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二、三单元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42
九年级政治1-2单元复习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温习旧知,对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做到了解、理解,对中考考点中的三级能级要求的知识点做到基本会运用。
二、复习提纲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关心社会发展3、学会亲近社会4、自觉服务社会5、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6、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7、人生难免有挫折8、战胜挫折开拓进取9、感悟合作价值10、发展离不开合作11、学会与人合作12、竞争利弊谈13、正确参与竞争14、人贵诚信15、做诚实的人三、重点难点1、学会亲近社会2、自觉服务社会3、战胜挫折开拓进取4、竞争利弊谈5、正确参与竞争6、做诚实的人四、课前作业梳理知识点五、课堂学习(一)掌握基础知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由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
关心时政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有助于我们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心社会发展,关心祖国建设,不仅是热爱祖国的重要表现,也是我们自己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
我们为惟有积极主动地亲近社会,才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献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
遵守社会公德,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案全册第一章:复习导言1.1 教学目标理解思想品德复习的重要性。
掌握复习方法和技巧。
1.2 教学内容复习的目的和意义。
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1.3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复习的思考。
讲解复习的目的和意义。
分享复习方法和技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经验。
1.4 作业布置制定个人的复习计划。
第二章:道德与法治2.1 教学目标掌握道德和法治的基本概念。
理解道德和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道德和法治的定义和内涵。
道德和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引入道德和法治的概念。
讲解道德和法治的定义和内涵。
分析道德和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道德和法治的应用。
2.4 作业布置列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和法治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第三章:公民与社会3.1 教学目标理解公民与社会的关系。
掌握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3.2 教学内容公民与社会的定义和关系。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通过情景剧引入公民与社会的概念。
讲解公民与社会的定义和关系。
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容和重要性。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应用。
3.4 作业布置研究一个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案例,了解其背景和影响。
第四章:个人与社会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掌握个人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4.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定义和关系。
个人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4.3 教学步骤通过故事引入个人与社会的概念。
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定义和关系。
讲解个人发展的原则和方法。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个人发展经验。
4.4 作业布置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包括目标和措施。
第五章:安全与健康5.1 教学目标理解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掌握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安全与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方法和技巧。
5.3 教学步骤通过情景剧引入安全与健康的概念。
讲解安全与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案全册第一章:自尊自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尊自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心态,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
3. 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自尊自信的定义与表现2. 自尊自信的重要性3. 培养自尊自信的方法与技巧4. 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5. 应对挫折的策略与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自尊自信的含义及其重要性2. 培养自尊自信的方法与技巧3. 应对挫折的策略与方法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培养自尊自信方面的经验与感悟。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自尊自信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尊自信的作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感悟。
4. 教学拓展:讲解克服自卑自弃的心理及应对挫折的策略与方法。
5.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培养自尊自信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自尊自信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
第二章:自立自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立自强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克服依赖心理。
3. 提高学生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自立自强的定义与表现2. 自立自强的重要性3. 培养自立自强的方法与技巧4. 克服依赖心理5. 面对困难与挑战的策略与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自立自强的含义及其重要性2. 培养自立自强的方法与技巧3. 面对困难与挑战的策略与方法四、教学方法1. 故事导入法:通过讲述自立自强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培养自立自强方面的经验与感悟。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自立自强的品质。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1—3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课1、怎样认识中华文明?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②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③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近代中国由强变弱的原因是什么?社会结局怎样?原因是: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②国家的落后;③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社会结局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如何认识中华民族?①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②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中华儿女藐视敌人,共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
第二课★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2、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爱国主义表现为:(1)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2)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3)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
(4)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
(5)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抗洪精神、抗非精神、奥运精神等精神。
4、我国的外交原则和政策各是什么?外交原则: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5、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思想品德九上总复习1第一课历史的足迹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怎样认识中华文明?①中国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史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②中国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③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作用);④中华文明不但对今天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⑤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特点。
3、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百年沧桑的原因是什么?①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落后;②由于外国侵略者的侵略,中华民族历经了百年沧桑。
4、中国近代以来历经百年沧桑的表现?①经历了一系列屈辱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国的宝贵财富,破坏我国的灿烂文化,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主权和尊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
5、帝国主义侵略中国阴谋为什么不能成功?①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②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斗,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③伟大的民族精神支撑。
6、我们青少年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百年抗争史中得到什么启示?①青少年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是使自己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②青少年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勇于维护国家的荣誉,尊严.主权与领土完整;③青少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传播中华民族精神;④落后就要挨打。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上册第1-2单元复习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上册第1-2单元复习课,主要包括了第一单元“我们向往公平”和第二单元“我们向往正义”的内容。
这两个单元是整个九年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认识到公平和正义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公平和正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公平和正义这样的抽象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解可能还比较片面,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实践活动来深化理解。
同时,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对于复习课的内容需要既系统又深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掌握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和维护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公平和正义的热爱,增强学生维护公平和正义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平和正义的概念理解,以及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公平和正义的概念,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将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社会现实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引发学生对于公平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公平和正义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公平和正义。
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公平场景,通过角色的互动,深化学生对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1-12课) 复习提纲标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政治上册(1-12课)复提纲一、第一课:政治与人生- 政治的基本概念:政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 政治的作用:政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政治的目标: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政治的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参与民主决策二、第二课:民族、国家与政权- 民族的概念:民族的定义、特征和分类- 国家的概念:国家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政权的概念:政权的定义、类型和来源三、第三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坚持改革开放四、第四课:政治制度与政权组织- 政治制度的概念:政治制度的定义和特点- 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权的组织原则:权利制约、分权制衡和民主集中制五、第五课:国家的组织结构与职能- 国家的组织结构: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监察机关和国家审判机关- 国家的职能:立法职能、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六、第六课:政治生活中的互动- 政治生活的概念:政治生活的定义和内容- 政治参与的方式:选举、参政议政和社会监督- 政治生活的规范:民主法制和良好风尚七、第七课:民主与专政- 民主的概念:民主的定义和形式- 专政的概念:专政的定义和种类-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区别和联系八、第八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九、第九课:宪法与法律- 宪法的概念:宪法的定义和意义- 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权利- 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定义和种类十、第十课: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公民的权利:人权、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 公民的义务:公民义务的内涵和履行方式十一、第十一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和职权十二、第十二课: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的含义和特点-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 依法治国的实践路径: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路径。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中考复习教案全套第一章:复习初中思想品德基础知识1.1 复习课程标准与中考要求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中考复习的方向与重点。
理解中考思想品德科目的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
1.2 复习重点知识点个人品德与社会道德规范家庭关系与亲情友情与人际交往社会公共生活与规则1.3 复习策略与方法分析近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总结出中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采用归纳总结、思维导图等方法,帮助学生系统复习基础知识。
第二章:分析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与趋势2.1 试题特点分析分析近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题型与题量。
总结出试题的难度与考查的重点。
2.2 试题趋势预测结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预测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未来趋势。
分析试题对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启示。
2.3 应对策略与建议根据试题特点与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复习策略与建议。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三章:提升思想品德核心素养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做出正确的选择。
3.2 提高公民素养与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3.3 增强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章:思想品德中考模拟试题训练4.1 模拟试题训练设计与中考相似的模拟试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分析模拟试题的答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4.2 试题讲解与分析讲解模拟试题中的重点知识点与解题技巧。
分析试题中的易错点,引导学生避免similar mistakes。
第五章:思想品德中考复习总结与展望5.1 复习成果总结总结本阶段中考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强调学生在中考复习过程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5.2 中考备考策略与建议给出中考备考的阶段策略与建议。
鼓励学生保持积极心态,迎接中考挑战。
5.3 展望未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考,将其视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起点。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六章:道德素养与个人品德6.1 道德素养的内涵与价值探讨道德素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3单元全册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3单元全册复习,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单元:成长中的我。
主要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成长的过程,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如何处理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2.第二单元:规范自我,塑造良好形象。
主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包括诚信、友善、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
3.第三单元:我与集体。
主要让学生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包括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如何为集体做出贡献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转折点,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正在发生大的变化,同时他们也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和集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自我成长的过程,以及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的过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道德与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针对这些重难点,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和理论。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理解每个知识点和理论,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准备相关的学习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