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聚落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92.39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导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聚落。
传统聚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进步历程,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空间层次结构的角度对中国传统聚落进行解析,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以期加深对中国传统聚落的理解。
一、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传统聚落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社交需求,相对集中地聚居在一起的地区。
依据聚落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传统聚落分为农业聚落、工业聚落、商业聚落等。
本文主要关注农业聚落,因为农业聚落在中国传统聚落中占据了重要塞位。
二、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中国传统聚落的空间层次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整体布局、建筑群落和单元空间。
这三个层次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特点。
1. 整体布局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是指聚落的总体规划和空间组织方式。
中国传统聚落的整体布局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紧凑布局:传统聚落基本上是呈现出“三合一”布局,即乡村、田地和水系的紧密结合。
这种紧凑的布局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沟通,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
(2)中轴线布局:浩繁中国传统聚落都接受了中轴线布局,即乡村的中心轴线上有主要的建筑和道路。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的思想。
(3)环境适应性:传统聚落通常会思量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来规划布局,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和丰水状况。
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聚落的布局也有所不同。
2. 建筑群落建筑群落是指传统聚落中由许多建筑物组成的聚居区域。
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形式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的建筑形式多样,既有木结构的传统民居,也有砖石结构的府邸和寺庙。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传统聚落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
(2)分层建筑布局:传统聚落的建筑群落通常接受分层建筑布局,即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空间结构。
(3)公共空间的重视:中国传统聚落分外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利用。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传统村落面临着消亡或严重破坏的危险。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既包括建筑物的布局、形状和结构,也包括村落的整体布局和相关的地理环境。
这些空间形态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存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研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还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
对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特点和特色,探索其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和规划,为今后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我们也希望通过分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独特之处,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和理解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历史演变过程,拓展文化视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逐渐被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所取代,传统空间形态面临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保护和传承的依据和参考,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和继承。
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历程及路径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早期,中国民居建筑与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地方风土人情紧密相连,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技艺。
本文将探索中国民居建筑研究的历程和路径。
一、古代民居建筑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研究起源于古代文化的探索,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古代民居的信息。
例如,出土的古代居民的遗址和遗迹,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周礼》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古代民居建筑的形制和分布。
此外,《尚书》、《礼记》等也有关于古代居住环境的描述。
这些文献让学者们对古代民居建筑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学家陆游的《千家诗》也为古代民居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陆游以一千首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他对古代建筑的观察和思考。
这些诗歌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二、现代民居建筑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中国民居建筑研究逐渐走向系统性和科学化。
20世纪初,学者们开始使用考古和历史文献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民居进行研究。
他们通过收集和整理古代文献,推测当时的建筑形制和设计理念。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古代民居建筑的特点和演变。
20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民间建筑学的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深入农村地区,调查和记录民间建筑的情况。
这些调查资料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民居建筑照片和文献。
研究者们通过比较和分析这些材料,探索了中国民居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21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全国性的民居调查和保护工作。
例如,《中国传统村落》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通过对全国各地传统村落的调查和研究,学者们整理出了大量有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信息。
三、当前民居建筑研究在当前,中国民居建筑研究正朝着更加综合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研究者们积极参与保护工作,通过提出合理的保护方案和设计理念,推动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更新。
中国传统聚落极域研究
王鲁民;张帆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3(021)004
【摘要】一个完整的聚落内往往存在有能够维系聚落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性公共空间,我们称之为聚落极域,并重点研究了中国传统的聚落极域在不同类型的聚落中的特征及其形成的一般规律.
【总页数】3页(P98-99,109)
【作者】王鲁民;张帆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建筑学院,450002;郑州大学建筑学院,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研究的深化拓展——2015年中国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唐孝祥;王东
2.频率域激发极化法双极-偶极装置在青海省都兰县金矿区找矿中的应用研究 [J], 张磊;蒋鹏;王琴
3.从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形态看"人—自然—聚落" [J], 陈周一琪
4.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传统聚落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J], 温小军
5.中国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分类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J], 葛倍辰;李东徽;白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聚落景观遗产。
传统聚落景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承载着他们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消失和破坏的威胁。
因此,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并进行应用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在选址时会充分考虑到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提高农田和居民用地的效率。
2. 文化传承的丰富性:传统聚落景观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广泛传承于民间,并且成为社会共识和认同的标志。
3. 社会互动的紧密性:传统聚落景观往往以人为核心,它们的布局和设计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空间形式的多样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具有多样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包括方形、弯曲形、圆形等。
5. 生态环境的保护性:中国传统聚落景观通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态需求,又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方法构建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信息来进行研究。
具体方法如下:1. 确定研究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地理范围和时间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资料。
2. 收集相关资料: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考古遗址等资料,收集传统聚落景观的有关信息,包括布局形式、建筑风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元素等。
3. 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并建立起数据库,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研究。
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研究与启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乡村建筑与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探讨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并从中寻找启示,为中国乡村建筑与地域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一、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现状分析1.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建筑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地方的乡村建筑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由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乡村建筑面临着改造、破坏或拆迁的局面。
2.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的融合中国当代乡土建筑的发展也受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化建筑之间融合的影响。
在当代乡村建筑的设计中,有许多设计师试图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理念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可以保留传统建筑的精华,同时也可以满足现代人们对舒适、安全、环保等需求。
3.乡土建筑受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中国乡土建筑还受到了地域文化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地域文化多样、气候多变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乡土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等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多使用红砖和木材建造房屋,北方则多使用黄土和砖瓦建造房屋。
二、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存在问题1.乡村建筑保护问题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乡村建筑被破坏或拆迁,传统建筑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乡村建筑保护问题已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2.乡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相较于城市建筑,乡村建筑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
在乡土建筑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相关政策和规划,导致乡村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传统的问题,失去文化价值和记忆。
3.乡村建筑设计缺乏创新性在当代乡土建筑设计中,过于强调传统建筑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忽视现代建筑的技术和创新。
这种模式导致乡村建筑多是重复性和剽窃性的作品,缺乏特色和创新性。
三、中国当代乡土建筑发展方向1.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在乡土建筑保护和发展中,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尊重乡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保护乡土建筑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价值,同时兼顾现代化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第26卷 第1期2007年3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1Xi’an Univ.of A rch.&Tech.(Social Science Editi on)Vol.26 No.1M ar.2007【建筑文化】近十年国内建筑学与风水相关诸方面研究述评韦宝畏①②,许文芳②(①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②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摘 要:风水,作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长期以来倍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过去的10年里,风水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其研究述评却不见于文,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建筑学与风水相关诸方面研究的综述,发现其呈现出研究面广和研究论题与现实紧密结合等显著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应用性研究不够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建筑学;风水;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T 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2007)01-0056-06Revi ew of Do mesti c Architecture with Geo mancyRel ated Aspects Over the Last10YearsW E I B ao2w ei①②,XU W en2fang②(①J ilin I nstitute of A rchitecture&Engineering,Changchun130021,China;②North west Nor mal 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A s an i m portant field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rchitecture,the study of Geomancy has al w ays catched scholars cl ose attenti on.Over the last10years,re markakle achieve wieu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his field,but fe w revie ws on it have been published.This paper gives a revie w on the domestic architecture with Geomancy related as pects over the last10years.W e have discovered re 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firstly,the re2 search as pects are very wides p read,secondly,both research questi on and reality are cl osely correlaed.A t the sa me ti m e,there are als o s ome realistic p r oble m s,f or exa mp le,the utility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etc.Key words:architectu re;geo m ancy;research;revie w “风水”,是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古称堪舆。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一、引言徽州传统聚落及其古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精髓。
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技术,以及创新应用的关键点。
二、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的特点1. 建筑特点徽州古建筑以“四边三间一天井”为基本格局,采用木石结构,建筑均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独具特色。
2. 文化特点徽州传统聚落承载了丰富的徽商文化和徽州文化,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三、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1. 数字化保护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立体扫描和建模,能够准确记录古建筑的细节和结构,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传统材料保护技术保护徽州古建筑应当尽量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以保持其原汁原味和历史风貌。
3. 环境保护技术徽州传统聚落所处的环境是其维护和保护的关键,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自然环境对古建筑的侵蚀。
4. 利用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光伏发电、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为徽州传统聚落注入新的能量,提升其活力和吸引力。
四、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实际应用案例1. 徽州古城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数字化保护技术,对徽州古城进行了全面的立体扫描和建模,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入了环保材料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了古城的管理水平和游客体验。
2. 宏村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宏村古村落在保护传统建筑的也积极引入了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项目,促进了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对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科技和创新,实现文化传承与当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当地和社会的共同财富。
建筑学视角下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解析摘要:乡村聚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虽然对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不少问题。
乡村聚落建筑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得到演化和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乡村聚落的乡土民俗之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文章从对乡村聚落建筑的研究现状入手,继而详细论述了建筑学领域的部落研究。
关键词:建筑学视角;乡村聚落研究;解析引言: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空间环境,是人居环境研究的基本单元,也是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方面面的汇总。
我国有着为数众多、风格迥异,传承和表达不同文化内涵的古村古镇,这些古代聚落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有着十分重要的科研价值。
对文化地理、结构主义、文化生态学派在聚落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方面进行综述,指出各流派在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期待能更好地了解聚落的景观布局、聚落的地域文化和聚落的保护。
1 乡村聚落建筑的研究现状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明底蕴深厚,一些古老的村落是一个地区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
随着我国逐步由农业社会朝工业社会的过渡以及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步伐加快,大大促使了乡村面貌发生崭新的变化。
作为乡村生活主要物质载体一一乡村聚落建筑,在此变化过程中更是日新月异。
然而,由于乡村聚落建筑景观伴随着发展的力度不等以及形形色色的规划设计的介入,使得不少乡村聚落自然的生态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正逐渐被打断,不断而缓慢地丧失其自然原生的特质。
我国农村生活环境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来说较为后进,其主要原因就是对农村聚落建筑景观在设计规划最初就缺乏了科学发展的观念。
我们说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等都要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粗矿型盲目的建设发展只能麻木地增长经济数字,而给日后的发展会带来一定的障碍。
如目前出现的建设格局混乱致使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或缺了本土区域特色、造成了乡村文化流失和乡愁不再等等被动现状。
国内对古村落、古镇、民居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迄今为止,对乡村聚落的理论研究业己从以建筑单体为主逐渐扩大到了对整体聚落展开全方位考察,并取得了较大进展。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研究综述侯俐爽【摘要】通过分析国内近年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分别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解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的研究现状,并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设想.【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综述【作者】侯俐爽【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前言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陕北位于黄土高原中部,陕北百姓在该地区艰难的生境条件下将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社会历史等特征与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等进行融合,自下而上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单元——乡村聚落,其特征具有极强的在地性,引起了国内建筑学及城乡规划学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
1 乡村聚落的研究背景根据聚落发展定位的不同可将乡村聚落分为普通聚落、“美丽乡村”“传统村落”①。
本文中的普通聚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美丽乡村和传统村落来说,该类聚落未实施明确的发展规划,聚落呈无序自发展状态;美丽乡村是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而选出的示范村落,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的更新策略方面,尤其以乡村旅游为典型;传统村落属于乡村聚落中传统风貌特征明显且保存完好、历史文化浓厚、民俗文化典型的一类,是国家为保存、修复国家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俗文化,保护民俗历史而选出的典型聚落。
随着近年国家倡导的传统村落申报与评选,在各领域掀起了研究“传统村落”的热潮。
1.1 研究对象陕北地区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多以某大范围自然区或行政区划进行限定。
甘枝茂等人以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得出乡村聚落分布不均匀、沿枝状河谷呈递减的特点[1]。
王林林、路春燕等以延安市安塞县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聚落的分布及形成机制[2]。
近年研究的视野逐渐从整个黄土高原大范围的宏大叙事转向以某个聚落或某个庄园为研究对象,趋向于微观剖析,如宦烨晨的硕士论文以陕北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为例,探析陕北乡村聚落乡土景观的保护发展可能性[3]。
国内外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作者:赵云冯珊珊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关于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从研究的不同视角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希望从中明晰目前传统村落更新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传统村落;更新;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数量多、分布广。
这些传统村落不受现代规划条件的限制,它们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近年随着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更新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建筑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传统村落的更新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众多国家中,德国关于村落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比较具有代表性。
在德国,村落的更新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过程,每一步都从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它需要村民、政府和建筑师共同配合完成。
建筑师在更新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与村民和政府配合,完成更新规划工作。
除德国外,日本村落的更新,也有自己的特点。
日本村落的更新很少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大多只是针对个别村落、独立住户进行的小规模改建、修缮,并尽可能保留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二、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我国建筑领域提及到村落更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但其只是作为传统民居研究的一部分而出现的,并没有明确提出村落更新这一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置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新高度,针对村落更新建设出现问题的研究才逐渐增多,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和视角都有了明显拓展。
从研究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一)基于人居环境角度的村落更新研究近年,在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探讨不同人居环境中,传统村落形态及其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以人居环境理论为基础,提出解决特定地域特征下,所出现人居环境问题的办法。
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内外动态综述摘要本文首先划分了国内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主要阶段,然后对国内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内容演变及理论进展进行简单的概述,并根据我国乡村地区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研究和讨论国外乡村聚落地理,有助于我们借鉴其长处,引进新的方法理论和高新技术,促进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聚落,地理,生态,城市化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的“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中的“聚”和《汉书·沟洫志》中的“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中的“聚落”,“聚落”一词在古代意为村落。
而在近现代,聚落泛指一切居民点,是人类进行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更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乡村聚落指农村居民点,是除城市地域以外的所有地方,强调一定人群的自然和居住属性,它包括单家独户、村落和集镇,一般不包括没有人类活动或人类活动较少的荒野和无人区。
乡村聚落地理主要通过对村落的规模、景观和形态差异分析,探讨自然环境、人口及耕作制度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形成的影响和其类型的划分[1]。
一.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主要阶段根据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进程,大体可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从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与地理环境特别是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方面。
起步阶段,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范围较小,以描述、说明为主,由于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对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偏重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发展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乡村聚落研究逐渐兴起,苏、美、英、法、德等国纷纷开展研究,内容着重于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类型、职能、规划等方面,同时,乡村聚落研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德国地理学家克利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20世纪30年代中叶,他通过对德国南部乡村聚落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进行实证研究,为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和实践,如乡村中心建设、乡镇空间体系规划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建筑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第一篇:建筑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建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文献综述正文浅谈我国居住小区建设1.居住小区规模以往我国的居住空间的建设规模通常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居多,通过对入选《中国小康住宅示范工程集萃》和《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试点丛书--规划设计篇》中的城市居住小区进行统计,在总计的44个小区中,用地规模的比例分别在表1中作出统计。
表1对居住小区用地规模的统计从中可以发现规模在10h平方米以上的小区占到总数的81.81%。
中国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通常是根据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路网结构划定的,城市路网的间距限定了住宅区的用地边界。
现代城市路网间距一般为400m左右,由此形成城市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一般为十几公顷。
这种以交通干道划定范围是依据邻里单位模式的结果。
以人的尺度限定住宅区规模就必须了解人的认知能力。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人的视力能力在超过130m~140m就无法分辨其他人的轮廓、衣服、年龄、性别等,因此在传统街区中通常将130m~140m 作为街与街之间的距离;F•吉伯德指出文雅的城市空间范围不应大于137m,亚历山大也指出人的认知邻里范围直径不超过274m(即面积在50h平方米左右)。
因此可以判定以人的尺度确立的理想的居住小区规模是应该小于5h平方米的。
同济大学周俭等学者通过对居住空间的研究提出我国居住小区规模应该是不超过150m的空间范围或4h平方米的用地规模,其结论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近。
因此从居住者对所居住环境的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看,我国通常的居住小区规模是明显偏大的。
由于同一个小区内居住人口过多,居民间从相遇、相识、相知,到建立交往圈,并重组社会邻里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可能性随着异质性人群人数的增加而减少。
减小居住小区的规模不仅可以增进居民的交往,加强居住空间的邻里感,也顺应了住宅商品化以后的市场机制制约下的开发模式,避免了住宅大规模开发中一次投入过大的压力,以及对市场判定不准而大量房屋空置等问题。
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结构的深刻变革,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单元,其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路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也对国家的城乡发展策略、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国内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展望,对于理解乡村社会的变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了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乡村聚落的类型划分、空间分布、形成机制、演变过程、功能转型等方面。
然后,本文重点分析了近年来乡村聚落研究的新进展,包括基于大数据和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基于多源数据的乡村聚落动态监测、基于社会网络的乡村聚落联系研究、以及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深入探讨了乡村聚落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和处理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
本文展望了未来乡村聚落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包括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深化对乡村聚落演变机制的理解、以及关注乡村聚落的多元化和异质性等。
本文旨在为国内乡村聚落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研究视角和参考框架,以推动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乡村聚落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国内乡村聚落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分布、乡村聚落的演变机制、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乡村聚落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乡村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乡村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分布研究,主要探讨乡村聚落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布特征、形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规模结构、形态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和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传统建筑群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群落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本文将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为主题,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各地的地理环境具有巨大的差异性。
由于地域的不同,中国各地的传统建筑群落在建筑风格、结构形式、材料选择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以南方水乡为例,由于这一地区多河流交织,人们建造了独特的水上建筑,如吊脚楼、桥梁、运河等,形成了特有的水乡建筑群落。
而北方的传统建筑群落则多以平房、四合院等形式为主,这与北方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寒冷的气候相适应。
历史背景也是传统建筑群落形成的重要因素。
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为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对建筑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皇宫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这些宏大的建筑群落展现了中国帝制时代的庄严与权威。
而在民国时期,受西方建筑影响,一些传统建筑群落出现了新的风格与变革,如上海的外滩地区,建筑风格呈现出混搭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谐。
这种思想在传统建筑群落中得以体现,表现为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契合等。
例如,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如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个园等,这些园林以假山、池塘、廊桥等自然元素为主,融入了精致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结而言,中国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历史背景的变迁与演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对传统建筑群落的形态和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些传统建筑群落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