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61.50 KB
- 文档页数:18
政治经济学-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一)(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基础不包括______A.国际分工不断深化B.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C.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D.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2. 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出一国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______A.国际分工B.生产国际化C.资本国际化D.经济全球化3. 国际分工萌芽于______A.社会主义社会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D.封建社会4.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形成的国际分工是______A.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宗主国与生产原材料和农业品的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B.科研与生产的分工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D.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5.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______A.生产力的发展B.国际分工C.国际交流D.政策导向6.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真正发展是在______A.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B.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阶段C.封建制度形成以后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7. 一国国内资本的活动越出了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是______A.资本分散化B.资本国际化C.生产国际化D.国际分工8. 商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______A.国际间接融资B.对外直接投资C.融资租赁D.国际贸易9. 二战后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为______A.借贷资本国际化B.产业资本国际化C.商业资本国际化D.金融资本国际化10. 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是______A.科技全球化B.文化全球化C.经济全球化D.政治全球化11. 生产国际化的基础是______A.国际垂直分工B.国际水平分工C.技术转移D.国际直接投资12.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重要标志是______A.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大高于国际贸易增长率B.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C.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D.进口商品增多13. 资本全球化的基础是______A.国际水平分工B.国际垂直分工C.技术转移D.国际直接投资14. 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不包括______A.欧洲联盟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世界银行D.世界贸易组织15. 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是______A.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B.回答国际贸易中为什么能够获利,获利的源泉何在C.国际贸易发展的动力及运动规律D.各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16.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是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______A.斯密B.李嘉图C.俄林D.凯恩斯17. 以下不属于要素禀赋理论观点的是______A.考察一国比较优势要把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B.不同国家中某种要素的丰裕情况是不同的C.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要素比例决定了该国的比较优势D.对外贸易中,国家应采取措施扩大出口,限制进口18. 各国一定时期对该国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的原则、方针和措施手段的总称是______A.对外贸易政策B.对外贸易理论C.宏观调控D.微观调控19. 进口税是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______所征收的关税。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一、不定项选择题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A.跨国公司B.国际卡特尔C.辛迪加D.国际垄断同盟2.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A.扩大市场B.扩大垄断原料来源C.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D.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输出的主体是:A.国家垄断资本B.私人垄断资本C.跨国公司D.国际卡特尔4.早期跨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A. 控股式合资企业B.单一的全资公司C.混合所有制公司D.非股权安排的合作经营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A.跨国公司的发展B.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C.新科技革命D.资本全球化的发展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A.生产国际化B.资本国际化C.贸易国际化D.市场国际化7.跨国公司的新特点:A.跨国兼并规模巨大B.强强联合C.强弱联合D.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A.生产国际化B.资本国际化C.贸易国际化D.技术国际化9.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主要有:A.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调B.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各国的经济政策C.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D.通过联合国的调节10.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主要有:A.跨国集团B.自由贸易区C.关税同盟D.经济联盟11.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A.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B.国际金融领域的摩擦C.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D.国际投资领域的摩擦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A.生产力水平低下B.产业结构水平低下C.经济依赖性严重D.政治上的非独立性1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表现在:A.资源的依赖B.资本的依赖C.市场的依赖D.技术的依赖1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和控制的领域主要有:A.贸易领域B.国际金融领域C.经济援助领域D.国际合作领域15.在贸易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A.市场不平等B.商品交换不平等C.贸易条件不平等D.技术转让不平等16.资本输出的两种基本形式:A.生产资本输出B.商业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D.技术资本输出17.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A.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B.加大了世界性经济波动的可能性C.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D.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被全球化二、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2.资本输出3.跨国公司4.国际经济秩序三、分析判断1.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因是垄断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的必然结果。
政治经济学-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一)(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40,分数:100.00)1.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基础不包括______∙ A.国际分工不断深化∙ B.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C.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D.对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分数:2.50)A.B.C.D. √解析:[解析] 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答案为D。
2.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出一国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______∙ A.国际分工∙ B.生产国际化∙ C.资本国际化∙ D.经济全球化(分数:2.50)A. √B.C.D.解析:[解析] 国际分工是指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出一国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答案为A。
3.国际分工萌芽于______∙ 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 D.封建社会(分数:2.50)A.B. √C.D.解析:[解析] 国际分工萌芽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但国际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
答案为B。
4.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形成的国际分工是______∙ A.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宗主国与生产原材料和农业品的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 B.科研与生产的分工∙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D.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分数:2.50)A. √B.C.D.解析:[解析]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英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这些国家建立了机器大工业,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对落后国家的殖民统治,形成了生产工业制成品的宗主国与生产原材料和农业品的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
00009自考《政治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整理总结:导论:(2分)1、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本关系庸俗经济学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马尔萨斯和萨伊。
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
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因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办法。
4、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1)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而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经济条件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因此,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生利益,要收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5、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6、生产资料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①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③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7、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8、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或地区的范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
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高新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国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在范围、规模、程度等方面迅速增长,形成全球性的贸易体系。
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2.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变化①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分工,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
②传统的工业国与农业国的分工,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分工。
③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发生了更大变化,一个重要趋势是:从生产分工向科研与生产的分工发展;从制造业与初级产品的分工向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工业的分工发展。
3.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开始发展起来,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后发展更快,特别是二战之后国际化进程更迅速。
(1)生产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的生产超出本国范围,形成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2)资本国际化是指一国国内资本的活动越出了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
资本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的必然结果。
4.国际金融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资本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种现象。
它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并讨论其中的一些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 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资源更加流动,促进了优势资源的配置。
通过全球化的贸易和投资,各国可以获取到不同地区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各取所需,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高效,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 扩大市场规模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市场范围,使得各国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广泛地流通和销售。
这使得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机会,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和经济收益。
同时,扩大的市场规模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3. 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
各国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和技术进步,互相学习借鉴,实现经验共享,进而推动了全球科技水平的提高。
科技创新的推动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 市场波动和风险增加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市场的波动和风险传导更加频繁和迅速。
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互联互通带来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如金融危机、汇率波动等。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各国应加强监管和合作,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
2. 不平等问题加剧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富差距和不平等问题。
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资本和市场优势占据了更多的利益分配,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和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促进包容性发展,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的公正和平衡。
3. 社会文化冲击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紧密,也带来了社会文化冲击。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可能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在面对这一挑战时,各国应保持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趋势深入剖析和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更加注重国际化和跨国经营。
而这种全球化现象,不仅是单一国家的问题,也是全球的一个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历程全球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
从发达国家到逐渐蔓延到全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显著。
20世纪后期,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全球化趋势更加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由于经济的趋于市场化、国民经济的逐渐开放,全球化趋势加快了。
当今,全球化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完整的态势。
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微弱的声音和质疑声,但全球化趋势却毫不懈怠地向前推进。
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从企业角度来看,国内外市场逐渐一体化,国际化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是企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从国家角度来看,全球化趋势加强了国家之间交流、合作、贸易和资本流动。
而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全球化趋势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和价值观。
三、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化趋势相关性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密不可分,这是不争的事实。
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全球经济市场得以更好地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交流成为日常活动,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发展联系。
同时,全球化趋势也推动着世界各国互相合作,积极开展对话与交流,推动全球化的进程。
四、全球化趋势的不平等性问题虽然全球化趋势给经济全球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平等性问题。
先进国家的巨大优势使得它们比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得和控制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从而进一步加大发展中国家的落后。
因此,实现持续、健康的全球化趋势,需要各国间负责任的合作和对话,共同维护全球环境的平等和公正。
总之,全球化趋势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对各国和平、繁荣发展产生着持久的影响。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一、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调整世界经济向整体化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和经济国际化,其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于全球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与整合,推动全球合作。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导致南北差距日益扩大,世界性的经济风险不断增加。
可见,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2.资本输出答: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对国外进行的贷款和投资。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输出代替了商品输出成为其主要的经济特征之一。
资本输出的形式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上有两种,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从资本输出的主体来看,则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两种类型。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实质,都是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3.跨国公司答: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性企业。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垄断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和实现形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国际化阶段的结果。
与一般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以下特点:①跨国公司以全球性的战略安排来确定经营目标。
②跨国公司在经营方式上趋向于多样化和当地化。
③跨国公司在所有制形式上更趋于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跨国兼并规模巨大、强强联合、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等。
世界经济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交流互通的全球经济体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经济呈现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首先,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各种方式,各国之间的商品、资本和信息流动得更加自由。
生产、销售以及供应链的跨国经营成为了常态。
这种经济联系的加强,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其次,全球化加速了技术和创新的传播。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世界范围内可以即时获取和交流信息,创新成果、技术发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
这种知识和技术的流动,带来了全球经济的跨国合作和产业转移,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另外,全球化也带来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格局的变化。
发达国家通过长期的技术和资金积累,成为创新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主要供应方,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成为全球制造工厂。
这种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重组,使得全球经济体系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全球化还促进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尽管全球经济发展为很多国家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不平等现象加剧。
资本和技术向发达国家集中,而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则受到较大的冲击。
这就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进程,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此外,全球化也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风险。
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然灾害等问题都对全球经济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面对这些挑战,各国需要通过加强合作、制定有效政策和加强监管,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总而言之,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全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和繁荣。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解决。
只有通过加强合作、合理利用全球化的机遇,才能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各国来说都是机遇和挑战,但在其进程中,各国得到的机遇和利益是不同的。
经济一体化无疑可以增进全球福利,但是这种福利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分配却是很不平等。
因此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20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而到了90年代差距却扩大到150倍。
据美国《外交》季刊1995年冬季号载文指出,目前在世界上有20多个富国,有10多个新兴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缩小,还有140多个国家同富国的差距在继续扩大.世界经济全球化导致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虽然世界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由于受国内自身条件的约束而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而且,一国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之外,还取决于其他因素.经济一体化虽然能够给发展中国家快速地带来其欠缺的资本和技术,但它却不能快速地带来良好的制度、管理经验和知识。
因此,发展中国家往往疲于应付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第二,国际“游戏规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
这些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主导并制定的,是按照发达国家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的,反映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加深,许多发展中国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发达国家处于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获得的利益必然多于发展中国家。
第三,经济一体化使发展中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进步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随着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内的调整,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产品的技术梯度差异,把过时的技术和产品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
同时,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发达国家对高、精、尖技术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高新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财力和能力有限,更是拉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A、国际贸易B、对外直接投资C、国际分工D、国际金融2、()是指一国国内的生产超出本国范围,形成国与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等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
A、生产国际化B、资本国际化C、贸易国际化D、金融国际化3、()是指一国国内资本的活动越出了国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
A、生产国际化B、资本国际化C、贸易国际化D、金融国际化4、商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贸易B、国际金融C、国际间接融资D、对外直接投资5、借贷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贸易B、国际金融C、国际间接融资D、对外直接投资6、产业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是()。
A、国际贸易B、国际金融C、国际间接融资D、对外直接投资7、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国际化主要表现为()的国际化。
A、借贷资本B、商业资本C、产业资本D、生产资本8、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越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联系、密切结合的趋势是()。
A、资本国际化B、经济全球化C、经济一体化D、地区集团化9、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资本全球化B、生产全球化C、国际水平分工D、国际垂直分工10、资本全球化的基础是()。
A、国际金融B、国际贸易C、国际间接融资D、国际直接投资11、要求废除区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贸易障碍,但各成员对区域外的国家仍然保持自主的贸易政策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形式指的是()。
A、关税同盟B、共同市场C、经济同盟D、自由贸易区12、除了要求废除成员之间的关税和限额外,还要求有统一对外的关税制度和外贸政策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形式指的是()。
A、关税同盟B、共同市场C、经济同盟D、自由贸易区13、()指的是除了实行区域商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对外关税外,还实行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协调各成员的货币,联合干预汇率浮动幅度,进而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制度。
A、关税同盟B、共同市场C、经济同盟D、自由贸易区14、在区域内实行毫无限制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制定统一的产业政策,协调各成员的经济、金融、科技和社会政策,废除政策上的歧视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形式指的是()。
A、关税同盟B、经济同盟C、完全一体化D、自由贸易区15、()是指各成员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统一经济发展规划、统一制定财政和社会政策,设立一个中央机构负责对所有事务进行调控,制约各成员。
A、关税同盟B、经济同盟C、完全一体化D、自由贸易区16、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
A、生产全球化B、资本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深化17、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
A、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C、产业资本输出D、商业资本输出18、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是()。
A、回答为什么会出现国际贸易B、阐明各国为什么要参加国际贸易C、回答国际贸易中为什么能够获利,获利的源泉何在D、研究进行国际贸易的理论依据19、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
A、重商主义B、绝对优势理论C、比较优势理论D、要素禀赋理论20、“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限制进口,扩大出口,以增加本国财富”,这是()的观点。
A、比较优势理论B、绝对优势理论C、重商主义D、要素禀赋理论21、绝对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俄林B、斯密C、李嘉图D、赫克歇尔22、()的核心是阐明各国为什么要参加国际贸易。
A、比较优势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重商主义D、绝对优势理论23、()认为,各国都应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A、重商主义B、要素禀赋理论C、绝对优势理论D、比较优势理论24、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
A、俄林B、斯密C、李嘉图D、赫克歇尔25、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
A、重商主义B、要素禀赋理论C、绝对优势理论D、比较优势理论26、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是()。
C、凯恩斯D、赫克歇尔和俄林27、()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A、重商主义B、要素禀赋理论C、绝对优势理论D、规模经济理论28、()是一国政府通过各种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进口,防止对本国产品形成竞争,以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对于本国出口产品给予各种优惠和补贴,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A、进口政策B、出口政策C、贸易保护政策D、贸易自由政策29、()是一国政府降低或取消各种贸易措施对外国产品进口的限制,并且减少或取消对本国出口产品的各种优惠和补贴,使商品能够自由地出口和进口,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自由地竞争。
A、进口政策B、贸易自由政策C、贸易保护政策D、商品贸易政策30、进口国家的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关税是()。
A、进口税B、出口税C、从量税D、从价税31、出口国家的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出时,对本国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是()。
A、进口税B、出口税C、从量税D、从价税32、将关税分为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和选择税的划分依据是()。
A、征收商品的流向B、征收的一般方法C、征收关税的数量D、征收关税的质量33、以商品的数量、重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作为计征标准,制定统一的税率征收的关税是()。
A、从量税B、从价税C、选择税D、混合税34、()是对于一种商品同时制定了从量税率和从价税率两种税率,在征税时,哪一种税额高,就选择哪一种税率征收。
A、从量税B、从价税35、下列不属于非关税措施的是()。
A、进口税B、进口配额制C、行政手段限制进口D、“自愿”出口限制36、()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限制。
A、进口税B、“自愿”出口限制C、行政手段限制进口D、进口配额制37、政府直接限制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所占份额,是非关税措施中的()。
A、进口税B、“自愿”出口限制C、行政手段限制进口D、进口配额制38、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是()。
A、总理事会B、部长会议C、分理事会D、次一级理事会39、世界贸易组织的部长会议至少每()年召开一次。
A、一B、二C、三D、四40、()强调一个缔约国在进出口时,给予另一个缔约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应当无条件地给予所有缔约国。
A、最惠国待遇原则B、国民待遇原则C、互惠原则D、透明度原则41、()要求一个缔约国的产品输入到另一个缔约国时,在各方面所享受的权利不低于该国国内产品所享受的待遇。
A、互惠原则B、透明度原则C、国民待遇原则D、最惠国待遇原则42、国际收支中经济交易活动的范围是()。
A、政府间的经济交易B、居民与非居民间的经济交易C、居民与居民间的经济交易D、非居民与非居民间的经济交易4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账户是()。
A、经常账户D、错误和遗漏账户44、1美元=6.4人民币,采用的标价法是()。
A、直接标价法B、间接标价法C、美元标价法D、标准标价法45、()是指以一定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成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来表示的汇率。
A、直接标价法B、间接标价法C、美元标价法D、标准标价法46、按照()划分,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
A、制定汇率的方法B、外汇交易的清算交割时间C、国家对汇率管制的宽严程度D、汇率浮动幅度的大小47、下列属于国际货币市场的是()。
A、股票市场B、贴现市场C、中长期信贷市场D、中长期债券市场48、()是进行国际性货币兑换、外汇买卖的场所和网络,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
A、国际货币市场B、国际资本市场C、国际外汇市场D、国际黄金市场49、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是()。
A、世界贸易组织B、欧盟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5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是()。
A、利润B、出让债权C、成员缴纳的份额D、资本输出发行债券51、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
A、提供贷款B、发行债券C、投资股票D、中间业务5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最主要的资本输出形式是()。
A、间接投资B、垄断经营C、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D、政府主导的投资53、主权国家部分经济主权让渡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A、让渡给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B、让渡给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投资主体C、让渡给其他主权国家的政府机构D、让渡给各种双边、多边协定或条约54、下列不属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策的是()。
A、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B、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C、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D、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5、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是()。
A、加强国际合作B、增强经济实力C、建立预警机制D、推行霸权主义政策56、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要处理好国家经济主权()的关系。
A、开放性和让渡性B、让渡性和依赖性C、独立性和自主性D、独立性和让渡性二、多项选择题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A、生产全球化B、技术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资本全球化E、体制全球化2、根据缔约国经济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可分为()。
A、关税同盟B、共同市场C、经济同盟D、自由贸易区E、完全一体化3、目前影响较大的区域经济集团主要有()。
A、欧洲联盟B、世界银行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E、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4、协调国际经济关系的三大支柱是()。
A、世界银行B、世界贸易组织C、欧洲联盟D、北美自由贸易区E、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下列属于重商主义观点的是()。
A、货币等同于财富,一国拥有的金银越多,财富的数量就越大B、各国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对外贸易的干预C、一国的财富增加是建立在另一国财富减少的基础上的D、只有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大于进口时,才能增加本国的货币量,即增加本国的财富E、一国国内贸易只是改变了财富在国民间的分配,不能增加本国财富6、下列属于比较优势理论观点的是()。
A、主张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预B、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时,应集中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C、生产中投入的要素不仅包括劳动,还包括资本、土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D、在对外贸易中,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限制进口,扩大出口,以增加本国财富E、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时,应当生产两种产品中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产品7、下列属于要素禀赋理论观点的是()。
A、不同国家中某种要素的丰裕情况是相同的B、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要素比例决定了该国的比较优势C、一国出口的是本国生产要素相对比较丰裕、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D、一国进口的是本国生产要素相对比较稀缺、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E、按绝对优势进行的国际化专业生产,能够发挥各国的绝对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8、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