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不同的文体作品时如何达到动态对等
- 格式:pdf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1
2021年第17期文学研究22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彭咪咪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100摘 要:“动态对等”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重要理论。
本文通过对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简析和在谚语与商标翻译中的运用,旨在提高对“动态对等”理论的理解和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能力。
关键词:尤金·奈达;动态对等引言尤金·奈达是一位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
他的翻译理论不仅在西方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也在中国的翻译理论领域占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翻译著作开创了现代研究的一个学术理论,被誉为“翻译研究的元老和这一学科的奠基者”。
“动态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
“动态对等”又称“功能对等,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其目的是想在译文与原文转换之间有一个标准。
它并不是要求原文与译文字字对等,刻意追求文字的死板对应,而是争取译文能够尽可能在意义和风格上贴近原文。
一、动态对等理论简介“动态对等”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59年发表的《译经翻译原则》一书中提到。
他试图给定义。
在《翻译学》中,奈达对“动态对等”做出了一个假设:在动态对等翻译中,人们关注的不是受体语言信息与源语信息的匹配,而是受体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即动态关系。
但给出明确的定义则是在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到。
(一)奈达动态对等理论的定义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对动态对等的定义是“受语信息的接受者与源语信息的接受者的反应方式基本相同”(Nida 1969:24)。
关于动态对等理论,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在线源语的信息,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指出了翻译不仅传达了表层词汇信息也传达了深层的文化信息。
这要求译者熟悉源语言与译入语言的文化背景。
“动态对等”包括四个方面的对等: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其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275期2014年4月(中)Total.275April 2014(B)作者简介:樊瑶(1989—),女,山东莱芜人,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散文《荷塘月色》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优美隽永,文体风格独特。
李明所译的《荷塘月色》是目前公开发表的最新的一个英译本,且相关研究比较少见。
文章试图从文体学的视角,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对李明的《荷塘月色》译本进行赏析,探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中文体风格再现的指导。
关键词《荷塘月色》英译本文体动态对等On the Equivalence of Style in Prose Translation:A Case Study on Li Ming '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e Tang Yue Se"//Fan YaoAbstract "He Tang Yue Se",which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language,is a piece of classic prose in recent times,and the style of which is rather distinct.Its English version by Li Ming is the latest one that has been published,and related study i this ver-sion is comparatively seldom.The thesis tries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Li Ming'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from the phonological,lexical and syntactical aspc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and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tyle of prose.Key words English version of "He Tang Yue Se";style;Dynamic Equivalence1引言《荷塘月色》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近代白话散文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汉语文学英译中的对等规则一、引言翻译属于一种跨文化交际,最终目标是把一种文化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实现对等转换。
翻译中的对等主要是指原文和译文这两种语言在文字和意义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的相同,即译文能完全达到原文所具备的效果。
翻译中对等仅仅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对等才是绝对的,完全的对等是不存有的。
很多翻译学家对于翻译中的对等原则都是相当重视的。
本文从语言学、文化和风格三个方面谈谈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对等问题。
二、语言学层次上的对等1.词层对等在汉语作品英译的翻译工作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词的问题。
词层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就是词汇,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范围就扩大到词的搭配、组合以及短语。
在汉语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注意词汇的确切翻译,词组的搭配,和词义的言外之意,做到从词层方面达到对等翻译。
如张培基英译的朱自清的《匆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Countingupsilently,Ifindthatmorethan8,000dayshavealreadyslippedawaythroughmyfingers.Likeadropofwate rfallingoffaneedlepointintotheocean,mydaysarequietlydrippingintothestreamoftimewithoutleavingatra ce.“默默”和“一滴水”的翻译属于词层的完全对等,但是“从手中溜走”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就是功能上的一种对等,字面直译意义是不尽相同的,但通过使用中性词、词义色彩接近的词、用文化概念不同的词来代替,或使用意义相等形式相近的词组、习语等的翻译技巧都使其达到了词层上的对等。
在遣词造句中流露出原来散文的美。
2.语法对等词汇并不是影响翻译工作的唯一因素,汉语文学作品的英译也必须通过语法规则使语言得以清楚的表达。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1. 引言1.1 动态对等理论的概念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翻译理论,最初由美国翻译家尼达姆(Nida)和特柯(Taber)提出。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持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和风格,同时又要使译文听起来自然流畅,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动态对等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二元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思路。
在动态对等理论中,对等不再是字面上的对等,而是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对等并非一一对应,而是根据具体情境和文化差异灵活调整,力求让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和情感。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者需要兼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接受程度。
通过灵活运用对等原则,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美感和情感,使译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让译文更好地融入目标语言的语境。
1.2 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翻译可以将这种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域或语言环境中。
而动态对等理论则能够确保在翻译过程中原作的精神和情感得以完整传达,确保译文依然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氛围,令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文学作品。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使得翻译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原作的意境和语境,避免了简单的逐词逐句翻译带来的不通顺或丢失意义的问题。
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的运用,翻译可以更好地体现原作的情感和风格,使得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有更接近原作的感受。
由于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动态对等理论的运用也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作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的重要性无法被忽视。
它不仅能够保证译文的质量和原作的风格完整性,还能够提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
第27卷第2期2009年4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NAL OF HENAN UN I V ER SITY OF S C IENCE AND TEC HNOLOGY (S OCIAL S C IENCE)Vo.l 27 N o .2A pr .2009艺文丛谈翻译中内容、形式对等问题初探!!!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常晖,石春燕(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 要: 翻译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对等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原语与译入语有着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译者应尽可能选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因此仅注意形式对应是不够的。
运用奈达的部分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征入手,则有可能在文学翻译中化解这一矛盾。
关键词: 翻译;内容;形式;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910(2009)02-0054-03收稿日期: 2008-10-28作者简介: 常晖(1969-),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副教授,从事中西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
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或基本对等是翻译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即后来的#功能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虽然已臻于完美,但当其运用于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处理时常常会陷入两难局面:在读者的反应与文化的传递中无法抉择。
[1]翻译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尴尬情况:译者非常明白原文的意思,但就是不能很好地译出来,结果译文欧化、别扭、读之形同嚼蜡。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摆脱原文束缚在译入语中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本文将运用奈达的理论,从英汉两种语言思维差异的特性入手,分析探讨翻译实践中化解内容与形式统一或基本对等这一棘手矛盾的可能性。
关于翻译中形式与内容的问题,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
∃[2]#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构词、语序、结构、诗歌、谚语等方面各不相同%%译者不必悲叹译入语缺少某种表达形式。
论动态与形式对等翻译策略的选择依据与原则【摘要】译者在翻译时往往面临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的困难抉择,本文提出了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依据与原则,利用案例阐释了译者该如何考虑语言与文化差异等因素最终做出明智抉择。
【关键词】形式对等翻译动态对等选择一、引言意译与直译的对立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中心,学者们虽措词不同,实质上并无太大差别。
翻译的合理程度取决于原文与译文在形式及内容上的对等,然而由于语言与文化等差异,即使在语言层面最接近原文的译文也可能造成无效沟通。
因而Nida提出评估翻译的新标准和动态对等理论。
动态对等指译文对译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一致。
换言之,译者帮助读者跨越文化等障碍,使其能够如原文读者般理解、鉴赏及回应原文。
与动态对等相对的形式对等注重字面和语义上的忠实。
他们处于翻译策略天平的两端。
二、动态与形式对等的选择原则翻译是个选择的过程,译者在动态与形式对等的天平两端与其之间的范围做抉择时,应遵守以下三原则。
1、若直译能有效传达信息,则无需采用动态对等。
由于后者需对原文做相应改变,过多使用可能造成译文面目全非,致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均难以接受。
2、若直译可能引起原意扭曲,导致理解困难,译者有义务使用动态对等以传达原文所蕴含信息。
其使用主要基于以下两种原因:(1)文化差异给译者和读者带来巨大挑战,历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差异引起词汇空缺。
(2)中英文语言差异大,属于不同语系,在语音、句法、语义等因素上有巨大差别,此时译者可使用动态对等搭起词汇与文化空缺的桥梁。
3、若文化扮演重要角色,应尽量采取直译。
一定程度上,动态对等牺牲文化的传输以换取译文的可读性与可理解性。
其应用时常意味着用目标语中的某个词或概念取而代之。
语言作为文化之载体,原文的调整必定导致文化流失。
三、实例论证上诉原则通过以下三个例子进行论证。
以下该段文字出自赵元任先生的《施氏食狮史》。
例1原文: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摘要】本文探讨了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在引言部分中,介绍了动态对等理论和文学翻译的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中,分析了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对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保真度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翻译灵活性和创造性。
同时讨论了动态对等理论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列举了实际案例。
最后在结论中,强调了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总结了其积极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领域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文学翻译、保真度、灵活性、创造性、优势、局限性、案例、重要性、积极作用、未来应用1. 引言1.1 介绍论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是文学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保持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并且要注意译文的自然流畅性。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对文学作品意义和情感的传达。
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的应用,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传达原文的美感和思想。
动态对等理论不仅仅是一种翻译方法,更是翻译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在实际操作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语言风格,灵活运用动态对等理论,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了解和掌握动态对等理论对于文学翻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同时也可以提高译文的质量和表现力。
1.2 介绍文学翻译的重要性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扮演着连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桥梁作用。
通过文学翻译,我们能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拓宽视野,增进跨文化交流。
文学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一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文化传递方式。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语言转换,更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原作品中独特的情感、风格和意义。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翻译时需要保留原作品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