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11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60
文言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古今异义篇一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指山东省。
)中篇篇二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
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X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过秦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过秦论》的文言文内容;(2)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3)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对秦朝的评价和反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如何分析一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点论据;(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兴衰与每个人的责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过秦论》的文言文内容;2.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3. 理解作者对秦朝的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 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3. 对秦朝历史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过秦论》的背景和作者贾谊;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技巧,交流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5. 案例分析:选取秦朝的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教训和启示;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7.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过秦论》;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调查身边人对秦朝的认识,了解国民对历史的了解程度,提高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练习题答案:分析学生练习题的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 历史调查报告:评估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对秦朝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11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过秦论(中)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
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政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循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
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
(选自《贾谊集校注·贾子新书》,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B.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C.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D.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此二世之过也答案:C解析:“安民可与为义”与“危民易与为非”对举;“此之谓也”是固定结构;“此二世之过也”是判断句式。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向,请你认识⾃⼰,好好爱⾃⼰。
再怎么羡慕别⼈的钱包,⾝份,地位。
那都不是⾃⼰的。
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记住⾃⼰在糟糕也是⾃⼰,请善待⾃⼰。
⽆忧考为你整理了《⽂⾔⽂《过秦论》原⽂及翻译》,学习路上,⽆忧考为你加油! 【原⽂】 六国破灭,⾮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亏,破灭之道也。
或⽈: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则获⾢,⼤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欲,诸侯之所⼤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如弃草芥。
今⽇割五城,明⽇割⼗城,然后得⼀⼣安寝。
起视四境,⽽秦兵⼜⾄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②矣。
⾄于*,理固宜然。
古⼈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薪不尽,⽕不灭。
③”此⾔得之。
齐⼈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义⑧不赂秦。
是故(32)燕虽⼩国⽽后亡,斯⽤兵之效也。
⾄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败⽽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
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武⽽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⒂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
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勿附于秦,刺客不⾏,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以事⒆秦之⼼礼⒇天下之奇才,并⼒西向,则吾恐秦⼈⾷之不得下咽(2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22),⽽(23)为秦⼈积威之所劫,⽇削⽉割,以趋于亡(24)。
为(25)国者⽆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犹有可以(28)不赂⽽胜之之势。
11过秦论
公元前230年,秦国的名将白起奉命率军攻打韩国。
在此过程中,
他提出了一个被后人津津乐道的兵法——“过秦论”。
这个兵法的核心
思想是“先发制人、速战速决”,旨在迅速打败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
过秦论主张利用战争的先机,抓住敌军尚未做好准备之际,采取果
断行动,迅速进攻。
在战争中,要灵活运用兵力和战术,争取最大的
胜利。
白起在攻打韩国时,果断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出其不意地
袭击了韩军的主力。
这种快速、果断的战术让韩国措手不及,最终取
得了胜利。
在过秦论中,白起还提出了“十面埋伏”、“百战百胜”的战术原则。
他认为,要在战场上做到随机应变,不断变化作战方式,使敌人难以
捉摸,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白起的过秦论对后来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在战
争中要以攻为主,以防为辅的原则,让人们认识到了战争中的先机和
速度的重要性。
过秦论的思想贯穿着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成
为了中国古代兵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过秦论,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许多有关战争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并不希望发生战争,但是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我
们也可以借鉴过秦论的思想,迅速做出决策,果断行动,争取最终的
胜利。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扬过秦论的精神,不畏困难,敢
于冲锋在前,取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秦孝公①据崤函之固②,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④,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⑤。
当是时也,商君⑥佐之,内⑦立法度,务⑧耕织,修守战之具,外⑨连衡而斗(11)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12)而取西河之外(13)。
孝公既没(14),惠文、武、昭襄(15)蒙故业,因遗策(16),南取汉中(17),西举(18)巴、蜀(19),东割膏腴(20)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21)而谋弱(22)秦,不爱(23)珍器重宝(24)肥饶之地,以致(25)天下之士,合从缔交(26),相与(27)为一(28)。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29),赵有平原(30),楚有春申(31),魏有信陵(32)。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33),约从离衡(34),兼(35)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36)。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37)之属(38)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39)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40)之伦制(41)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42)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43)敌,九国之师,逡巡(44)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45)之费(46),而天下诸侯已困(47)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48)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49),追亡逐北(50),伏尸百万,流血漂橹(51);因利乘便(52),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3)。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54),享国之日浅(55),国家无事(56)。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57),振(58)长策而御(59)宇内,吞二周(60)而亡诸侯,履至尊(61)而制六合(62),执敲扑(63)而鞭笞(64)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65)之地,以为桂林、象郡(66);百越之君,俯首系颈(67),委命下吏。
《过秦论》-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过秦论》的文学背景和作者贾谊的生平等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通过分析《过秦论》的论证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理解并吸收《过秦论》中关于国家兴衰、政治得失的思想观点。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课文大意。
2. 生词讲解:讲解课后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文本分析: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深入理解课文。
4.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过秦论》的文学背景和作者贾谊的生平等内容。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生词讲解:挑选课后生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课文。
4. 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修辞手法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积极性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3. 课后感悟分享:选取部分学生的课后感悟进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实例,分析《过秦论》中的观点,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传递知识。
2. 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贾谊的《过秦论》原文译文注释_文言文贾谊《过秦论》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贾谊《过秦论》翻译秦孝公凭据崤山和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关隘,又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疆土,暗中窥探东周王朝的虚实,怀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方、囊括四海、吞并八荒之地的野心。
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对内建立法规制度,鼓励农民种田和织布,修造防守和进攻的武器装备;对外推行连横政策,使诸侯之间互相争斗。
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王继承祖上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政策,向南兼并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在东面占据了肥沃的土地,割取了地势险要的州郡。
诸侯们很害怕,共同结盟来设法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奇的器具、贵重的宝物、肥沃的土地,用以招纳普天下的才士,“合纵”结成同盟,相互联成一体。
在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