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曲唑酮治疗失眠及其相关抑郁、焦虑的专家共识(完整版)临床上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其中抑郁和焦虑障碍与失眠的共病率最高。
研究显示70% 的焦虑障碍患者伴失眠,而抑郁障碍患者的失眠共病率则高达84.7%。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抑郁和焦虑障碍与失眠呈现出双向作用关系,即:抑郁、焦虑是失眠迁延不愈的主要因素;而失眠患者新发抑郁的概率是无失眠者的3~4 倍,新发焦虑障碍的概率高近6倍,且失眠还会加重抑郁和焦虑障碍患者的精神症状,使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受损加重。
总之,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互为风险因素,在临床上失眠往往先于或者同步伴随抑郁、焦虑症状出现。
曲唑酮在许多国家作为抗抑郁药使用广泛,在精神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用于治疗多种精神障碍和失眠。
鉴于失眠与抑郁、焦虑存在的交互作用,对失眠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更应重视共病的综合管理,2016年《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和2017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都推荐曲唑酮用于治疗失眠,尤其是抑郁/焦虑伴发的失眠。
为了规范曲唑酮在失眠领域的应用,特编写本专家共识。
一曲唑酮的分子特性曲唑酮(Trazodone)属苯基哌嗪和三唑并吡啶衍生物。
临床将其归为5- 羟色胺(5-HT2 )拮抗剂/ 再摄取抑制剂(SARI)类抗抑郁药物。
该药物可作用于多种神经递质受体,具有阻断5-HT2A/2C受体、肾上腺素α1受体和组胺受体1(H1 )的作用,也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5-HT 转运体,阻断5-HT的再摄取,见图1。
曲唑酮与各受体的亲和力有所不同。
受体结合谱显示,曲唑酮对5-HT2A受体亲和力最强,1 mg 即可有效阻断脑内5-HT2A受体,该作用较抑制5-HT 转运体的作用强100 倍。
另外,曲唑酮在低剂量时还可有效阻断H1受体和α1受体。
二曲唑酮的药代动力学曲唑酮口服易吸收,不选择性蓄积于任何组织。
血药浓度达峰时间1~2 h(空腹服药1h达峰,餐后服药则需2h达峰)。
食物对其吸收有一定影响,餐后立即服用会增加吸收量,但最大血药浓度会降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会延长。
盐酸舍曲林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吕 玲(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淄博,255100)摘要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0月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抑郁症伴失眠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
对照组采用盐酸舍曲林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舍曲林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睡眠质量、抑郁程度、氧化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及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日间功能、睡眠障碍评分、抑郁程度评分及MA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抑郁症伴失眠患者采用盐酸舍曲林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抑郁程度,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盐酸舍曲林;阿戈美拉汀;抑郁症;失眠;睡眠质量EffectofSertralineHydrochlorideCombinedwithAgomelatineonSleepQualityin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InsomniaLYULing(Psychiatric,ZiboCityMentalHealthCenter,Zibo2551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Sertralinehydrochloridecombinedwithagomelatineonsleepqualityin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insomnia Methods:Atotalof100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insomniaenrolledinZiboCityMentalHealthCenterfromSeptember2021toOctober2022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50casesineachgroup 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Sertralinehydrochloride,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treatedwithSertralinehydro chloridecombinedwithagomelatine Theclinicalefficacy,sleepquality,degreeofdepression,oxidativestressandadversereac tionswerecomparedinthetwogroups 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andSODlevelin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 05) Aftertreatment,thesleepefficiency,sleeptime,sleeptime,daytimefunction,sleepdisorderscore,depressiondegreescoreandMADlevelinobservationgroupwere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 05) 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incidenceofadversereactionsbetween2groups(P>0 05) Conclusion:Sertralinehydrochloridecombinedwithagomelatineiseffectiv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depressionandinsomnia,whichcanimprovethesleepqualityanddepressiondegreeofpatients,reg ulatetheoxidativestressresponse,safeandreliable,andcanbewidelyused.Keywords Sertralinehydrochloride;Agomelatine;Depression;Insomnia;Sleepquality中图分类号:R338 6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3.06.003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精神性障碍疾病和心理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情绪低落、精力不佳、快感缺失等,部分患者常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性症状,如不及时进行有效的临床干预,随着病情的加重,则会导致患者出现自杀、自残的行为,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全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
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
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
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概述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一)失眠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
“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
“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短期失眠障碍(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hyposomnia,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本共识中的“失眠”特指“失眠障碍”。
(二)抑郁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抑郁概念包括“抑郁情绪”“抑郁状态”和“抑郁障碍”。
“抑郁情绪”可以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持续时间短,不需要医学处理。
“抑郁状态”是一组以显著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往往表现为病理性情绪、行为和躯体化症状,持续时间较生理性抑郁情绪略长,需要医学处理。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摘要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本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以期能为临床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日趋升高。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功能,还会引发一系列躯体和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
失眠是抑郁障碍独立的危险因素[1, 2]。
失眠与焦虑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且易于“共病”[3],在治疗上也应重视“同治”的原则。
失眠和抑郁、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学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3]。
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预后更差、危害更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及积极处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及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共同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
一、概述一、失眠与抑郁、焦虑的定义(一)失眠的定义临床上常使用的失眠概念包括“失眠症状”“失眠障碍”(或失眠症)。
“失眠症状”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包括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晨间早醒等。
“失眠障碍”是指失眠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及物质滥用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1th edition;ICD-11),失眠障碍分为3类: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短期失眠障碍(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和未分类的睡眠减少(hyposomnia,not elsewhere classified)[4]。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摘要(2020完整版)失眠和抑郁、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40%~92%的失眠症状由精神疾病引发。
约70%以上的抑郁患者伴有失眠症状。
失眠伴焦虑的患者占20%~30%。
近期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出台,指出失眠伴抑郁、焦虑在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方面与单纯失眠有很大差别,且危害更严重,需要积极处理。
共识介绍了失眠和抑郁、焦虑的主要表现:(1)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及愉快感下降,严重者有消极观念或自杀行为。
(2)焦虑以持续性的紧张、烦躁、恐惧情绪为主要特征,伴有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肢体肌肉紧张等、或表现为腹胀、恶心、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心悸等。
对于失眠者,要注意抑郁和焦虑的核心症状共识指出,临床上如发现有失眠,需询问患者有无抑郁、焦虑症状,因为相对失眠来说,抑郁、焦虑症状似乎危害性更大,因此需有较强的问诊技巧。
应先询问患者的睡眠和躯体症状,由浅入深,充分考虑患者对情绪心理症状的病耻感,尽量避免直截了当地询问其情绪症状。
共识推荐,对于疑诊患者,可使用睡眠日记、失眠量表、抑郁量表(如PHQ‐9)、焦虑量表(如HAMA)进行评估。
具体的问诊要点及技巧要注意:(1)是否存在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肢体麻木、颈肩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减轻、乏力、心悸等。
(2)询问抑郁、焦虑的核心症状,包括:是否有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或缺乏,有无消极念头或自杀行为;是否存在无价值感、自责、绝望感;是否存在紧张、担心、烦躁、易生气、恐惧、坐立不安等情绪和行为;询问上述症状的持续时间,发病前有无心理应激事件。
(3)既往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
(4)问诊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如是否有表情忧伤、唉声叹气、动作迟缓、言语缓慢、注意力不集中、主动性减退、手抖、出汗、坐立不安等。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该共识指出,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抑郁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抑郁障碍是指抑郁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抑郁障碍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障碍[4]。
三)焦虑的定义焦虑是一种情感障碍,表现为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体验,伴随着身体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
焦虑障碍是指焦虑症状达到了疾病的诊断标准,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导致社交、职业、学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且不能解释为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所造成的效应。
根据ICD-11,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物质或情境相关的焦虑障碍和未分类的焦虑障碍[4]。
二、失眠、抑郁、焦虑的流行病学失眠、抑郁、焦虑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失眠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10%~30%,女性高于男性;抑郁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3%~5%,女性高于男性;焦虑的患病率在成年人中为2%~5%,女性高于男性[5,6]。
此外,失眠、抑郁、焦虑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失眠是抑郁和焦虑的危险因素,而抑郁和焦虑也是失眠的危险因素[1,2,7]。
三、失眠、抑郁、焦虑的诊断一)失眠的诊断失眠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睡眠记录,包括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维持时间、睡眠质量、睡眠环境、睡眠惯、睡眠障碍的持续时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心情低落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躯体疾病和药物所致的失眠。
失眠诊断的标准为: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持续时间≥3个月,每周≥3次,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8]。
二)抑郁的诊断抑郁的诊断应基于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症状评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和愉悦感减退、疲劳、自我评价下降、注意力和认知功能减退等。
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3)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2023完整版)导言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容易出现失眠、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为了规范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诊断与治疗,特制定本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全面、科学、有效的指导方针。
诊断标准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和我们的临床经验,诊断中国女性失眠伴抑郁焦虑应满足以下标准:- 失眠:持续睡眠困难,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中断和早醒,每周至少三个晚上持续存在,已持续超过一个月;- 抑郁: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卑感、自责感等抑郁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周;- 焦虑:持续出现紧张、焦虑、担心和恐惧等焦虑症状,持续存在超过两周。
诊疗流程1. 详细询问:医生应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详细了解失眠、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影响;2. 综合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确定诊断和严重程度;3. 多学科协作:可结合心理学、神经内科、妇科等专科的意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4. 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被推荐为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可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惯来缓解失眠、抑郁和焦虑;5.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症状和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6. 非药物治疗:积极引导患者进行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白噪音等非药物治疗措施,帮助改善失眠、抑郁和焦虑症状;7.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调整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特点和需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2. 家庭支持:重视家庭支持体系,鼓励患者与家人沟通和接受支持;3. 生活方式改善: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适度运动和良好饮食;4. 避免药物滥用:警惕患者自行滥用镇静催眠药物,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依赖和滥用;5. 心理支持: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帮助患者理解失眠、抑郁和焦虑的机制和治疗过程。
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药理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者:余湘浩何华王晓雯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年第06期〔摘要〕失眠伴抑郁焦虑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困扰人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失眠、抑郁和焦虑既可以独立发生,也可以相伴存在,在症状和疾病的层面密不可分。
单胺类神经递质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神经可塑性损伤、免疫细胞炎性因子激活及脑源性营养因子合成减少等是失眠伴抑郁焦虑发生的共性因素。
中医学认为本病核心病机为肝經郁热、阴血不足,与心、肾、脾三脏相关。
经典名方百合地黄汤具有养阴清热之功,临床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疗效显著。
从研究概况、药理机制、临床疗效等多方面综述近年来百合地黄汤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研究进展,为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同时也为现代临床研究与经典名方应用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百合地黄汤;失眠;抑郁;焦虑;药理;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4.06.029Research progress on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and clinicalapplication of Baihe Dihuang Decoction in treating insomnia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YU Xianghao1, HE Hua2*, WANG Xiaowen11. The Second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Henan 450003, China;2. Henan Province Hospital of TCM,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Abstract〕 The incidence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seriously disturbs people's normal study and life. Insomnia, depression, and anxiety can occur independently or coexist, and they are inseparable at the level of symptomatology and disease. Common factors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clude the changes in 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 dysfunction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neuroplasticity impairment,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immune cells, and decreasedsynthesis of brain-derived growth factor (BDNF).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core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is heat stagnation in the liver meridian and yin-blood deficienc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hree viscera of the heart, kidney, and spleen. The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 Baihe Dihuang Decoction (BHDHD) has the function of nourishing yin and clearing heat, showing remarkable clinical efficacy in treating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HDHD in treating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verview,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and clinical efficacy, which provides new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somnia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s well as new ideas for modern clinical researc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famous classical formulas.〔Keywords〕 Baihe Dihuang Decoction; insomnia; depression; anxiety; pharmacology; mechanism of action失眠症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1],其主要表现为反复的、长期的、无法控制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
失眠和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日趋升高,且三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着重阐述了中国成人失眠、抑郁、焦虑的概念、诊断和治疗。
关于失眠伴抑郁、焦虑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治疗目标
(一)总体目标
尽早控制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增加有效睡眠时间和(或)改善睡眠质量;缓解或消除抑郁、焦虑症状,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和复发;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维持良好的社会功能;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共病的风险;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具体目标
1. 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尽快控制失眠症状,防止失眠慢性化,降低其对情绪的影响,治疗失眠的同时消除抑郁、焦虑的症状。
2. 失眠与抑郁、焦虑障碍共病:积极治疗失眠和抑郁、焦虑,促使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持续缓解,减少残留症状,预防复燃与复发;抑郁、焦虑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全病程治疗,同时兼顾失眠的规范治疗,防止失眠与抑郁、焦虑相互影响。
3. 躯体疾病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治疗原发疾病;开展针对失眠和抑郁、焦虑的治疗,降低失眠和抑郁、焦虑对原发疾病治疗和预后的影响。
治疗原则
1. 无论是失眠还是抑郁、焦虑,既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又与患者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应激事件、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应考虑综合性治疗。
2. 短期失眠伴抑郁、焦虑主要与心理应激事件有关,应及时处理应激事件,辅以睡眠卫生教育和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尽早控制失眠,防止出现不良应对模式而导致失眠慢性化。
3. 慢性失眠伴抑郁、焦虑症状,与患者人格特征和对失眠的非理性信念等认知偏差有关,应及时给予CBT‐I,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改变错误的睡眠卫生行为,根据情况予以药物治疗。
慢性失眠共病抑郁、焦虑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CBT ‐I治疗或物理治疗。
慢性失眠伴以下情况如重度抑郁发作、复发或难治性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共病药物滥用妊娠期和产后妇女的严重抑郁、焦虑,或者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存在自杀风险时,应请精神科医师会诊或转诊。
4. 药物治疗应注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等药物对睡眠的影
响。
使用镇静催眠药物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并根据睡眠需求“按需”给药(每周3~5次)、短期用药(常规不超3~4周)。
若需要长期用药,也应每月评估疗效,酌情调整剂量,停药时宜缓慢逐步减药至完全停药。
镇静催眠药物的选择宜个体化,入睡困难者服用起效快、半衰期较短的药物;睡眠不深且早醒者可服用半衰期相对略长的药物;兼有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和早醒者使用半衰期中等的药物。
同时需要关注患者的日间功能,选择药物应充分考虑适应证和禁忌证。
治疗策略
(一)失眠伴抑郁症状
建议首先选用非药物治疗,如睡眠卫生教育、CBT‐I,如失眠较严重可辅助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或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镇静催眠类药物能够迅速缓解失眠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但是尚缺乏证据表明其能够为患者带来持续获益。
当失眠症状缓解,应逐步减量至停用镇静催眠药物。
上述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更换物理治疗或启动联合疗法。
(二)失眠伴焦虑症状
失眠伴焦虑的治疗策略与失眠伴抑郁的大致相同,首先推荐CBT‐I,在无效的情况下,使用药物疗法,若仍无效,应考虑更换物理治疗或应用联合疗法。
(三)失眠和抑郁障碍共病
在治疗失眠的基础上同步抑郁的治疗。
失眠首选非药物治疗,如CBT ‐I,必要时应用镇静催眠药物治疗;抑郁应按照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期及停药期进行全病程药物治疗观察,必要时可以合并应用物理治疗等。
(四)失眠和焦虑障碍共病
应结合患者的疾病特点和药物作用机制给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推荐在CBT‐I基础之上的药物治疗;可以配合物理治疗等。
(五)失眠和抑郁、焦虑障碍共病
本着失眠与抑郁、焦虑同时治疗的原则,在CBT‐I的基础上推荐镇静催眠类药物或抗抑郁焦虑药联合使用,需注意药物对睡眠的影响。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应用物理治疗等措施。
(六)躯体疾病等伴发的失眠与抑郁、焦虑症状
治疗躯体疾病应作为首要原则,对于失眠和抑郁、焦虑症状明显者,可辅助使用抗抑郁焦虑药或镇静催眠药,用药时尤其要注意与原发病治疗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治疗措施推荐
(一)心理治疗推荐意见:推荐CBT‐I作为慢性失眠伴轻、中度抑郁和焦虑的初始治疗,对于睡眠指标和抑郁、焦虑症状均可产生中到高度的效应。
CBT、BBTI、IPT、刺激控制疗法、松弛疗法也可作为
独立的干预措施。
中重度抑郁、焦虑、药物应答不良或存在用药依从性问题的患者,推荐心理治疗与抗抑郁焦虑药联合应用。
(二)药物治疗
1. 失眠伴抑郁的药物治疗推荐意见:失眠伴抑郁首选SSRIs/SNRIs/小剂量米氮平联用SSRIs或SNRIs,必要时辅以镇静安眠药。
镇静安眠药首选non‐BZDs,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或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如曲唑酮、米氮平等,可辅以有镇静、抗抑郁作用的合剂药物或中成药;失眠改善后non‐BZDs/BZDs等镇静安眠药应逐渐减量至停药,以SSRIs/SNRIs/米氮平维持治疗。
镇静安眠药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按需”给药、短期用药,停药时宜缓慢逐步减量至完全停药。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谨慎采用中医疗法。
药物的选用应注意个体化原则。
2. 失眠伴焦虑的药物治疗推荐意见:失眠伴焦虑的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用。
以失眠为主者,选用BZDs类药物等;以焦虑症状突出者,选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焦虑/抑郁药物等;失眠与焦虑共病者应联合使用BZDs类/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抗焦虑/抑郁药物。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谨慎采用中医疗法。
3. 失眠伴抑郁、焦虑的药物治疗推荐意见:失眠伴抑郁、焦虑,且无法区分抑郁、焦虑的主次时,药物治疗应根据具体情况甄别后合理选用抗抑郁、焦虑药物。
药物的选用应注意个体化原则。
(三)物理治疗推荐意见: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临床医生可以选择rTMS、tDCS、tACS、VNS、光照、针灸等物理治疗方法,建议在有条件的单位酌情开展。
(四)其他治疗推荐意见: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冥想疗法、瑜伽、音乐疗法等治疗技术也可酌情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