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丨明朝的庚戌之变到底是谁之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明朝十大历史事件明朝是一个充满政治斗争和重大事件的时代,以下是明朝十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一、明灭元之战:明朝建立后,为了统一中国,明成祖朱棣于1399年发动了明灭元之战。
这场战争历时数年,最终在1402年攻克了北元首都北京,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
二、胡惟庸案件: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枉法诬贤,擅权枉法”等罪名将左丞相胡惟庸处死,连同其党羽陈宁和涂节等甚至连家人都在其中。
这一案件导致了明朝上下一段时间的恐慌。
三、空印案: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仅因地方上缴纳的税务和文书不相同,在不查明真相的情况下,直接以官员相互勾结的罪名,诛杀了百余位官员。
四、郭恒案:1385年,郭恒因挪用公款涉案金额巨大被诛杀。
这一案件对当时社会经济影响深远。
五、蓝玉案: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蓝玉案,前后共诛杀了15000名开国功臣,开国公李善长和大将王弼皆死于此案。
六、郑和下西洋:在永乐皇帝的命令下,郑和率领大型船队七次下西洋,探索和开发连接欧洲、非洲和亚洲的海洋路线。
七、土木堡之变:1449年,明朝军队在土木堡败于蒙古军队,导致数十万大军崩溃。
这场败仗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八、东厂、西厂的设立:1477年,为了加强特务统治,明宪宗朱见济设立东厂。
后来,明武宗朱厚照又设立了西厂。
这两个机构的设立标志着明朝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强化。
九、嘉靖大礼议:1529年,嘉靖皇帝为了尊崇自己的生父,发起了大礼议。
这场争论导致了明朝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十、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灭亡:1628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最终于1644年攻占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以上是明朝十大历史事件的简要概述,这些事件对明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外交与边防“庚戌之变”嘉靖十二年(1543年)蒙古达延汗死后,其子孙们相互争斗,蒙古又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达延汗的三子阿勒坦汗势力日盛,成为蒙古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原称其为俺答汗。
俺答像蒙古地区基本上是游牧经济,其他物资匮乏,他们需要用畜牧产品换取中原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
以前各朝蒙古霸主,都积极要求明廷允许互市贸易。
达延汗后期,蒙古各部不时南下,抢掠财物,俘虏人口,明廷便决定中止与蒙古的和平贸易关系。
俺答汗害怕了,多次表示愿意臣服明廷,要求明赐予封爵,允许每年向明廷进贡,并请求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
嘉靖皇帝和首辅严嵩担心“土木之变”重演,严词拒绝了俺答的通贡互市的要求,甚至悬赏购买俺答汗的首级。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俺答再次派出使者与明谈判。
大同巡抚龙大有却将来使逮捕,请示朝廷后将俺答汗的使臣斩首示众。
明廷的态度和做法激怒了俺答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俺答集合10余万蒙古骑兵南下,进犯大同、宣府,大同总兵仇鸾是首辅严嵩的干儿子,既无文韬,又无武略,面对俺答的进犯,吓得慌了手脚,紧闭城门,不敢抵抗。
后来,他竟然以重金贿赂俺答,请求其不要进攻大同镇,转而进犯其他边镇。
俺答收受了贿赂,便移兵进攻宣府镇、蓟镇。
8月中旬,俺答率部顺潮河南下,攻逼古北口。
驻扎在古北口的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直入内陆,京师震恐。
8月20日,俺答军经通州西犯京城。
京城守兵,名为14万人,实有兵数不过五六万人。
俺答前锋200余骑,在北京郊区大肆杀掠,百姓纷纷逃往京城,而京城却城门紧闭,百姓走投无路,哭号震天。
而朝廷内的主降派严嵩要求守城诸将坚壁勿战,任凭俺答兵在城郊掳掠劫杀。
俺答兵围困京城3天,在城外抢掠大量财物、牲畜及人口。
于23日从古北口原路退回,一同还押走了大批男女、牲畜和金银财宝。
历史上把这次俺答南下掳掠称做“庚戌之变”。
俺答撤退时,大雨已经数日,北京城郊的泥淖竟达一尺多深。
俺答兵所撤路线为羊肠小道,俺答担心明军在其撤退途中预设埋伏,又中途掉头,兵分两路相继撤去。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庚戌之变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庚戌之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庚戌之变的背景明朝初年,退居蒙古高原的蒙元残余势力同明朝对立。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一再出兵北伐,逐步扩大北部的广大地区。
为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明成祖于1421 年迁都北京,在长城以北蒙古部落集中的地区,设立卫所20 多处。
16 世纪中叶,蒙古地方势力土默特部首领吉囊、俺答,成了明北部地区的主要对手。
吉囊、俺答为了交换得到中原的铁锅、布匹等物资,一面要求明廷授予封爵,允许每年进贡,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贸易,一面又经常骚扰边境。
以明世宗朱厚熜为首的明王朝拒绝了俺答的要求,并杀了蒙古的使节石天爵等。
1542 年吉囊死,俺答执掌土默特部,他的求贡得不到批准,导致了双方军事冲突进一步扩大。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庚戌之变的起因元朝被明朝替代之后,蒙元在北方分裂成许多部落,16 世纪中叶的时候,蒙古土默特部落变得强大了起来,土默特部落作为一个游牧部落非常需要明朝的铁锅、布匹、粮食等手工业和农业产品,这些产品是游牧部落自己无法制造出来的,但是明朝统治者对蒙古族的牛羊等产品的需要不像蒙古部落需要明朝产品那么急需,而且对其牛羊产品没有依赖性,1449 年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一直以来是明朝的一代心病,明朝统治者不愿意与蒙古进行贸易,这就造成了蒙古族与明朝的一大不可调和的矛盾。
1550 年,蒙古土默特部落的俺答要求明廷授予封爵,允许每年进贡,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贸易,同时为了夺取自己需要的物品又不断的骚扰明朝的边境,看到自己的要求一直得不到明政府的回应,蒙古土默特俺答于是率军攻打明朝,要求明朝答应自己的要求,史称庚戌之变。
1。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中期社会矛盾发展与张居正改革宦官专权:明中期以后,政治日趋腐败,导致宦官专权的局面。
而宦官专权的结果,更加重了政治的腐败。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汉、唐宦官专权之祸,曾严厉禁止宦官干政。
明成祖朱棣即位以后,开始信任宦官,不仅给以出使、专征、监军之权,而且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由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明代宦官专权,自英宗时王振始。
英宗即位时九岁,还不懂事,对宦官王振言无不从,呼为“先生”而不称名。
当时王振掌司礼监,依仗皇帝宠信,权在内阁之上,群臣争相阿附,政治日渐败坏,内外官吏莫不贪残,贿赂公行。
凡朝觐官来见王振,必献百金为礼。
王振先后擅权七年,家产计有金银六十余库,皆由内外官吏所奉献,其时政以贿成可以想见。
明英宗死后,儿子宪宗即位。
宪宗信任宦官,在东厂之外另设西厂,命宦官汪直掌管,所领官校倍于东厂,掌东厂太监尚铭听其指挥,锦衣卫千户吴缓为其爪牙,权势远在东厂及锦衣卫之上。
汪直利用职权,屡兴大狱,任意捕杀臣民,冤死者不计其数。
明宪宗死后,儿子孝宗即位。
孝宗注意勤政,政治比较清明。
但孝宗死后,儿子武宗即位,年十五岁,信用宦官。
得宠的宦官有刘瑾、马永成、邱聚、谷大用等八人,谓之八党,又号称八虎,而刘瑾最为跋扈。
时刘瑾掌司礼监,邱聚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互为声援,势倾中外。
刘瑾又矫诏设立内厂,由自己管领,比东、西厂更残酷。
刘瑾先后专权五年,完全侵夺了内阁权力,朝廷大政不由内阁,而在刘瑾私寓办理。
当时内外所进章奏有红、白二本,先送刘瑾者,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者,号白本。
刘瑾又矫诏令吏、兵二部,凡遇进退文武官员,必先于刘瑾处详议。
因而,吏、兵二部用人之权,也由刘瑾所操纵。
刘瑾专权时期,整个明朝官僚集团贪污成风,吏治败坏到了极点。
刘瑾的家财有金一千二百余万两,银二亿五千余万两,只此银子一项即相当于明朝六十年的国税收入。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英宗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强盛起来,其首领脱欢统一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拥立原来元朝皇室后裔脱脱不花为可汗,自称丞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庚戌之变的经过俺答汗是如何侵入边境的?导语: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
该年为干支纪年庚戌年,故名庚戌之变。
当时,蒙古与明朝的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因“贡市”不遂而发动的战争。
该年为干支纪年庚戌年,故名庚戌之变。
当时,蒙古与明朝的“贡市”关系时断时续。
明朝输入蒙古的农业与手工业产品,在数量与品种上都难以满足以畜牧为生的蒙古族的需要。
俺答汗作为土默特部首领和右翼三万户盟主,为对付瓦剌,更好地统率各部,迫切要求与明贸易。
他向明称臣纳贡,希望扩大和增加交易。
但明廷害怕土木之变重演,加以拒绝,并杀来使。
于是,俺答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企图通过战争达到上述目的。
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六月,俺答率军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副总兵林椿皆战死。
因贿赂严嵩子严世蕃而任宣大总兵的仇鸾惶惧无策,以重金贿赂俺答,使移寇他塞,勿犯大同。
八月,俺答移兵东去,八月十四日,入古北口,杀掠怀柔﹑顺义吏民无数,明军一触即溃,俺答长驱入内地,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京师戒严。
自土木之变以后,京师百年无警,如今俺答突然兵临城下,一时极为震恐,手足无措。
当时京师兵籍皆虚数,禁军只四五万,半为老弱,半为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
又缺少战具甲仗,战斗力很差。
明世宗朱厚熜急集兵民及四方应举武生守城,并飞檄召诸镇兵勤王。
十八日,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兵先后至。
明援军虽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又缺少粮饷。
当时明世宗拜仇鸾为平虏大将军,总领诸军,但却纵兵辫发劫掠百姓,“民苦之甚于虏”。
严嵩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之四次北京危机明朝建国276年(公元1368年~1644年),曾发生过三次北方强敌直逼心脏首都的大事件,明朝几遭灭顶之灾。
这三次大事件分别是1449年的也先率领的瓦刺部围攻北京;1550年俺达汉率领鞑靼部发动的“庚戌之变”;1629年后金皇太极制造的北京危机。
面对强敌压境,明政府也作出了艰难的阻击,先后组织了三次北京保卫战,并一一化险为夷,三次都幸运地转危为安。
但是,三次幸运,并不代表永远幸运。
于是发生了第四次北京危机,腐败透顶的明朝政府最终还是亡于北京危机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推翻了它的统治。
不过最后一次北京危机不是来自于异族政权的围攻,而是来自于统治内部的反抗力量——农民大起义的摧毁。
自1406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主要是蒙古政权)围绕北京外围的侵扰和掠夺就有无数次,严重地威胁着北京的安危。
为断绝后患,朱棣率领大军先后六次深入漠北,摧毁蒙古主力,扫荡其残余部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自1421年朱棣最后一次北伐后,至1449年第一次北京危机的发生,二十多年间,明朝边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战争,明朝人民可以安心生产,间接上造就了明朝历史上少见的盛世之象“仁宣之治”。
但安定的时间也仅只二十多年,一味以暴制暴效法汉武帝深入漠北远击匈奴地远击蒙古的做法,收到的效果实在不大。
朱棣的数次北伐主要是针对严重威胁明朝边疆鞑靼部进行打击削弱,迫使鞑靼主力阿鲁台部远遁。
但是朱棣忽略了北部草原生生不息、此衰则彼盛的事实。
当鞑靼部衰落时,瓦刺部却乘机而起,并迅速取代了鞑靼的主力地位,统一了蒙古部落,并对明朝政府虎视眈眈,寻找战机,严重威胁着南面北京的安危。
公元1449年,急不可耐的瓦刺终于发动了进攻,分兵四路出击,当然主要目标是明朝的心脏北京。
也先的进攻并不太顺利,但宦官王振帮了他忙,使他大败明军于土木堡,俘获明朝皇帝朱祁镇,原来本打算挫一挫明朝锐气的想法一下子变得急剧膨胀——挥军直逼北京,妄图取以代之,重现蒙古昔日的辉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庚戌之变的历史背景鞑靼替代了瓦剌的地位导语:1449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瓦剌蒙古在太师也先率领下进攻辽东,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怂恿下仓促出征。
8月,50万大军在土木堡(河北怀1449年,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瓦剌蒙古在太师也先率领下进攻辽东,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怂恿下仓促出征。
8月,50万大军在土木堡(河北怀来东南)被也先包围击败,英宗被俘。
10月,也先挟英宗围攻京师(北京),明兵部尚书于谦力主抗战,并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新君,组织军民死守京师。
也先久攻不下,遂遣使与明朝议和,送回英宗,双方恢复通贸互市关系。
后来,瓦剌内部出现矛盾,1453年,也先自称“大元田盛(天圣)大可汗”,也先本非元裔,得不到蒙古贵族承认,后被杀死。
瓦剌势力衰落,东蒙古逐渐占据大漠南北地区。
东部蒙古贵族势力复兴后,还是一片混乱,汗位出现过多年空缺。
1475年,永谢布首领立脱脱不花幼弟满都鲁为汗,在黄河河套地区驻牧。
满都鲁封巴颜孟克为孛罗忽济农(副首领)。
后因别人挑唆,满都鲁汗派兵征讨孛罗忽济农,后被永谢布人所害,孛罗忽济农子巴图孟克被其臣下携归抚养,侥幸存活下来。
他是成吉思汗家族忽必烈世系中惟一幸存的男孩儿,在此后的蒙古史中,他将扮演重要角色,鞑靼替代瓦剌成为明朝的主要对手。
16世纪中叶,蒙古地方势力土默特部首领吉囊、俺答,成了明北部地区的主要对手。
吉囊、俺答为了交换得到中原的铁锅、布匹等物资,一面要求明廷授予封爵,允许每年进贡,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贸易,一面又经常骚扰边境。
以明世宗朱厚熜为首的明王朝拒绝了俺答的要求,并杀了蒙古的使节石天爵等。
1542年吉囊死,俺答执掌土默特部,生活常识分享。
一场“庚戌之变”,尽显嘉靖一朝的黑暗嘉靖一朝严嵩当政,而严嵩位列《明史·奸臣传》第一位。
奸臣一般都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只顾自己的利益;第二个、打击异己,严嵩也不例外。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说“明朝始亡于嘉靖”。
那么嘉靖一朝有多黑暗呢?一场“庚戌之变”就可以说明。
嘉靖二十九年,鞑靼部首领俺答率领数万骑兵攻打到北京城下。
要知道,北京可是明朝的首都,而以明朝的体量怎么可能会让俺答攻打到北京城下?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当时是严嵩当政,将领对严嵩的态度都是不信任。
就比如,俺答攻打一座城池,按照以往,其他的城池一定会进行援助,但是放在现在,其他的城池只会袖手旁观。
因为一旦参与到战争里,一旦战败,就得担责,指望严嵩为自己说话绝无可能。
俺答兵临城下,最慌张的人莫过于嘉靖,他的慌张来源于兵力不足,为什么兵力会不足呢?要知道,那可是北京,有着相当庞大的储备兵力。
在正统十四年之前,北京的储备兵力有整整二十万,号称“北京三大营”。
而在正统十四年之后,由于“土木堡之变”,北京三大营全军覆没,经过改造,变成了十二团营,由原来的二十万大军变成十四万大军。
而俺答仅仅只有数万骑兵。
骑兵攻城是一定要下马的,总不可能骑着马往城墙上撞。
问题在于,那十四万大军只是存在于账面上,因为掌管十二团营的成国公朱希忠吃空额,实际上只有五万大军。
这五万大军有一部分还是老弱病残,剩余的大部分都是市井无赖。
在俺答攻打到北京城下之前,兵部尚书丁汝夔曾经命令两万四千骑兵拦截。
而这两万四千骑兵还没有与俺答交战,只是单纯见到俺答,就已经丢盔弃甲,争先逃跑。
指望这群人打仗,还指望打胜仗,没有任何可能。
能够指望的只有边军,而边军又是怎么样的呢?负责统领勤王大军的是大同总兵仇鸾,他为什么能够统领勤王大军呢?主要因为两点,第一点、他是第一个赶来勤王的;第二点、他是严嵩的党羽。
严嵩的党羽能够好的到哪里去?俺答攻打到北京与他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来俺答是想从大同进攻,但是他却想出了一个前人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来的办法,那就是贿赂俺答。
探究丨明朝的庚戌之变到底是谁之过?
“明王朝的没落始于正德,却在嘉靖一朝加速了质变,嘉靖29年的庚戌之变和自嘉靖26年起的东南倭患看似只是外族对明朝边防、海防的挑衅,其中却暴露出明朝边防军制弛废,军队腐败成性的深层次原因。
庚戌之变谁之过?我们不妨来评点一翻。
石猴看历史:庚戌之变谁之过?文/李澄宇
庚戌之变的起因是由于明朝和蒙古俺答部落之间互市的中断。
明成祖时期朱棣在明朝边防宣府、大同一带设立卫所,中断了和蒙古各部的互市贸易,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蒙古各部通过互市贸易逐渐做大做强,与明王朝为敌。
成祖的后代一直秉承祖制,明朝和蒙古的边贸往来一直出于中断状态。
直到16世纪中叶的嘉靖朝,蒙古土默特部逐渐强大,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要求明朝开放互市贸易,被明世宗朱厚熜拒绝,并斩杀蒙古使臣。
俺答汗恼羞成怒,嘉靖二十九年开始发兵骚扰明朝边防重镇大同,这次发兵已经不是掠夺财物那么简单了,俺答汗的真实目的是对宣府、大同一带的明朝边防军给予痛击,从而逼迫嘉靖皇帝答应互市的要求。
可是土默特部只是蒙古的一个部落,军事实力非常有限,而明朝地域辽阔,九边卫所守军兵力达30万,因为防范蒙古部落入侵一直是明朝军事战略中的重点,宣府、大同一带的守军数
量不下10万,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小小的俺答汗怎么就敢轻易犯边呢?这其中的原因竟然是:吃空饷!
自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北部边防虽然经常遭受蒙古骑兵的骚扰,但几乎没有过什么大规模的战事,到了嘉靖朝,军备废弛现象已经非常严重。
边防军总兵向兵部虚报军士数量,私吞粮饷的情况比比皆是,只宣府、大同两府就虚报了近一半的空饷,再除去开小差跑路的逃兵和老弱病残,能战之兵已不足两万。
但如果凭这两万卫军还是可以与俺答骑兵周旋的,但当时的宣大总兵仇鸾本就是个游手好闲的官宦子弟,他的官位是向内阁首辅奸臣严嵩行贿买来的。
在俺答进攻大同时,贪生怕死的仇鸾竟然重贿俺答汗,请求其不要进攻大同,以求自保。
这样一来俺答军队的作战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计划进犯大同的骑兵调转马头,兵锋直指京师而去。
(图)俺答汗(1507年—1582年),16世纪后期蒙古土默特部重要首领明朝苦心经营大同多年,本来凭借两万边防军如果拼死一战,胜负还未可知。
但就是因为总兵仇鸾的贪生怕死的避战思想,俺答大军直接绕过大同,从古北口长城一路南下,直逼京师。
可能各位看官觉得北京可是明朝的首都啊,其防御的严密程度不是大同可以比拟的,俺答大军就是南下也一定会受到顽强阻击,很难占到什么便宜吧。
但战事的发展还就真不是这样。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要从古北
口长城入关南下北京,首先要经过怀柔、顺义、通州,才可抵达北京城,而以上三城在明代都是拱卫京师的重镇,理应有重兵把守。
但当时明朝的军队已经烂到根了,和宣府、大同一样,京师周边军镇一样几乎是不设防,军备松弛,有点本事的人都跑光了,剩下的都是些老兵油子,平时耍把式还成,真打起仗来比谁跑得都快。
俺答大军一来,三镇守军几乎是一触即溃,蒙古人根本没遇到什么阻拦就轻轻松松的打到了北京城下,沿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苦了长城沿线的老百姓。
可能大伙又要问了,北京周围的防御不给力,怎么着城内的守军应该是帝国精锐吧,守卫在皇城脚下和皇帝身边的亲军应该不至于那么不禁打吧。
说到这笔者也只能苦笑着对大家说:天下乌鸦一般黑。
全国各地兵营吃空饷,中央禁军也不例外,号称20万禁军其实都是虚数,充其量只有四五万,而且一半是老弱病残,另一半是内外提督大臣之家役使,而且缺少战具甲仗,几乎就没有战斗力。
靠这些人守卫京师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这次的情况甚至要比明英宗时期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的时候还要凶险难测。
(图)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前线的军报如撒落的纸片般飞入内阁,严嵩拿着塘报陷入了长久的沉思,问什么都不答腔。
内阁次辅礼部尚书徐阶再也坐不住了,他紧急票拟,以嘉靖皇帝的名义号召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府五万精锐进京勤王,但远水解不
了近渴,各支勤王部队从集结到行军怎么着都需要1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京城的防务必须由禁军自己解决,所以到了必须由内阁首辅严嵩拍板的时候了。
严阁老恨透了那个扶不起来的仇鸾,如果这件事被抖落出来,他自己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但这个时侯还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京师现在已经是朝不保夕,得想办法先救急,自己的那点破事也只能是见机行事了。
怎么办?此时的严嵩想起了一个人,新任的直浙总督胡宗宪此时还在京师等待吏部的任命书,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这个人深通兵法,这次内阁调他去东南任职也是看重他会用兵,对治理东南沿海的倭患很有帮助,关键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严党”,自己的老师有难,胡宗宪不可能不救。
就这样胡宗宪被紧急招往兵部与严嵩见面,同时出席的还有兵部尚书丁汝夔。
严嵩对胡宗宪的命令很简单,协助丁汝夔保证京城防务,不惜一切代价挡住俺答大军。
指令很简单,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在勤王大军感到前,兵部必须率领残破不堪的禁军坚守北京一个月,胡宗宪心里比谁都明白,靠这些兵油子、兵痞子想守住北京简直就是异想天开,聪明务实的他向丁汝夔提了两点建议:
第一,调动京城内所有监狱的死囚组成敢死队,发给食物、兵器,协助守城,如果城池守住了,全部死囚免罪,如果阵亡了,政府负责给其家人发放安家费。
第二,立即将进京赶考武举的考生组织起来编入军队,给他们报效国家的机会,
如果守城成功,可以免试破格录用。
武举考生加上死囚犯人数已破万,不仅可以扩充禁军兵员,而且奖罚分明,守城将士士气高昂。
这个举措果然奏效,一个月来,俺答大军不断围攻北京九门,明朝守军誓死抵抗,大军死活就是攻不进去,可以说胡宗宪的妙招不仅拯救了严嵩,更拯救了整个大明朝。
但是面对明军的抵抗也激怒了俺答汗,他命令大军在北京城郊大肆劫掠村镇,京师附近的老百姓备受欺凌,苦不堪言。
话说俺答大军在京郊大肆劫掠的时候,九边七府的勤王部队早已驻扎在京郊附近,为何不见他们与俺答大军交手而任凭他们劫掠百姓?难道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使命了吗?其实,明军不战的原因还在严嵩和仇鸾身上。
我们先看看兵部任命谁是九边七府勤王军队的总指挥?可能大家已经猜到了,此人就是一个月前驻守大同的总兵仇鸾,正是因为他的贪生怕死,用重贿买通俺答汗,才让明帝国的首都遭此劫难。
这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为何摇身一变,不仅没有受到法办,反倒得到重用,成为勤王大军统帅的呢?是不是兵部尚书丁汝夔疯了呢?其实这次兵部的任命和丁尚书没多大关系,不是丁汝夔真的想用仇鸾,更不是边关大将无人可用,实在是不敢不用。
内阁首辅严嵩向兵部下了死命令:用仇鸾!为什么仇鸾一定要用,因为他和严嵩关系太硬,严嵩、严世藩父子收了人家多少好处无从考证,但据说严嵩费劲千辛万苦得到的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
图》真迹就来自于仇总兵的馈赠,从这一点不难看出,现在严、仇两人是拴在一条绳子上的蚂蚱,仇鸾如果被法办,严嵩也就快倒台了,所以他必须让仇总兵戴罪立功,想尽办法给他脱罪。
再看丁汝夔的政治立场,丁尚书是前任首辅夏言举荐的,而夏言和严嵩争权多年,嘉靖中期严嵩终于抓住机会扳倒了夏言而独霸内阁,对夏言举荐的官员自是没什么好感。
因为这个原因丁汝夔为保自己尚书的官位,事事小心谨慎,不敢得罪严嵩,在启用仇鸾的问题上,他深知仇总兵是个地地道道的“严党”,何况身边还有胡宗宪这么一双眼睛,他不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又能如何呢?那么仇鸾统帅着的这五万勤王军队到底战斗力如何呢?一个字:烂!
从山西到辽东,九边无战事,军备废弛多年,此时可以说是兵疲将弱,边关的将领多是作为升官发财的跳板临时带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凝聚力极差,这样的军队说白了就是凑个数,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仇鸾带着这样的兵自然不敢和俺答大军轻易接战,正在发愁的时候,没想到想睡觉的时候,有人自来送枕头,内阁的军令下到了前线,命令仇鸾不可与俺答接战,原因是朝廷正在和俺答和谈。
谈什么?怎么谈?内阁首辅严嵩已经给嘉靖皇帝定好了基调,答应俺答关于明蒙边境互市的要求,并每年给俺答提供定额的钱粮援助,但俺答汗提出的钱粮数字巨大,遭到了以
内阁次辅徐阶为首的阁僚的强烈反对,嘉靖皇帝也觉得不能就这么便宜了这些夷狄,所以只同意先开放马市交易,至于全面开放互市和钱粮的数量需要俺答方面先退兵,再由大同巡抚衙门全权代表朝廷予以斡旋。
自此,为期两个多月的庚戌之变才算是告一段落,后来明朝和俺答之间的盟约又几经更改,因为对互市的范围和钱粮额度的问题双方争执不下,俺答又接连发动了几次小规模的侵扰行动,但随着李成梁、戚继光等边关名将的崛起和以兵部尚书张居正为首的明朝军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俺答的军事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直到庚戌之变发生20年后的隆庆四年,双方终于就核心问题达成一致,明朝全面对俺答开放互市贸易,双方的军事争端正式停止,长城周边的百姓才算是稳定了下来。
「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丨李澄宇笔名:石猴,从事酒店管理,历史爱好者,对五代史、宋辽金史及明史有粗浅研究,曾业余写作《石猴看宋史》系列达30万字应。
点击可了解「投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