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一级系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一级甲等死亡。
一级乙等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1.植物人状态;2.极重度智能障碍;3.临床判定不能恢复的昏迷;4.临床判定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不能恢复,靠呼吸机维持;5.四肢瘫,肌力0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
二级事故系指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二级甲等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1.双眼球摘除或双眼经客观检查证实无光感;2.小肠缺失90%以上,功能完全丧失;3.双侧有功能肾脏缺失或孤立有功能肾缺失,用透析替代治疗;4.四肢肌力Ⅱ级(二级)以下(含Ⅱ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5.上肢一侧腕上缺失或一侧手功能完全丧失,不能装配假肢,伴下肢双膝以上缺失。
二级乙等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严重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1.重度智能障碍;2.单眼球摘除或经客观检查证实无光感,另眼球结构损伤,闪光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波潜时延长>;160ms(毫秒),矫正视力0.02,视野半径5;3.双侧上颌骨或双侧下颌骨完全缺失;4.一侧上颌骨及对侧下颌骨完全缺失,并伴有颜面软组织缺损大于30cm2;5.一侧全肺缺失并需胸改术;6.肺功能持续重度损害;7.持续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四级;8.持续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三级伴有不能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9.食管闭锁,摄食依赖造瘘;10.肝缺损3/4,并有肝功能重度损害;11.胆道损伤致肝功能重度损害;12.全胰缺失;13.小肠缺损大于3/4,普通膳食不能维持营养;14.肾功能部分损害不全失代偿;15.两侧睾丸、副睾丸缺损;16.阴茎缺损或性功能严重障碍;17.双侧卵巢缺失;18.未育妇女子宫全部缺失或大部分缺损;19.四肢瘫,肌力Ⅲ级(三级)或截瘫、偏瘫,肌力Ⅲ级以下,临床判定不能恢复;20.双上肢腕关节以上缺失、双侧前臂缺失或双手功能完全丧失,不能装配假肢;21.肩、肘、髋、膝关节中有四个以上(含四个)关节功能完全丧失;2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解读肇源县人民院孙秀文1987年6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9月1日国务院将《办法》晋级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同时卫生部出台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等配套行政规范。
●形成了缜密的处理医疗事故的“卫生行政管理体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共七章63条,《条例》扩大了现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中关于医疗事故的内涵,同时加大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责任。
第一章总则●医疗事故的定义:《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中,将医疗事故明确定义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明确医疗事故的过错原则。
并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医疗事故的分级:总则第四条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第二章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规定了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的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告知义务: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诊疗措施、预后及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但是,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
●书写并保存病历的义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
伤残鉴定标准(十级)伤残评定标准种类1.《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1996年7月25日公安部发布,1997年1月1日实施);2.《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1990年6月20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发布,1990年7月1日起实施);3.《人体重伤鉴定标准》(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发布,1990年7月1日实施);4.《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公安部发布,2002年12月1日实施);5.《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2002年7月31日卫生部发布,2002年9月1日实施);6.《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国家标准 GB/T 15499-1995)7.《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 16180-2006国家技术监督局2006年5月1日实施);8.《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2002年4月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同日实施);9.《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司法部发布,2004年4月14日实施);10.《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该鉴定标准);11.《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发布);12.《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
十级伤残标准一、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伤残评定标准:【鉴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GB 18667-2002)【适用范围】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伤残程度评定。
1、划分依据:a. 日常活动能力轻度受限;b. 工作和学习能力有所下降;c. 社会交往能力轻度受限。
2、评定标准:4.10.1 颅脑、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致:a. 神经功能障碍,日常活动能力轻度受限;b. 外伤性癫痫,药物能够控制,但遗留脑电图中度以上改变;c. 轻度失语或构音障碍;d. 单侧轻度面瘫,难以恢复;e. 轻度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f. 斜视、复视、视错觉、眼球震颤等视觉障碍;g. 半身或偏身型浅感觉分离性缺失;h. 一肢体完全性感觉缺失i. 节段性完全性感觉缺失;j. 影响阴茎勃起功能。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8.03.30•【文号】•【施行日期】1988.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事故正文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1988年3月30日卫生部)按照《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必须以直接造成病人损害的程度为依据认定医疗事故的级别。
为便于对医疗事故作出实事求是的处理,现将医疗事故的级别划分如下:一、一级医疗事故系指行为人过失直接造成病人死亡的。
注:病人因病情重笃或疾病晚期衰竭濒临死亡,而行为人虽有过失,但属偶合因素者,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二、二级医疗事故系指行为人过失,直接造成病员严重残废或严重功能障碍的。
二级甲等医疗事故:造成下列之一情形者,列为二级甲等医疗事故:1.植物人2.昏迷,临床确认不可恢复者3.痴呆4.严重智力障碍5.双目失明6.双目视力小于1米指数,经治疗不可恢复者7.缺失1侧眼球8.胃、肠或膀胱等永久性造瘘9.主要脏器受损,需依赖药物或器械维持功能,临床确认不可恢复者10.双手截肢11.双上肢功能全废12.1足1手截肢或功能全废13.双下肢功能全废或严重功能障碍(含双下肢高位截肢、双髋关节强直、双膝关节强直)14.双足截肢15.二便失禁,临床确认不可恢复者16.截瘫或偏瘫,肌力不足三级者17.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8.二级乙等事故两条及其以上者19.其他相当上列情形者二级乙等医疗事故:1.视力、视野较严重损害丧失部分工作和生活能力2.两耳全聋3.误摘1侧肾脏4.肾脏损害,临床确诊肾功能不全者5.偏瘫,肌力三、四级者6.脊柱侧弯30度以上7.脊柱后凸成角30度以上8.原有脊柱、躯干或肢体畸形,又严重加重者(除外脊柱结核病灶清除畸形加重的)9.双下肢肌萎缩,肌力二级以下,依赖器械也不能维持功能的10.1肢截肢或功能全废11.未婚或已婚未育男女生殖功能丧失(包括育龄妇女子宫切除,其子女已亡者)12.具有三级甲等两条及两条以上者13.其他相当上列情形者三、三级医疗事故系指行为人的过失,直接造成病员残废或功能障碍的。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2002)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2.07.19•【文号】卫生部令第32号•【施行日期】2002.09.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事故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32号)《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已于2002年7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为了科学划分医疗事故等级,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争议,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本标准。
专家鉴定组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卫生行政部门在判定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是否为医疗事故或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在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按照本标准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实际情况具体判定医疗事故的等级。
本标准例举的情形是医疗事故中常见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
本标准中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
一、一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一)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死亡。
(二)一级乙等医疗事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1、植物人状态;2、极重度智能障碍;3、临床判定不能恢复的昏迷;4、临床判定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不能恢复,靠呼吸机维持;5、四肢瘫,肌力0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
二、二级医疗事故系指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一)二级甲等医疗事故: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1、双眼球摘除或双眼经客观检查证实无光感;2、小肠缺失90%以上,功能完全丧失;3、双侧有功能肾脏缺失或孤立有功能肾缺失,用透析替代治疗;4、四肢肌力Ⅱ级(二级)以下(含Ⅱ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5、上肢一侧腕上缺失或一侧手功能完全丧失,不能装配假肢,伴下肢双膝以上缺失。
(完整版)医疗事故应急响应分级标准医疗事故应急响应分级标准 (完整版)一、概述本文档旨在制定医疗事故应急响应的分级标准,以提供医疗机构在面对医疗事故时进行有效应对的指导。
二、分级标准根据医疗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医疗事故应急响应分为以下五个级别:1. 一级响应一级响应适用于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影响范围较小、严重程度较轻的医疗事故。
该级别的响应主要由医疗机构内部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处理。
处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迅速停止事故的扩大,组织医疗救治,调查事故原因以及向上级机构报告。
2. 二级响应二级响应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或其周边发生的严重性较高、影响范围较大的医疗事故。
该级别的响应需要医疗机构多个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协同合作。
除一级响应的处理措施外,还需要增强事故处置能力,组织疏散和转移伤员,保障药品和物资供应,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
3. 三级响应三级响应适用于大范围、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
除二级响应的处理措施外,还需要增派专业救援队伍,协调其他卫生、安全、应急等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行紧急救治和灾后恢复工作。
4. 四级响应四级响应适用于特大规模、严重后果的医疗事故。
除三级响应的处理措施外,还需要动员各级政府、外部专业团队和国际援助力量,进行灾区救援和全面恢复工作。
5. 特别响应特别响应适用于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况。
该级别的响应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协调各级政府、相关机构及国际组织的参与,执行特别应急措施。
三、使用与评估医疗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评估医疗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选择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并按照相关程序和要求进行应对和处理。
四、监督与改进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加强对医疗事故应急响应分级标准的监督与指导,定期组织演练和评估,不断完善标准内容和应急响应能力,以提高医疗事故应对水平。
以上为医疗事故应急响应分级标准的完整版。
请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参考和落实。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为了加强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管理,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进行诉讼的需要,保障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特作如下决定:一、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
二、国家对从事下列司法鉴定业务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一)法医类鉴定;(二)物证类鉴定;(三)声像资料鉴定;(四)根据诉讼需要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当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的鉴定事项。
法律对前款规定事项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依照本决定的规定,负责对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登记、名册编制和公告。
四、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可以申请登记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一)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二)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的专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五年以上;(三)具有与所申请从事的司法鉴定业务相关工作十年以上经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因故意犯罪或者职务过失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受过开除公职处分的,以及被撤销鉴定人登记的人员,不得从事司法鉴定业务。
五、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明确的业务范围;(二)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仪器、设备;(三)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所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四)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三名以上鉴定人。
六、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由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编入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
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的增加和撤销登记情况,定期更新所编制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
论医疗事故罪中“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之认定□卢建平 田兴洪摘 要:认定医疗事故罪“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具体内涵应遵循医学依据而非刑法学依据,同时应把握“二维”标准:首先,是《条例》和新《标准》中的一级乙等和二、三级医疗事故;其次,事故参与度必须在50%以上(不含50%)。
关键词: 医疗事故罪 “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中图分类号:D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675(2003)02—047—02 我国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关于“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具体内涵,在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以前,理论界就一直存在争议,如有人理解为《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6条所称的二、三级医疗事故;有人理解为按人身伤害标准,经鉴定属于轻伤害以上结果的;有人理解为《办法》中的二级医疗责任事故和三级甲等医疗责任事故。
《条例》施行以后,该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更趋突出,因而笔者略抒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之认定依据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条例》,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指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卫生部以此为基础,于2002年7月19日通过了《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新《标准》)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新《标准》进一步把医疗事故的等级细分为4级11等,即一级甲、乙等;二级甲、乙、丙、丁等;三级甲、乙、丙、丁、戊等,且在每一等(级)后面用列举的方法举出了236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
我们将《条例》和新《标准》中规定的事故等级合称为医学依据。
70医学与法学2010年第2卷第4期◆鉴定天地论《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关于伤残等级对应标准规定的违法性及相关问题曹华摘要:根据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一行政法规的授权,卫生部制定并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关于伤残等级对应标准的规定在立法上存在违法性。
导致了司法审理工作的混乱并折射出《立法法》的“缺位”现象。
要消除这种危害就必须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司法为民”的正确的立法理念和思想。
关键词:伤残等级对应标准;违法性;《立法法》;缺位O n I l l egal i t y a nd R el at ed Pr obl em s of I nj ur y D egr ees and T hei rC or r es pondi ng C r i t er i a i nM edi cal A cci dent G r adi ng St andar d(Tr i a l)C ao H anA bs t r act:A ccor di ng t o aut hor i z at i on of adm i n蠡t r at w e l aw of R ul es f or D ea l i ng w i t h M edi cal A cci dent by t he。
St at e D epar t m e nt,t he M i ni st r y of H eal t h cons t i t ut ed M edi cal A cc i de nt G r adi ng St andar d门nr i以,w hi ch has been i m pl em ent ed si nce I Sept,2002.H ow e ver,t he I l l e gal i t y i n t he l egi s l at i on of i njur y de gr e es and t hei r cor r es pond—i ng cri t er i a r es ul t s i n c onf usi on of j udi ci ar y cogni za nc e an.d r efl ect s t he phe nom enon of vac a ncy i n L egi sl at i onL aw。
医疗事故等级赔偿标准根据医疗机构对患者⼈⾝造成的损害程度,把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更多相关内容跟着店铺⼩编⼀起来看看吧。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根据医疗机构对患者⼈⾝造成的损害程度,把医疗事故分为四级,并对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提供了参考标准。
⼀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条例》把医疗事故具体分级标准的权利授予了国务院卫⽣⾏政部门(即卫⽣部)。
2007年7⽉31⽇,卫⽣部以第32号令的形式公布了《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把⼀级医疗事故划分为两个等级,即:⼀级甲等医疗事故(死亡)和⼀级⼄等医疗事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活完全不能⾃理)。
《标准》把⼆级医疗事故划分为四个等级,即:⼆级甲等医疗事故、⼆级⼄等医疗事故、⼆级丙等医疗事故和⼆级丁级医疗事故。
《标准》把三级医疗事故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三级甲等医疗事故、三级⼄等医疗事故、三级丙等医疗事故、三级丁级医疗事故和三级戊等医疗事故。
《标准》对四级医疗事故没有再划分等级,规定的标准是造成患者明显⼈⾝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并列举了16种情形。
⼆、医疗事故赔偿等级标准《标准》将⼀级⼄等医疗事故⾄三级戊等医疗事故对应的伤残等级为⼀⾄⼗级:(1)⼀级⼄等医疗事故为⼀级伤残,赔偿指数100%;(2)⼆级甲等医疗事故为⼆级伤残,赔偿指数90%;(3)⼆级⼄等医疗事故为三级伤残,赔偿指数80%;(4)⼆级丙等医疗事故为四级伤残,赔偿指数70%;(5)⼆级丁等医疗事故为五级伤残,赔偿指数60%;(6)三级甲等医疗事故为六级伤残,赔偿指数50%;(7)三级⼄等医疗事故为七级伤残,赔偿指数40%;(8)三级丙等医疗事故为⼋级伤残,赔偿指数30%;(9)三级丁等医疗事故为九级伤残,赔偿指数20%;(10)三级戊等医疗事故为⼗级伤残,赔偿指数10%。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医疗事故的鉴定及标准(2017最新)一、医疗事故分级的法律依据我国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已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该规定具体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损害后果造成的医疗事故等级。
由于是对各种各样的医疗损害后果的具体规定,因此,涉及医疗各个专业,技术性比较强。
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法律是怎样规定医疗事故分级标准?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按照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出台的医疗事故标准,例举的情形是医疗事故中常见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
并且该标准中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
也就是说,如果由于患者及其家属是由于“工伤事故”来医疗机构求诊、治疗,并且发生“医疗纠纷造成伤残的”其伤残标准可以作为日后,与所在单位要求“工伤待遇”的依据和标准。
两者的鉴定标准是相同的,可以通用。
这样看来在医疗事故鉴定中“定残”等等事项对日后其他纠纷的处理都是很重要的。
当然,如果地方性法规对此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医疗事故纠纷是不断增多的民事纠纷,那那些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情形?我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也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一)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二)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三)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四)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五)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阿糖胞苷与阿糖腺苷之误据报道,2012 年末上海某医院官方微博发布紧急寻人启事,称因进修医师失误导致患儿错误使用药物,后热心网友及时找到患儿家属才使患儿无恙。
后续报道表明该用药事件为医师误把阿糖胞苷(cytarabine , Ara-C )当作阿糖腺苷(vidarabine , Ara-A) 使用。
对于本次医疗差错事件中Ara-C 与Ara-A 的功能、用途等因素及用药差错事件发生后责任归属问题,很多医药从业者及市民仍不清楚。
事实上,Ara-A 和Ara-C 两者之间不仅是名称类似,其药物研发的渊源颇深,化学结构及功能也相似[1] 。
因此,本文就两药物的开发历程、临床合理应用及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叙述。
1 “蓝色药物”——Ara-C 与Ara-A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开发科技水平的提高,海洋药用资源已成为拓展天然药用资源的新来源。
地球上约80%的物种栖息在海洋中,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海洋生物体内可产生与陆地生物结构不同、活性不一的代谢产物,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大量的先导化合物。
目前,这类以海洋生物中发现的活性天然成分为先导化合物研发的新药物被称为“蓝色药物”。
Ara-C 和Ara-A 就是众多“蓝色药物”中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药物。
Ara-C 和Ara-A 均来源于一种海洋生物——海绵,它是海洋中一种形态各异,种类繁多的海生动物。
海绵一直被认为是药物研发中的一个“金矿”,平均每年有数百个新的化合物在海绵中被发现。
20世纪50 年代科学家从加勒比海海绵Tethyacrypta 中分离了两个核苷,分别命名为spongothymidine (胸腺嘧啶核苷)和spongouridine (尿嘧啶核苷),这两个核苷导致了两种糖改性的核苷衍生类似物Ara-C 和Ara-A 的合成[2] ,其化学名称分别为:1- B -D-阿拉伯呋喃糖基-胞嘧啶,9- B -D-阿拉伯呋喃糖基-腺嘌呤,它们的结构见图1。
2 药理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Ara-C 和Ara-A 最初都是作为抗肿瘤药物而研发的,尽管两者的抗肿瘤机制有所不同。
医疗事故鉴定分级标准是如何的
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为四级,根据患者人身损害的程度进行分类。
一级医疗事故指患者死亡或造成重度残疾,二级医疗事故指患者中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三级医疗事故指患者轻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四级医疗事故指患者出现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规定,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根据患者人身损害的程度进行分类:
1. 一级医疗事故:患者死亡或造成重度残疾;
2. 二级医疗事故:患者中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3. 三级医疗事故:患者轻度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4. 四级医疗事故:患者出现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煤气爆炸赔偿有哪些
煤气爆炸是造成巨大损伤的事故,一旦发生,就会有很多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受到损失。
对于煤气爆炸事件,我们听到的大多是新闻中的事件,因此了解的并不多。
那么,你知道煤气爆炸赔偿有哪些吗?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二、伤残判定标准
1.《人体轻微伤的鉴定标准》(1996年7月25日公安部发布,1997年1月1日实施);
2.《人体轻伤鉴定标准(试行)》(1990年6月20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发布,1990年7月1日起实施);
3.《人体重伤鉴定标准》(1990年3月29日司法部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发布,1990年7月1日实施);
4.《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公安部发布,2002年12月1日实施);
5.《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2002年7月31日卫生部发布,2002年9月1日实施);
6.《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国家标准GB/T 15499-1995)
7.《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GB/T 16180-2006国家技术监督局2006年5月1日实施);
8.《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2002年4月5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同日实施);
9.《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司法部发布,2014年1月1日实施);
10.《人体损伤残疾程度鉴定标准(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该鉴定标准);
11.《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发布);
12.《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发布)。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
佚名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工程》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国家卫生部于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用227种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划定了医疗事故的各种等级。
【总页数】3页(P73-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
【相关文献】
1.医疗事故分级标准探析 [J], 尹清菊
2.对《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中关于视觉功能损伤程度分级的商榷 [J], 张作明
3.论《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关于伤残等级对应标准规定的违法性及相关问题[J], 曹华
4.关于完善现行《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的设想 [J], 李国红;宋洪章
5.医疗事故分级标准与两种伤残等级评定标准的比较 [J], 李国红;宋洪章;叶继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32号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已于2002年7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
本标准中医疗事故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对应伤残等级一至十级。
一、一级医疗事故
系指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一)一级甲等医疗事故:死亡。
(二)一级乙等医疗事故:重要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1、植物人状态;
2、极重度智能障碍;
3、临床判定不能恢复的昏迷;
4、临床判定自主呼吸功能完全丧失,不能恢复,靠呼吸机维持;
5、四肢瘫,肌力0级,临床判定不能恢复。
二、二级医疗事故
系指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一)二级甲等医疗事故: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
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二)二级乙等医疗事故: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严重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3、双侧上颌骨或双侧下颌骨完全缺失;
4、一侧上颌骨及对侧下颌骨完全缺失,并伴有颜面软组织缺损大于30cm2;
(三)二级丙等医疗事故: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明显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1、面部重度毁容;
3、一侧上颌骨或下颌骨完全缺失,伴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大于30cm2;
4、同侧上下颌骨完全性缺失;
(四)二级丁等医疗事故:存在器官缺失、大部分缺损、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4、双侧重度周围性面瘫;
5、面部中度毁容或全身瘢痕面积大于70%;
8、舌缺损大于全舌2/3;
9、一侧上颌骨缺损1/2,颜面部软组织缺损大于20cm2;
10、下颌骨缺损长6cm以上的区段,口腔、颜面软组织缺损大于
20cm2;
三、三级医疗事故
系指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一)三级甲等医疗事故:存在器官缺失、大部分缺损、畸形情形之一,有较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4、面部轻度毁容;
5、面颊部洞穿性缺损大于20 cm2;
9、上唇或下唇缺损大于1/2;
10、一侧上颌骨缺损1/4或下颌骨缺损长4cm以上区段,伴口腔、颜面软组织缺损大于10cm2;
(二)三级乙等医疗事故:器官大部分缺损或畸形,有中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5、一侧完全性面瘫,对侧不完全性面瘫;
6、面部重度异常色素沉着或全身瘢痕面积达60%—69%;
7、面部软组织缺损大于20 cm2;
(三)三级丙等医疗事故:器官大部分缺损或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3、双侧中度周围性面瘫,临床判定不能恢复;
(四)三级丁等医疗事故:器官部分缺损或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6、器械或异物误入呼吸道需行肺段切除术;
(五)三级戊等医疗事故:器官部分缺损或畸形,有轻微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9、器械或异物误入消化道,需开腹取出;
四、四级医疗事故
系指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例如造成患者下列情形之一的:
1、双侧轻度不完全性面瘫,无功能障碍;
2、面部轻度色素沉着或脱失;
4、拔除健康恒牙;
5、器械或异物误入呼吸道或消化道,需全麻后内窥镜下取出;
6、口周及颜面软组织轻度损伤;
7、非解剖变异等因素,拔除上颌后牙时牙根或异物进入上颌窦需手术取出;
8、组织、器官轻度损伤,行修补术后无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