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复习【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拓展延伸
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历史经历了“沉
沦”、“谷底”、“上升”三个阶段。
在1840
年——1901年期间,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
表现为“沉沦”;1901年——1920年期间,中
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谷底”,即黑
暗和黎明的交错器,是为上升积聚力量的时期;
1921年以后,中国历史发展主要趋势据变现为
“上升”了,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
(1)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中国从开始“沉
沦”到完全沉沦到“谷底”的标志性事件各是
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悟。
(1)“沉沦”鸦片战争;“谷
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鸦片
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
代史的开端;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面对列强的入侵和欺凌,
内忧外患的动荡环境,洋务派
和维新派分别从器物层面和
制度层面挽救民族危亡。
反思完善
教后反思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争
《辛丑条约》
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八下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师寄语:温故而知新复习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5.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6.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
复习重、难点: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2.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改造的形式及实质。
4.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5.“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
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依据课本知识,自主完成下列填空。
2.熟读知识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
……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2)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3)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4)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5)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二、典题讲解,分析运用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复习课。
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第二单元中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语文园地以及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第二单元生字词的掌握,提高识字写字能力。
2. 复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梳理语文园地中的知识点,增强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4.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记忆与运用。
2. 课文主题的理解与分析。
3. 语文知识点的梳理与总结。
四、教具学具准备:1.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2. 投影仪、PPT等教学设备。
3.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老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与目标。
b. 学生齐读第二单元的标题,回顾单元主题。
2. 生字词复习(15分钟)a. 老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b. 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词的方法。
c. 老师讲解重点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 课文内容复习(2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顾课文主题。
b. 老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4. 语文园地复习(15分钟)a. 老师梳理语文园地中的知识点,讲解重点。
b.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c.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5. 课堂小结(5分钟)a. 老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
b. 学生谈收获与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板书设计:1. 第二单元复习课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4. 语文园地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抄写第二单元的生字词,每个词抄写3遍。
2. 回顾课文内容,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题。
3. 完成语文园地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但是我国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2、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起至时间:1953年-1957年5、一五成果:(口诀:一桥二铁三公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宝成、鹰厦等铁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6、一五计划完成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召开时间:1954年9月2、召开地点:北京3、制定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二)重要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农业合作化的方式:国家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农业合作化的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式:公私合营即公私双方共同经营。
2、赎买政策: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
(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时间:1956年底。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涵盖了本学期所学的重点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复习本学期的重点知识,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重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较高,但部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应用和拓展方面存在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点。
2.难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对本学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梳理,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学生准备:学生整理本学期的历史笔记,准备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本学期的历史知识点,引导学生逐一回顾,巩固所学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历史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