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5.31 MB
- 文档页数:7
一年级古诗一共14首上册1.《江南》——汉乐府〔两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画》——王维〔唐代〕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花仍在争奇斗艳,人走近了鸟却没有被惊动。
3.《咏鹅》——骆宾王〔唐代〕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一群鹅儿面向蓝天,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白色的身体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4.《悯农二首》(其二)——李绅〔唐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盛夏中午时分,烈日炎炎,农民还在田地里劳作,脸上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呢?5.《古朗月行》(节选)——李白〔唐代〕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6.《风》——李峤〔唐代〕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也能吹开春天美丽的花。
风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又能使万竹倾斜。
7.《静夜思》——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8.《人之初》——王应麟〔宋代〕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小学一年级上册全部古诗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沉绿水,红掌挥清波。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必裁,浑身雪白跑将来。
平生不敢重言语,一叫做千门万户上开。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一)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静夜思》作者:李白(唐代诗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光亮的月光淋在床前的窗户纸上,似的地上透出了一层霜。
我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思索,想到远方的'家乡。
《春晓》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春眠不觉晓,时时言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村居》作者:高鼎(清代诗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启程晚,忙碌趁着东风摆纸鸢。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幼苗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的枝条飘然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冷却的水汽,烟雾般地汇聚着,令人心醉。
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
他们趁着春风吹起的时机,把风筝摆上蓝天。
《所见》作者:袁枚(清代诗人)牧童骑著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小池》作者:杨万里(宋代诗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大荷才露尖尖角,晚存有蜻蜓公底下。
【译文】小泉无声像是珍视泉水青草着细流,百花在水上的树阴讨厌这晴天里轻盈的风光。
鲜美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遮住水面,早早就已经存有蜻蜓落到它的底下。
①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翩然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一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幽兰陈毅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竹石 [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花 [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枫桥夜泊 [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乌衣巷 [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古诗三首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华山(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古诗三首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风鸢图诗(明)徐渭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肖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专项部分古诗文一、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1、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二、填空。
1、《江南》是一首诗。
“我”知道主要写了一幅的图画。
2、《咏鹅》的作者是代诗人。
诗中描写颜色的词有、、、。
3、《画鸡》中也有描写颜色的诗句是,。
三、把古诗补充完整。
1、山村,烟村家。
亭台座,枝。
2、咏华山,更与齐。
举近,首低。
3、静夜思床前,疑霜。
举望,低思。
四、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1、《静夜思》是唐代大诗人()写的。
(1)杜甫()(2)孟浩然()(3)李白()2、《静夜思》描写的是()夜晚的景色。
(1)夏天()(2)秋天()(3)冬天()3、诗中“疑”的意思是:(1)怀疑()(2)好像()(3)不能解决() 4、《静夜思》这首诗主要写了:(1)李白十分喜爱夜晚圆圆的月亮,明亮的月亮。
一年级语文古诗上册(15首)1、课内六首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悯农(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课外九首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池上[唐]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年级上册古诗大全1.江南(汉hàn乐yuè府fǔ)江jiāng南nán可kě采cǎi莲lián,莲lián叶yè何hé田tián田tián。
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间jiān。
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东dōng,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西xī,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南nán,鱼yú戏xì莲lián叶yè北běi。
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敕勒歌(北běi朝cháo民mín歌gē)敕chì勒lè川chuān,阴山yīnshān下xià。
天tiān似sì穹庐qiónglú,笼盖lónggài四野sìyě。
天苍苍tiāncāngcāng,野yě茫茫mángmáng,风fēng吹chuī草cǎo低dī见xiàn牛niú羊yáng。
人教版1-6年级所有古诗词一年级上册。
- 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解析:小朋友们,你们看,诗人骆宾王看到鹅的时候,就像我们看到可爱的小动物一样兴奋呢。
他听到鹅“鹅鹅鹅”地叫着,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唱歌。
那鹅白色的羽毛浮在绿色的水上,红色的脚掌在水里划动着,就像船桨一样拨弄着清澈的水波。
这诗就像一幅画,让我们一下子就看到了大白鹅在水里欢快玩耍的样子。
一年级下册。
- 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解析:春天的时候呀,人特别容易犯困。
孟浩然睡了个好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醒来就听到到处都是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可热闹了。
他突然想到,昨天夜里好像听到风雨的声音了,不知道有多少花儿被吹落了呢。
这首诗就把春天早晨那种慵懒又充满生机的感觉写出来了,还带着一点点小忧伤,担心那些美丽的花被风雨弄坏了。
- 原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解析:大诗人李白要坐船走啦,这时候他忽然听到岸上传来有节奏的歌声。
原来是他的好朋友汪伦来送他呢。
李白就很感动啊,他说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友情深。
你看,朋友之间的感情就是这么珍贵,李白用这简单的几句诗就把这种深厚的情谊表达得清清楚楚,就像我们和小伙伴分别的时候,也会很舍不得呢。
二年级上册。
- 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解析:贺知章小时候就离开家乡了,等他老了才回来。
他的口音还是家乡的口音,可是头发都已经变得稀少花白了。
村里的小孩子看到他都不认识,还笑着问他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诗特别有趣又有点心酸,一个老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却被小孩子当成外人,但是从这也能看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 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解析:在敕勒这个地方有一片大平原,就在阴山的脚下。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诗词原文1.《一去二三里》1.原文: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2.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注释:1.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2.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 米。
3.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4.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5.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3.译文: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2.《画》1.原文: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3.译文: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3.《静夜思》1.原文: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注释:1.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2.疑:好像、以为。
3.举:抬,仰。
3.译文: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4.《咏鹅》1.原文:1.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注释:1.曲项:弯着脖子。
2.歌:长鸣。
3.拨:划动。
3.译文: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目录【一年级上册】 (2)画 (3)【一年级下册】 (3)静夜思 (3)池上 (3)小池 (3)【二年级上册】 (4)登鹳雀楼 (4)望庐山瀑布 (4)夜宿山寺 (4)敕勒歌 (4)【二年级下册】 (5)村居 (5)咏柳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绝句 (6)【三年级上册】 (6)山行 (6)赠刘景文 (6)夜书所见 (6)望天门山 (7)饮湖上初晴后雨 (7)望洞庭 (7)【三年级下册】 (7)绝句 (7)惠崇春江晚景 (8)三衢道中 (8)元日 (8)清明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四年级上册】 (9)暮江吟 (9)题西林壁 (9)雪梅 (9)出塞 (10)凉州词 (10)夏日绝句 (10)【四年级下册】 (10)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10)宿新市徐公店 (11)清平乐.村居 (11)芙蓉楼送辛渐 (11)塞下曲 (11)墨梅 (12)【五年级上册】 (12)示儿 (12)题临安邸 (12)己亥杂诗 (13)山居秋暝 (13)枫桥夜泊 (13)长相思 (13)【五年级下册】 (14)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14)稚子弄冰 (14)村晚 (14)从军行 (1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5)【六年级上册】 (15)宿建德江 (1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6)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浪淘沙(其一) (16)江南春 (16)书湖阴先生壁 (17)【六年级下册】 (17)寒食 (17)迢迢牵牛星 (17)十五夜望月 (18)马诗 (18)石灰吟 (18)竹石 (18)【一年级上册】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一年级下册】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一年级上册古诗词全部人教版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析:小朋友们,你们看呀,诗的开头就像小鹅在嘎嘎叫呢,“鹅,鹅,鹅”,特别有趣。
小鹅呀,它弯弯着脖子朝着天空唱歌呢,这就是“曲项向天歌”。
再看它白白的羽毛浮在绿绿的水上,多好看呀,就像一幅画。
还有它红红的脚掌在水里划动,这“红掌拨清波”,是不是感觉小鹅特别活泼可爱呢?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小朋友们,江南这个地方呀,可以去采莲子呢。
那莲叶呀,长得特别茂盛,“田田”就是说莲叶密密麻麻的样子。
然后呢,小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地玩耍,一会儿游到东边,一会儿游到西边,一会儿又跑到南边、北边,小鱼可真是调皮又快活呀。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解析:小朋友们,咱们远远地看这幅画里的山,哇,好像是有颜色的呢。
可是走近了去听那画上的水,却没有声音哦。
春天都过去了,画上的花还开着,人走到跟前了,鸟儿也不飞走,这就是画的奇妙之处呀,和咱们看到的真实世界不太一样呢。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小朋友们呀,大中午的太阳特别大,农民伯伯还在地里拿着锄头干活呢,汗水一滴一滴地掉到田地里的土上。
咱们吃的饭呀,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种出来的,所以可不能浪费粮食哦,要珍惜每一粒米饭,不然农民伯伯的辛苦就白费啦。
一至五年级上册的所有带明词的古诗一、一年级上册1. 咏鹅骆宾王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赏析:这首诗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生动地描绘出鹅的形象。
诗的第一句“鹅,鹅,鹅”,简单而直接,就像孩子看到鹅时兴奋的呼喊。
“曲项向天歌”写出鹅弯曲着脖子向着天空唱歌的样子,很是可爱。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色的羽毛漂浮在绿色的水上,红色的脚掌划动着清澈的水波,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
作者骆宾王是唐代诗人,他小时候就很聪慧,这首诗是他七岁时所作。
2. 江南汉乐府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赏析:这是一首采莲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
“莲叶何田田”形容莲叶茂密的样子,“鱼戏莲叶间”等句子,写出鱼儿在莲叶间欢快游动的情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汉乐府是古代管理音乐的一个机构,收集了很多民间歌谣。
二、二年级上册1. 梅花王安石原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王安石笔下的梅花,生长在墙角,却不畏严寒独自开放。
“凌寒独自开”体现出梅花的坚韧品格。
远远望去知道那不是雪,是因为有暗香传来,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描写梅花,把梅花的高洁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
2. 小儿垂钓胡令能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赏析:诗中描写了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
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莓苔的地方,身影被草遮住。
当路人问路时,他远远地招手,怕把鱼惊走而不敢回答,把小孩子的天真可爱表现得十分生动。
胡令能是唐代诗人。
三、三年级上册1. 所见袁枚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牧童的形象。
他骑着黄牛,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当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时,突然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那里。
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使小牧童天真活泼、机灵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年级上册古诗一、山村【注释】这是一首数字诗,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
【译文】我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
我信步走去,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九朵,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赏析】现代人多把此诗作为小儿启蒙诗来教育儿童。
遥想,在作者的年代,此诗应是作者本人偶尔郊游,路遇景物,有感而发,颇有趣味,也很悠然。
二、画【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两句讲的是画上的山和水。
远处看山,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画上的山的颜色却很清楚。
近处听流水,应当能听到声音的;但画面上的流水,人在近处也听不到声音。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两句,讲的是画面上的花和鸟。
花儿在春天里盛开,春天过去,花儿就凋谢了;但是画上的花儿,不管在什么季节,也照样开着。
人走近停在枝头的鸟儿,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人走近了,它也不会受惊,不会飞走。
这都表现出一幅山水画的特点。
三、独坐敬亭山【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2)尽:没有了。
(3)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
(4)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能够理解我此时寂寞心情的,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四、古朗月行(节选)【注释】(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乐府《杂曲歌辞》里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用古典的题目,所以称为“古朗月行”。
全诗共十六句,这里节录的是前八句。
(2)呼作:叫做。
(3)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又圆又大。
(4)疑:怀疑。
(5)瑶台: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译文】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猜想它是天宫里的明镜,飞到青蓝色的云端。
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猜想它是瑶台的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赏析】这首诗是从全诗中节选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一个孩子心目中的月亮形象,富有童心童趣。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就说是“白玉盘”,表现出儿童感知新鲜事物的直观和真切,又猜想那是天上神仙用的镜子,飞在云端,表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五、悯农(61页)【注释】:(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3)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4)餐:米饭。
(5)皆:都。
【译文】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还在地里为禾苗锄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食物,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啊!【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六、咏鹅【注释】(1)咏:用诗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鹅鹅鹅:这里是描摹鹅的叫声。
(3)曲项:项,是脖子的后部。
弯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着头。
(4)向天歌:朝着天空叫,诗人将它比作唱歌。
歌:唱歌。
(5)浮:在水上飘浮。
(6)红掌:鹅的红色的脚掌。
(7)拨清波:拨弄清澈的水波。
清波:清清的水波。
【译文】鹅、鹅、鹅,弯着脖子朝着天空叫着,好像在唱歌似的。
那一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赏析】相传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描写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鹅的一般特征,而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
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位天真的小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一句,选用了三个“鹅”字,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仅脱口而呼:“鹅、鹅、鹅!”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时的样子: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向着蓝天高歌。
在孩子的眼中,这样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气!三、四句描写鹅游动的情态。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春水,鲜红的脚掌,清澈的波纹,白、绿、红互相映衬,色彩鲜艳。
鹅在水上是轻轻地“浮”,缓缓地“拨”,动作优美,怡然自得。
这情景,当然会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会高兴地手舞足蹈。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明白如话。
诗人经过认真观察,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抓住特点进行描绘。
“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征。
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
七、村晚【注释】(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浸:淹没。
(4)漪(yī):水波。
(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6)腔:曲调。
(7)信口:随口。
(8)池塘:堤岸。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
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
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八、梅花【注释】(1)数枝:几枝。
(2)凌(líng)寒:冒着严寒。
(3)遥知:远远的就知道。
(4)为:因为。
(5)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
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译文】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
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
【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诗。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才具有最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