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黄炎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在1917年5月6日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并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大贡献,一生致力于职业教育,有《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中国教育史要》等著作。
一、名词解释1、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根据这种观点,人类的学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
3、Blending Learning: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目前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4、教学媒体: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被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而媒体泛指能够承载并传递信息的任何载体或工具。
也可以被看作是实现信息从信源传递到受信者的一切手段。
5、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是对学生用轻型学习终端的形象化描述,采用了传统书包的隐喻;功能上则远远超越了书包,如配以电子课本作为学习载体,辅以信息处理能力和无线通讯功能,可成为支持各种有效学习方式的个人交互式学习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7、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8、绩效技术:绩效技术首先是企业培训所关注的问题,学习型社会里,每一个组织都在进行持续不断的学习,员工在组织学习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为前者有非常强的绩效驱动性。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关键词: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津贴当代教育智慧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教育界名人腾大春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35年春,适逢学校改组,应安徽省教育厅之邀,担任安徽省义务教育委员会秘书,积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成效卓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四川任国立编译馆编审,钻研欧美教育史及欧美教育思想家的名著,著成《卢梭教育思想》。
1947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先后获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1950年毅然回国,先后任河北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教授,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
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
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
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
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
滕先生发表专题论文80余篇,1998年出版个人教育文集《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
滕大春先生的著作及其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卢梭教育思想述评》曾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光明日报》“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荣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美国教育史》一书为国家教委“七·五”重点项目,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外国教育通史》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图书奖,被学界公认为本学科奠基性的经典学术著作;《外国近代教育史》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中国十大教育技术学专家:一、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二、萧树滋(河北大学)河北大学教育系教授,著名教育技术专家、新中国电教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电教专家。
他以德高望重、功绩卓著驰名于电教界。
“十个…第一‟誉满神州:1、第一个被公派出国学习教育技术,攻读硕士学位;2、第一个获电教硕士学位,回国建设新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电教人员;3、第一个出任新中国中央电教领导机构的官员(萧先生为负责人之一),并制作了第一批科普幻灯机;4、第一个建议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和在高校开设“电化教育课”;5、第一个提出“电化教育”的定义和概念(新中国成立后);6、第一个编写出版电化教育课教材;7、第一个敢于在全国性权威报纸《人民日报》上争鸣有关电化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问题,使我国电教事业得以继续发展;8、第一个出版电化教育专著;9、第一个获得电教(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办学者;10、第一个终身从事电教事业并为电教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三、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四、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五、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中国教育技术学家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标题:揭秘中国教育技术学家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引言:教育技术学是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对教育创新产生了巨大影响。
各国教育界纷纷推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应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教育系统之一,在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教育技术学家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和理解,并分享个人观点和见解。
一、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意义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技术促进教育创新与改进的学科。
它不仅仅关注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将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提升学习和教学的效果。
教育技术学家鲍勃•雷什在其著作《教育技术学:新传媒与教育变革》中指出:“教育技术学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发展以及应对各种教育问题的方法和技术。
”教育技术学的意义在于为教育提供创新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技术的力量改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
它还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提供个性化、反馈丰富的学习体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的学习方式。
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更多的学生从先进的教育技术中受益。
二、中国教育技术学家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理解在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教育技术学家们对其定义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
以下是几位影响深远的中国教育技术学家对教育技术学的定义和理解:1. 周勇教授:周勇教授是中国教育技术学界的知名学者,他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科学与技术融合的学科,旨在推动教育变革并提高教育效益。
他强调,教育技术学既包括技术应用,也包括对技术背后程序、原理和理论的研究,它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的有机结合。
2. 王建平教授:王建平教授是中国教育技术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他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关注教育与技术融合应用的学科,涉及教育和技术两个层面。
他主张通过对教育、社会和学科的研究,为教育技术学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同时也积极参与实践,推进教育创新和发展。
【李秉德】(1912.7—2005.5),男,归侨,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28年入河南大学预科,1930年升入本科,主学英文,辅学教育。
次年改主修为教育。
1934年大学毕业后受聘河南开封教育实验区,从事“廉方教学法”实验。
1936年入燕京大学,攻读乡村教育研究生。
1937年抗日战争暴发,中断学业。
曾担任湖北教育厅督学,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等。
1947年赴瑞士、法国留学,曾在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师从皮亚杰。
1949年回国。
1950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西北师范大学任教。
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
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著作:《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
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王策三】1928年10月15日,生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
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书。
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
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
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毕业。
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
教师教育专业导师情况介绍(不分先后)肖正德简介肖正德男,1968年2月出生,浙江永嘉人。
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主要从事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已出版学术专著1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持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其他课题3项。
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项4项。
付淑琼简介付淑琼,杭州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
200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比较教育学泰斗王承绪先生的关门弟子。
研究兴趣在于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等领域。
2005年以来,已出版专著1部,参与专著和译著6部;在《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等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其他课题2项。
容中逵简介容中逵男,教育学博士。
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文化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多年来先后担任《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从两极到中庸、化理想为现实——关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理性审视》、《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之传统文化传承研究》、《颐村教育: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实践表达》3项专题研究。
先后在《教育学报》、《比较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学术论文49篇,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观点转载,14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中小学学校管理》全文转载。
先后主持完成《大教育视野下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传统与现代——基于我国东南西北中部五村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分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教师身份认同研究:基于教师集群与个体生活构造的文化社会学考察》3项,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子课题1项;先后出版专著《传统与现代的交锋:百年中国乡村教育变迁的实践表达》、《传统文化传承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的文化责任》2部。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
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
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
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
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
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
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
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
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
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
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
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详细资料: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
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著作甚丰,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
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
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
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谢学科简历
摘要:
一、简介
二、教育背景
三、工作经历
四、研究方向
五、学术成果
六、社会兼职与荣誉
正文:
谢学科,男,汉族,中国国籍,知名学者。
以下是对他简历的详细概述:
一、简介
谢学科,出生于中国某地,自幼对学术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已经成为我国在相关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者。
二、教育背景
谢学科先后就读于我国某知名大学,并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为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工作经历
毕业后,谢学科进入某高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期间,他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
四、研究方向
谢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某学科领域,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他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学术成果
谢学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 等权威检索收录。
他还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六、社会兼职与荣誉
谢学科在学术界拥有较高的声誉,曾担任某知名学术刊物的编委。
此外,他还曾获得多项学术荣誉,如某学术奖项等。
人物理论1、《教育的语言》规定性、描述性、纲领性三种定义法:(美)谢弗勒2、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拉伊3、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4、实用主义教育学:(美)杜威、克伯屈5、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不厄迪尔6、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7、心理起源说:(美)孟禄8、教育独立论:蔡元培9、教育万能论:柏拉图、爱尔维修10、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11、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里茨12、劳动力市场理论:皮奥雷、多林格、戈登13、内发论:(法)卢梭、(美)格赛尔、皮亚杰14、外说论:荀子、洛克、华生15、遗传决定论(先天决定论、血统论):(英)高尔顿(美)霍尔16、环境决定论:(美)华生17、社会本位论:(德)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涂尔干18、个人本位论:(法)卢梭、(瑞)裴斯泰洛齐、(德)康德、(法)萨特19、内在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20、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21、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22、高等教育“大众化”:(美)马丁·特洛23、终身教育:(法)保罗·朗格郎24、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2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26、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巴西)弗雷尔27、课程五类(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实行的/经验的)分法:(美)古德来德28、知识中心课程论: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要素主义:巴格莱;永恒主义:赫钦斯29、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30、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杜威;存在主义:奈勒31、课程编制理论:泰勒3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斯金纳33、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奥苏伯尔34、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35、先行组织教学模式:奥苏伯尔36、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37、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美国明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兄弟38、行为修正模式:斯金纳39、“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40、道尔顿制:(美)柏克赫斯特41、特朗普制:(美)特朗普42、三类(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教学评价:布鲁姆43、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44、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45、体谅模式:(英)麦克费尔46、价值澄清模式:(美)拉斯、哈明、西蒙47、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48、集体教育模式:马卡连柯49、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大教学论》:夸美纽斯50、教育学独立标志性著作《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一.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布鲁纳(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人物汇总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观念与思想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本期老师帮助大家梳理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重要思想与观点。
一、蔡元培(一)人物介绍及评价: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观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完全人格”。
1912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
2.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是他治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3)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具体内容包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二、沟通文理,费科设系;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一、教育经费独立;二、教育行政独立;三、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四、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4.练一练【多选题】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包括( )。
A.教学做合一B.五育并举C.大职业教育主义D.教育独立【答案】BD。
解析:A项属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C项属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一)人物介绍及评价: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观点家及思想家。
(二)观点1.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他竭力提倡师范教育,把师范教育当作“群学之基”,强调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
2.练一练【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主持和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 规划课题《香港教育电视研究》,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 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研究》等多项课题。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8.高福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长期从事远程教育及远程图象监控方面的研究。
他当前的课题有" 中英合作远距离环境教育" (英国文化委员会、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项目)," 信息高速公路与教育发展" (九五教育科研重点项目)," 中油塔立木输油气总公司视频会议与远程图象监控系统" 。
主要研究方向:图像通讯、远距离教育9.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等职,兼任***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教育、协作学习、保密通信。
10.张际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长期以来,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和多媒体教育应用、网络远程教育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领域有较深的了解和关注。
主要研究兴趣和方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SPSS )、课件开发技术、虚拟现实(虚拟学习环境)。
11.李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技术教学实验中心主任1996 年 4 月,注意力转移到教育技术学领域。
在此以后的工作主要以教育技术为主干,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数字化校园,虚拟实验室原理与应用,计算机辅助测评等等。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应用12.杨改学(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家级期刊、SSCI 检索期刊《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社长。
近20 年来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近年来,共承担、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现代远程教育。
13.黎加厚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Inter未来教育14.傅德荣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多媒体与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教育信息处理15.冯秀琪教授(河北大学)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的研究工作,尤其关注教学系统设计方法论及多媒体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
16.乌美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开发、评价与管理,远程教育及教育电视。
17.李龙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育技术标准、学科专业建设。
18.高利明教授(北京大学)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远程教育。
19.吴庚生教授(清华大学)现任清华大学电教中心主任,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硕士站学科带头人。
研究方向:远程教育卫星技术20.汪琼教授(北京大学)当前主要研究意向:网上教学、平台和工具,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交互与教学设计。
21.盛群力教授(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旨趣与专长:教学设计、教学理论、教学实验。
22.谢百治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研究方向:医学电视教材系列化研究及多媒体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学设计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
23.熊澄宇(清华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24.王学优(清华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学科专业建设、教师培训25.万明高(北京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理论、教育媒体设计26.游泽清(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27.邓祖道(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多媒体网络教学28.张祖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企业绩效技术、教学媒体与讯息设二、我国二十位教育技术学者风采一、南国农教授简介南国农,男,1920年生,江西清江人,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同年任重庆教育部部长秘书,1950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获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硕士学位回国。
南国农教授作为我国电教开拓者与奠基人,从理论和实践上树立起了“电化教育”这面旗帜,激励着一代代的电教人为之不断奋斗。
解放后,他与萧树滋教授一起到兰州参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业行列,在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方法的实践,之后又开设电教课程,编写电教课程大纲,将取得的经验向校外推广,并与萧树滋教授一同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杂志。
南国农教授除扎根于西北师范大学、培养研究生之外,还在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樟木头国家教委电教办培训中心等院校亲自讲课,一心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指导教学,培养研究生。
南国农教授老骥伏枥,桃李满天下,像他这样被所高等学校聘为研究生的兼职教授,在我国高教战线上还是仅有的一位。
南国农教授为新中国电教的开拓、创新、进取、发展走遍了全国各地,作过无数次学术报告培养了不少研究生。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0余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大的影响。
二、何克抗教授简介何克抗,男,1937年生,广东大埔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无线电专业研究生,同年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自1978年以来,先后七次获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其中特别奖一次,二等奖四次,三等奖两次,一次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金奖。
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4年入选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第23卷,1997年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目前是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第一副主席;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执行委员;国际计算机教育促进会亚太分会执行委员;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副组长。
至2002年止,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美国2061计划项目4项,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高福文教授简介高福文,男,1937年生,山东青岛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留学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曾任北京师范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兼电子学系系主任。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福文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图像通讯、远距离教育。
他当前的课题有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合作项目“中英合作远距离环境教育”,九五教育科研重点项目“信息高速公路与教育发展”,“中油塔立木输油气总公司视频会议与远程图象监控系统”。
高福文教授已有的科研成果有“远距离图象监控与传输系统”,1997年通过国家教委鉴定。
1992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特殊津贴。
高老师已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
90年代初,他开始招收远程教育方向的硕士生,1997年他成为国内第一个远程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这标志着我国在远程教育人才的专业化和研究的科学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未来我国远程教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1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李克东教授简介李克东,男,1938年9月生,广东省新会人,1962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现任广东省高等教育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教育技术学(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受国家教委聘任为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计算机学科审查委员,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等多项学术兼职。
李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89年荣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年再度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
曾多次出国访问。
至2002年止,出版专著共7部,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五、乌美娜教授简介乌美娜,女,1939年生,浙江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198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去美国若干著名大学进修教育技术学,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现主要讲授研究生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和本科生的“教育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