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第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和辅料
- 格式:pptx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32
中药炮制学三类分类法:以火制、水制、水火共制三类炮制方法为纲,统领各种中药的炮制。
五类分类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炮制辅料:辅料食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它必须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释放、吸收和含量测定。
净度:指炮制品的纯净度,亦即炮制品中所含有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
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在高热下灰化,所得之灰分称“生理灰分”。
虫蛀:是指中药及其炮制品有被腐蚀的现象。
泛油:又称走油。
是指中药中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败油气味等现象。
变色:是指药物的天然色泽起了变化,各种药物都有固有的色泽,也是检查中主要的质量标志之一。
风化:是指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与干燥空气接触,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晟液体状态。
腐烂:是指某些鲜活药物,因受温度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影响,仪器发热,有利于微生物繁殖和活动而导致腐烂。
挥发:指某些含挥发油的药物,因受温度和空气的影响及储存日久,湿挥发油挥发,失去油润,产生干枯或破裂现象。
气幕防潮技术:有称气帘或气闸,湿用来装在库房门上,配合自动门以防止库内冷空气排出库外,库外热空气侵入库内的装置,从而达到防潮的目的。
气调储藏技术:利用控制影响中药变异的动气中的氧浓度,来进行中药储藏的一种有效方法。
气体灭菌技术:指环氧乙烷防霉技术及混合气体防霉技术。
低温冷藏技术:是利用机械制冷设备产生冷气,使药物储存在低温状态下,以抑制害虫、霉菌的发生,达到安全养护的目的。
蒸汽加热技术:是利用蒸汽杀灭中药材及炮制品中所含的霉菌、杂菌及害虫的方法。
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技术:是利用某些中药挥发油使其挥发,熏蒸中药材或炮制品,而达到抑菌和灭菌的目的的方法。
包装防霉法:保润防霉实质是指无菌包装。
生物膜:是微生物均匀附着,生长在固体介质表面的膜体。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利用生物膜进行废水净化的一种处理方法,其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容积有机负荷高,占地省,较易作为制药废水处理。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分类分类是人为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和生产上应用,要求拥有科学性、系统性、完满性。
常有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以药用部位与炮制方法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序》“合药分剂料理法例”中有“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里有味者秤之”。
指的是皮类药材要去除木栓层今后入药用。
此分类方法是炮制分类的初步。
特色可在认识药物入药部位后,很快确定炮制方法。
在成立详细药物的炮制方法时,不够谨慎、仔细。
以药用部位的根源分类法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依据药物根源属性之金、石、草、木、水、火、果类均分类,把炮制分述考试,大网站收集于各药此后。
当前,《中药炮制规范》等工具书多以药用部位分类,每味药以下其炮制方法。
特色便于查找。
但表现不出炮制工艺的系统性,不利学习。
xx炮炙十七法此分类方法因历史变迁,其内涵现已很难正确表达,却反应了明朝以前中药炮制概貌。
十七种方法为: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 ?埂??f、??、镑、曝、露、煞。
三类和五类分类法三类分类法是明朝陈嘉谟提出的,即以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为纲,统率各样中药的炮制,此法能反应炮制的特色,但不能够包括炮制的全部内容。
五类分类法包括: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不水火制),基本归纳了考,试大网站收集全部的炮制方法,较系统的反应药物的炮制工艺,而且能更有效的指导生产本质。
1 / 21 / 2药典分类法《中国药典》一部附录收载“药材炮制公则”采用净制、切制、炮制、水飞、制霜。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此分类法能较好的表现中药炮制工艺的系统性,条理性,既能表现整个炮制工艺程序,又便于表达辅料对药物所起的作用,一般多为教材所采用。
2 / 22 / 2。
中药炮制学(重点)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中药炮制是一项制药技术,根据中药理论,根据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来进行。
历史上,中药炮制有不同的称呼,如《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修事指南》等。
分类法主要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中药炮制的制则包括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和相喜为制。
此外,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药炮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经脉来进行,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同时,炮制还可以通过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来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中药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主要包括溶媒、易溶于水、易水解和防酶解。
同时,炮制方法也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如少用醋炮制。
在饮片切制前,药材需要进行软化处理,以便切片更加均匀。
软化的要求如下:1)药材应选用新鲜、质地较硬的品种。
2)软化时间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切片效果。
3)软化过程中要注意水温和水量的控制,以免影响药材的药效。
4)软化后的药材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后续的加工和保存。
15.切片的要求:1)切片应均匀,大小适中,厚度一致。
2)切片应避免损伤药材的有效成分。
3)切片应保持干燥,避免受潮霉变。
4)切片应按照药材的不同部位和用途进行分类和包装。
1)软硬适度是指药材的硬度与合水率成反比关系,规定了药材的平均合水率。
药材软化需要控制含水率,以避免因水而伤害其药性。
2)药透水尽是指药材在适当水处理后,药材内部各部分水分的渗透速度为零,即各个部分的含水量相同。
15.片1)按厚度分类:极薄片为0.5mm以下,薄片为1~2mm,厚片为2~4mm。
2)按照片类型分类:顶片又称顶头片,斜片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的片,特点为个细、质地坚硬,直片又称顺刀片,特点为个粗、质地疏松,刨片又称压片。
炮制辅料是指在炮制过程中应⽤的除主药以外的⼀切附加物料的总称。
其性质、成分对所炮制的药物有⼀定的影响,与中药炮制品的临床疗效也有⼀定的关系。
炮制辅料的作⽤在于以下两个⽅⾯:⼀是具有中间传热体作⽤;另⼀个是发挥药性作⽤(协同或拮抗)。
炮制辅料依照其应⽤时的形态分为“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
1.液体辅料:酒 醋 蜂蜜 ⾷盐⽔ ⽣姜汁 胆汁 ⿊⾖汁 ⽢草汁 ⽶泔⽔ 其他 酒:制药⽤酒为⽩酒和黄酒两⼤类,黄酒为粮⾷酿造⽽成,含⼄醇15~20%,⽩酒为酿造后经蒸馏⽽成,含⼄醇50~70%。
炮制⽤酒以黄酒为主,⽤于酒炙、酒蒸、酒炖、酒浸淬等;⽩酒多⽤于浸泡药物。
酒的性味⽢⾟、⼤热,能活⾎通络、祛风散寒、⾏药势、矫臭矫味。
药物经酒制后有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
动物的腥膻⽓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挥发⽽除去,酒有酯类等醇⾹物质,可以矫臭矫味。
⾷盐⽔:为⾷盐的结晶体加⽔溶解,经过滤⽽得的澄明的液体。
主要成分为NaCl,尚含少量的硫酸盐、镁、钡、氟、砷、铅等。
其性味咸寒,能强筋⾻、软坚散结、清热凉⾎、解毒、防腐,并能矫臭矫味。
药物经盐制后,能改变药性,增强滋补肝肾、滋阴降⽕、疗疝⽌痛等作⽤。
常⽤盐制的药物有杜仲、巴戟天、⼩茴⾹、车前⼦等。
2.固体辅料:稻⽶ 麦麸 ⽩矾 ⾖腐 ⼟ 蛤粉 滑⽯粉 河砂 朱砂 稻⽶:稻⽶为⽲本科植物稻的种仁,主要成分为淀粉、蛋⽩质、脂肪、矿物质。
尚含少量的B族维⽣素、多种有机酸类及糖类。
中药炮制多选⽤⼤⽶或糯⽶。
其性味⽢平,能补中益⽓,健脾和胃,除烦⽌咳,⽌泻痢。
与药物共制,可增强疗效,如党参。
降低刺激性和毒性,如斑蝥、红娘⼦。
麦麸:麦麸为⼩麦的种⽪,呈褐黄⾊,主含淀粉、蛋⽩质及维⽣素等。
其性味⽢淡,能和中益脾。
与药物共制能缓和药物的燥性,去除药物的不良⽓味,增强疗效。
常⽤麦麸制的药物有枳壳、枳实、僵蚕、苍术、⽩术等。
⽩矾:⽩矾为三⽅晶系明矾矿⽯经提炼⽽成的不规则的结晶体,⽆⾊、透明或半透明,主要成分为含硫酸铝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中药炮制学》编写委员会2006。
3。
20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供四年制中药类专业用)一、前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剂、制剂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炮制品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炮制的起源、现状和炮制在临床中的作用,炮制品的性状、特征;了解中药炮制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及历代医药书籍中有关炮制论述和中药炮制现代化研究等,具有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及开发应用的能力,为培养继承和发扬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和教学见习。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注意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交待疑点。
并通过CAI辅助教学、电化教学、示教、参观和实习等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54,实验54,另外有教学见习1周。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任务,熟悉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发展概况。
了解中药炮制学的有关法规。
【教学内容】社会生产的发展与中药炮制形成的关系,着重讲解各历史时期炮制的发展概况与展望,以及有关的法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及多媒体教学等手段。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熟悉炮制如何影响临床疗效;了解传统制药的原则。
第一章序论第一节概述一、中药炮制的基本概念1、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2、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二、中药炮制的基本任务1、探讨炮制原理及理论*炮制原理:药物炮制的科学依据和药物炮制的作用。
在一定工艺条件下,药物在炮制过程中产生的理化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药理作用改变和这些作用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从而对炮制方法作出一定的科学评价。
2、改进炮制工艺*科学、简单工艺——机械化、标准化、程控化3、制定饮片质量标准*系统、规范、科学、客观、现代根据饮片的特点,制定具体检测项目。
三、中药炮制学的特点1.对单位味中药进行炮制,临床用药是复方2.是工艺课,实践先于理论3.直接观察效果不容易4.炮制工艺要求依法炮制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1.起源于用药实践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服用药物,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洗净、劈开、打碎、用牙齿咬成碎粒等,这样就产生了中药炮制的萌芽(净制、切制)。
2.火的发现是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3.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酒作为辅料被应用于炮制药物,充实了中药炮制内容(辅料制)。
此时,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
4.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如砂锅、陶罐等烹饪器和储存器的发明为早期中药炮制的蒸法、煮制尖、煅制法以及存放中药汤剂等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丰富与拓展了炮制的内容。
二、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第二部炮制专著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第三部炮制专著。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1.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施治的基础。
2.中药成分复杂,常一药多效。
3.炮制品种的选用,应明确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第二节炮制方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一、净制与临床疗效1.清除杂质;2.去除非药用部位,如:菟丝子,含有约18.0%的泥沙;3.各个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的目的;如:麻黄—茎与根作用不同。
中药炮制学——第三单元中药炮制的辅料辅料的定义炮制辅料是指在炮制过程中应用的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
依形态分类:固体辅料、液体辅料。
作用:1.具有中间传热体作用2.发挥药性作用(协同或拮抗)一、液体辅料种类种类:酒、醋、蜂蜜、食盐水、生姜汁、甘草汁、黑豆汁、米泔水、胆汁、麻油等。
二、液体辅料的炮制作用1.酒用以制药的酒有黄酒、白酒,主要成分为乙醇。
黄酒含醇15%~20%(炮制多用),白酒含醇50%~70%(浸泡药物多用)。
酒制的方法有酒炙、酒蒸、酒炖、酒浸淬等。
性质:酒的性味甘辛、大热,能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
作用机制:1.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从而增强疗效。
2.动物的腥膻气味为三甲胺、氨基戊醛类等成分,酒制时它能随酒挥发而除去,酒有酯类等醇香物质,故能矫臭矫味。
常用酒制的药物有黄连、黄芩、大黄、白芍、白花蛇、山茱萸、女贞子等。
(多用于活血散瘀药、祛风通络药及动物类中药)2.醋制药多用米醋等食用醋,含醋酸4%~6%。
醋制的方法有醋炙、醋蒸、醋煮、醋浸淬等。
性质:醋味酸苦,性温。
具有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等作用。
作用机制:1.能与药物中所含的游离生物碱结合成盐,从而增加其溶解度而易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2.能和具腥膻气味的三甲胺类成分结合成盐而无臭气,故可除去药物的腥臭气味而矫臭矫味。
3.杀菌防腐。
常用醋制的药物有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等。
(多用于疏肝解郁、散瘀止痛、攻下逐水的药物)3.蜂蜜蜂蜜为蜜蜂采集花粉酿制而成。
主要成分为果糖、葡萄糖,两者约占蜂蜜的70%,尚含少量蔗糖、麦芽糖、矿物质、蜡质、含氧化合物、酶类、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炮制常用的是炼蜜。
蜂蜜不得用金属容器贮藏。
性质:性味甘平,能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矫味矫臭。
作用机制:1.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其润肺止咳、补脾益气作用。
2.能矫味,缓和药性及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的辅料一、液体辅料1.酒黄酒:含乙醇15%~20%,炙药用;白酒:含乙醇50%~70%,泡药用。
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臭矫味。
目的:助溶、增强疗效、矫臭矫味。
常用酒制的药物:2.醋含醋酸4%~6%。
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散瘀止痛等。
目的: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矫臭矫味。
常用醋制的药物3.蜂蜜目的:润肺止咳、补脾益气、矫味,缓和药性、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常用蜜制的药物4.食盐水目的:增强药物补肾固精、利尿、治疝等作用。
常用食盐水制的药物5.生姜汁作用:发汗解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温肺化痰。
常用生姜汁制的药物6.甘草汁目的: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常用甘草汁制的药物7.黑豆汁常用黑豆汁制的药物为何首乌8.胆汁主要用于制备胆南星,可降低天南星的毒性。
9.麻油目的:使药物酥脆,降低毒性。
常用麻油制的药物二、固体辅料1.稻米目的:增强疗效,降低刺激性和毒性。
2.麦麸目的:缓和燥性,去除不良气味,增强疗效。
常用麦麸炮制的药物:3.白矾目的:防止药物腐烂,降低毒性,增强疗效。
常用白矾炮制的药物:4.豆腐目的:解药物毒性,去除污垢。
5.土灶心土(伏龙肝),也有用黄土或赤石脂。
作用:温中和胃、止呕止血、涩肠止泻。
常用土炮制的药物:6.蛤粉目的:除去药物腥味,增强疗效。
常用蛤粉炮制的药物:7.滑石粉目的:使药物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8.河砂目的:利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破坏药物毒性成分,易于除去非药用部位。
常用河砂炮制的药物:9.朱砂作用:镇惊、安神、解毒。
常用朱砂拌制的药物:经典例题A型题含生物碱的药物,选择何种辅料炮制提高溶出率A.食醋B.盐水C.米泔水D.蜂蜜E.姜汁『正确答案』AB型题A.米泔水B.生姜汁C.甘草水D.麻油E.黄酒1.能抑制药物寒性,增强疗效的辅料是2.使药物酥脆,降低毒性的辅料是3.缓和药性,降低毒性的辅料是『正确答案』B、D、CA.灶心土B.河砂C.米泔水D.蛤粉E.滑石粉1.能温中和胃,止血,涩肠止泻的辅料是2.起到中间传热体,没有治疗作用的辅料是3.既可炒制又可煨制的辅料是『正确答案』A、B、EA.缓和药物的燥性、吸附油脂B.祛痰杀虫、收敛燥湿C.沉淀与吸附D.清热解暑、利尿E.使药物质地酥脆1.白矾能2.豆腐能3.麦麸能『正确答案』B、C、A。
幻灯片1中药炮制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张春凤幻灯片2第四章中药炮制分类、古老记时及辅料第一节分类●一.古代炮制分类法●三品分类法●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炙大法》:炮、火监、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煞、●曝、露。
●三类分类法陈嘉谟分类:火制、水制、水火共制●按药物的属性分类《炮炙大法》按金、石、草、木、水、果等分类,不离本草的范畴。
幻灯片3●二.现代分类法● 1.按用药部位分“炮制规范”: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草、藤木、矿物分类● 2.以炮制法则及炮制工艺分类●(1)五类分类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它方法(2)《药典》“药材炮制通则”分类法:净选、切制、炮制●(3)本教材分类方法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贯彻了《药典》的通则: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幻灯片4第二节炮制的古老计时法●(一).时辰● 1.古之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序排列,一昼夜为12个时辰。
一个“时辰”=2小时。
● 2.时辰--“时”,“一时”为一昼夜的1/12。
●3.“一时”以上的时间称谓。
●超过“一时”,说“从巳至午”、“从巳至末”,● 4.时辰与现代时间的对应关系●子时:夜11点-次晨1点;●午时:上午11点至下午1点。
幻灯片5●(二).半日● 1.半日●半日=半天,按旧说为六个时辰,半日=12小时。
●如《炮炙大法》:“蓖麻子盐汤煮半日”,半日--白天。
● 2.一夕、一宵、一夜的含义●它们=半日,夜间。
一夕、一宵、一夜=一宿●《本草蒙荃》:“芫花滤出,渍水一夜”●《炮制大法》:“枸杞子,酒润一夜”幻灯片6●(三).五十刻●古人以“铜壶滴漏”记时故称“刻漏”。
●古时—昼夜=100刻● 50刻=半日●现代:1刻钟=15分钟●古代:1刻=14.4分钟幻灯片7●(四).一日● 1.一日--1天,即一昼夜● 2.一日有多种表达形式●如:一日、一昼夜、一夜、一日一夜等。
●偶尔也有写为:旦夕、朝夕、一百刻、一周时、周日的。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普通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 ----- “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 ----- “炮制”9、: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1,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者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者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者改变药性。
(黄连姜(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半夏畏生姜)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者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通过炮制调整药物的酸、甘、苦、辛、咸五味或者矫正不良气味。
例:炒制山查减其酸性,缓和对胃的刺激作用。
(炒炭、蒸制、燀制1、对生物碱的影响:中药经净制可分离药用部份,使富含药效成份的部位得以富集,如麻黄与麻黄根含有不同类型的生物碱,净制分离后方能使麻黄主发汗,麻黄根则主止汗。
2、某些含苷类成份的中药材往往在组织细胞中含有相应的分解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苷类成份可被相应的酶所分解,从而使药效成份减少,影响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及不良反应。
中药炮制学——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第一节炒法一、目的(一)炒黄法的目的1.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增强疗效“逢子必炒”,如牵牛子等。
2.缓和或改变药性如槐花炒黄缓和苦寒之性。
3.破酶保苷,保存药效如槐花、芥子等。
4.降低毒性如苍耳子、牵牛子生用有小毒,炒黄后毒性降低。
5.除去药材中部分水分,防止其发霉、变质。
(二)炒焦法的目的1.增加药物消食健脾作用如山楂、神曲等。
2.减少药物刺激性山楂炒焦有机酸含量降低,刺激性减小。
3.缓和药性栀子炒焦缓和苦寒之性。
(三)炒炭法的目的增强或产生止血等作用。
(四)麸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如白术经麸炒后,可增强补脾作用。
2.缓和药性:如枳实经麸炒后药性缓和。
3.矫臭矫味,清洁药物。
(五)米炒法的目的1.增强药物的健脾止泻作用:如党参。
2.降低药物的毒性:如红娘子、斑蝥。
3.矫正不良气味:如斑蝥、红娘子。
(六)土炒法的目的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
如山药。
(七)砂炒法的目的1.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
如狗脊、穿山甲等。
2.降低毒性。
如马钱子等。
3.便于去毛。
如马钱子、骨碎补等。
4.矫臭矫味。
如鸡内金、脐带等。
(八)蛤粉炒法的目的1.药物质地酥脆,便于制剂和调剂:如阿胶等。
2.降低滋腻之性,矫正不良气味:如阿胶等。
3.增强某些药物清热化痰的功效:如阿胶。
(九)滑石粉炒法的目的1.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煎煮:如象皮。
2.降低毒性及矫正不良气味:如刺猬皮、水蛭等。
二、操作方法(一)炒黄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文火(或中火)炒至药物较原色加深,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判断火候的方法:1)对比看浅者至黄色,深者至较生品色加深;2)闻香气炒至透出药物的固有气味;3)听爆声加热种皮膨胀爆裂的声响;4)形态变化膨胀鼓起,甚至爆裂开花;5)看断面掰开种子断面呈淡黄色。
(二)炒焦的操作方法药物,置热锅内,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出锅,摊开晾凉。
中药炮制学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 中医炮制的起源二 中医炮制的发展第二节 中药炮制的研究一 研究内容二 研究方法第三节 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第二章 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一节 炮制是中医用药的特点第二节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第三节 传统只要的原则第四节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一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二 炮制对升降沉浮的影响三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四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第五节 炮制对制剂的影响一 饮片是汤剂和中成药的基本原料二 汤剂和中成药对饮片的外观质量与内在质量要求第三章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一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二 炮制对含甙类药物的影响三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四 炮制对含鞣质类药物的影响五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六 炮制对含油脂类药物的影响七 炮制对含树脂类药物的影响八 炮制对含蛋白质 氨基酸类药物的影响九 炮制对含糖类药物的影响十 炮制对含无机化合物类药物的影响第四章 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第一节 炮制的分类一 雷公炮灸十七法二 三类和五类分类法三 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四 以药用部分的来源分类法第二节 中药炮制常用辅料一 液体辅料二 固体辅料第五章 炮制的质量要求和贮藏保管第一节 炮制的质量要求第二节 中药及炮制品的贮藏保管一 贮藏中的变异现象二 变异的自然因素三 贮藏保管方法第六章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及饮片厂的设计 第一节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一 中药饮片工业的发展概况二 饮片工业改革的思路与改革方向三 中药饮片工业的管理第二节 中药饮片厂的设计一 中药饮片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 厂房 设备及技术力量的设计三 饮片车间设计第三节 饮片厂的废水处理一 废水的预处理二 活形物泥法三 生物膜法第七章 净选与加工第一节 清除杂质第二节 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第三节 其它加工第八章 饮片切制第一节 切制前的水处理第二节 饮片类型及切制方法第三节 饮片的干燥第四节 饮片的包装第五节 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第九章 炒法第一节 清炒法第二节 加辅料炒第十章 灸法第一节 酒灸法第二节 醋灸法第三节 盐灸法第四节 姜灸法第五节 蜜灸法第六节 油灸法第十一章 煅法第一节 明煅法第二节 煅淬法第三节 扣锅煅法第十二章 蒸煮燀第一节 蒸煮法第二节 煮法第三节 燀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