毛藏乡、东大滩乡、赛拉龙乡、东坪乡14镇5乡,174个村民委员会、2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23万,其中藏、土、回、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37.1%。
天祝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实行新旧动能转换。
天祝经济运行平稳、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县实现整体脱贫,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向全面小康。
区位优势独特天祝背靠青藏高原,面向内蒙古和黄土两大高原,地理位置重要,区位优势明显。
位于县域中部的乌鞘岭缓慢拔升,海拔3300多米,郁郁莽莽,蜿蜒东去,虽无奇绝陡峭之险,却有横亘东西之势、阻隔南北之力,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地理屏障。
向南阻止海洋季风的北移,向北隔断大漠风沙的南侵,在区域性气候上形成了南北两重天。
同时它也是内陆河石羊河水系与外流河黄河水系的分水岭。
干旱区土遗址城墙差异性风蚀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天祝县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以及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
天祝县境内气候以乌鞘岭为界,岭南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岭北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
年均气温-8-4℃,气温垂直分布明显,小区域气侯复杂多变,常有干旱、冰雹、洪涝、霜冻、风雪等自然灾害发生。
该地土遗址有乌鞘岭长城、石洞沟梁长城以及松山古城等,由于西北地区典型气候类型,土遗址得以保存。
目前文物保护研究体系不够完善,资料分散。
土遗址保护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土遗址的保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天祝县长城,从时代上来看,有汉长城和明长城,墙体为夯土版筑形式,汉长城基本毁坏,明长城保存较好。
夯实墙体风化程度低,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
在垂直夯层方向上,墙体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和振动作用。
平行夯层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
该地土遗址各类病害发育,差异性风蚀现象普遍分布。
近年来对风蚀的研究日益重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风蚀理论体系,加上计算机软件的协助,将风蚀理论应用在工程实践中,使其具有实际意义,是未来风蚀研究的重要目标。
针对此区域普遍存在的差异性风蚀现象作了观察、描述,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结合前人试验方法以及量化分析,来分析墙体差异性风蚀的过程,判断墙体的稳定性,预测差异性风蚀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差异性风蚀过程和内部作用机制上给出长城墙体保护上的建议。
关键词:土遗址,长城,夯层,差异性风蚀,磨蚀作用第一章绪论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
土遗址保护是文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
某些土遗址的保护仍处于探索阶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遗址保护的理解加深,土遗址保护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土遗址的保护正在不断加深[]1。
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使许多土遗址得以保存下来。
甘肃省天祝县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李晓丹【摘要】根据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2010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为目的,对全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数量情况进行统计,利用区位熵、洛伦茨曲线的基本原理对天祝县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化研究,并对天祝县土地利用程度及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天祝县农用地以林地及牧草地为主,耕地数量较少,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不足;二是天祝县各乡镇建设用地、林地分布较为均匀,耕地、牧草地次之,未利用地分布不均匀,各乡镇在具有优势地类同时,也有劣势地类;三是天祝县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农用地利用经济效益较差.【期刊名称】《甘肃科技》【年(卷),期】2012(028)020【总页数】6页(P43-47,25)【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天祝县【作者】李晓丹【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1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1]。
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土地利用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也对全球环境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进程同时也是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发展的适宜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3]。
这些成果表明,土地利用现状作为人类长期利用土地生产、生活的后果,不仅是人类未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也对促进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进行土地整治、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就成为土地资源利用研究中必须的工作[4]。
对甘肃省天祝县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1.1 区域概况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部,祁连山东端,东靠景泰县,南接永登县,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北邻凉州区、古浪县。
华锐藏族姓氏浅析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东靠景泰县,南接永登县,西连互助县,北邻古浪县;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海拔在2040—4847米之间,属甘肃省武威市所辖;人口23万多,有藏、汉、土、蒙古、回、东乡等16个民族。
“天祝”一名是取“天堂寺”和“祝贡寺”的首字组成,因为这两座寺院当时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寺院。
历史以来,在藏语中称“天祝”为“华锐”(即英雄的部落),天祝藏族自称是“华锐嘎布”(即白色的英雄部落)。
根据生活地域、交际语言、生活习俗等,它属于安多藏区。
“华锐”在广义上是指包括今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及邻近地带和青海湟水以北的大通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县等邻近地带在内的藏族生活区域;在狭义上仅指现在的天祝藏族自治县。
生活在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藏族和青海门源县、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舟曲县等部分地区的藏族一样,大都在使用汉族姓氏。
藏族人就有表示自己血缘关系的姓氏。
在《安多政教史》等文献资料中记载,原始的藏人居住在今西藏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一带的雅隆地区,后分成赛、穆、党、东四个氏族,后又逐渐加上札和珠,总共形成了六个氏族。
[2]这就是藏族本民族早期的原始姓氏,统称古代藏族的“六大姓氏”。
大部分藏族人承认这种说法,不少学者也认可。
除此六种姓氏之外,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部分藏族也用其他姓氏,其中天祝藏族自治县100%的藏族人都在使用不同的姓氏。
通过调查,我们将天祝藏族使用的姓氏分为两种;一种是沿用了藏族先民的姓氏,如“东”、“党”、“札”等,这些都不外乎古代藏族的“六大姓氏”;另外一种是直接取汉字为姓,如“李”、“杨”、“张”、“赵”等,这些都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关于“姓氏”似乎只是简单地用来区别某家族的符号,而在天祝却反映着历史的变迁等种种问题,如“札”氏的来源在《安多政教史》中这样记载;“在藏族先民的氏族部落到达安多地区时,主要有札、珠和党三氏族的部分人迁入了华锐地区,‘札’氏部落迁入互助后繁衍发展到了天祝”。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理及气候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东经102°07′~103°46′,北纬36°31′~37°55′之间。
东西宽142.6公里,南北长158.4公里,面积7149平方公里,占甘肃省的1.54%,武威市的21.51%。
东有景泰县,西邻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3县,南接永登县,北靠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交界。
兰新铁路和312国道穿境而过。
县城华藏寺镇东南距省城兰州145公里,距中川机场80公里,西北距武威市135公里。
县辖8镇11乡、17个居民委员会、172个村民委员会、758个村民小组。
天祝县地处祁连山东部,属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衔接地带的一部分,西北端同祁连山脉的主干相连,东南端没入黄土
高原,东北接腾格里沙漠边缘。
自然区划上属青藏高原地带。
县境内群山起伏,沟谷纵横,景象万千。
中部是著名的乌鞘岭山系,主峰卡洼顶,海拔3662米,是外流河和内流河系的分水岭,东部是海拔4070米的毛毛山,北坡山势陡峭,气候湿润,有大片森林和灌丛草地,南坡地势平缓,形成广阔而平坦的草原,西北部地势高耸,山势巍峨,自西北向东南有响水顶,干沙鄂博、卡洼掌,牛头洼、磨脐、雷公等大山,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卡洼掌主峰大雪山是全县最高的山峰,海拔4874米,终年冰雪覆盖,发育着现代冰川。
西南部是气势雄伟的马雅雪山,海拔4447米,北麓为水草丰美的抓喜秀龙草原和宽阔的金强河谷;南麓山峦重叠,崖陡壁峭,沟深谷险,形态多样,狭长如带的大通河,水势湍急,直流密布,先明峡口一带是全县最低的地方,海拔2040米,气候温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