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复习题、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42.01 KB
- 文档页数:8
人体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包括
一、力学性能变化
1. 力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力量也会随着肌肉运动次数也由增
多而减少,这就是力量变化的表现。
2. 坐标系统的变化:在做出一个运动动作时,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及身
体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动力来完成,这些力量如果不能够一致的发挥,将会造成身体的偏移和崴出情况,这就是坐标系统的变化。
3. 肌肉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的伸缩比、柔韧度和抗力
等特性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体能及协调性发挥,这就是肌肉变化。
二、运动协调能力变化
1. 传感器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当细胞传感器检测到的反馈信息发
生变化时,将会导致运动协调能力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协调性变
化等。
2. 肌肉组织调整导致的运动协调性变化:在运动过程中,肌肉组织也
是会不断调整及变化的,这种调整对运动协调性也能够直接影响,从
而导致运动协调能力发生变化。
三、心肺功能变化
1. 心脏容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心脏容量也会随着运动强度及
时间长度而改变,这也是心脏容量变化的表现。
2. 肺活量变化: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肺活量同样会发生改变,而这种
改变也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长度有关,从而影响心肺功能的表现。
四、运动热能变化
1. 呼吸介质的变化:在人体运动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种热量要求呼吸介质能够及时带走,以免影响运动人体的发挥,这就是呼吸介质的变化及运动热能变化。
2. 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在运动热能变化中,环境因素也是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运动过程中如果温度发生变化,运动人体内部温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运动效率及运动热能发挥等情况。
运动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参加运动健身的人群越来越多,每周进行2-3次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其实严格的来讲,并不仅仅是在运动过程中。
而是从正式比赛或训练前,运动中,运动后整个过程,身体机能都会产生一些有规律的变化。
从专业视角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状态、恢复状态。
我们今天就按五个阶段,系统了解学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
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在平时的运动健身中,也心里有底,不会对一些机能变化感到很奇怪或者无所知。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2、进入工作状态3、稳定状态4、疲劳状态5、恢复状态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一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良好的赛前状态可以预先调动人体相应器官、系统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举个栗子,这几年马拉松,越野跑比较盛行,大家报了马拉松后,有的是人生第一个马拉松,有的想跑出更好的状态和成绩,一想起马上要跑马了,身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兴奋,身体机能会提前几天甚至提前几小时发生变化。
身体生理产生的变化主要有神经系统、有氧系统、物质和能量代谢系统。
变化的主要体现: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温上升代谢活动增强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输血量增加,呼吸加快,血糖和体温升高等等。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都还没开始比赛或者训练,人体机能就发生了一些变化?答案是:条件反射。
良好的赛前状态对运动表现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常见的赛前状态:1)过度紧张中枢神经系统过于兴奋,会出现精神过度紧张、食欲不振、睡眠差,呼吸急促,寝食不安。
2)赛前冷淡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低,会出现情绪低落、全身无力、对比赛或训练没动力没激情、不愿参赛或者训练。
3)适宜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度刚刚好,不少也不多。
植物神经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一些优秀的的运动员会出现这种状态。
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按其发生的顺序可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研究和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及其特点,并将其运用于运动实践,不仅对于探讨运动对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提高运动成绩以及防止运动损伤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节赛前状态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special physical state before competition)。
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甚至在想象比赛时,也会出现赛前状态。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以及物质代谢加强等等。
例如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通气量增大,摄氧量提高;心率加快,动脉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尿频以及血糖浓度升高等。
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
例如,赛前状态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如图14—1、2所示。
图14—1赛前脉搏图14—2 赛前动脉血压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
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
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
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自然条件反射。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是一种主动的体力活动,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的变化。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变化的规律。
首先是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心脏受到刺激会增加心率,心排出量也会增加。
这是为了满足运动过程中肌肉的供血需求。
此外,运动能够增强心脏肌肉,使其更加坚韧,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
运动还可以减少心脏负荷,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其次是呼吸系统的变化。
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
肺活量也会增加,肺泡表面积扩大,气体交换更加高效。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机械效率。
肌肉骨骼系统的变化也是显著的。
运动时,肌肉会逐渐增强和发达,肌肉纤维数量和粗细均会增加。
运动还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关节的灵活性,减少关节疼痛和损伤的风险。
代谢系统在运动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
运动时,人体的能量需求会增加,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会被分解为能量供给肌肉。
长期运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代谢水平,使静态代谢率增加,即在休息状态下也能够消耗更多的能量。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
此外,运动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
运动可以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和心情。
运动还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代谢系统等方面。
通过定期进行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机能水平,增强身体健康。
因此,积极参与运动对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判断题 5. 运动生理学论述题 6. 运动生理学案例题单项选择题1.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 ) A.条件反射性变化B.运动条件反射性变化C.自然条件反射性变化D.人工条件反射性变化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2.比赛前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哪种变化有助于克服内脏器官机能惰性( )A.升高B.下降C.不变D.因人而异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3.下列不是准备活动的作用的是( )A.调节赛前状态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C.减轻“极点”程度D.加速运动疲劳的恢复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4.真稳定状态下有关肌肉代谢不正确的叙述是( )A.摄氧量小于需氧量B.摄氧量等于需氧量C.以有氧供能为主D.乳酸少量堆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5.“极点”产生早晚与( )A.年龄无关B.训练程度无关C.气候条件无关D.教练员无关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6.假稳定状态下有关肌肉代谢正确的叙述是( )A.需氧量大于摄氧量B.需氧量等于摄氧量C.需氧量小于摄氧量D.摄氧量未达到最大摄氧量水平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7.“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 )A.进入工作状态结束B.准备活动的结束C.假稳定状态的结束D.疲劳的恢复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8.运动员在比赛前表现出寝食不安、四肢无力、全身微微颤抖、喉咙发堵等反应,这些反应属于( )A.准备状态B.起赛热症C.起赛冷症D.疲劳状态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9.运动时,机体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是因为( )A.物理惰性和植物性功能惰性B.运动器官功能惰性和物理惰性C.植物性功能惰性和运动器官功能惰性D.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10.外周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不包括( )A.神经—肌肉接点B.肌细胞膜C.线粒体D.横桥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11.通常易出现“极点”的运动项目是( )A.短跑B.中长跑C.体操D.投掷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12.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生理反应是由( )A.压力感受性反射引起的B.化学感受性反射引起的C.条件反射引起的D.非条件反射引起的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13.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生理意义的相同之处是( )A.防止受伤B.缩短进入工作状态C.推迟疲劳D.加速恢复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14.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的安排应以( )A.体温升高为主要标志B.血压升高为主要标志C.兴奋性提高为主要标志D.心率加快为主要标志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判断题15.赛前状态不一定能提高机体的工作效率。
绪论四、简答题:1、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答: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主要指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和适应性。
五、问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答: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
通过学习,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可掌握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以及不同年龄、性别、运动项目,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第一章肌肉收缩四、简答题:1、肌肉的物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伸性,弹性和粘滞性三个物理特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有哪些?肌肉具有兴奋性和收缩性两大生理特性,兴奋性是电变化过程,收缩性是机械变化过程。
3、引起神经——肌肉兴奋的条件是什么?引起神经——肌肉兴奋需要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和刺激时间。
4、强度时间曲线有什么意义?强度——时间曲线的意义在于说明引起组织兴奋强度再大也需要一定的刺激时间,或刺激时间再长也不能小于一定的刺激强度。
5、膜电位与动作电位有什么区别?静息电位是细胞膜静息时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其特征为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动作电位是细胞膜接受刺激后出现的一种电位波动,其特征是膜外为负,膜内为正。
6、简述神经冲动在神经干上的传导。
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局部为外负内正,而周围未受刺激部位仍保持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水平,这样已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产生电位差引起电流,电流沿神经干传导。
7、什么是兴奋——收缩耦联?神经冲动传至三联管外引起终池Ca++释放,Ca++与原宁蛋白结合解除了肌纤蛋白抑制,肌纤蛋白与肌凝蛋白结合收缩过程开始,这种Ca++将兴奋与收缩结合的过程称为收缩兴奋耦联。
8、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有何区别?不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有波峰曲线,而完全强直收缩是刺激落在每次在收缩期内肌肉保持续缩短状态,收缩曲线为一条直线,没有波峰可见。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学习要求掌握: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
2、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3、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4、疲劳产生的原因。
5、恢复过程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熟悉:1、调节赛前状态的方法。
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
3、稳定状态的分类及特点。
4、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5、促进机能恢复的措施。
了解:1、“极点”和“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2、准备活动的作用机理。
3、判断疲劳的方法。
内容精要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规律性变化包括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及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第一节赛前状态赛前状态是指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产生机理在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系统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
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
赛前状态的机理是在大脑皮质的主导下,通过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而建立的自然条件反射。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1、起赛热症: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
多见于初次参加比赛的年轻运动员,参加特别重大比赛的运动员或心理负担过重的运动员。
2、起赛冷淡: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低。
起赛冷淡是起赛热症的继发性反应。
3、准备状态: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机体机能得到预先动员。
三、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及调整1、影响赛前状态的因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思想问题,比赛经验等。
2、调整赛前状态的方法:(1)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对待比赛的意义;(2)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3)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4)按摩;(5)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
第二节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
通过准备活动可预先动员人体的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正式比赛或训练作好机能上的准备。
简述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过程。
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会随着运动的耗能和强度的变化,而产生机能状态的变化。
①在低强度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种机能的工作处于放松状态。
血液循环有节律性的流动,可以帮助人体组织吸收维生素、氧气,排除体内的废物。
心率和血压的变化非常小,血液微量有机酸及其他化学物质以有节律的方式排出,这样可以减缓人体各种机能的变化过程。
②当运动强度增加时,人体的机能开始加快,心率和血压持续上升,人体的精神和肌肉逐渐变得活跃,可以有效地利用运动的释放的热量,促进细胞代谢的进行,提高机体所有器官的功能。
③当运动强度不断增加,机能的状态变得更加激烈,心率进一步加快,血液中有机酸及其他化学物质的分泌量也随之增加,血液的循环也加快,以此来促进机体的代谢过程。
④当运动持续时间越长,运动强度过高时,机能会出现疲劳,血压有可能升高,心率变慢,机体出现抗氧化反应,过度消耗精力,身体会出现疲劳、倦怠及健康风险等状态。
总之,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状态会发生变化,这取决于运动的强度及持续时间,如果科学配比运动,可以使人体各项机能处于适当的状态,而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在参加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将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和规律性变化,这些变化从正式比赛前或者训练前或者运动前就已经发生,并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
按其发生的顺序大致可以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的机能变化。
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前或运动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可出现在运动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
1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上升,内脏器官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增多和尿频等现象。
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可以用自然条件反射机理来加以解释。
2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调整(1)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①良好的赛前状态有利于缩短机体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并能充分发挥机体工作能力的和提高运动成绩。
如通过适应场地、倒时差、模拟比赛,促使兴奋性适度提高。
②不良的赛前状态将妨碍机体运动能力的发挥。
出现赛热症型和赛冷淡型,前者过度兴奋,常有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四肢无力、全身颤抖等反应;后者表现为兴奋性过低,对比赛淡漠、无兴趣、浑身无力。
(2)赛前状态的调整努力使赛前反应调整至最适宜状态。
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经常参加比赛,积累经验;通过适当形式的准备活动调节赛前状态,针对赛热症者可采取强度小、轻松缓和以及转移注意力的准备活动,对赛冷淡者可采取强度大并与比赛内容接近的练习。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1、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 调整赛前状态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使大脑反应速度加快,参加活动的运动中枢间相互协调,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迅速达到适宜程度做好准备。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名词解释:1.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起赛冷淡型2.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生理作用 : (1)调整赛前状态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A.准备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B.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做准备活动,也会形成条件反射。
所以,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也有条件反射的作用3.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偏。
→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4.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名词解释:1.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及内脏器官活动增强。
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射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
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
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整:准备状态型、起赛热症型、起赛冷淡型2. 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
生理作用 : (1)调整赛前状态 (2)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 A.准备活动神经中枢产生兴奋性提高的痕迹(后作用) 正式比赛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处于最适宜水平,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得到克服,新陈代谢加快,有利于机体发挥最佳机能水平。
准备活动后间隔45分钟,其痕迹效应将全部消失。
B.在每次训练或比赛前做准备活动,也会形成条件反射。
所以,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效应也有条件反射的作用3.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极点”。
原因: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①运动开始时供氧不足;②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偏。
→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4.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新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原因:①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②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
特点:①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②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在其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多指标同时改变都可以来判断疲劳。
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6. 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量物质及各器官的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了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超量恢复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原来水平。
特点: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时间与所从事的运动负荷有密切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
如果活动量过大,超过了生理范围,恢复时间会延长。
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7.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
8.真稳定工作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
9.假稳定工作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
思考题:1.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反射时动作越复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a.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大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b.神经-体液调节作用2.试述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的学说。
1)“衰竭学说”观点:能源物质的耗竭依据:长时间运动产生疲劳的同时常伴有血糖浓度降低,而补充糖后工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现象2)“堵塞学说”观点: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依据:疲劳时乳酸堆积而引起肌组织和血液中pH值的下降,(1)阻碍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影响冲动传向肌肉.(2)抑制果糖磷酸激酶活性,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合成速率减慢。
(3)pH值下降还使肌浆中Ca++的浓度下降,从而影响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的相互作用,使肌肉收缩减弱。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观点: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
依据:当人体失水占体重5%时,肌肉工作能力下降约20%-30%。
高湿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达严重疲劳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氯化钠水溶液可使疲劳有所缓解4)“保护性抑制学说”观点: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依据:贝柯夫研究发现,狗拉载重小车行走30-60分钟产生疲劳时,一些条件反射量显著减少,不巩固的条件反射完全消失。
雅科甫列夫发现,小鼠在进行长时间工作(10小时游泳)引起严重疲劳时,大脑皮质中r-氨基丁酸水平明显增加,该物质是中枢抑制递质。
此外,血糖下降、缺氧、pH值下降、盐丢失和渗透压升高等,也会促使皮质神经元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促进疲劳(保护性抑制)的发生和发展。
5)“突变理论”观点:运动过程中三维空间(能量消耗、肌力下降和兴奋性改变)关系改变所致。
6)“自由基损伤学说”自由基: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基团,如氧自由基(O2·)、烃自由基(OH·)、过氧化氢(H2O2)及单线态氧产生部位: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质膜和胞液中都可以产生。
作用:由于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因而造成细胞功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3.试比较不同类型运动的疲劳特点和实践意义。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肌细胞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度下降;较大强度,较短时间运动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由于乳酸堆积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
在非周期运动项目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和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
一般认为,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和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
静力性运动疲劳的产生就其细胞代谢来讲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相似,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的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流量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更为明显。
4.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①继续坚持运动;②适当降低运动强度;③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
一、是非判断题1.条件反射形成后,只要与比赛相联的有关刺激一出现,赛前反应也就会发生。
( )2.比赛规模越大,赛前机能反应越大;越临近比赛,机能反应也越明显。
( )3.赛前状态不一定对人的工作效率都起良好作用。
()4.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的人,“极点”出现的也越晚而且越不明显。
()5.“极点”出现说明躯体与植物性机能的不适应达到了高峰。
()6.假稳定状态下,人体需氧量明显高于摄氧量,肌肉收缩的能量供应完全靠无氧氧化。
()7.起赛冷淡一般是由于赛前兴奋性过低所致。
()8.“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开始步入稳定状态。
()9.无论运动量大小运动后均能引起超量恢复。
()10.疲劳是运动能力下降的暂时现象。
()11.不同的能源物质,出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
()二、选择题:1.赛前状态对人的工作能力( )都起良好作用。
A 一定 B.不一定2.准备活动可使体温升高,肌肉粘滞性( ),肌肉收缩速度( ),肌力( )。
A 升高B 降低C 增加D 减少E 不变3.赛前状态是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各器官系统发生的一系列( )变化。
A.条件反射性 B.非条件反射性4. 随着比赛的临近,心率( ),血压( )越明显。
A.加快 B.减慢 C.升高 D.降低5.“极点”的出现,说明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紊乱,运动中枢内( )占优势。
A 兴奋过程 B.抑制过程6.人体运动时,躯体性机能惰性比植物性机能惰性( )。
A 大 B小 C 差不多7.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越( ),消失越( )。
A 早B 迟8.儿童少年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比成年人( ) A、长 B 短 C 差不多9.在下列运动项目中,“极点”常出现在( )。
A 短跑 B 中长跑 C 超长跑10.中长跑是在( )下进行的运动,超长跑是在( )下进行的运动。
A.稳定状态B.真稳定状态 C.假稳定状态11.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所摄取的氧量受( )水平的限制。
A 吸氧量B 最大吸氧量C 耗氧量D 最大通气量12.现代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 )的消耗对疲劳的发生更为重要。
A. ATP B.ADP C.AMP D. CP 13.乳酸堆积引起肌肉疲劳,主要是通过肌肉中( )下降所造成。
A.PO2 B PCO2C、PH值 D.肌糖元14.“突变”学说与其他几种有关疲劳生理机理的学说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 )和( )综合在一起看疲劳的发展。
A.肌糖元消耗 B.能量消耗 C.兴奋性下降 D.应激性15.运动生理学中,将脑至脊髓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运动神经以下所产生的疲劳统称为( )。
A 外周疲劳B 中枢疲劳C 局部疲劳D 全身疲劳16.目前认为疲劳时,心电图S-T段( ),T波可能( )。
A 上移 B 下移 C 倒置 D 正立17.疲劳时肌电振幅上升或下降,肌电图功率谱( ),低频成分( )。
A 右移B 左移C 增加D 减少18.赛前状态是指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系列()性变化。
A.条件反射B.运动条件反射 C.自然的条件反射 D.人工条件反射19.对人的工作效率不起良好作用的赛前反应有()。
A.血糖适当升高 B.血压适当升高 C.尿频 D.心率适当升高20.“极点”产生早晚与下列那些因素无关()。
A.年龄 B.训练程度 C.气候条件 D.教练员21.“第二次呼吸”出现标志着()。
A.进入工作状态结束 B.准备活动的结束 C.稳定状态的结束 D.疲劳的恢复22.“第二次呼吸”现象是人体()功能增强所致。
A.植物性 B.运动性 C.植物与运动性 D.肝脏解毒23.“第一拐点”是发生在运动过程中()状态下。
A.准备活动 B.进入工作 C.稳定 D.疲劳24.“第二拐点”出现意味着机体开始进入()状态。
A.工作 B.疲劳 C.恢复D.稳定25.运动员参加100米跑比赛时,机体处于()状态下工作。
A.高乳酸 B.低乳酸 C.有氧 D.有氧与无氧混合26.400米跑运动员比赛时机体处于()状态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