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自测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九下文言文复习:《天时不如地利》参考答案三、习题A套1.《孟子》;四书。
2.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限制百姓(定居而不迁走),不能靠险要的山河巩固国防,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
(关键词:域、以、威、兵革;注意“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两句的翻译)3.A(错在“三里”、“七里”都是形容防守地域之小)B套1.《孟子》;儒。
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D(中心论点应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套1.战国;亚圣。
2.没有施行仁政,无法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关键词:者、寡)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考题链接2011届一模卷A卷1.《孟子》;儒家。
2.不能靠锐利坚固的兵器和盔甲在天下树立威信。
(关键词:以、威、兵革;注意“兵革之利”的翻译)3.D2011届黄浦二模卷1.儒家2.缺少帮助达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关键词:之、至、畔)3.A2011届虹口二模卷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2.(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总结巩固国家的诸多方法)2012届一模卷D卷1.《孟子》2. (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城池逃跑了,这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关键词:委、之、是;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3. C(错在没有引用论证,而是举例论证)2013届金山一模卷1.(1)儒家(1分)《王顾左右而言他》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2.(守城的士兵)抛弃并离开了城池,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更重要)(关键字:委、去、之、是)3.D(错在文中并未涉及“弱者”和“强者”,另外文章论述的是“治国”而非“治军”)2015届松江二模卷1.(2分)天时不如地利司马迁2.(3+3分)众人响应陈涉,诛伐暴秦(写到一点得2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包围)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兵器)革(皮制甲衣)非不坚(坚固)利(锐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凭借,用)封疆之界,固国(巩固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建立威信)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人)多助,失道者(不施行仁政的人)寡(少)助。
寡助之至(到达极点),亲戚(亲属)畔(通“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服从)之。
以(凭借,用)天下之所顺(服从),攻亲戚之所畔,故(所以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这部书也是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后世尊称他为亚圣。
二、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2、全篇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两两对比,第二段写围城不胜的例子,突出了“(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用守城者拥有有利的优势却弃城而逃,突出了“(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得道”和“寡助”之间进行比较。
4、第三段运用了四个(排比)句,从(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四个方面加以强调守方者拥有的(地利)的优势.。
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天时”“地利”都靠不住,只有“(人和)”才是关键。
7、“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实行仁政。
上下团结。
实行仁政就会获得人心,获得上下的团结。
)三、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2、环而攻之而不胜。
让知识带有温度。
《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练习及答案(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8分)阅读下面【甲文】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委而去之托付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D、亲戚畔之背叛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6分)(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1、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
通过争论战斗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绽开论证,最终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规律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精确。
论证时擅长蓄势。
使用了对举、排比、比方的修辞手法,气概磅礴。
答案:9、B11、B10、(1)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锋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2)以全天下人都服从的力气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
【《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练习及答案】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2页/共2页。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古典文学作品?A. 《孟子》B. 《论语》C. 《庄子》D. 《道德经》答案:A2.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B.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C. 时机选择的重要性D.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答案:A3.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天时”指的是什么?A. 天气B. 时机C. 命运D. 时局答案:B4.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地利”指的是什么?A. 地理位置B. 土地资源C. 地势条件D. 地缘政治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A. 地理条件比时机更为重要B. 人应该顺应自然C. 环境对成功的影响大于时机D. 个人的努力比环境更重要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全文是:“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
”答案:地利不如人和7.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_______篇。
答案:公孙丑8.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答案:地理条件9.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人和”指的是_______。
答案:人心的团结10.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利的_______条件下,只要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成功。
答案:时机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解释“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在战争中,即使没有有利的时机,只要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胜利。
12.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在商业竞争中,即使没有赶上最佳时机,只要公司选址得当,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团队合作默契,也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论述题(20分)13.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在现代社会,“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这四句运用了”6、“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的关键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B攻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C寡助之至到D天下顺之代词 E 环而攻之代词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512复习用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512复习用六年级中文“时间不如地点”名称:_________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秋霞。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善于言辞。
其文章气势恢宏,论证严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
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短文《时不我待》描述了战争中的民心问题,指出民心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出发,通过对“时机”、“地理优势”和“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在战争胜利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本文通过引申,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少助”的诊断,并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
从战争到国事,真理由浅入深,很有说服力,说明"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负;;“仁政”能否实施,决定了君主能否获得世界的重要意义。
第三,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论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城市不高,池子不深,军事革命不强,不赚钱,小米不多;被托付去的防御是“去”——地理优势不如人的和谐(战争中“人的和谐”的需要)(类比):该地区的人\\加强国家\\统治世界------治理国家需要“人的和谐”(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人和”必胜)通过比较论证,本文提出了“正义比不正义更有帮助”的观点(请注意,这是一个“观点”,而不是一个“中心论点”)四、写作特色(1)本文善于运用转喻的方法。
从文末开始,孟子虽然反对战争,但多次提到战争。
例如,这是为了迎合王子们的心理,以便有机会向王子们宣传他们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天时不如地利》《望岳》(答卷)一.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2、委.而去.之(抛弃)(离开)3.必有得.天时者矣(得到)4、不胜.(取得胜利)5.失道者寡.助(少)6.天下顺.之(服从)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凭借)8吾义固..不杀人(崇尚仁义)(从来,本来)9.故.君子有不战(因此)10.亲.戚畔.之(族内的人。
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同“叛”背叛)(二)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到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划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4.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如果)战斗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本文选自《孟子》,是儒家代表作之一。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
2.本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3、从论证思路来看:第二段,以攻城不胜为例,有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以守城失利为例,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第四段紧承上文的“人和”,连用三个排比句,将论证范围从军事引向政治,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治国之道,充分体现了孟子仁政的思想。
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天时不如地利》(含题目和答案)初中文言文考前演练(1)天时不如地利XXX:“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XXX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XXX是时期的思想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提出了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三要素。
B.“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
C.本文阐述并强调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D.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
初中文言文考前练训练(2)天时不如地利XXX:“天时不如天时,天时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天时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世界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世界顺之。
以世界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本文作者是,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是《》。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0.“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3分)A正确的原理B.“人和”C实施“仁政”D统治的方法1初中文言文考前练训练(3)天时不如地利XXX:“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地利不如非不深也,之利。
,亲戚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不战,战必胜矣。
郭 ( ) 兵革 ( ) 亩米粟 ( ) 域 ( ) 畔 (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
5.郭: 。
6.环(huán): 。
7.城非不高也: 。
8.池: 。
9.兵革: 。
10.坚利: 。
11.米粟(sù):。
12.委: 。
13.去: 。
14.故: 。
15.域: 。
16.以: 。
17.封疆之界: 。
18.固: 。
19.国: 。
20.山溪: 。
21.险: 。
22.威: 。
23.以: 。
24.兵革: 。
25.得道者: 。
26.失道者: 。
27.寡: 。
28.之至: 。
29.畔: 。
30.顺: 。
31.亲戚: 。
32.有: 。
33.胜: 。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今义: 。
1、域 民不 以封疆之界 。
2、 固 国不 以 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委而去之: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时不如地利》练习一、填空: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二、、解释加点字:1、地利..()()..不如人和2、七里之郭.()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5、委.而去.之()()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8、以天下之所顺.()9、攻亲戚..之所畔.()()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环.而攻之()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______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C.七里之郭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____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A.对偶B.排比C.对比D.比喻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利不如人和(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围)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兵器)革(皮制甲衣)非不坚(坚固)利(锐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抛弃)而去(离开)之,是(这)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所以)曰:域(限制)民不以(用)封疆之界,固国(巩固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威(建立威信)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多助,失道者(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寡(少)助。
寡助之至(达到极点),亲戚(亲属)畔(同“叛”,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服从)之。
以(用)天下之所顺(顺从),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和孔子以“孔孟”并称。
二、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全篇把“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两两对比,第二段写围城不胜的例子,突出了“(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用守城者拥有有利的优势却弃城而逃,突出了“(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天时”“地利”“人和”之间比较,在“得道”和“寡助”之间进行比较。
4、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属于(层进)式。
4、第三段运用了四个(排比)句,从(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四个方面加以强调守方者拥有的(地利)的优势.。
最后用三个排比句,指出“天时”“地利”都靠不住,只有“(人和)”才是关键。
7、“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实行仁政。
获得人心。
实行仁政就会获得人心,获得上下的团结。
)
三、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2、环而攻之而不胜。
(敌人)包围并攻打它却没有胜利。
3、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是(说明了)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
4、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限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
10、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1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会背叛他的人。
1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