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静脉输液实践指南——2016INS指南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69
2016INS指南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迅速地改变。
在这个信息传递快速的时代,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对于信息的识别和筛选也成了重要的问题。
在医学领域中,随着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和医疗知识的增多,如何保证医生正确地理解和实施这些知识也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
因此,2016年发布的INS指南对于保证医生正确施疗和减少意外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
INS指南是什么?INS指南是由国际静脉输液学会(INFUSION NURSING SOCIETY, INS)所发布的一份关于静脉输液的指导原则和规定。
指南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安全、有效和标准化的静脉输液服务。
这份指南详细地说明了静脉输液所需涉及的事项,如静脉通路的选择、输液速度的控制、输液时应注意的事项等。
INS指南的重要性INS指南的发布意味着相应的静脉输液合理化管理,也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标准。
同时,INS指南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告诉医疗工作者应该如何遵循规范,提供有效的静脉输液服务。
其次,还可以通过INS指南的记录表来追踪输液状况,随时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不仅可以为医疗工作者提供了方便和保障,也可以让病患安全的接受治疗。
INS指南中的内容INS指南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其中包括三大板块:静脉通路选择、输液速度和预防输液相关并发症。
这些板块中的每个部分都对应着一些具体的要点,如静脉通路选择的部分中包括了外周静脉通路、中心静脉通路和深部股静脉通路;输液速度的部分中也给出了具体的输液速度表。
静脉通路选择静脉通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同的静脉通路对不同的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根据INS指南,选择静脉通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对于外周静脉通路,应该选择适当的导管、穿刺部位和穿刺技术,以避免出现穿刺中的并发症。
对于深部股静脉通路,应该选择合适的导管和穿刺部位,并注意穿刺前后的消毒。
输液速度输液速度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注入液体的速度。
2016版静脉输液治疗指南解读一、引言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于给予患者各种药物、营养物质或补充体液。
2016版静脉输液治疗指南是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的,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二、渗透性输液与容量性输液的选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静脉输液治疗中需要选择渗透性输液或容量性输液。
渗透性输液是指通过改变溶液渗透压的方法,改善细胞内外滞留液的渗透压差,促进病情的恢复。
而容量性输液则是通过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保证机体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在选择输液类型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情况、病情严重程度、肾功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关注患者的尿量、血钠、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常用输液药物的使用和注意事项1.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静脉输液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组合,如感染性疾病常用的抗生素联合输液、心力衰竭患者需要输注利尿剂和抗心力衰竭药物等。
在应用不同的药物组合时,还需要注意药物的相容性和不良反应。
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合理用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2.静脉输液流速的控制静脉输液的流速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安全。
过快的输液流速可能引起液体负荷过大,造成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过慢的输液流速则可能延缓药物的起效时间,影响治疗效果。
根据输液液体的性质和药物的需要,合理控制输液的流速十分关键。
一般来说,成人的输液流速应控制在每分钟20-60滴,但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输液管路的管理输液管路的管理直接关系到输液的安全性。
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避免管道内细菌滋生、药物沉积等问题。
同时,应注意管路的通畅性,避免血栓形成或气泡进入体内。
在输液管路管理中,还应注意输液部位的选择。
常用的输液途径有静脉、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不同途径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需要作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