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变色花名师公开课优质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7)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植物的变色现象。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教材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到了一些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
然而,对于植物的变色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植物变色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变色的原因和变色过程中的科学原理。
2.难点:理解植物变色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反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变色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植物、试剂等。
2.制作课件:展示植物变色的现象和科学原理。
3.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并进行得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朵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变色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会变色?”让学生思考。
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的变色过程。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总结植物变色的原因。
《变色花》教学设计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周春花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科学知识●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酸浸过,叶子用面碱浸过;浸泡的时间不要提前太久,以免酸碱中和,使实验失败)、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水、碱水、白醋、烧杯、滴管、纯净水、盐水、洗衣粉水、肥皂水、柠檬汁、苹果汁等。
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激趣:今天,老师要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出示一朵白花),感觉怎么样?学生可能感觉色彩太单调!2、讲述:老师有办法使它变成“红花绿叶”,但要借助这瓶神气的水。
用喷壶往纸花和叶上喷。
(花变红叶变绿)3、猜一猜:白色的花为什么会变成红花绿叶。
4、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学生可能的回答:(1)花瓣和叶子上是否做了手脚。
(2)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
(3)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药水。
(二)学生探究并制作指示剂1、观看录象:紫甘蓝指示剂的制作方法。
(1)过程:第一部将紫甘蓝的薄叶撕碎装入透明塑料袋中加入一杯温水(50℃-60℃)。
第二部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水变为紫色。
第三部用牙签在塑料底部扎一个孔,将紫甘蓝汁倒入小烧杯中。
(2)制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四点:A、尽量选择紫包心菜的薄叶,少用梗;B、紫包心菜撕的块要小一点;C、用手反复挤压菜叶时,不要把塑料袋弄破了;D、挤压菜叶的时间以汁液变紫为准。
2、学生动手制作指示剂。
3、把自制的紫甘蓝水滴在一朵白花上,没有发生变化,再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4、探究:指导学生检测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3.3 变色花》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植物变色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好奇心,愿意通过实验和观察去探索问题。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致度不够、观察不全面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全面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变色的原因,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解释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变色的原因。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实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植物变色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想法,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变色花的实验材料(如花瓣、醋、盐等)。
2.准备实验工具(如显微镜、试管、滴管等)。
3.制作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实验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花瓣会变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变色花的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方法和步骤。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现象,如花瓣的颜色变化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第3课变色花设计理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如我们吃的苹果、喝的橙汁中含有酸性物质,洗衣服用的肥皂、洗头用的洗发香波含有碱性物质等等,从大量事例中可以看到,研究物质的酸碱种类和用途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两大类物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教学目标1、能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2、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2、难点: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准备1、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纸花、喷壶、紫甘蓝汁、碱水、白醋、烧杯、滴管。
2、学生准备矿泉水、茶水、糖水等被检测的物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时目标:能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能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
一、导入:1、谈话: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朵自己亲手制作的纸花,不过老师忘记浇水了,老师请一个同学来帮我浇下水。
2、学生浇水,花开始变色。
3、提问:看了刚才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吗?4、学生猜测、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1、实验解密。
(1)、讲解:上课前,老师分别用白醋和碱水浸泡了花瓣和花叶,喷的是紫甘蓝汁,不相信的话,我们就来试试。
(2)、学生实验:在装有白醋和碱水的小烧杯中,分别滴入紫甘蓝汁,观察有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讲解:像白醋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一样,使紫甘蓝汁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像紫甘蓝一样,在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中能够显现不同颜色的物质,人们通常称它为指示剂。
(5)、学生解释花变色的秘密。
2、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小结: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是我们经常接触的两类物质。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变色花》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紫甘蓝)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科学知识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初步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学情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物质与变化》单元中的课,本堂课让学生经历了“生疑——制作紫甘蓝水——探秘——再变——应用”的过程,并且在课堂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孩子们在做中学,雪中思,思中乐。
活动伊始,我通过有趣的小魔术,充分调动了六年级孩子的兴趣,紧接着学生猜疑,并进行自制紫甘蓝水的活动,一下子,将课堂推向一个活动的小高潮。
学生自制紫甘蓝水后,老师一组学生提供白色纸花(未涂酸碱物质),让学生喷洒紫甘蓝汁。
引导全体学生思考:纸花为何不变色?猜测不变色原因:老师可能在第一朵纸花上动了手脚。
最后学生探秘,通过分组实验研究出了老师到底在纸花上动了什么手脚。
并引申出了本课的重要概念: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同时认识到了生活中常见的酸碱性物质。
3重点难点
会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并能检测生活中的酸碱物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教学过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3.3 变色花》苏教版(5)一. 教材分析《3.3 变色花》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花瓣中存在的色素,以及色素的溶解和变色原理。
教材中安排了观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色素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色素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植物生理方面的知识还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花瓣中存在的色素,知道色素的溶解和变色原理。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植物花瓣中的色素,掌握色素的溶解和变色原理。
2.教学难点:理解色素的溶解和变色过程,以及相关原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色素的溶解和变色原理。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白醋、酒精、蓝色和紫色花瓣、玻璃棒、透明塑料袋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实验报告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花瓣中的色素。
提问:“你们知道植物花瓣中存在哪些色素吗?它们为什么会变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呈现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花瓣在不同酸碱环境下的变色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报告单进行点评,总结实验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植物花瓣中的色素还有哪些作用?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上《变色花》一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丰富,以实验探究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细节等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2.难点: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实验操作和观察细节。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变色花、光照设备、观察记录表等。
2.制作课件:展示实验过程、相关知识点等。
3.安排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有序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变化。
提问:“你们知道变色花为什么会变色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呈现(5分钟)介绍变色花的特性,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绿素和花青素的变化。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对实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变色花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科学上册《变色花》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以及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
2. 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酸碱度对花色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准备变色花实验材料:花瓣、滴管、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盐酸、氢氧化钠等。
2. 准备实验记录表,用于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变色花,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花瓣会变色?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变色花。
二、探究花瓣中汁液的变化(10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进行实验,边演示边解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花瓣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三、学习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讲解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酸碱度与花色的关系。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酸碱度下花瓣的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让学生明白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植物花瓣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植物花瓣中汁液的变化,以及不同酸碱度对花色变化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实验探索:花瓣中的秘密(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花瓣中的汁液是如何变化的?它与什么因素有关?”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
变色花-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知晓变色花的特点及其储存物质
2.理解变色花的染色原理
3.探究变色花染色过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在于:
1.帮助学生理解变色花储存着什么物质,如何实现颜色的变化
2.探究变色花染色过程中的实验设计和科学分析
3.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理解和研究实验现象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环节
1.展示一束变色花,并让学生观察其颜色
2.询问学生对变色花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变色花颜色的变化原因
3.介绍变色花的特点及其储存物质
3.2 实验操作
1.准备材料:变色花、水杯、水
2.将变色花放入水杯中
3.不断地向水杯中加入水,让变色花的颜色逐渐变淡
4.将变色花取出,晾干
5.再次将干燥的变色花浸泡在水中,观察变色花颜色的变化
3.3 实验分析
1.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思考变色花颜色的变化原因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科学讨论
3.4 实验总结
1.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
2.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探究变色花的染色原理。
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等教学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同时,要求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3.3《变色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色花》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变色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变色花的介绍、变色原理的解释以及相关的实验活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植物的变色现象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理解和探究。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能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变色花的特点和变色原理,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变色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变色花的特点和变色原理的理解。
2.难点: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变色花的外貌和变色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分析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色原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变色花植物、实验材料(如放大镜、记录本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记录本。
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变色花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变色花的特点和变色原理,让学生对变色花有基本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变色花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变色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变色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变色原理。
变色花
课程标准: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探究变色花的秘密,意识到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2.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通过学习不能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不知道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层次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但是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层次3: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也不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显示酸性、碱性和中性的物质。
探究能力:
层次1:没有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不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层次2: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不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层次3:会自制蔬菜指示剂。
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学材料:课前涂过白醋和碱水的白色纸花、喷壶、白醋、检测物质用的果冻盒(贴上标签)、烧杯、滴管。
紫甘蓝、塑料袋子
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