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1局解护理操作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76.50 KB
- 文档页数:20
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与操作优秀教案范本第一节:引言护理专业的基础护理技术与操作是学生在培养基本护理能力方面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设计一份优秀的教案范本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护理专业基础护理技术与操作的优秀教案范本,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第二节: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学生和教师都能清楚地知道本次教学的具体目的。
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和实际可达到的。
以"基础生命体征测量技术与操作"为例:1. 理解基础生命体征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基础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和要领;3. 能够正确记录和解读基础生命体征数据;4. 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操作基础生命体征测量工具。
第三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且有一定的知识层次和逻辑顺序。
例如,对于基础生命体征测量技术与操作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生命体征的定义和重要性的讲解;2. 基础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和要领的详细介绍;3. 演示基础生命体征测量操作的正确步骤;4. 学生分组进行基础生命体征测量实践;5. 对学生进行基础生命体征测量操作的检查和评价。
第四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操作法等。
根据本教案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 讲授基础生命体征的定义、重要性和测量方法;2. 进行示范,演示基础生命体征的测量操作;3. 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4. 分组操作,进行基础生命体征测量实践;5. 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纠正。
第五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用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可以根据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评价:1. 学生的理解水平:通过提问和讨论,考察学生对基础生命体征的理解。
2. 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考察学生的基础生命体征测量技术。
一、教案名称:排泄基础护理学教案二、课时安排:2学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排泄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 能够独立进行排泄护理操作。
四、教学内容:1. 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a. 肾脏的解剖和生理功能b. 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解剖和生理功能c. 排泄系统的内分泌功能2. 排泄护理的基本原则a. 保持排泄通畅b. 观察和记录排泄物c. 保持患者舒适和隐私3. 排泄护理的操作技巧a. 床上使用便器b. 导尿术c. 灌肠术五、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排泄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巧。
2. 演示:演示排泄护理操作,如床上使用便器、导尿术和灌肠术。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排泄护理操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排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了解程度。
2.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排泄护理操作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排泄基础护理学教材。
2. 模型:排泄系统模型,用于演示和练习。
3. 器材:床上使用便器、导尿包、灌肠包等。
八、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排泄系统的重要性和排泄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 讲解:详细讲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排泄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技巧。
3. 演示:使用模型进行排泄护理操作的演示。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排泄护理操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回顾和总结排泄护理的重要性和操作要点。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排泄基础护理学的知识和技巧。
十、教学反思: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排泄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通过讲授、演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排泄护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疑问。
通过操作考核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教案名称:排泄基础护理学教案七、课时安排:2学时八、教学目标:1. 了解排泄系统相关疾病及其护理。
操作目录1.墙式鼻塞法吸氧.2.▲专科护理??流程图.3.▲入院护理操作流程.4.▲健康评估(护理体检)内容标准.5.院内CPR操作程序.6.留置导尿(一次性导尿包).7.大量不保留灌肠.8.▲除颤技术(理论).操作见:操作229.▲CPR(以往):2005版CPR见操作2110.鼻饲操作.11.▲胃的减压(护理).操作见:操作2012.▲人工呼吸机操作.13..微泵操作.14.▲静脉输血.15.▲简单皮囊人工呼吸.16.▲引流管护理.17.▲静脉输液.18.无菌技术.19.鼻塞/鼻导管吸氧(筒式氧气)。
20.▲胃肠减压术操作。
21.▲2005版CPR.22.▲电除颤技术(操作).23.▲气管切开吸谈.24.急诊吸引、吸氧.25.▲出院护理.26.▲病人健康教育.1.墙式鼻塞法吸氧一.目的:提高氧分压,改善组织缺氧.二.用物:治疗车、治疗盘、氧气表、弯盘2个(内放纱布?湿化管)、输氧管+鼻塞(或双鼻塞吸氧管)、湿化瓶(内盛1/2蒸馏水)、棉签、别针、圆?(冷开水)、用氧记录卡、小污物盒、胶布。
三.操作步骤:1.仪表:服装整齐、洗手、戴口罩。
(扣5分)2.治疗车推床尾,查对床头卡,吸氧盘放床头桌上。
3.向病人解释。
4.(计时)装氧气表→湿化管>湿化瓶→(接上)查输氧气管(有效期、漏气否)/双鼻氧管5.开氧气开关→调氧气流量6.查鼻塞(有效期、漏气否)、打开、接上单鼻塞7.试鼻塞是否通畅8.棉签(2根)湿润、清洁双鼻腔9.接上氧气鼻塞、调好松紧度(单鼻塞用胶布固定于鼻尖、面颊)别针固定于肩部衣服10.记录用氧气时间及氧气流量,并签名(计时结束)11.调节氧气流量:解释→分离接头→调节氧气流量→接上→记吸氧卡上12.拔管:解释→去别针→取下吸氧管(擦净鼻部)→关开关→拆下湿化瓶、氧气表>记录停氧气时间→签名→安置好病人13.整理用物及床单?14.拔管熟练度(10分)四.注意事项:1.保持鼻导管通畅、持续吸氧每天换鼻塞一次及湿化瓶水更换2.吸氧过程观察缺氧状况有无改善,氧气装置是否通畅无漏气3.用氧气注意安全,做到四防,防震、防油、防火、防热4.氧气压力指针降至0.5MP时不可再用(筒式氧气)5.氧气流量与吸入氧浓度的关系,可通过下列公式估计:Fi○2=21+4*氧流量L/min、一般不超过6L/min其中:筒式○2吸氧步骤:替代步骤:4.氧气筒放置妥当→充气→装○2表(手托)→湿化管→湿化瓶→输氧管5.关小开关→扩大开关→开小开关→调○2流量替代:12拔管:解释→去别针→分离接头→关大开关→拔鼻塞、擦净鼻部、丢弃、安置病人→关氧气表:关大开关、关小开关→拆湿化瓶、拆氧气表→记录停氧气时间,签名余步骤相同2.健康评估(专科护理)流程图查阅病例资料→与病人/家属解释→观察法、交流法(问诊)→护理体检:头颈>胸腹>脊柱>四肢、皮肤+专科检查重点突出(伤口、引流、专科体检)→根据评估情况进行相应健康指导→健康评估结果小结(九知)→护理记录健康评估结果小结(九知):1.姓名2.性别3.年龄4.诊断5.病情:生理、心理、饮食、阳性检查结果6.文化、社会支持系统7.主要治疗8.治疗效果9.护理诊断、护理措施(评估、治疗/干预、宣教措施)另:1.专科护理常规2.模拟应急处理措施3.健康评估(入院护理)流程图1.接待:接电话通知→根据病情准备床单用物(备用床/暂空床)→热情接待病人【包括必要的交接班(门诊)、问候、自我介绍及相关人员】→查阅门诊病历→测体温→带病人进病室,同时环境介绍→扶病人床上休息→介绍同室病友、注意关心病人心理2.评估:(入院2h内完成):问病史:主要病情→问诊系统评估→一般项目(注意沟通技巧)护理体检:(望、触、扣、听)、测T、P、R、Bp整体4法(头颈→胸腹→脊柱→四肢、皮肤)+突出专科特点、查出阳性体征3.教育:健康教育:疾病→制度(注意反馈效果)→概括病情、阳性体征、主要护理诊断、措施→护理书写(班内完成)、通知医生检查病人、处理医嘱。
“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一)”第一章:局部解剖概述1.1 局部解剖学的定义1.2 局部解剖学的研究内容1.3 局部解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第二章:人体的主要解剖结构2.1 皮肤2.2 肌肉2.3 骨骼2.4 关节第三章:头部解剖与护理操作3.1 头部的骨骼结构3.2 头部的肌肉结构3.3 头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3.4 头部护理操作技术第四章:颈部解剖与护理操作4.1 颈部的骨骼结构4.2 颈部的肌肉结构4.3 颈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4.4 颈部护理操作技术第五章:胸部解剖与护理操作5.1 胸部的骨骼结构5.2 胸部的肌肉结构5.3 胸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5.4 胸部护理操作技术“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二)”第六章:腹部解剖与护理操作6.1 腹部的骨骼结构6.2 腹部的肌肉结构6.3 腹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6.4 腹部护理操作技术第七章:盆部解剖与护理操作7.1 盆部的骨骼结构7.2 盆部的肌肉结构7.3 盆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7.4 盆部护理操作技术第八章:背部解剖与护理操作8.1 背部的骨骼结构8.2 背部的肌肉结构8.3 背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8.4 背部护理操作技术第九章:上肢解剖与护理操作9.1 上肢的骨骼结构9.2 上肢的肌肉结构9.3 上肢的主要血管和神经9.4 上肢护理操作技术第十章:下肢解剖与护理操作10.1 下肢的骨骼结构10.2 下肢的肌肉结构10.3 下肢的主要血管和神经10.4 下肢护理操作技术“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三)”第十一章:头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1.1 头部的皮肤结构11.2 头部的肌肉结构(续)11.3 头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1.4 头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二章:颈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2.1 颈部的皮肤结构12.2 颈部的肌肉结构(续)12.3 颈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2.4 颈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三章:胸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3.1 胸部的皮肤结构13.2 胸部的肌肉结构(续)13.3 胸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3.4 胸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四章:腹部解剖与护理操作(续)14.1 腹部的皮肤结构14.2 腹部的肌肉结构(续)14.3 腹部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续)14.4 腹部护理操作技术(续)第十五章:盆部、背部和四肢解剖与护理操作综合训练15.1 盆部、背部和四肢的皮肤结构综合15.2 盆部、背部和四肢的肌肉结构综合15.3 盆部、背部和四肢的主要血管和神经综合15.4 盆部、背部和四肢护理操作技术综合训练重点和难点解析“局部解剖与护理操作教案”重点:1. 局部解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及其重要性和应用。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排泄护理技术操作一、教学目标1. 理解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重要性。
2. 掌握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3. 能够运用排泄护理技术操作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二、教学内容1. 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概念。
2. 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步骤和技巧。
3. 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展示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示范视频。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实践练习。
四、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操作技能: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排泄护理技术操作技能。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知识的掌握。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示范视频:展示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示范视频。
3. 实践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排泄护理技术操作实践练习所需的材料。
六、教学准备2. 教学材料准备:准备教学PPT、示范视频和实践材料。
3. 设备准备:准备所需的医疗设备,如床、便器、护理垫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3. 示范演示:播放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示范视频,并讲解步骤和技巧。
4. 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实践练习。
5. 讨论与问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理解。
八、实践指导1. 操作步骤讲解:详细讲解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每个步骤,包括如何正确使用设备和护理用品。
2. 操作技巧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如如何正确移动患者、如何使用便器等。
3. 注意事项提醒:提醒学生注意操作中的关键事项,如保护患者隐私、保持卫生等。
九、课后作业1.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关于排泄护理技术操作的课后作业,如阅读教材、写心得体会等。
护理操作示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
本次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护理质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
本次教学对象为护理专业的学生,主要针对护理操作的基本技能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教学内容。
1. 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
2. 体温测量。
3. 血压测量。
4. 脉搏测量。
5. 呼吸测量。
6. 卧床患者翻身。
7. 定位病人。
8. 安全护理操作。
四、教学过程。
1. 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
首先,教师将向学生介绍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包括洗手、穿戴手套、保持病人隐私等。
学生需要了解并严格遵守这些原则,以确保护理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2. 体温测量。
接下来,教师将向学生示范正确的体温测量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实际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将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3. 血压测量。
随后,教师将向学生介绍血压测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并相互观摩、评价,以提高操作技能。
4. 脉搏测量。
在脉搏测量环节,教师将向学生介绍脉搏测量的位置和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生将进行实际操作,并及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纠正。
5. 呼吸测量。
在呼吸测量环节,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呼吸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生将进行实际操作,并相互观摩、评价,以提高操作技能。
6. 卧床患者翻身。
在卧床患者翻身环节,教师将向学生介绍正确的翻身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生将进行实际操作,并及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纠正。
7. 定位病人。
在定位病人环节,教师将向学生介绍正确的定位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生将进行实际操作,并相互观摩、评价,以提高操作技能。
8. 安全护理操作。
最后,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安全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进行示范操作。
学生将进行实际操作,并及时接受教师的指导和纠正。
五、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将通过实际操作评价学生的护理技能,包括操作的准确性、流畅性、安全性和效果等方面。
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护理业务学习指南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在我市的进一步深化,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办法。
为了使我中心创建工作取得实效,护理工作再度提高,按照我中心的指标解读,特制订本指南。
制订过程中,由于经验和资料来源方面的因素,加之编者水平之所限,可能有不太正确的地方,衷心希望大家提出指正意见。
我们的护理精神主要是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治病救人工作,“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希望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不断的自我充实,为我市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患者入院护理一、病人入院须经门诊医生检查诊断填写入院证后,办理入院手续。
二、病区护士接到病人入院证后,立即安排床位及用物。
三、病区护士热情接待病人,并向其介绍住院环境、规则及有关制度,介绍病人的主治医师及护士,并指导病人尽快适应病人角色,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
四、指导病人留取常规检验标本的方法。
五、填写病历首页,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认真绘制在三测单上,并通知医生接诊病人,开出医嘱。
六、危重病人入院后,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并协助医生做紧急处理。
患者出院护理一、主管医生根据健康状况决定病人出院时,护士应提前通知病人或家属做好出院准备、二、出院前由主管医生开出出院医嘱,护士遵医嘱停止医嘱单上的一切治疗、护理、并办好出院手续。
三、撤回各种卡片如床头卡、一览卡等。
四、填写各种出院记录和时间,按出院病历次序整理病历。
并通知病人到护理站办理出院手续。
五、接到出院结账回联后,协助病人整理物品,清点回收应交物品,做好出院指导(如出院后随访、饮食、药物或治疗上应注意事项)。
六、征求病人对医疗、护理及其他方面的意见,护送病人出院,对行走不便者,应由护理人员护送出病区。
七、病人出院后立即清理床单位用物,通知卫生员清洁消毒病员用物及床头柜、床等。
八、对传染病员出院或死亡病人床单位,要做好彻底的终末消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护理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操作原则。
- 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了解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2. 技能目标:- 能够独立完成护理技术操作。
- 具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能够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观念,确保患者安全。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护理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护理技术概述2. 常用护理技术操作- 皮肤清洁与消毒- 静脉输液技术- 鼻饲技术- 胃管洗护技术- 导尿术- 气管切开护理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护理技术的重要性。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解与示范- 讲解护理技术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操作原则。
- 示范常用护理技术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 强调无菌观念和患者安全。
3. 学生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护理技术操作练习。
-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解答学生疑问。
4. 总结与反馈-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参与度、提问情况等。
2. 技能考核:考核学生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正确性。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护理技术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护理技术教学教案范文课题:静脉输液技术课时:2课时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静脉输液的定义、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 技能目标:能够独立完成静脉输液操作,包括穿刺、固定、输液等步骤。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学内容:1. 静脉输液概述2. 静脉输液操作步骤- 穿刺部位选择- 穿刺技术- 固定方法- 输液速度调节- 拔针与止血3. 静脉输液注意事项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静脉输液在临床护理中的重要性。
护理操作怎么备课教案设计教案标题:护理操作备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和目的。
2. 掌握护理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 护理操作的定义和分类。
2. 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3. 护理操作的常见技巧和方法。
4. 护理操作的实践演练和反馈。
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相关教材、PPT、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模拟器材料等。
3. 教学环境:实验室或模拟护理场景。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教学材料或实例引起学生对护理操作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护理操作的理解和经验。
知识讲解:1. 介绍护理操作的定义、分类和常见的操作项目。
2. 解释护理操作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如洗手、佩戴手套、消毒等。
3. 展示护理操作的常见技巧和方法,如翻身、换药、输液等。
实践演练: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安排一个护理操作项目进行演练。
2. 提供实际的模拟器材料或实验室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实践所学的技巧。
3. 观察和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总结反馈:1. 回顾护理操作的重要性和目的,强调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2.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护理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并及时解答和回应。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其他护理操作项目。
2. 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护理操作技能。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实践演练中的操作技巧和安全意识。
2. 组织小组讨论或个人答辩,检查学生对护理操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设计相应的测验或实际操作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问题,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评价,以便进行适当的调整。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案的设计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完善。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系部:基础部教研室:解剖教研室教师姓名刘冀No 46(一)境界头部与颈部相连,分界线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
(二)分区头部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分界线为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
(一)颅部额顶枕区1.境界前界为眶上缘,后界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界为颞肌上缘。
2.软组织层次由浅入深分为5层(1)皮肤(2)浅筋膜(3)枕额肌及其帽状腱膜(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骨膜(二)头皮静脉穿刺术1. 临床儿科常选用头皮静脉为患儿输入液体以补充水分及营养,注入药物,同时在输液时方便患儿活动及护理。
2.常用头皮静脉(1)滑车上静脉(2)眶上静脉(3)颞浅静脉3.穿刺注意事项(1)由于头皮静脉被固定于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力差,故穿刺或输液后要压迫局部,以免局部出血形成皮下血肿。
(2)防止穿入小动脉,若穿刺后回血良好但液体不滴,且加压后局部发白,表示误入小动脉,应拔出重新穿刺(三)前、后囟穿刺术1.适用于前、后囟未闭合的婴幼儿,临床上常在小儿头皮、四肢浅静脉穿刺失败后,改用经前、后囟穿刺上矢状窦。
2.穿刺层次:依次穿过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囟的膜性结构及硬脑膜达上矢状窦内,前囟处总计厚约4.0~4.5mm,后囟处总计厚约4.5~5.0mm,故深度为4~5mm,有落空感即表示已穿过硬脑膜。
3.注意事项(1)穿刺时针尖应始终保持在正中矢状方向,不可偏向两侧,以免伤及脑组织;(2)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呈10~15°角斜行刺入,避免刺透窦壁;(3)因窦壁无弹性,拔针后不会自行闭合,故需局部压迫以减少出血。
颈部(一)境界颈部上与头部分界,下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分界。
(二)分区颈部以斜方肌的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
斜方肌前缘以前的部分称为颈前外侧部或固有颈部,即狭义的颈部;斜方肌前缘以后的部分称为颈后部或项部。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系部:基础部教研室:解剖教研室教师姓名刘冀No 46(一)境界头部与颈部相连,分界线为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
(二)分区头部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分界线为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和乳突的连线。
(一)颅部额顶枕区1.境界前界为眶上缘,后界为枕外隆凸和上项线,两侧界为颞肌上缘。
2.软组织层次由浅入深分为5层(1)皮肤(2)浅筋膜(3)枕额肌及其帽状腱膜(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5)颅骨骨膜(二)头皮静脉穿刺术1. 临床儿科常选用头皮静脉为患儿输入液体以补充水分及营养,注入药物,同时在输液时方便患儿活动及护理。
2.常用头皮静脉(1)滑车上静脉(2)眶上静脉(3)颞浅静脉3.穿刺注意事项(1)由于头皮静脉被固定于皮下组织的纤维隔内,管壁回缩力差,故穿刺或输液后要压迫局部,以免局部出血形成皮下血肿。
(2)防止穿入小动脉,若穿刺后回血良好但液体不滴,且加压后局部发白,表示误入小动脉,应拔出重新穿刺(三)前、后囟穿刺术1.适用于前、后囟未闭合的婴幼儿,临床上常在小儿头皮、四肢浅静脉穿刺失败后,改用经前、后囟穿刺上矢状窦。
2.穿刺层次:依次穿过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囟的膜性结构及硬脑膜达上矢状窦内,前囟处总计厚约4.0~4.5mm,后囟处总计厚约4.5~5.0mm,故深度为4~5mm,有落空感即表示已穿过硬脑膜。
3.注意事项(1)穿刺时针尖应始终保持在正中矢状方向,不可偏向两侧,以免伤及脑组织;(2)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呈10~15°角斜行刺入,避免刺透窦壁;(3)因窦壁无弹性,拔针后不会自行闭合,故需局部压迫以减少出血。
颈部(一)境界颈部上与头部分界,下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分界。
(二)分区颈部以斜方肌的前缘为界分为前、后两部。
斜方肌前缘以前的部分称为颈前外侧部或固有颈部,即狭义的颈部;斜方肌前缘以后的部分称为颈后部或项部。
狭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图13-11)。
(一)体表标志结合活体和标本触摸:1.舌骨人体直立,双目平视时,舌骨体平颏下点,后方平对第3颈椎,用拇指和食指在颈中部颏下点平面夹持,可扪及水平位的舌骨。
2. 喉结喉结上方的甲状软骨上切迹在临床上作为颈前正中线的标志,其后方正对第4颈椎,此平面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外动脉发出甲状腺上动脉的部位。
3.环状软骨环状软骨的下缘平第6颈椎体下缘,可作为分界标志。
环状软骨也可作为气管环计数和甲状腺触诊的标志。
4.环甲正中韧带连于甲状软骨下缘和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对急性喉梗塞患者可在此行穿刺或切开术,作为抢救窒息的紧急措施之一。
(一)气管切开术1.结合模型、标本演示颈部解剖层次及气管毗邻关系2.气管切开术是临床常用的急救技术,方法是切开气管颈部前壁,插入套管以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1)体位:仰卧位,肩下垫枕,使头尽量后仰,颈部保持正中。
在病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时,可采用半坐卧位。
(2)部位选择:常规选择第3-4或第4-5气管软骨。
(3)切口层次:依次切开皮肤、浅筋膜、颈白线,分离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及甲状腺峡部,再经气管前筋膜和气管前间隙以显露气管。
横行或纵行切开,插入套管并固定。
(4)注意事项:①避免损伤胸膜顶;②切开气管前壁时不可用力过猛或切入过深,以免伤及后方的食管,造成气管食管瘘。
(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1.锁骨下静脉位置浅表,前上方有锁骨与锁骨下肌;后方为锁骨下动脉,动、静脉之间有前斜角肌隔开;下方为第1肋;内后方为胸膜顶,锁骨下静脉后壁与胸膜仅相隔约0.5cm。
2.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要点(1)穿刺部位:通常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与锁骨上缘交界处,斜行30-40°进针,方向对准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点。
(2)穿刺体位:仰卧位,肩部垫枕,头后仰并偏向对侧。
穿刺侧肩部略上提外展,锁骨突出并使锁骨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扩大,静脉充盈而有利于穿刺。
(3)穿刺层次: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进入锁骨下静脉。
(4)注意事项:①穿刺方向始终朝向胸锁关节,不可指向后下方,以免损伤胸膜和肺;②当右心房舒张时压力较低,操作时要严防空气进入。
胸部(一)境界胸部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所作的连线与颈部分界,下界自剑突向两侧沿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至第12胸椎棘突与腹部分界。
两侧上部以三角肌前、后缘上份和腋前、后襞下缘的连线为界移行为上肢。
(二)分区1.胸壁胸壁一般划分为三部分。
(1)胸前区:又称胸前部,上界为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和锁骨上缘,下界为剑突和肋弓前部;两侧界为腋前线和三角肌前缘。
此区以前正中线为界分左、右两部分。
(2)胸外侧区:又称侧胸部。
介于腋前、后线之间。
(3)胸背区:又称背部。
上界为肩峰与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下界是第12胸椎棘突、第12肋下缘、第11肋前份下缘的连线,外侧至腋后线。
2.胸腔由胸壁和膈围成,内衬胸内筋膜,包括中部的纵隔和两侧的左、右两肺及胸膜腔。
(三)胸膜腔穿刺术1. 胸膜腔穿刺术是将穿刺针经胸壁肋间隙刺入胸膜腔,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气胸、血胸、脓胸、液气胸等抽出胸膜腔内积液(或积气)进行检查、治疗的一种方法。
2.穿刺要点(1)体位:根据病情、穿刺部位确定穿刺体位,通常选择床上坐位、椅上反坐位或半坐卧位,以穿刺区暴露好、操作方便为宜。
(2)穿刺部位:胸腔积液通常在肩胛线上第7-9肋间隙,腋后线上第5-7肋间隙的下位肋骨上缘进针;胸腔积气一般在锁骨中线第2-3肋间隙,在上、下肋之间进针。
(3)穿经层次: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肋间结构、胸内筋膜和壁胸膜,进入胸膜腔。
3.注意事项(1)进针速度要慢,应边进针边抽吸,当吸出液体或气体时即停止进针,以防刺伤肺;(2)穿刺点不宜过低,以免刺伤膈、肝、脾。
(四)心内注射术1.心内注射术是在抢救心跳骤停患者时,将注射针经胸前壁刺入心室腔,向心室腔内注射药物的一种复苏术。
3.穿刺要点(1)体位选择:仰卧位(2)进针部位选择:在胸骨左缘第4或第5肋间隙,距胸骨左缘0.5~1cm处进针,从两肋骨中间直刺入右心室;或距胸骨左缘2~2.5cm处从两肋中间刺入左心室。
(3)穿经层次及深度:依次经皮肤、浅筋膜、胸大肌、肋间肌、胸内筋膜、心包、右(或左)心室前壁至心室腔。
刺入右心室的深度为3~4cm,刺入左心室的深度为4~5cm。
4.注意事项①穿刺点不可偏外,以免刺破胸膜,造成气胸;②也不可紧贴胸骨左缘,以免伤及胸廓内血管;③避免将药液注入肌层,引起心率失常或心肌坏死。
(五)胸外心按压术1.解剖学基础针对心跳骤停患者,通过人工有节奏地按压胸骨,使心脏挤压于胸骨和脊柱之间,将血液从心室挤入动脉;放松时由于胸廓的弹性回缩,胸腔负压增大,静脉血向心回流,心脏充盈,反复按压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的目的。
同时通过挤压刺激心脏,促使其恢复自主节律,以利于复苏。
2.按压部位选择按压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和肋软骨下陷,接触心前壁并将心压向脊柱,间接压迫左、右心室。
3.按压方式术者立于病人一侧,以一手掌根部按触患者胸骨,伸直手指与肋骨平行,另一手掌压在该手背上,双肘关节伸直,两臂位于胸骨正上方。
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作有节奏冲击式下压。
4.注意事项(1)按压部位不能偏向心前区左侧,以免引起肋骨骨折;(2)按压力量必须适度、均匀,使血循环连续、有效;(3)在按压时必须配合人工呼吸,二者之比为4:1或5:1,直至心跳恢复;(4)掌握适应症。
对老年人、多发性肋骨骨折、胸廓畸形、心包填塞、双侧气胸、妊娠后期等患者不宜做胸外心按压术。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系部:基础部教研室:解剖教研室教师姓名:刘冀No47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系部:基础部教研室:解剖教研室教师姓名:刘冀No 48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系部:基础部教研室:解剖教研室教师姓名:刘冀No 49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系部:基础部教研室:解剖教研室教师姓名刘冀 No50上肢(一)境界上肢与颈部、胸部相连,上为锁骨上缘外侧1/3、肩峰;下为通过腋前、后襞在胸壁上的连线;前为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后为三角肌后缘上份。
(二)分区1.肩部可分为腋区、三角肌区和肩胛区。
2.臂部上界为腋前、后襞外侧端在臂部的连线,下界为通过肱骨内、外上髁近侧两横指的环形线。
3.肘部其上、下界为通过肱骨内、外上髁上、下各两横指的环形线。
4.前臂部上界为肘的下界,下界为尺、桡骨茎突近侧两横指的环形线。
5.手部按骨骼分为腕、掌、指三部,按局解特点分为手掌、手背和手指三部。
三角肌区及三角肌注射某些肌肉适合注射的原因:(1)毛细血管丰富(2)有一定厚度(3)无大血管神经干(4)表浅易暴露三角肌的特点:、宽而不厚,并且邻近关节,前后深部有大血管、神经走行。
故三角肌只用于:(1)不宜做臀肌注射、股外侧注射的病人(2)小剂量、少次数注射1.三角肌区结构特点(1)皮肤及筋膜:皮肤厚,浅筋膜致密,深筋膜不发达。
(2)三角肌形态及分区:起于锁骨外侧1/3、肩峰、肩胛冈;止于三角肌粗隆(3)三角肌的血管神经:动脉:胸肩峰动脉、旋肩胛动脉和旋肱后动脉(主要)神经:腋神经及其分支、桡神经• 2.三角肌注射要点•(1)注射部位的选择•A2、 B2区:无大血管及神经,肌肉较厚,为注射安全区•A1、B1、A3区:肌肉薄,有腋神经分支通过,但较细,为相对安全区•B3、C3区:有腋神经和桡神经通过,危险区,禁止注射•C1、C2区肌肉菲薄,不宜注射。
无临床意义•(2)穿经层次: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至三角肌•(3)注意事项•1)三角肌不发达者不宜用,必要时可捏起斜刺进针•2)A3区注射针头勿向后下偏斜,以免刺伤桡神经•3)A1、BI区注射时注意针尖勿向内斜,以免伤及腋窝内的血管及臂丛神经上肢浅静脉穿刺术1.用于采血、输血、补液、注射药物、导管置入等多种治疗项目。
2. 穿刺应用要点:(1)穿刺部位一般输液常选手背静脉,采血常选肘正中静脉。
需长期输液者应注意从远端小静脉开始穿刺,逐次向近端靠近,且数条血管交替使用。
(2)穿刺技术穿刺点近端扎止血带使静脉充盈,绷紧皮肤使静脉固定,穿刺针斜面向上,方向与血液回流方向一致,在静脉表面与皮肤呈20-30°角进针,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针头。
(3)穿经层次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和血管壁进入血管。
3.注意事项①穿刺部位应尽量避开关节,以利针头固定和患者活动;②上肢静脉瓣较多,扎止血带后在静脉上形成结节状隆起,穿刺时应避开;③静脉管壁薄,缺乏平滑肌和弹性纤维,易被压扁,进针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穿透。
上肢动脉指压止血术1.上肢外伤确定为动脉出血时,在伤口近心侧对供应动脉实施指压以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