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浅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对提问的研究中心转为“有效提问”。本文试图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探讨,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有效提问策略,以达到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提问;提问策略

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也意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因为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文本的把握领悟的不到位、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忽视等因素,我们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与有效课堂提问的目标要求相差较远。

1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结合自身的语文课程教学以及和同事的交流,笔者总结了目前我们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如下问题:

1.1 提问过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此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由于部分教师受到自身能力的影响,并没有从

课改的核心理念入手创新教学教法,仅仅只是从形式上作出了调整,“满堂问”的现象不在少数。就小学语文课堂而言,抓不住文章的脉络与层次,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通常有十几到二十几个内容,貌似面面俱到,把什么内容都教了,实际上令学生什么都没学到。例如,我了解到有的语文老师几乎两分钟就有一个问题,学生弄得非常紧张,慢慢的都没有学生举手了,课堂提问效率很低。

1.2 提问过易或过难

为了让课堂呈现出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师们总喜欢设计一些过于容易的问题,好令到全体学生可以争先恐后地答出来。

例如,有的老师喜欢提“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行不行?”、“大家说对不对/好不好?”等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揣摩出问题的答案,起伏之声不绝于课堂;也有另一类过易的问题,如“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孔明智退司马懿,最后谁赢了?”等这样的问题过多地反复出现,这类问题仅是从教材内容出发,基本没有开放性答案,学生根本不用费脑筋去思考,只需要照本宣科即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长此以往,所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

小学语文课堂中也不乏有过难的提问,为了展示出教师的高水准以及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新问题,教师往往容易脱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水平,提出一些艰深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无从答起。

这样的情形往往容易出现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身上。这样一来,课堂的有效性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提问过难,会导致问题低效甚至无效,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低下。1.3 提问生硬

课堂是一个时时刻刻充满着惊喜与意外的地方,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学生的天真、学生的成长、学生的领悟,都会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出来,这需要教师以深厚的语文功底、扎实的钻研教材、充分的课堂机智来沉着冷静、不动声色地主导着一切,并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但现实情况是,教师往往被写好的教案禁锢了手脚与思想,无视课堂新生成的资源,无视学生的需求,用僵化的背教案的形式,机械地指挥学生完成一个一个既定目标,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将丧失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总结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笔者就解决课堂有效提问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策略。

2.1 掌握提问的技巧

如何避免过多提问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呢?笔者认为

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掌握有效提问的基本技巧。

2.1.1 提有益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

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切忌问题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默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1.2 提有益于启发学生质疑的问题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统一体,教师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变学生作答为教师作答或进行集体研讨后再予以归纳。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分析信息,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提问不仅是老师的行为,更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积极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提问中来。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由老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

此外也要注意,提问要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问要有益于课时目标的落实。

2.2 提有层次的问题

教师在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经验水平,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展开,并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知识迁移中完成了新问题。

2.2.1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教学提问本身的层次性应符合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这不仅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处理的要求。

2.2.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学生之间存在着水平与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提问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进行设置,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理。因此,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现他们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个体的发展。对学困生,教师可以多提些较基础、较简单的问题;对中等生,教师则应提些通过适当思考就可回答,通过对比就懂得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教师可以提些比较有难度的创造性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所得。

2.3 探究式提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高段的精读课文教学中,离不开探究式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