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2014模板
- 格式:ppt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12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熟悉常用的机械设计方法和技巧。
(3)掌握机械零件的基本选型和计算方法。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具备机械零件选型和计算的能力。
(3)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流程和方法等。
2.机械零件的选型和计算:轴承、齿轮、联轴器、弹簧等常见机械零件的选型和计算方法。
3.机械设计方法:结构设计、强度计算、运动设计、动力设计等。
4.CAD软件应用:学习并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机械设计原理的理解。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等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体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进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方案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基础知识点。
2. 学生能了解并描述常见机械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3. 学生能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流程和常用设计方法,如强度计算、选材、结构设计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零件制图,并能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尺寸标注。
2. 学生能够运用机械设计手册,进行零件的强度计算和选型。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完成小组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使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机械设计课程性质,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项目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实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引言:机械设计概念、机械系统组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 理解机械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
- 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2. 机械设计基础理论:- 力学原理:力的作用、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
- 材料力学:材料属性、应力与应变、扭转与弯曲。
- 机械制图:制图规范、视图表达、尺寸标注。
3. 常见机械零件及其设计:- 轴承与轴:类型、工作原理、设计计算。
- 传动系统:齿轮、带传动、链传动的设计与应用。
- 连接件:螺纹连接、焊接、铆接等的设计要点。
4. 机械设计流程与方法:- 设计流程: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试验验证。
- 设计方法:强度计算、选材、结构设计、可靠性分析。
5. 机械设计实践:- CAD软件应用:绘制零件图、装配图。
机械课程设计图稿范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
2. 学生能够了解并运用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正确绘制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及其它相关图纸。
3.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进行机械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包括分析问题、制定设计方案、绘制图纸等。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复杂机械设计项目,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仿真,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机械工程,对机械设计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尊重知识产权,遵循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实践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但缺乏实际设计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或以下划线标出需要填写或修改的地方,我会在后面把要修改添加的地方告诉你。
教学内容_一、教学内容_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_机械设计基本原理_:讲解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原理等基础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
2. _机械制图规范_:教授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包括图纸布局、线型、尺寸标注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
3. _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_:介绍CAD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绘制训练,提升学生运用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技能。
4. _机械设计项目实践_:结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简单机械设计任务,如齿轮传动装置设计、联轴器设计等。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范例一、引言机械创新设计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接触到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完成一个机械创新设计项目。
本文将以一个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设计范例为例,介绍该课程的设计思路和实施方法。
二、课程目标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进行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规划、设计、制造和测试。
具体而言,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1. 掌握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机械设计问题;3. 掌握机械创新设计项目的规划、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 培养学生对机械创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三、课程内容该课程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两部分。
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机械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是课程的重点,学生将组成小组,选择一个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并在课程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规划、设计、制造和测试。
四、课程设计1. 教学方法该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课程安排该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学期,每周安排2-3个学时。
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理论学习,一部分时间用于实践项目。
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的内容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3. 评价方式该课程的评价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项目表现。
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实践项目方面,可以通过项目报告、项目展示和项目成果的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该课程的教学实施,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其中,理论学习方面可以准备教材、课件、案例分析等教学资源;实践项目方面可以提供实验设备、材料和制造工具等。
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2.2.2 选择电动机容量(1) 由电动机至工作机的总效率 η<由[2 ] P7 式(2-5)> n ηηηηηη⋅⋅⋅⋅⋅⋅=4321 <由[2 ] P7表2-4>带传动V 带的效率——1η=0.94~0.97 取1η= 一对滚动轴承的效率——2η=0.98~0.995 取2η= 一对齿轮传动的效率——3η=0.96~0.98 取3η= 联轴器的效率——4η=0.99~0.995 取4η= 套筒的效率——5η=0.95~0.99 取5η=∵ =⋅⋅⋅=423321ηηηηη(3) 电动机所需的输出功率d P==D vn w π1000*606^10*55.9Tnwp w ===ηw d PP其中为鼓轮转速,为卷筒轴的输出功率。
(4) 确定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 ed<由[2]P196表20-1> 又∵P ed > P d取2.2.3 电动机额定转速的选择< 由[2] P8 式(2-6)> w l h v d n i i i n ⋅⋅⋅= 式中: d n ---电动机转速;i v ---V 带的传动比;h i ---高速齿轮的传动比; l i ---低速齿轮的传动比;注:这里及下文的[1]指教材,[2]指课程设计蓝皮书=η17.3=d P kw4=ed P kw(3)Π轴==I '''h i n n Ⅱ r/min (4)Ⅲ轴==II '''l i n n Ⅲ r/min 2.4.2 验算传动系统误差2.4.3 各轴的输入功率(1)电动机=d P kw(2)Ⅰ轴==1ηd P P Ⅰ kw(3)Π轴==I 32ηηP P Ⅱ kw(4)Ⅲ轴==II 32ηηP P Ⅲ kw2.4.4 各轴的理论转矩(1)电动机==dd d n PT 9550 N·m(2)Ⅰ轴==I 1ηv d i T T N·m (3)Π轴==I II 231ηηi T T N·m (4)Ⅲ轴==II III 322ηηi T T N ·m<由[1]P156表8-7> 查得工作系数=A K=⋅=d A ca P K P kw(2)选取普通V 带带型根据P ca ,n d 确定选用普通V 带A 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模板内容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并能够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如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作等。
3. 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涉及的材料选择、力学分析、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等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进行机械系统运动分析和力学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认识到机械设计在工程领域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但对机械设计实践操作相对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实践操作,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并为后续课程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与基本概念: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分类及在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课程的研究范围和实际意义。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2. 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讲解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作等步骤,以及常用的设计方法和创新设计思维。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3. 机械零件设计:分析并教授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计算,如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机械零件设计4. 材料选择与应用:介绍常用工程材料的特点、性能及应用,使学生能够合理选择材料。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两级齿轮减速器)班级:机械111 ,姓名:朱震,学号:2 ,指导教师: 罗红霞日期: 2014 年2 月24 日至2014 年3 月14 日一、传动系统参考方案(见图)带式输送机由电动机驱动。
电动机1通过联轴器2将动力传入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3,再通过联轴器4将动力传至输送机卷筒5,带动输送带6工作。
二、原始数据(将及组号对应的原始数据填入以下空格中)输送带有效拉力F= 4500N;及键联接计算(注:该过程及草图设计交叉进行)。
5.装配图设计完成正规图设计;必要时对原计算或结构作相应修改。
6.零件图设计完成规定的零件工作图设计。
7.整理和编写计算说明书第二节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总体设计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拟定传动方案综合考虑工作要求、工作条件等因素,拟定合理的传动方案。
二、选择电动机确定电动机类型、结构、容量(额定功率)和转速,并在产品目圆周力: N d T F t 57.676271.3695.5020002000111=⨯==径向力:1007.57N cos14.79tan202676.57cos tan F oo1n t11r =⨯==βαF 轴向力: 706.68N tan14.792676.57tan F o 1t11a =⨯==βF 压轴力:N F F p 119001.1190203.157sin79.151422sin z 210≈=⨯⨯⨯==α 4.初算最小轴颈查p370 15-3选取C=112,则:mm n P C d 24.1384384.31123311min =⨯== 对于直径mm d 100≤的轴,有一个键槽时,轴径增大5%~7%,mm d d 5.822%)71(min 1min 1'=+⨯=mm D 38=电动机 ;mm D d 38min 1=≥ ;(电动机部分合格)mm d 40min =5.结构设计(1)确定轴的结构构想(2)相关数据的确定 a.机体内壁间距离L :6.绘制轴的弯矩图和扭矩图:(1)求支座反力A:水平(面)方向反力圆周力:NdTFt270057.676271.3695.5020002000111≈=⨯==径向力:1000N1007.57cos14.79tan202676.57costanFoo1nt11r≈=⨯==βαF轴向力:700N706.68tan14.792676.57tanF o1t11a≈=⨯==βF压轴力:NFD120001.1990≈=⎪⎩⎪⎨⎧⨯+⨯-⨯=⨯+=+1a1rNH11rNH2NH1dF21BCFACFFFFCDFFDD⎪⎩⎪⎨⎧⨯⨯+⨯-⨯=⨯=+707002118010001001200319F2002FFNH1NH2NH1N2089FN111FNH2NH1==B.竖直(面)反力⎩⎨⎧⨯=⨯=+1802700319F 7002F F NV1NV2NV1 675F 2025NV21==NV F(2)绘制弯矩图 A. 水平方向弯矩B.竖直方向弯矩C.合成弯矩(3)绘制扭矩图T=95500N·mm7.按弯扭合成应力校核轴的强度校核轴上承受最大弯矩和扭矩的截面(即危险截面B)的强度根据公式及上表中的数据,以及轴单向旋转,扭转切应力为脉动循环应力,取6.0=α,轴的计算应力][54.9651.0)955006.0(125000)(13222121-<=⨯⨯+=+=σασMPaWTMca前已选定轴的材料为45钢,调质处理,查得MPa60][1=-σ。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成绩:目录注:目录采用word文档自动生成1.任务说明书--------------------------------------------12.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2.1 拟定传动方案--------------------------------------- 2.2 电动机选择----------------------------------------- 2.2.1 电动机类型确定---------------------------------- 2.2.2 电动机容量确定---------------------------------- 2.2.3 电动机转速确定---------------------------------- 2.2.4 电动机技术参数---------------------------------- 2.3 传动比分配----------------------------------------- 2.3.1 传动装置总传动比确定---------------------------- 2.3.2 带传动传动比------------------------------------ 2.3.3 两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传动比------------------------ 2.3.3.1 高速级齿轮传动比----------------------------- 2.3.3.2 低速级齿轮传动比----------------------------- 2.4 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2.4.1 电机轴参数-------------------------------------- 2.4.2 高速轴参数-------------------------------------- 2.4.3 中间轴参数-------------------------------------- 2.4.4 低速轴参数-------------------------------------- 2.4.5 滚筒轴参数--------------------------------------2.4.6 运动和动力参数汇总------------------------------3.传动零件设计计算-------------------------------------- 3.1 V带传动设计--------------------------------------- 3.1.1 确定计算功率和V带型号-------------------------- 3.1.2 确定带轮基准直径并验算带速---------------------- 3.1.3 确定带传动中心距和带的基准长度并验算包角-------- 3.1.4 计算带的根数------------------------------------ 3.1.5 计算单根V带出拉力的最小值---------------------- 3.1.6 计算轴压力-------------------------------------- 3.1.7 V带轮设计(略)-------------------------------- 3.2 高速级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 3.2.1 选择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3.2.2 按齿面接触强度计算------------------------------3.2.3 按齿根弯曲强度计算------------------------------3.2.4 齿轮几何尺寸计算--------------------------------3.2.5 齿轮结构设计------------------------------------3.3 低速级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3.3.1 选择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3.3.2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3.3.3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3.3.4 齿轮几何尺寸计算--------------------------------3.3.5 齿轮结构设计------------------------------------3.4 运输带速度误差校核---------------------------------4.轴系设计----------------------------------------------4.1 滚动轴承润滑与密封选择-----------------------------4.2 铸铁减速器箱体结构尺寸(列表)---------------------4.3 轴设计---------------------------------------------4.3.1 低速轴设计--------------------------------------4.3.1.1 估算轴的最小直径-----------------------------4.3.1.2 选择弹性柱销联轴器---------------------------4.3.1.3 初选滚动轴承---------------------------------4.3.1.4 轴的结构设计---------------------------------4.3.1.5 轴的弯矩图和扭矩图---------------------------4.3.1.6 轴的径向支承反力计算-------------------------4.3.1.7 轴的弯扭合成强度校核-------------------------4.3.2 中间轴设计--------------------------------------4.3.2.1 估算轴的最小直径-----------------------------4.3.2.2 初选滚动轴承---------------------------------4.3.2.3 轴的结构设计---------------------------------4.3.2.4 轴的弯扭合成强度计算(略)-------------------4.3.3 高速轴设计--------------------------------------4.3.3.1 估算轴的最小直径-----------------------------4.3.3.2 初选滚动轴承---------------------------------4.3.3.3 轴的结构设计---------------------------------4.3.3.4 轴的弯扭合成强度计算(略)------------------- 4.4 滚动轴承寿命计算-----------------------------------4.4.1 高速轴滚动轴承寿命计算(略)--------------------4.4.2 中间轴滚动轴承寿命计算(略)--------------------4.4.3 低速轴滚动轴承寿命计算--------------------------4.4.3.1 确定滚动轴承径向力---------------------------4.4.3.2 确定滚动轴承派生轴向力及轴向力--------------- 4.4.3.3 确定滚动轴承当量动载荷----------------------- 4.4.3.4 校核滚动轴承寿命----------------------------- 4.5 键联接计算----------------------------------------- 4.5.1 高速轴键联接计算-------------------------------- 4.5.1.1 尺寸选择------------------------------------- 4.5.1.2 强度校核(略)------------------------------- 4.5.2 中间轴键联接计算-------------------------------- 4.5.2.1 尺寸选择------------------------------------- 4.5.2.2 强度校核(略)------------------------------- 4.5.3 低速轴轴键联接计算------------------------------ 4.5.3.1 尺寸选择-------------------------------------4.5.3.2 强度校核-------------------------------------5.减速器箱体设计---------------------------------------- 5.1 箱体材料选择---------------------------------------5.2 油池油量及箱座高度计算-----------------------------6.设计小结----------------------------------------------7.参考文献----------------------------------------------1.设计任务书注:采用word多级列表,可以自动生成目录设计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
机械创新设计课程设计作业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机械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知识,结合创新思维,设计出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机械装置。
3. 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涉及的材料选择、结构优化、力学分析等关键技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三维建模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文献资料、网络资源等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使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注重细节,追求卓越。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机械设计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因素。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机械设计项目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工程师。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结合课本第二章内容进行讲解。
- 机械零件设计:讲解齿轮、轴、轴承、联轴器等常见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 机械结构设计:介绍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典型机械结构的优缺点。
2. 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结合课本第四章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机械设计。
- 创新思维训练: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 设计方法:介绍TRIZ、DFMA等创新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
3. CAD软件应用: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及机械零件三维建模方法。
- 软件操作:学习CAD软件的基本功能,如二维绘图、三维建模、装配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题目:玻璃瓶印花机构及传动装置设计者: BBB学号: CCC专业班级: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指导教师:李克旺完成日期: 2014年月日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目录一课程设计的任务……………………………………………………?二电动机的选择………………………………………………………?三传动装置的总传动比和分配各级传动比…………………………?四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五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六轴的设计、校核……………………………………………………七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八键连接的选择和计算………………………………………………九联轴器的选择………………………………………………………十润滑和密封的选择…………………………………………………十一设计总结…………………………………………………………十二参考资料…………………………………………………………一、课程设计的任务1.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1)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有关先修课程的知识,起到巩固、深化、融会贯通及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知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
(2)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
(3)提高学生的有关设计能力,如计算能力、绘图能力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能力等,使学生熟悉设计资料(手册、图册等)的使用,掌握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的基本技能。
2.设计题目:玻璃瓶印花机构及传动装置。
原始数据:(此表仅将自己的方案号留下)说明:(1)工作条件:2班制,工作环境良好,有轻微振动;(2)使用期限十年,大修期三年;(3)生产批量:小批量生产(<20台);(4)带传动比i=2.5~3.5;(5)采用Y型电动机驱动。
机械课程设计摘要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和力的关系,学会使用基本的物理公式进行计算。
知识目标具体包括: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掌握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技能目标具体包括:1.学会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基本实验仪器进行物理实验。
2.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速度、加速度。
3.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包括: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动手的科学精神。
3.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2.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及计算。
3.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1.第一课时: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进行相关实验。
2.第二课时:讲解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进行相关实验。
3.第三课时:讲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进行相关实验。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
2.实验法: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物理》课本相关章节。
2.参考书:物理学科及相关领域的著作。
3.多媒体资料:相关实验视频、图片等。
4.实验设备:刻度尺、秒表、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范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机械设计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熟悉常用机械设计方法和技术。
3.了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方法和实践应用。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5.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能够进行机械设计方案的比较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创新实践等。
具体安排如下:1.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概念、目的和意义,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趋势。
2.机械设计原理: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等。
3.机械设计方法:掌握常用的机械设计方法,如结构设计、零件设计、系统设计等。
4.机械设计创新:学习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和实践应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原理、创新实践等。
5.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案例,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机械设计实验,增强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机械设计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XXXX 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组合式圆孔拉刀设计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 12级机自本一班姓名:何志立学号: 141212012109_____指导教师:刘利斌设计日期: 2014年11月2日目录1 组合式圆孔拉刀设计任务书 (1)1.1任务书 (3)1.2设计要求 (3)1.3已知条件 (3)2 设计计算过程 (4)2.1 直径方向拉削余量 A (4)2.2 齿升量 fz (4)2.3 计算齿数 Z (4)2.4 直径 Dx (4)2.5 几何参数 (4)2.6 齿距 P/mm (5)2.7 检验同时工作齿数Ze (5)2.8 计算容屑槽深度 h (5)2.9 容屑槽形式和尺寸 (5)2.10 分屑槽尺寸 (5)2.11 检验 (5)2.12 前柄参数 (6)2.13 过渡锥与颈部参数 (6)2.14 前导部与后导部参数 (6)2.15 拉刀总长度 L (6)2.16 中心孔参数 (6)2.17 材料与热处理硬度 (6)2.18 技术条件 (6)3 拉刀设计总图 (7)4 总结与致谢 (8)参考文献 (9)1 组合式圆孔拉刀设计任务书1.1任务书组合式圆孔拉刀设计1.2设计要求设计计算组合式圆孔拉刀,绘制拉刀工作图1.3已知条件要加工的零件图如下所示材料:35Cr 钢,σb =0.60Gpa 硬度 210HBS拉前孔径 10.0017+Φ拉后孔径 02.002.018+-Φ拉后表面粗糙度 Ra 0.8 μm拉床型号 L6110 拉刀材料 W6Mo5Cr4V2许用应力 [σ]=350Mpa2 设计计算过程2.1 直径方向拉削余量 AA=Dmax –dmin =18.02-17=1.02mm2.2 齿升量 fz选fzⅠ=0.03mm fzⅡ=0.025mm、0.02mm、0.015mm fzⅢ=0.01mm fzⅣ=0.01mm2.3 计算齿数 Z初选ZⅡ=3 ZⅢ=4 ZⅣ=7 计算ZⅠZⅠ=[A-(A ZⅡ+A ZⅢ)]/2×fzⅠ=[1.02-(2×(0.025+0.02+0.015) +2×(4×0.01)]/2×0.03≈13.67mm取ZⅠ= 13 余下未切除的余量为:A={1.02-[13×2×0.03+2×(0.025+0.02+0.015)+(4×2×0.01)]}=0.04 mm将0.04未切除的余量分配给过渡齿切,则过渡齿数ZⅡ=5过渡齿齿升量调正为:fzⅡ=0.025mm、0.02mm、0.015mm、0.01mm、0.01mm最终选定齿数ZⅠ= 13+1 ZⅡ=3+1+1 ZⅢ= 4 ZⅣ= 7Z =ZⅠ+ZⅡ+ZⅢ+ZⅣ=302.4 直径 Dx⑴粗切齿D1=dmin =17.00mm D2=D1+2fzⅠD2~D14=17.06mm、17.12mm、17.18mm、17.24mm、17.30mm、17.36mm、17.42mm、17.48mm、17.54mm、17.60mm、17.66mm、17.72mm、17.78mm⑵过渡齿D15~D19 =17.83mm、17.87mm、17.90mm、17.92mm、17.94mm⑶精切齿D20~D23 =17.96mm、17.98mm、18.00mm、18.02mm⑷校准齿D24~D30=18.02mm2.5 几何参数γo=10°~15° αo=1.5°~2.5°bα1=0.1~0.3mm2.6 齿距 P/mmP=1.5× L0.5 =1.5 ×450.5≈10.6mm选取P=11 mm2.7 检验同时工作齿数ZeZe =L / P+1 =45 / 11+1 ≈5.09 >32.8 计算容屑槽深度 hh = 1.13 × (KLhD )0.5 = 1.13 × (3×45×0.06 )0.5 ≈ 3.22 mm2.9 容屑槽形式和尺寸形式:圆弧齿背形查表得尺寸:粗切齿:p=11mm、g=4mm、h=4mm、r=2mm、R=7mm精切齿、校准齿:p=8mm、g=3mm、h=2.5mm、r=1.3mm、R=5mm 2.10 分屑槽尺寸弧形槽:n=6、R=22.5mm角度槽:n=10、bn =1mm、ω=90°槽底后角:αn =αo+2°=5°2.11 检验检验拉削力:F c< F QFc = Fc’ × b D × Ze × k=195×πD/2 ×Ze ×k = 195 ×3.1416 ×18/2 ×5 ×10-3 kN≈ 27.58 kNFQ =100×0.75 kN =75 kNFc< F Q检验拉刀强度:σ< [σ][σ] =350 MPaσ= Fc / AminAmin =π(Dz1-2h)2/4 = 3.1416(17-8)2/4≈87.58 mmσ = 27567 N/87.58 Mpa ≈314.76 Mpa < 350 MPa2.12 前柄参数D1=02.007.016--mm l1=70mm2.13 过渡锥与颈部参数过渡锥长:l3 =20mm颈部:D2=15mm l2 =90mm 2.14 前导部与后导部参数前导部:D4 = Dmin =10.017+mm l4 =60 mm后导部:D6 = Dmin =02.002.018+-mm l6 =60 mm2.15 拉刀总长度 LL =前柄+过渡锥+颈部+前导部+工作部+后导部=70+20+90+60+(19×11+11×8)+60 =597mm 2.16 中心孔参数两端选用带护准中心孔d=2mm d1= 6.3mm t1 = 2.54mm t =2mm2.17 材料与热处理硬度材料:W6Mo5Cr4V2刀齿与后导部63~66HRC前导部60~66HRC柄部40~52HRC2.18 技术条件参考国标(GB3831-83 、JB/T6457-92 、GB145-85等)3 拉刀设计总图4 总结与致谢这次成形圆孔拉刀的设计是我们真正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设计概念和设计过程的实践考验,对于提高我们对成形刀具设计的综合素质大有用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2. 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方法和工具,如CAD软件、仿真分析等;3. 掌握机械设计中的工程图纸绘制标准和技巧。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系统设计,并能够合理选择和运用机械元件;2.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纸的绘制;3. 能够运用仿真分析软件对机械系统进行性能预测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创新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协作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观念,注重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机械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机械设计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机械设计的概念、意义和基本流程。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 力学分析:强度、刚度、稳定性分析;- 材料选择:了解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性能及选择原则;- 结构设计:基本结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至第四章3. 机械设计方法与工具:- CAD软件:学习三维建模、工程图纸绘制;- 仿真分析:掌握动力学仿真、有限元分析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第六章4. 机械设计实践:- 实例分析: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理解设计过程;- 设计练习:分组进行简单机械系统设计,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 教材章节:第七章、第八章5. 工程图纸绘制:- 绘图标准:掌握工程图纸绘制规范;- 绘图技巧:学习绘图软件操作,提高绘图效率。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本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设计内容为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一张装配图(有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图纸规格为A1)和一份设计计算说明书(约15~20页,A4)。
设计题目为设计用于胶带输送机的机械传动装置(如下图所示)。
电动机带动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经链传动驱动滚筒回转。
滚筒直径D=0.45m, 传动滚筒的圆周力F=2.5KN,胶带运行速度v=1.5m/s,采用卸荷结构使链轮轴仅传递扭矩(即:力Q = 0)。
工作年限为10年,两班制工作,有轻微振动,工作环境灰尘较多。
Q。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模板以下是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模板:一、课程信息1.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2. 课程学时:XX学时3. 课程学分:X学分4. 课程主讲人:XXX5. 授课对象:本科生(机械工程专业)6.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目标:a.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b. 掌握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流程;c. 熟悉机械设计软件的使用;d.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 实践目标:a. 进行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和解决问题;b. 进行机械设计方案的制定和评估;c. 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组装;d. 进行机械设计的实验验证和优化。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X学时):a.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b. 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c. 机械设计的材料选择和工艺要求;d. 机械设计的标准和规范。
2. 机械设计软件应用(X学时):a. 机械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界面介绍;b. 机械设计软件的模型建立和参数化设计;c. 机械设计软件的装配和动态仿真;d. 机械设计软件的绘图和文档输出。
3.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X学时):a. 选取实际机械产品进行分析和评估;b. 分析机械产品的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c. 分析机械产品的结构和工作原理;d. 分析机械产品的设计流程和优化方法。
4. 机械设计实践(X学时):a. 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绘图;b. 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装配和动态仿真;c. 进行机械设计的实验验证和优化;d. 进行机械设计方案的制定和评估。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幻灯片展示等方式,传授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原理。
2. 实例分析:选取实际机械产品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实践操作:通过机械设计软件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熟悉软件的使用和机械设计的实际操作。
4. 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机械设计实验,验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