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知识产权是指人类在创造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因此,知识产权是对创造和创新的保护和激励,可以激励人们创新和贡献,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越来越重视,因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企业的利益和个人的权利等多种因素,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上。
知识产权是一种专有权利,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法律赋予的专有权利来保护知识产权人的权利,而这一权利也往往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矛盾。
因此,如何正确平衡知识产权的私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问题,是当前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对于推动知识产权制度的落实和实现知识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录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录是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深入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并寻求其解决途径。
为此,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等方法,探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问题,正确处理知识产权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推动知识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三、论文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私权属性进行分析,明确知识产权的私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将对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分配等问题。
第三部分将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困境和挑战,探讨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冲突。
第四部分将介绍国内外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使用法律体系,并结合案例分析进行探讨。
第五部分将总结前面部分的讨论,提出适当的建议和对策,以实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使用的有机统一。
浅谈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摘要:关于知识产权的属性,理论界一直颇有争议,这是知识产权领域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问题。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知识产权带来了挑战,不少人开始主张知识产权具有公权属性,并用此来解决知识产权领域的一些新问题。
考察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不能孤立的看问题。
关键词: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世界贸易组织TRIPs协定在其前言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为私权”。
有些学者主张的“知识产权公权化”,无非强调的是国家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干预,或创造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机制的建立,但这些决不可能“内化”为知识产权从本质属性的私权演变成公权与私权的混合体。
笔者赞同这种看法,知识产权只是一种私权,而所谓的公权化倾向不过是知识产权发展的一个趋势,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并未改变。
一、知识产权概念的界定知识产权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以为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至今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结论。
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最早见于17世纪中叶的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所提出,直到1967年的《世界知识产权公约》中才作为法律术语智慧成果权而被提出。
现在,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法律术语,但对其概念的界定都一直存在争议。
对于知识产权的定义,学者们都有不同的看法。
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是基于智力创造成果、工商业标记等符号化知识所依法享有的独占其权益的权利。
郑成思教授认为知识产权使人们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笔者认为知识产权应是依人的智力劳动而享有的权利,不应包括科技成果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及国际公约都没有对科学发现授予财产权。
二、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一)概述知识产权的私权化,是对封建特许权制度的一场法律革命,经历了一个由封建特许权向资本主义财产权嬗变的历史过程。
知识产权的私权化是由知识产权的性质决定的,由罗马法复兴至现在,私法又等同于民法,因而民法所调整的民事权利与私法所调整的私权,两者同一,民事权利即是私权,那么知识产权自然也是一种私权。
知识产权法关于知识产权是私权知识产权是指由人们智力创造出来的作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在现代社会,知识产权起到了重要的保护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知识产权法是规定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护的法律体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知识产权是私权。
知识产权私权的基础:知识产权是私权的基础是在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过程和产权的本质。
知识产权的创造是个体创新的结果,是个体智力的结晶。
个体在创造知识产权时付出了大量的劳动、智慧和资金,这些都构成了知识产权的产权基础。
因此,知识产权是个体创造的私人成果,具有私有性质。
知识产权私权的表现形式:知识产权的私权表现在它的排他性和转让性。
首先,知识产权的持有人有权利决定如何使用其创作的作品、发明或商标,并对他人进行排他性限制,即其他人未经许可不能使用或盗用其知识产权。
其次,知识产权可以被转让或许可给他人使用,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通过出售、租赁或许可协议等方式将其知识产权权益转让给他人。
这些转让行为体现了知识产权作为私权的特点。
知识产权私权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私权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和维护。
知识产权法为知识产权持有人提供了维权的途径和保护机制。
在侵权行为发生时,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要求保护其知识产权。
同时,知识产权法还规定了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以维护知识产权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知识产权私权的限制:尽管知识产权是私权,但它并不是绝对的,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知识产权的行使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的要求。
例如,在专利领域,知识产权持有人在一定时间内享有专利的排他权,但专利权的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能滥用专利权对公众利益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知识产权还受到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其他法律的限制,以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消费者的权益。
总之,知识产权作为个体创造的成果,具有私有性质,是享有私权保护的。
通过知识产权法的保护,知识产权持有人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创造的作品、发明或商标享有独占权利,并可通过转让或许可等形式实现经济利益。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分析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机构在科学、文学、艺术和技术领域所创造的原创作品,并享有的独占性权利。
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等。
这些权利的产生和保护是为了鼓励和保护创新和创造力,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探讨其作为私人财产的特点和意义。
首先,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
独占性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拥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利,其他人无权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复制或传播该作品。
通过保护创作者对其作品的独占权,知识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创新和创造力的迸发。
创作者知道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不会被侵犯,从而更有动力投入到创作过程中。
其次,知识产权是有形的和可转让的财产。
与其他财产权一样,知识产权可以进行交易、转让和出售。
创作者和其他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将其权益转让给其他人或组织,以换取经济利益。
这种可转让性使得知识产权能够作为一种贸易资产,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知识产权还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
知识产权权利人可以独立地对其作品进行处置和利用,包括出售、许可和授权等。
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作品的价值,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这种排他性权利的存在,为创作者提供了保护创造性劳动成果的动力,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和投资的动力。
然而,知识产权作为私权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方面,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可能限制了其他人的使用权,尤其是在某些特定领域或发展中国家。
有人认为,过度保护知识产权可能会阻碍技术转让和创新的扩散,从而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知识产权保护也面临着执行和监管的挑战。
盗版、侵权和虚假申请等问题依然存在,并给创作者和知识产权权利人造成损失。
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和国际合作,以应对这些挑战,是当务之急。
总结起来,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使得创作者和知识产权权利人能够享有对其作品的独占权利,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正由传统意义上的私权蜕变为一种私权公权化的权利,私权性是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趋向乃是建构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保障知识产权人的专有权、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利益价值之所需。
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表明知识产权兼具有私权属性和公权属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其中,私权属性占矛盾的主要方面,公权属性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
知识产权私权的公权化意味着在加强知识产权私权保护的同时应当重视社会公共利益,以防止私权保护不足或私权保护过度从而破坏知识产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基于对知识产权权利属性的反思,关系到知识产权法在民法体系中的相对独立地位。
关键词:知识产权,私权性,公权化,利益平衡,公共利益一、问题的提出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嬗变和转型。
知识经济的勃兴一方面使知识产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大批发达国家,已经以知识产权法取代物权法,以电子商务合同取代货物买卖合同,作为现代民法的重点”;[1,P 2]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络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给传统知识产权法带来了新的挑战,络信息的公开、公知、公用,引发人们对知识产权以独占和垄断为特征的私权属性的质疑。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近年来西方社会在法律上进一步强化对权利人的垄断保护,此举却遭致大批人士的反对,其中也不乏专家学者。
他们认为私权的过度膨胀必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阻碍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因此主张法律应当侧重对私权加以适当限制,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技术创新的自由空间。
在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强行要求发展中国家提供与体现前者利益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保护标准相同或类似的保护。
我国科技界针对国际上的“知识霸权”行为,则率先提出了自己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权利新主张——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障。
这里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概念,它以其主体本土化、权属域内化、权利集成化和私权公权化的特征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以《知识产权协议》与《世界人权公约》为对象引言:知识产权是指个人或团体在创造、发明或开发某种作品或发现某种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
知识产权的保护既涉及到私权,即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对其作品或发明的独占权,同时也涉及到人权,即普通人对获得和分享知识的权利。
本文将通过分析《知识产权协议》和《世界人权公约》两个国际文件,探讨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
一、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知识产权协议》是国际贸易组织制定的保护知识产权的主要文件,其目的在于保护创新的鼓励和激励作用,为知识产权所有者提供独占和经济利益回报的机制。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创作者权益:知识产权法通过授予创作者独占权,保护其在作品中所进行的知识创造和劳动成果,使得他们能够享有合理的经济回报。
这鼓励了个体的创新和创造活动,推动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2. 促进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适度,可以鼓励技术创新和研发,吸引外部投资,推动技术的跨界转让和技术合作。
在国际贸易中,保护知识产权有助于确保技术创造者与技术使用者的权益平衡,促进技术合作和交流。
3. 维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实现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防止无良商家仿冒他人的创新成果或者掠夺他人的商业机密。
这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知识产权的人权属性《世界人权公约》是联合国制定的全球范围内保护人权的核心文件,其中包含了知识产权对人权的保护以及与人权的关联。
知识产权的人权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受教育权: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要求知识的创造者或拥有者拥有专属的权益,但人们也有权获得知识。
知识产权法应确保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使每个人都有平等获得教育的机会。
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不应给人们带来获取知识的障碍。
2. 促进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分析近年来很多学者提出了“知识产权公权化”的理论,这是对知识产权私权性质的误解。
本文从五个部分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进行分析,分别为TRIPS协议中关于知识产权是私权的规定、知识产权公私权的争议、公私权的划分标准、知识产权是私权的依据、知识产权被误解为公权的原因。
标签:知识产权;公私权划分标准;公权化;私权权利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可能滥用手中的权力损害他人的利益,为避免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国家对其权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制,但公权力的介入并不代表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发生了变化,将公权力的介入称之为“知识产权公权化”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此,笔者将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进行分析。
一、《TRIPS协定》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规定知识产权是私权的属性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产权协定》中有明确的规定,其序言宣示“知识产权为私权”。
发达国家科技发达,经济实力强,更多时候是新技术的拥有者,因此注重对新技术的保护,强调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科技发展落后,更希望用低成本来换取新技术的使用权,因此淡化知识产权的专有性和排他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制定《知识产权协定》谈判妥协的结果是:协定既承认“知识产权为私权”,又同时规定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公共政策目的体现了私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性。
二、对知识产权是公私权的争议从知识产权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一种私权。
知识产权制度是从封建特许权向资本主义财产权变化而来的。
最初的封建特许权主要是以君主敕令或者政府令状的形式授予的印刷专有权和产品专营权,是针对个别行业、个别主体的“钦定”的行政保护,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保护。
知识产权在18世纪末是以對智力成果的垄断权而创设的,后来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被确认,由私法调整。
19世纪以后,工业发展程度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扩大,法律对民事权利在确认和保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管理的职能,因此专利权、商标权从作为普通的民事权利即知识产权的基础之上,被划分为体现国家管理内容的工业产权,更强调国家的管理即公权。
知识产权私权属性分析作者:赵佳祥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3期摘要:从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上看,其是私权。
但有些学者却在不否认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前提下提出了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的理论,并试图为其正当性寻求理论依据。
本文从知识产权属于私权的本质属性出发,对其提出的理论依据进行剖析,认为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有失偏颇,私权作为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从未改变。
关键词:知识产权;私权;私权公权化一、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私权《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是私权。
何为私权,何为公权?对于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标准,尽管众说纷纭,但从权利的内容上看,公权一般是政治性的,私权一般是民事性的,前者属于事实行为,是创造者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后者是法律行为,是创造者的权利主体资格得以确认的程序。
权利的本质是利益,知识产权的利益主要体现为创造者对权利客体的财产权。
而财产权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私法。
民法是私法,民法上的权利属于私权。
著作权、专利权等各个组成部分关于权利取得的相关规定,是对民法基本制度,基本原则的详细描述,因此其行使便需要遵守民法中的权利不得滥用、公序良俗等规定。
而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也应与其他民事权利一样,当受到侵害时,有权行使有关的请求权以期使被侵害的权利可以恢复到其本身的圆满状态。
因为请求权作为一种相对权,在权利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这种性质由知识产权的民事权利特性即私权性所决定的,可以说,离开了民事权利体系,知识产权制度就成了无泉之水,无本之木,其私法主体就会失去获取知识财产正当途径,无法实现和保护自己的利益,也间接损害了社会获得更多智力成果的机会,从而违背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权利存在的意义。
因此,知识产权作为私权的本质属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私权公权化”的兴起随着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的研究日渐深入,知识产权私权属性这一曾经被认为无需争议的问题,也引发了质疑之声。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与私权公权化-法社会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从宏观角度看私权公权化私法公法化这一说法自上世纪进入我国并普遍为我国学者所接受,早在1920 年,江庸先生主持北洋政府法律修裁定工作时就有论述:其论述道:与其说是公法化,不如说其对私权的认识终于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完整的体系。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在我国法学界一种片面强调私法社会化的论调正在形成,其突出特点为,不再将私权的保护和私权的社会化限制看作是可沟通的统一体,大体来看,笔者认为产生以上观念的原因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将私权从复杂的私权结构中剥离出来单独讨论私权一词至少应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私权和与私权相对应的义务。
二是单独地指系全系统中的权利。
但是,作为权利的私权并非孤立地存在,其本身只是一种建构的产物,而通过法律承认而形成的权利不可能地存在,而是必然与义务相关联,那些所谓的各式各样的对私权的限制,并不是一味的对权利的限制,其只是一种新的义务得到了陈述,并最终纳入私权结构的活动。
更何况,有关私权公权的区分非常重要,二者之间并不周延。
最终我们只会发现,这种建构的私权公权,只不过是某个整体的不同侧面。
从这个意义来讲,这种公法化的趋势,如果放在整个权利学的发展史上来看的话,将其视为权利学说的深化更为合适。
(二)权利的属性应该取决于权利的基本内容公权和私权的区分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法。
市民享有一种专属性的权利即市民权,其内容包括公权与私权。
后世学者关于公权与私权的划分导源于罗马法理论,但其分类标准不一。
其主要观点有利益说、关系说和法律说。
此外,学者还把公权分为国家公权和公民公权。
无论按照何种分类,笔者都认为应该把握最为核心的两点:即权利的产生方式和内容。
权利的属性,取决于权利的基本内容而不是权利的产生方式,因此,仅仅强调国家(公法)对私权的限制,并不能内化的改变权利的性质,其本质属性也不可能变成公私混杂的产物。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分析
作者:陈奋茹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
摘要:这个社会正在由工业经济逐渐向知识经济转变,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程度凸显,TRIPS协议在序言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是私权。
数字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对于传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来说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引发了人们对私权属性产生了的严重的质疑,各国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化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确定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知识产权;私权;国家战略化
一、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定义
民事权利中也包含了知识产权,因此知识产权也具有明显的私权性质。
对知识产权私权性的定义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若站在法律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下的产品自身所有权以及对产品进行自由支配的权利都是知识产权人特有的权利。
要使知识产品在交易的过程中能够井然有序,不违反市场交易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要对知识产权人自身的权利进行确定,避免出现排斥市场的情况。
将私权界定到知识产权的定义中,主要是为了对知识产权自身的主体性进行强调和保证。
若主体的权利能够处于平等的状态,权利的主体在任何层面的群众中都会具有平等性,无论任何国家的公民都不例外。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对知识产权主体性的强调,也是强调无论什么条件下都不能有歧视政策的出现。
二、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意义
澄清知识产权私权属性有利于彰显我国知识产权权利人的权利意识。
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不够。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理应重视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当知识产权回归私权属性,其权利人对自己权利的运用和保护也就有了天然的动力和底气。
目前知识产权领域存在的重申报轻运用,重评奖轻保护等现象,都不程度与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认识不足有关。
澄清知识产权私权属性也有利于矫正我国知识产权过于依赖行政保护的现状。
我国目前实施的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并行的双轨制保护体制,但行政保护在其中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和作用,这一现象导致了知识产权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不相衔接、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相互矛盾。
弱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强化知识产权的司法救济,需要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进一步彰显。
三、私权与公权、私法与公法
对于公法与私法、公权与私权的概念起源的探索,可以追溯到罗马法,最早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公元3世纪的著作《学说汇纂》中指出,法的研究对象有两个:公法与私法,公法是
有关罗马国家稳定的法,私法是涉及个人利益的法。
公法主要用于调整因国家或公共机构行使公共权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而私法主要用于调整发生在平等的公民间、私人性组织间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也可能是发生在国家、公共组织与私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关于私权与公权的划分,在罗马法中就有所体现。
古罗马时期,市民享有一种专属性的权利即“市民权”,其内容包括公权与私权。
后世学者关于私权与公权划分的分类标准不一,其主要观点有:第一种,利益说,即公权是关于社会公益方面的各种权利,私权则是关于私人利益方面的各种权利;第二种,关系说,即公权是关于国家和公民之间的权利,私权则是关于公民相互之间的权利;第三种,法律说,即公权通常是公法上所确认的权利,私权通常是私法上所确定的权利,关于私权与公权划分的“利益说”最能切合需要。
区别私权与公权能划定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公域与私域的界限,市民社会和私域内实行意思自治,排除公权力干预;能明确义务主体,建立相应的权利侵害防范机制;能明确权利救济机制,对私权利采取私法救济,而对公权力则采取公法救济;能明确权利的界限和限制,私权利采取意思自治,权利行使的限制较少。
四、trips协议的制定
WTO1994年正式通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承认知识产权是私权”。
它“要求政府为了使国际贸易不致遭到‘扭曲和阻碍’,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致成为合法贸易的障碍而需要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新的规则和纪律。
《Trips协议》中的序言明确提出了保护与知识相关产品产权的必要性,该协议明确指出知识产权隶属于私权范畴,这一规定为整体内容奠定了基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协议对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进行了特殊的强调,从其实质内容上看,其主要提出了知识产权的平等性。
Trips协议强调知识产权为私权,其本意是在于强调知识产权主体的平等性。
在权利主体平等的情况下,劝你主体无论是属于自然人还是法人、属于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权利都是平等的,强调在对待知识产权问题上,仍和成员不能以为内主体或者客体的原因而采取歧视政策。
知识产权的私权保护要求对这种专有权以适当的、公正的保护。
五、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化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和运用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国际竞争的必然趋势,知识产权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
美国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实行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知识产权改革。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确立“知识产权立国”的国策。
2002日本政府发表《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将“知识产权立国”列为国家战略,通过了政府制定的《知识产权基本法》,为“知识产权立国”提供了法律障。
我国也于2008 年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
知识产权的国家战略化成为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趋势。
六、结语
人们在思考,在这个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年代,知识产权的私权性是否会被取消?所以更加确认了知识产权法的重要地位,人们所反思的问题恰恰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其深深的思考。
归根结底,在这个时代的知识产权,它的权利属性也许逐渐得增加了政府公权力对于私权得制约,但是从其根本上来看,知识产权法得私权属性依然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吴汉东.关于知识产权私权属性的再认识—兼评“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J].社会科学,2005
[2]吴威.解析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J].法制与社会,2013
[3]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陈奋茹,1992年2月1日出生,女,汉族,山西省阳泉市人,现就读于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民商法学院2016级民商法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