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 格式:pdf
- 大小:211.54 KB
- 文档页数:4
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控制措施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在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由于呼吸机使用而引起的肺部感染。
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中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降低VAP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以下是的详细内容。
一、加强患者管理1. 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机械通气,对可能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符合机械通气指征。
2. 优化通气策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通气模式、参数及呼吸机类型,减少人机对抗,降低VAP发生率。
3. 尽早拔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具备拔管条件,立即拔除气管插管,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
4. 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5. 控制感染源:对ICU内的感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包括隔离感染患者、限制人员流动、加强环境消毒等。
二、提高呼吸机管理质量1. 呼吸机管路管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避免污染;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减少交叉感染。
2. 呼吸机湿化:使用加温湿化器,保持呼吸机管道内湿度,防止痰液干燥结痂。
3. 呼吸机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
4. 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护理,定期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5. 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预防: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避免过度通气和高平台压。
三、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操作呼吸机等设备前后,均应进行手卫生。
2. 提高手卫生意识: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 提供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在ICU内设置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如洗手池、速干手消毒剂等。
四、加强环境监测与消毒1. 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对ICU内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定期监测,了解细菌负荷情况。
2. 加强环境消毒:对ICU内的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定期消毒,降低细菌滋生。
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目的通过了解呼吸科RICU(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发病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方法对该院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抽取200例肺炎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体内病原菌的分布状况。
结果重症监护病房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发生概率是18.5%,其中包含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炎等多种基础疾病。
结论高危病发人群必须要采取措施预防获得性肺炎,通过减少危险因素来降低病发率,对基础疾病及时进行治疗,以药敏实验结果为依据,把多种抗生素结合使用的治疗效果更好。
标签:呼吸科重症监护;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医院获得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疾病,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疾病感染非常严重。
该研究以该院在2010年1月—2013年间收治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更多地了解该疾病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实现临床作用,为患者的妥善治疗打下基础,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呼吸科重症监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住院期间患上获得性肺炎的患者进行观察,并提取其临床资料做出分析。
一共选取了该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00例患者,年龄在70岁以下的患者有94例,平均年龄为(56.23±3.4)岁,年龄在70岁以上的患者有106例,平均年龄为(79.43±2.3)岁。
在200例患者中,贫血患者45例,患有基础疾病患者37例,低蛋白血症39例,无创呼吸肌应用27例,气管插管22例,气管切开30例。
1.2 一般方法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实验以及临床病原菌的检测,我院的微生物室对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血液及其痰液统一进行药物过敏和病原菌检测。
1.2.1 药敏实验以美国临床试验标准为依据对药敏结果进行判定,在鉴定之后,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器为患者进行药物过敏实验。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摘要】目的:研究造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以及实施的护理措施。
方法:近年相关文献作为参考以及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对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进行综述。
结论: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及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降低死亡率、提高病愈率、缩短住院日、减少诊疗费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219-02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quired pneumonia,HAP)是指患者在入院48 h主要由细菌、真菌或病毒造成的肺实质炎症,是一种严重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其发病率约1%~3%,病死率为20%~50%[1]。
本文借阅近年相关文献及笔者的临床经验,研究了HAP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对策的情况,具体如下。
1.ICU内HAP的相关因素1.1 自身因素60岁以上有慢性肺部疾病的老年人有较大的患病几率的患者。
ICU患者长期卧床,肺活量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功能减退[2]。
多数患者因机体分解代谢过度而出现营养不良,易被感染。
1.2 局部呼吸道因素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破坏了会厌部的正常屏障,使环绕气囊处的细菌流入下呼吸道。
声门下因气囊的长期压迫,血液循环不良,使得分泌物中抗生素浓度低,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并且气管导管的摩擦损害气管黏膜,在整体上大大增加了患者发生HAP的机会。
1.3 胃肠道因素老年人、营养不良、胃酸缺乏的人群其胃液pH值可增高,胃内定植菌增多。
ICU患者长期留置胃管,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减弱。
吸痰时胃食管反流以及肺误吸的机会加大,胃内细菌随反流物进入呼吸道,加重肺部感染机会。
1.4 病室环境ICU患者病情危重,操作多,人员走动多,若无空气净化设备或通风欠佳,易使环境中菌株复杂,并且ICU患者常需气管内吸痰,形成飞沫播散,使肺部感染增大。
第19卷第14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Vol.19No.14 2009年7月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Jul.2009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远高于普通病房,其中又以医院内获得性肺炎为多见,病死率高达40.00%左右[1,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 2009年3月本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内获文章编号:1005-8982(2009)14-2196-03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细菌学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王小智,周森,韩魁,陈志乐(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IC U,海南海口570311)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细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方法回顾性总结该院重症监护病房69例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69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细菌118株,以G-杆菌为主(占83.89%),G+球菌比例较低(占16.10%)。
G-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第1位(22.03%),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0.33%)、肺炎克雷伯(16.94%)。
G+球菌占16.1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0%。
结论ICU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细菌以G-杆菌为主,且多重耐药,对重症感染患者应多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率的发生,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动态监测抗生素耐药情况对患者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关键词:医院内肺炎;细菌学;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563.11文献标识码:BAnalysis of nosocomial pathogens and drug resistance in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intensivecare unitWANG Xiaozhi,ZHOU Seng,HAN Kui,CHEN Zhile(General Hospital of Hainan Provincial Bureau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Haikou Hainan570311,P.R.China)Abstract:【Objectives】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their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neumonia in intensive care unit.【Method】The clinical data,bacterial spectrtun, drug resistance and related factors of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A total of118pathogens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sputum in69patients.The rate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were83.8%and16.10%respectively.Pseudomonas aeruginosa ranks the first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followed by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accounted for20.33%and16.94%respectively.Among gram-positive bacteria strains the Stphylococus auruginosa was mainly sub-jects,the rate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was70%.【Conclusions】Gram-negative bacteria,which present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pattern,were the most common pathogenic bacteria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neumonia in intensive care unit.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rat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we should combinate several antibiotics for serious infection.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required were significant in proper selection of antibiotics.Monitoring the drug resistance of bacteria to antibiotics will be vital important to cure senile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 effectively.Key words:Nosocomial pneumonia;Bacteria;Drug resistance收稿日期:2009-05-20第14期王小智,等: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细菌学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表2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得性肺炎的细菌分离情况、耐药性及临床特点,以期对以后的重症患者治疗有所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入住本院中心重症监护病房符合医院内获得性肺炎(NP )诊断标准的69例患者,男42例,女27例,年龄(64.2±7.3)岁,其中痰培养细菌阳性者118例。
患者基础疾病为严重创伤12例、外科术后7例、脑血管病16例、COPD 等内科疾病34例。
其中气管插管47例、气管切开12例、机械通气52例。
1.2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①患者出现咳嗽、痰黏稠,肺部出现湿咯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发热;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 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②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 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3]。
1.3标本采集与处理无人工气道的患者给予指导漱口后留痰。
已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或纤维支气管镜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吸痰取痰标本,所有标本通过镜检筛选。
痰液标本行常规革兰染色,将痰标本中每低倍视野鳞状上皮细胞<10个和中性粒细胞>25个者为合格痰标本,争取标本在10min 内送实验室。
合格的痰标本接种于培养基,细菌学诊断应该为下呼吸道分泌物连续2次分离出相同的细菌。
1.4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常规分离的细菌培养临床标本经珠海Bact-IST 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细菌鉴定到种。
试验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的标准(2008年版)进行判断。
质控菌株为ATCC 3个标准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药物敏感试验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并判定结果,试剂盒由珠海黑马公司提供。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相对数用率、构成比表示。
2结果2.1细菌分布及构成比表1118种细菌种类分布及构成比69例NP 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共培养出细菌11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99株、构成比为83.89%,革兰氏阳性菌19株、构成比为16.11%。
各种病原菌分布见表1。
2.2细菌耐药情况分析细菌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美罗培南头孢他啶SMZ 铜绿菌假单孢菌(n =26)61.576.950.046.165.453.830.8038.565.450.034.642.384.6大肠埃希菌(n =24)66.784.669.246.269.253.830.826.934.669.265.469.265.476.9肺炎克雷伯(n =20)90.085.080.075.085.075.055.040.035.080.075.040.090.075.0鲍曼不动杆菌(n =16)50.087.575.056.375.062.525.018.818.850.043.818.850.023.0嗜麦窄食单孢菌(n =8)87.510010010087.587.510010010010010010087.50产气肠杆菌(n =5)80.080.010060.080.040.080.080.0细菌菌株数量构成比(%)革兰氏阴性菌9983.89铜绿菌假单孢菌2622.03大肠埃希菌2420.33肺炎克雷伯菌2016.94鲍曼不动杆菌1613.55嗜麦窄食单孢菌8 6.77产气肠杆菌5 4.23革兰氏阳性菌1916.11金黄色葡萄球菌108.47表皮葡萄球菌5 4.23屎肠球菌43.38表3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分离出的细菌均做耐药性分析,绝大多数为耐药菌,且其中有些为多重耐药菌。
见表2、3。
3讨论NP是ICU患者的最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
国内外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昏迷、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和低蛋白血症是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险因素[4,5]。
这是由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多数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和吞咽反射能力丧失,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造成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其中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因此,患者必须进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这样就使气管与外环境直接沟通,破坏了呼吸道屏障,进一步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损伤气道上皮导致炎症反应。
FAGON等报道人工机械通气的时间每延长1d,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将增加1.00%[6]。
GRAVEN等也证实延长机械通气时间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增加[7]。
另外,处于昏迷状态的危重患者胃蠕动功能下降,容易产生胃内容物潴留和反流,误吸的可能性增加;加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增加了误吸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