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不…”和“不很…”对形容词的量性规约
- 格式:pdf
- 大小:316.33 KB
- 文档页数:5
摘要:现代汉语形容词主要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大类。
与性质形容词相比,状态形容词有其自身的特征。
状态形容词是形容词中非常重要的成员,其意义、功能以及形式和性质形容词不一样,值得我们对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状态形容词、述物形容词、述行形容词、规定性、临时性、客观性正文一、状态形容词的形式及鉴别标准状态形容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
“状态形容词也叫形容词的生动形式,表示程度比较高的意义,因而前面不能再加‘很’,使用时后面一般要加‘的’。
”①“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不同,二者刻画不同的勾勒侧面。
就表述功能而言,性质形容词勾勒的是不同属性差异,而状态形容词勾勒的则是同质属性的程度高下。
”②例如:(1)东京物价贵。
(2)东京物价昂贵。
(1)中的“贵”是对物价的属性做出断定。
而(2)中的“贵”则是就属性“贵”做出程度上的描绘,其属性值的程度与内还有“有点儿贵”、“比较贵”、“非常贵”等其他相对成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性质凸显的是属性,状态凸显的是程度。
状态形容词的程度①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②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动能与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
凸显使它获得了某程度值,定位于刻度尺的某一位置,从而破坏了它被不同量级的程度词切割的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当某形容词具备被四个量级的程度形容词(最、很、比较、稍微)切割潜能时可以判定这个词不是状态形容词。
如“贵”可以被“最、很、比较、稍”等切割,所以可以认定“贵”不是状态形容词;而“昂贵”则不可以,程度量再次被刻画的“最/很/比较/稍昂贵”等都不具有合法度或者不太高的合法度,所以“昂贵”具有状态形容词的可能。
还有另外一种鉴别方法,状态形容词前不能加“不”或“没”。
二、状态形容词的分类1.述物形容词状态形容词的主要表义功能是描绘情状和模拟声音,多以事物为其对象。
《文心雕龙》中谈到了状态形容词的这种功用: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量度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表达形容词的定义是用来形容名词的词,而且还可以用来给某物赋予修饰性的特征。
它们可以有量度,表示程度的大小和限定句子的语气。
量度形容词可以分为“绝对量度形容词”和“比较级形容词”两类。
绝对量度形容词指的是一种没有对比的绝对级别,它们的作用是描述某事的绝对级别,比如“最”,“完全”,“全部”等。
它们可以被用来表示程度的剧烈程度,比如“最强”,“最大”,“最完全”等。
在句子中,它们可以表达出某物的最高程度,强调某物的极端状态或特点。
比较级形容词则指的是对比的相对级别,它们可以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大小或程度,比如“更”,“更多”,“更高”等。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某物相对程度的高低,比如“更高”,“更多”等。
在句子中,它们可以表达出某物相对程度的高低,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大小或状态。
量度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表达,在日常的汉语中十分常见。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出特定的程度,并且可以用来表达出某物的特征,强调某物的最高程度或者某物的相对程度的高低。
除了能够表达出某物的程度和状态,量度形容词也可以构成一些奇妙的句型,来更好地表达出某种表情和思想,从而把句子更好地表达出来。
一般而言,不同的量度形容词都有不同的使用方式,也有不同的用法,有些形容词只能用来比较,有些可以用来表示绝对程度的高低。
更重要的是,量度形容词的使用不仅限于汉语,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用法。
因此,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解量度形容词的含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量度形容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词汇,可以用来表达出某物的状态和程度,更能体现出某种特征和思想。
因此,了解量度形容词的定义、用法和语境中的表达,对于正确地使用它们尤其重要。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发达,汉语词汇量飞速增加,造词方式也不断创新,“很+n”组合作为其中代表,随着流行文化的滥觞也不断涌现和丰富,其表义的模糊性也不断增强,丰富普通词汇的同时也造成其多义性。
本文基于语料分析,对其作用及表义方式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很+n“很+n”组合是现代汉语中客观存在的言语事实,其合法性也得到了研究学界的承认。
对此现象,自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就已有相关论述和讨论,主要是关于此言语事实合法性的讨论。
近年来其合法性已毋庸置疑,,但随着通俗文化和网络社会的影响增强,“很+n”组合大量涌现和丰富,本文试从其表义方式上进行研究,讨论其表义模糊性增强的特点。
本文语料主要来自北大语料库、现当代作品、网络及生活口语等。
1.“很+n”组合的作用“很+n”组合的主要作用是表示程度量,主要体现为“很+n”组合往往可以形成程度序列。
如“最+n”、“非常+n”、“十分+n”、“很+n”、“有点+n”等,而其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凸显“n”所隐含的性质义。
储泽祥、刘街生认为,“副+名”结构中,“副词对名词的性状表现起着规约作用――强制凸显名词的性质细节。
”一个名词的意义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既带有基本的核心义素,也有相对较次要的附加义素,甚至还带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的积淀。
副词是体现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有关的量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修饰名词时,是凸显名词自身的非典型特征的一种重要标志。
在“很+n”组合里,“很”也起到凸显名词性质义的作用。
如:家中的摆设十分简陋,唯一值钱的电器――彩电,也显得“很古董”。
(大河网《危急关头多次挺身而出开封男子入选中国好人榜》)我长得很丑,但本人长得很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
(《北京青年报》)在豪门贵族之家经常举行舞会,舞会上有传统的旗袍,也有很现代的服装。
(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古董”是指物名词,“中国”是专有名词,“现代”是时间名词。
第39卷第4期湖北工程学院学报VOL.39NO.4 2019 年7月JOURNAL OF HUBEI ENGINEERING UNIVERSITY JUL.2019可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词的类型鄢柏龄,张道俊(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现代汉语可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的词包含十种类型:性质形容词、助动词、心理动词、一般动词、谓词性代词、抽象名词、类属名词、专有名词、区别词、体词性代词。
这些词吸引程度副词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本身 隐含着性状语义和特征语义。
关键词:程度副词;“很”;词类中图分类号现146.3文献标识码现文章编号现095-4824(2019)04-0115-00程度是人类认知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范畴。
在汉语中,程度的认知与表达主要是通过程度副词来完成的。
但是,程度副词自身具有黏着性成分,不能独立进行表述,只能与某些含有程度量幅的实体性成分组合成一个结构单位,才能完成程度表达。
在跟踪这些含有程度量幅的实体性成分时,我们常常陷人两个误区:一是只盯着性质形容词,忽视其他词;二是只盯着单个儿的词,忽视短语。
本文试图拨正第一个误区,全面清理可受程度副词修饰的词的类型。
为方便讨论,我们选取使用频率最高的“很”作为程度副词的代表。
在词的范围内,程度副词只能修饰实词,不能修饰虚词。
朱德熙(1982)把汉语实词区分为体词与谓词两类,体词包括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 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体词性代词,谓词包括动词、形容词、谓词性代词。
[1]4°下面我们就参照这个体系展开讨论。
“很”的修饰对象主要是谓词,我 们就先从谓词谈起。
本文的语料全部取自CCL和BCC两个大型语料库。
_、“很”修饰谓词谓词的主体是动词和形容词,此外还包括少数谓词性代词。
这三类词中都有部分成员可受程收稿日期=2019-04-24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15D099)度副词“很”修饰。
很不……1.凡是形容词,差不多都能用不.来否定。
用了不之后,有的还能加很.,有的不能。
而且往往有这种情形:一对互相对待的形容词(互为反义词),一个能加很不..,一个不能加。
例如: (A1)很不少, *很不多很不小, *很不大很不短(这篇文章一呢), *很不长很不低(客队的水平~), *很不高很不浅(这本书~呢), *很不深很不近(这条路~呢), *很不远很不轻(这一交摔得~), *很不重很不慢(这种速度~了), *很不快很不薄(他待你~呀}, *很不厚很不弱(这个队的力量~) *很不强很不简单, *很不复杂很不外行, *很不内行(A2)很不熟(道儿~) *很不生很不早(已经~了), *很不晚很不容易, *很不难很不便宜 *很不贵很不好看、好听、好闻、 *很不难看、难听等等好吃,好受、好过很不干净 *很不脏很不积极 *很不消极很不乐观 *很不悲观很不热心,热情 *很不冷淡很不老实 *很不狡猾很不清楚 *很不模糊很不虚心 *很不骄傲很不坚强 *很不软弱很不安全 *很不危险很不文明 *很不野蛮上面的例子分成两类。
(A1)是一对里边的消极意义的一个可以说“很不…”,积极意义的一个不能说。
(A2)是一对里边的积极意义的一个能说“很不…”,消极意义的一个不能说。
单音形容词多数属于前一类,双音形容词多数属于后一类。
问题:我觉得(A1)里能用“很不…”的词不能说是消极的意义,如:便宜等。
(A2)里能用“很不…”的就是积极意义,如:早、熟等。
并不是所有成对的形容词都是这样。
一方面有两个都能加很不..的例子:(B)很不好,很不坏很不聪明,很不笨很不对,很不错很不认真,很不马虎问题:“很不笨”和“很不马虎”感觉不怎么用吧?另一方面又有两个都不能加很不..的例子:(C) *很不方, *很不圆 *很不浓, *很不淡*很不黑, *很不白 *很不香, *很不臭*很不粗, *很不细 *很不老, *很不嫩*很不尖, *很不秃 *很不胖, *很不瘦*很不硬, *很不软 *很不新, *很不旧*很不干, *很不湿 *很不满, *很不空*很不热, *很不冷 *很不真, *很不假*很不紧, *很不松 *很不稠, *很不稀*很不大方,*很不小气 *很不先进,*很不落后问题:当我们说一个人和小气的时候,好像也说“这人很不大方。
浅谈“不很+反义形容词”结构模型我们先对“不很+好”和“不很+坏”两个短语作一研究。
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经常用到两个短语――“不很好”和“不很坏”。
它们包含多个层次的意思。
语言环境的变化决定着它们意思层次的变化。
一、多层次意思的静态分析“不很好”和“不很坏”包含了哪些层次的意思呢?我们先将“好”和“坏”这两个词作一剖析。
粗略地讲,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可以用“好”和“坏”这两个词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好”之前加上程度副词“很”字,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则可以变为用“很好”和“非很好”(不很好)来表示,可图示为:在“坏”之前加上程度副词“很”字,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则可以变为用“很坏”和“非很坏”(不很坏)来表示,可图示为:综合图二、图三,可得图四:从图四可以看出,对人或事物满意程度的评述大致可以用四个层次的意思来表示:A――很好B――好(除去“很好”和广义的“坏”〈含C和D〉,为一般的“好”)C――坏(除去“很坏”和广义的“好”〈含A和B〉,为一般的“坏”)D――很坏进一步研究图四,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很好”所表示的意思不只是定位在“好(B)”这一层次上,它还包含了“坏(C)”以及“很坏(D)”的意思;“不很坏”所表示的意思不只是定位在“坏(C)”这一层次上,它还包含了“好(B)”以及“很好(A)”的意思。
它们的静态意思可定位为:不很好=“好(B)”或“坏(C)”或“很坏(D)”不很坏=“坏(C)”或“好(B)”或“很好(A)”二、多层次意思的动态分析(一)自称定位模型1 :评述者:“你(或你所属的事物)很好。
”自称者:“不很好。
”结论Ⅰ:不很好=很好(A)。
(若没有其他“不好”事实的说明,则其意思只表示客套式的谦逊,没有否定“很好”的意思。
)结论Ⅱ:不很好=好(B)→坏(C)→很坏(D)。
(若有“不好”事实的说明,则表明自称者有意要校正评述者的评述,其意思随“不好”事实的增加而向趋坏方向变化。
“不很A”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王采秋魏晓辉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10期王采秋魏晓辉内容摘要:“很”是常用的程度副词之一,具有标明和显示程度的规约作用。
“很”与“不”共现的表达很常见,“不很A”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两方面来浅析“不很A”的语法结构及意义,进而探讨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程度副词“不很A” “很不A” 对外汉语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面向各类学习者的教材纷纷涌现。
《快乐汉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对外汉语教学教材。
其中第一册第六课讲到了程度副词“很”的用法,书中给了两个例句:1.他家很大。
2.厨房不很大。
在这里,教材的本意是将“不很大”当做“很大”的否定用法引入的。
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很大”不是习惯用法。
其实对于“不+很+形容词(A)”这个格式,已有许多语言学界的前贤做过研究,并且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不少见。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从语法上对“不很A”做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探讨其在教材编写上例句选择是否合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不很A”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言中,量的概念经常用于各种语法范畴,数量、范围、程度等都属于量范畴。
英语中,形容词通过不同对象之间的量差——形容词“级”的语法形式表现量,而汉语则往往通过程度副词来表现这种量差。
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是表示性质状态或某些动作行为的程度,“很”就是一个常见的程度副词,具有标明和显示程度的规约作用。
“不很A”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以“很”为例的副词教学是个难点。
汉语缺少形态变化,虚词是其表达语法意义的一个重要的语法手段。
副词在虚词中占比例最大,程度副词又是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
程度副词各个成员之间在语义和用法上都存在着一定差别,其对所修饰对象有一定的制约,存在着条件性和限制性。
因此,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程度副词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和困难,对“不很A”的使用偏误就是其中一例。
“很+X”结构的语义制约条件本文详尽分析了“很”与后续成分X组合形成的各种“很+X”结构的语义特征:X可以是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与名词性成分等;认为“很+X”结构作为一种构式用来表达主观感受上的程度“高”,其核心语义制约条件为“无界”和“层级性”。
标签:“很+X”结构语义特征无界层级性一、研究缘起“很”与其他言语成分的组合表示为“很+X”。
针对“很+X”的研究既注重描写基本语言事实,也尝试拓展研究视角。
很多研究(饶继庭,1961;范继淹、饶长溶,1964;李宇明,1995;郑庆君,1997;陈群,1998;杨云,1999;储泽祥、肖扬和曾庆香,1999)从多个角度考察了“很+X”组合的句法关系与语义特征,比如“很+AP(形容词性短语)”“很+VP(动词性短语)”。
而“很+NP(名词性短语)”也大量涌现,比如“很中国、很淑女”等。
有研究(邢福义,1997;王军健,1999;祝莉,2004)着重从语用角度展开考察。
已有“很+X”研究对不同成分之间的共现条件和语义制约的描写比较充分,但是,未能综合地、从整个结构的高度作出全面概括,更缺少可以涵盖全部语言事实的统一理论解释。
此外,还有研究重新探讨“很”的语法性质、历时演化等,具有一定启发性。
王静(2003)提出,除了担当程度副词外,“很”还具有语气副词功能。
Chui(2000)借鉴形态语言的分析方法对“很”的语义演化过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很”经历了形态化(Morphologization)过程,它通过附着(Cliticization)与合成方式由自由、独立词语转变成黏着(Bound)成分,例如“很少”。
然而,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而且“很少”之类组合有多种意义;从语言系统看,是否存在前置的形态成分值得进一步探讨。
本文重新分析了“很+X”结构的基本语义特征,并且将“很+X”结构作为一个相对凝固结构归纳出其核心语义制约条件。
二、“很+X”的语义特征“很+X”结构有三种主要句法形式,X分别为形容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和名词性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