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加登纳关于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的观点
1中美艺术教育的比较
中国和美国的艺术教育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二者在不同的教育课程中对孩子在认知发展方面也有不同的优势。
下面我们将对二者进行比较。
1中国教育注重笔触
中国艺术教育着重培养孩子笔触,让他们把记忆完美生动的再现在纸上。
艺术课程中的绘画,制图,写作等,都有传统的集体练习,协调多种技巧,比如用细节表达对作品的美化,着重把握画笔的强度,合理变换笔画顺序,把大致划分的结构武装在一起,这些为孩子后期自由创作奠定了基础。
艺术教育在中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一套完整的艺术历史体系,从古代欧洲艺术家到现代中国画家,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色彩和道德艺术理念,这些不断被传承下来,形成教材,让学生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的沾源和各种种类的变化,这有利于孩子认知艺术、欣赏艺术、创造艺术。
2美国教育注重灵感
美国的艺术教育也是比较注重孩子的创造性灵感的培养,让孩子通过独立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对某种情感的宣泄,从而提升孩子的创意想象力。
美国的艺术教育采用多种课程和活动,即使一件
作品不一定有完美的结果,也可以给出正向的评价,让孩子们可以更加鼓励和自信地创作。
美国把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背诵,教育着重于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优先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意识形态和立场,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开发,同时也把其他科目的知识紧密的融入到艺术教学里,让孩子们在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从上面可以发现,中国和美国艺术教育有各自的特点优势,二者像是攒在一起,彼此补充补强,共同构建最完善艺术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孩子在艺术创作中找到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感!。
中美大学生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作者:刘安丽来源:《群文天地》2013年第07期摘要:艺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中美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很多方面逐渐趋同,如都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具有丰富情感、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但由于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无论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还是传统观念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两国大学生艺术的教育体系、模式、方法等许多方面截然不同、各具特色。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众所周知,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使命在于开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等全面发展之目的。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拟对当代中国和美国的大学生艺术教育体系、模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中美大学生艺术教育在很多方面逐渐趋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艺术教育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不但基本普及,而且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迅速缩小。
今天,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界都认识到艺术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创造、平衡等多种思维方式上,在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和公平竞争等意识形态上,在建立自信、自尊、自律等认知和情感因素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中美两国普通大学生艺术教育走在了一起,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具有丰富情感、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具体教学模式方面,中美两国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互相学习。
简述加登纳关于中美艺术教育进行比较的观点自考356艺术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类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
中美两国的艺术教育有着各自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这也是中美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
本文将以加登纳的观点为基础,简述中美艺术教育的比较。
一、加登纳的观点加登纳是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他对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认为,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在艺术领域中具备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他还提出了“艺术教育的四个层次”,即感性层次、表现性层次、技能性层次和理论性层次,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构成了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
二、中美艺术教育的比较1. 教育理念的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美两国的艺术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但是,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艺术教育更加注重技能的培养,强调“学以致用”,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以便将来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而在美国,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性的培养,强调“学以自由”,希望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便将来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创造和表现。
2. 教育方式的差异中美两国的艺术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教育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艺术教育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
而在美国,艺术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美国,学生可以在校外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和比赛,以便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3. 教育资源的差异中美两国的艺术教育资源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艺术教育资源相对较少,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有限。
而在美国,艺术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艺术学院和艺术学校众多,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更加完善。
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下,中美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日益受到关注。
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掌握视觉、审美、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在设计实践中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中美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对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探究中美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不同之处,为提高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及国际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以文献调查和课程设置对比的方式,对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比较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异同点2. 中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3. 中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4. 中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中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两国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实现。
三、研究计划本研究将耗时三个月,完成以下工作:1. 第一周:调研文献,对中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
2. 第二周:整理资料,构建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框架。
3. 第三周至第六周:对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详细比较研究,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4. 第七周至第八周:对中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进行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的差异和优劣。
5. 第九周至第十周:分析中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探究两国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实现。
6.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预期结果1. 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中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点,找出两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为设计出更适合我国学生的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中美钢琴教学的比较分析【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钢琴教学的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和学习成果,发现中美两国在钢琴教育领域存在一些差异和优劣势。
中美的教学方法各有特点,师资力量在美国更加强大,学习氛围则在中国更为浓厚。
教学理念上,美国更注重个性化教学,而中国更强调基础训练。
在学习成果方面,美国学生更注重自主学习和音乐表现力,而中国学生更擅长技术练习和音乐理论。
在本文提出了针对中美钢琴教学的一些改进建议,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中美钢琴教学的优劣势,可以为钢琴教育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中美钢琴教学、比较分析、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学习成果、优劣势分析、改进建议、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中美钢琴教学的比较分析钢琴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乐器,在中国和美国都有着悠久的钢琴教育传统。
由于两国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同,中美钢琴教学在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和学习成果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钢琴教学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清晰地了解两国钢琴教学的特点和优劣势。
在教学方法比较方面,中美钢琴教学各有特色。
中国的钢琴教育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以提高技术水平;而美国的钢琴教学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鼓励他们在演奏中展现个性。
师资力量比较方面,美国优秀的钢琴教师多为音乐大师级别,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演奏技巧,能够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指导;而中国的钢琴教师普遍缺乏国际化的教学经验,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中美钢琴教学各有长处和短处,通过比较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两国钢琴教育,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就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教学理念和学习成果进行具体比较,以更深入地了解中美钢琴教学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2. 正文2.1 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方法是钢琴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在这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之处。
中美老师教育实践课程比较探究近年来,中美教育合作日益频繁,老师沟通与合作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老师教育实践课程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增进老师专业成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比较中美教育实践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进修目标等方面,探讨其中的异同点。
起首,中美教育实践课程在设计理念上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教育实践课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室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配套,使老师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而在美国,教育实践课程更重视培育同砚的反思和批判思维能力,强调让老师通过实践去进步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专业素养。
其次,中美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有所差异。
中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强调师范学院与实践学校的紧密合作,同砚需要到实践学校进行教学实习,并通过导师指导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而美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则更加重视同砚的参与和互动,鼓舞同砚们自主探究和合作进修,通过小组谈论和项目实践等形式培育同砚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此外,中美教育实践课程在进修目标上也有差异。
中国的教育实践课程着重培育同砚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教室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的能力。
而美国的教育实践课程则更加强调老师的专业进步和进修社群的建立,期望通过老师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推动教育改革和持续进修的文化。
综上所述,中美教育实践课程在设计理念、教学方法和进修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实践课程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砚在实践学校进行实习;而美国的教育实践课程更重视同砚的参与和互动,鼓舞同砚自主探究和合作进修。
此外,对于进修目标的强调也有所不同,中国的教育实践课程着重培育同砚的教学技能,而美国的教育实践课程更重视老师的专业进步和进修社群的建立。
然而,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中美教育实践课程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例如,两国的教育实践课程都旨在提升教育质量,增进老师的专业进步和素养提升。
在详尽的教学活动中,两国都重视培育同砚的教学技能、反思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核心能力。
中美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领域对比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更具体,更明确,更有针对性,更全面地体现了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学功能。
它是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为宗旨,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的各个学段学生应达到的基本素质目标,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和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
1994 年,美国颁布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是一部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综合舞蹈、音乐、戏剧、视觉等四门艺术学科教育的全国性组织讨论研究形成的标准。
中国教育部为配合新一轮基础加以改革,也于2001 年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021年对《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稿》保持了对原标准基本结构框架不作整体变更的前提下,对义务教学阶段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调准、充实、修订。
尤其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完善。
音乐教学领域是从教学的角度对音乐课程内容标准所作的另一种表述,相当于教学内容。
它是音乐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音乐教材编写的准则和依据,也是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规范。
中美两国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对比如下: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美国音乐教育课程标准教学领域音乐表现要素感受与鉴赏: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听赏感知和分析:分析判断认识音乐和其他艺术和科学的联系演唱表现:演奏综合性表演识读乐谱唱歌创造和表演:器乐演奏即兴与作曲识谱探索音响与音乐创造:即兴创造创作实践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音乐文化和历理解西方音乐史背景的理解:理解世界音乐从上面表格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教学领域和我国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领域在大多方面是相同的,虽然中美两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不相同的,但是,对音乐教育的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外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内容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学习上。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需要学习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名家作品。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和风格。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艺术素描和色彩理论的教学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素描的基本功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生和模仿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创作来掌握色彩的运用规律。
二、方法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通常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绘画技法和范例,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老师通常会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实践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作品的完成度。
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并通过考试或评比来评价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学生通常需要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想。
三、目标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由表达。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Jour nal of Xi an Polytechnic U niversity第22卷第3期(总91期)2008年6月Vo l.22,N o.3(Sum.N o.91) 文章编号:1671-850X(2008)03-0285-05中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马 潇1,张 星2(1.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48)摘要:根据美国的高校艺术教育特征,分析比较了中、美艺术教育的发展背景、理论思想与实践.在分析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基础上,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结构等方面提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建议:重视创新性思维培养;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注重个性特长;课程体系注重多元化特色和优势;教学方法注重少讲多练等.关键词:美国艺术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教育目标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0 引 言当今世界,跨学科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盛行,艺术教育扮演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角色.近几年我国艺术专业越来越成为一门热门专业.现代中国的艺术院校的院系和欧美相比虽然发展时间较短,学术积淀较浅,但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改革、学术探索、师资培训及校舍建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的美术教育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更需要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根据一些美国美术院校的教学及研究特点,即自有的特色保持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在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里去实验和拓展新的学术内容.文献[1-4]论述了美国之所以有活力是人们尊重学术自由和鼓励个人创造,并有发展完善的制度和学术自由保障.文献[5-8]探讨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启迪.1 美国的艺术教育1.1 美国艺术教育发展背景美国的艺术教育发展曾一直是沿用欧洲的体制模式.二战后,由于美国不是主战场,在经济上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故来自欧洲的大批艺术家流亡到了美国,对其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60年代,Viktor Lo w enfeld(1957),H erber t Read(1958)等一批艺术教育家认为,每个儿童都是天才的艺术家,而艺术教育应该以儿童为本.通过艺术教育,儿童的创造力、思维会得到充分的发展[1].他们会在以后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况下应用到自己的艺术经验.这种重视儿童的艺术教育观点,使美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得到了充分重视和发展,使美国学生在大学前创造性思维就得到了很好的鼓励和收稿日期:2008-03-12通讯作者:马潇(1978-),女,陕西省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服装设计专业与美术教育专业(美国)双硕士.E-mail:x iao ma2006@gmail.co m286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第22卷引导[2].20世纪冷战期间,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人很震惊,认为自己落后了.教育界也开始进行反思,很多人认为与其他学科比较,艺术教育能最早地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基于这种认识,美国的艺术教育引起了教育界很大的关注、重视和发展.由于在艺术教育中体现了现代艺术的创造性、多元性和多变性,从而使美国成为了当代世界艺术和艺术教育的中心[3].1.2 美国的艺术院校美国大学设置有不同类型的艺术院校.艺术类的学校有美术专科学校,一般综合性大学下设置有艺术学院或者艺术系.每个艺术学校或者院系都非常重视结合自己的特长,发展自身的特色教学和建设名师团队来吸引学生.例如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地处曼哈顿,学院充分利用了位处现代艺术中心这个优越的地理位置,广泛熏陶和教育学生.学生出了学校在纽约街头,每天都可以到气象万千的现代艺术画廊观看和体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艺术作品展,参与各种艺术研讨会等.学院能紧跟现代艺术大潮,如影像(Video)是现代艺术中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虽然其校舍条件有限,但打造了现代艺术热门专业如影像、多媒体专业等.美国的艺术院校有非常先进的专业设备和高层次的师资,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热爱现代艺术及其表现手段的人才和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类型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注重不同专业学科的交融渗透,也重视开发艺术表现手段的新材料、新媒介等.在学术交流方面具有开放性.各艺术学院每年都会邀请很多艺术家、设计家来院系作各种讲座和报告,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现代艺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在能力培养方面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美国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学院都非常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室就是工作室,里面大部分是操作间和工作台,很少有课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能感受和体会到实际设计中动手的细微之处,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管理方面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美国艺术学院的规模各不相同,一个系的教师数量一般有5~ 6人或十几人不等.在行政管理上基本实行民主治院模式,每个院系都有自己的各种委员会,比如课程委员会、奖学金委员会和学术理事会等.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督、管理院系的各项工作在民主、公平轨道上的执行情况.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是全体教师投票选举出来的,并且要求定期轮换.这样就能有效保证院系的各种工作,基本都能在民主程序下公平、有序的进行,并且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院系的各项管理,让院系更有凝聚力和竞争力.1.3 美国的艺术教师美国的艺术院校师资力量实行外缘交融型模式,体现了交叉互补优势特点.教师来源一般都是非本校毕业生.这种用人机制的传统极好地保证了院系艺术学术研究的多元性、创新性、开放性和改革性特点.教师一般有全职和兼职2种,但大部分教师都是全职的.教师被聘入学校后,院方会根据教师的学历和经验特长被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并被确定为不同的级别.艺术院系中一般刚进校教师是助理教授,经过6年审查、评定后才可能被确定为终身教职(T enure)或副教授.在此之前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科研表现随时解聘教师.审查工作由院系的人事委员会进行,考察内容主要有教学、学术研究和校外服务等3部分内容.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职业责任,诱发互动式、学科前沿式教学方法,创新、颠覆传统理念培养,重视学生的作业实践等.对教师的教学审定,除了必要的课堂听课检查外,教师还需要汇报自己在教学理论、教案、学生鉴定、学生作业、领导和同事的访谈报告等.这些要求就促使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自己的教学质量以及与学生同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努力诱发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强调培养学生跨学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颠覆传统的勇气.教学内容时常增加前沿、最新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通常是互动式,鼓励引导式等灵活自由、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也很民主宽松.通常结束课程时,会在系里的展示墙或者画廊里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走廊的墙面都被做成展板.学校及其周边都有几个非盈利的专业画廊为教师和学生免费策划、筹办艺术展览等.教师的级别晋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并拿到终身教职后,以后每5年就有一次教学科研审查.审查之后教师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教授终身制度会让拿到终身教授的人变的安于现状.1.4 美国的艺术类学生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为基础课,其后3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专业.美国的学期一般分春秋学期制和季度学期制.春秋学期制一年分春秋2个学期,每学期16周;季度学期制一年分3个学期,每学期10周.这两种学期制都有暑期班,学生成绩不好想重修课程,或想多修学分都可以在暑期班中选课.学生可非常方便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学生选课时,可以到学校的学术咨询中心(Academic Advising Center)寻求指导,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通常咨询中心的成员都是具有经验的教师,能给予学生各种必要的帮助,从如何选适合的专业、合理的课程选读、转学后的选课,到学习成绩如何提高等.内容完全是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各种困难,对学生帮助很大.一般一个本科生至少要修够120个学分(Cr edit).一门课一般有3个学分.美国高校的课堂教学时间较短,教师只讲授概念、程序等.学生需要在课外查阅资料、自修学习,体现了个人对学习内容的研究和思考.一般作业如果是重复老师和同学已做过的重复内容,就不会得高分.这就促进了学生们追求创新和独到的精神.美术院系为学生们提供的课程分基础美术类和专业美术类课程.所有美术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美术类课程之后,就开始选择有专业方向的中高级课程,如插图、首饰设计、油画、版画等.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一旦确定方向后就可以在中高级课程中从浅入深地选择并修完所修课程.在此阶段学生也被鼓励去发现、追求和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和风格.学生在学习高级美术课程中,除学习专业课之外还必须选择3门美术史、美术评论课和3门专业外的课程,使学生在专业课之外具有理论文化及交叉学科的文化基础.在高级美术课程学习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师的研究特长,选择一对一的独立课程学习方式(Independent Study ).教师在接受学生的独立学习要求后,要求学生提交一个书面的学习计划、目的、方式及作品数量.教师对学习计划修改、评估后,就可以依照学习计划开始学习,从学习实践看,效果较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喜欢对自己很有帮助的 艺术讲评 环节.此讲评项目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和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陈述自己的艺术感受和创作过程.这项内容是课堂中非常普遍和重要的内容之一.这种讲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听到和表述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的艺术反馈和见解,而教师通常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这对于学生表达自己意见见解,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成绩分为A 、B 、C 、D 等4级,相当于国内五分制的5,4,3,2,1分.每门课的成绩综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学生的平均成绩(GPA).如果这个学生平均成绩不低于2.0(C-),修满学分后就可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美术专业的学生在经历2~3年的专业学习后,就开始准备自己的作品集.毕业展览是完成学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展出的作品通常是学生在课外或者独立学习课程中比较成熟的作品.美术本科的学习是很专业的,学生会获得较丰富的经验,也对他们去研究生院继续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美国麻州州立大学美术学院,要求美术本科生修完172个学分,其中大学基础课6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46.97%;美术及相关课程7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53.03%;美术高级课程40个学分,占总学分的30.30%.在这种学分制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多地从自我发展的方向考虑选择课程,也可根据教师的授课风格来选择最使之受益的课程.如果一位教师讲授的某门课程内容乏味陈旧,且教学不认真负责,来注册听此课的学生人数就可能达不到开课人数的要求,这门课程就可能被取消.在每学期期末,学生都要给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数量打分,并计入教师的教学档案.2 中美艺术设计教育的比较基于以上美国美术教育的体验和分享,对我国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也可能有所启迪.2.1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背景包豪斯(Bauhaus)是1919年在德国建立的综合型学校.二战后,该校的主要成员纷纷流亡美国,1938年在美国芝加哥创立了美国包豪斯,使欧洲建筑和工业设计的中心转移到了美国,在美国发展了非常追求形式的国际主义风格.包豪斯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在观念和风格形式上都是当时很新的,在人类文化发展上有着空前的影响.但这种风格强调设计材料、技术和结构,认为功能就是美,忽视了个人的情感需要,287第3期中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288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第22卷不够人性化.20世纪后半期美国就几乎淘汰了包豪斯,开始重视人性强调个性的设计新概念,并有了一套基于自己社会文化特点的教育体系[4].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发展很快.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需要大量的专业设计人才.几十年来我国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说已处在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黄金时间[5].但这么快的数量型的增长发展,其专业质量、成熟度和稳定度与国外相比还具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高.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学习模仿20世纪的传统包豪斯设计,是以包豪斯开设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主要设计基础课,整个课程体系都和包豪斯设计课程相似.如果能借鉴一些美国成功教育教学经验,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文化特色,能发挥我国教师特长的美术教育,相信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和发展.2.2教育目标的比较和思考设计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设计家需要有综合性的、丰富的知识积淀,相关的人类学的知识应该是其重要的内容.设计和现代艺术联系紧密,需要在众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集成最新研究成果,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需要出发,探求真正成功设计的秘诀[5].在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中,美国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内容实施的指引和方向,但教育目标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实践环节上不断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教育目标.艺术设计目标也要适应当前社会多元化时代的特点.多元化时代没有霸权主义和惟一性标准,每个人都可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成功设计.多元化特征要求设计师在掌握设计基本功的同时,更要从交叉学科和理论学习中获得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素质.这样,学生在设计中就会不仅关注形式和表象,而且重视其设计中隐含的文化脉络和生发点,从而增强自己有生命力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营造创造探索的氛围,塑造丰富的、开放性的、能海纳多元化特色的理念和思想.有了这样综合性的能力和素质,学生就业就不是一个学校水平高低的惟一标准,因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他们会在就业后释发能量,使其所从事的领域能够受益.2.3 教学内容的比较和思考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统一固定的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和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在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有综合大学中以概念性课程为主要对象的理论研究型学院,也有以专科独门社会项目课题为主的实践型学院,以此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市场需求就会派生出不同的学校,统一规范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在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不同的教学体系.很明显,在当今社会,我国人才市场的艺术人才需求多种多样,艺术设计院系也需要打造各自不同的专业特色,创新专业教育目标,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从教育的本质来说,教育是要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创造力,而创新型思维是设计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培养的长项[6].在美国,教学体系中启发设计创造能力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大,设计概念性教学内容所占比例也不少.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较多偏重于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设计的完成和修改变得异常快速.以前一个需几星期完成的手工设计作品,在计算机上可能几个小时就可完成效果图.我国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的不错,但其作品的创新性和美国学生相比则有一些差距.创新性思维无疑是一个设计师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艺术专业在继续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外,必须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这是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加强的中心内容之一.2.4 教学方法和结构的比较和思考教学结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重要环节.美国教学结构是以对话性为核心的,整个课程体系是连续、渐深和相关联的.首先,课程体系丰富多样,这为合作性的对话探索提供了多重领域.其次,课程内容是渐深、循环的.课程结构没有起点和终点,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甚至是学校.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需要和所长选择合适的课程.最后,它是相互关联和互动的,整个教学结构中的教师、学生、学院、教材、观念等因素互动连接,形成一个高效的互动网络体系.在具体的教学中,美国的教学大多是工作室形式的.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状态,教师很少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教学方法更多是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师在课程作品的完成中将设计理念融入进去,保证了学生的创意不被打击和破坏,也使教育的目标得以完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师参与,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和创作的教育教学模式.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比较固定和统一.艺术学院和不同院系、学校及学科间的联系较少.不同学校、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较少有机会一起上课做课题.教学大纲和课程表也是统一固定的.教师的课堂授课时间也要多于美国.在课堂教学中,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习惯于老师为其定方向和方案,跟着教材、课表和老师教的走,自己的想法比较少.这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学生的技能提高了,但创新的胆子小了,创新的能力下降了,创新性思维更少了.3 结束语艺术设计的实践通常不可能自觉地提高其设计水平,而设计水平需要用更高、更完善的设计理论和研究水平来提升.高等艺术设计院校能提供高级的教学质量、设计理念来培养学生,把其训练成为优秀的艺术设计师[7].现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发展很快,也需要汲取成功的艺术设计经验来改革提高我国的同类专业水平,从而适应庞大的市场和社会人才需求.加强理论课、选修课的教育,重视交叉学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是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专业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8].根据这种情况,我国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更需要深入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担负起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育高等设计师的重任.关于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改革,将在今后有更多更深的研究和思考.参考文献:[1] L OW ENF ELD V.Cr eativ e and mental gr ow th[M ].3rd ed.New Y ork:M acmillan,1957:12-27.[2] V IOL A W.Child art[M ].2nd ed.I illinois:Peo ria,1946:32-47.[3] RO U SSEA U J J.Emile or o n education (A.Bloo m,T r ans.)[M ].N ew Y or k:Basic Bo oks (O riginally published1762),1979:37-39.[4] H ICKS L E.L iv ing w ell and dy ing co nsciously[C]//T he NA EA Co nfer ence,Chicag o,2006.[5]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6] 田自秉.工艺美术概论[M ].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7] 诸迪.自行车设计造型基础[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The comparison and study of Chinese -American design educationMA X iao ,ZH A N G X ing(1.Colleg e o f A rts,Shaanxi N ormal U niver sity,Xi an 710062,China;2.School of F ashion and A rt Desig n,Xian P olytechnics U niver sity ,Xi an 710048,China)Abstract:A brief study abo ut of the backgr ound,development o f Am er ican art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onal ex periences of study ing in American A rt University w as presented.T hrough comparing and studying Chinese art education,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 n in art education,some points are rised up in Chinese desig n education fro m purpo se,content,construction and m ethod.T hese po intes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dev elo p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creative thinking,guiding students to have personal art style,having rich and reasonable cur riculum construction,and teaching in effective w ay.Key words:American art education;design education;purpo se of education 编辑、校对:武 晖289第3期 中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美艺术教育的异同分析摘要:中国和美国在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都不同,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差异,在美国访学的过程中间,通过参加他们的艺术课程了解到了很多艺术教育的不同之处。
美国是较早开放艺术教育的国家,相对而言艺术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国内艺术教育的创新是应对全球化、多元化,应该注重艺术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素质的均衡,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培养学生艺术技能而忽视文化知识教育的教育理念,积极改革课程设置与各门学科以及文化产业接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关键词:中美;艺术教育;异同广义的艺术教育包含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在社会上的艺术教育,艺术课并不应该以艺术门类分界,而是以综合地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为目标。
在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界,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目标已从过去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整体素养的综合发展。
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讨论中美艺术教育中的异同,以求取长补短,更好的提高我们艺术教育的水平。
一、中美两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家都认为:艺术教育会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美两国都把艺术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人同等的机会.美国的政府和各种机构都在各地建立个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馆,给大中小学的教育都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氛围.美国的教育机构分散各州,方向各不相同,而且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很大自主权,各个地区艺术教育的资金来源于州和地方政府,还有很多企业自愿捐献的人力物力,在很多的大博物馆,都有各种各样个人收藏多年的艺术品贡献出来参与全民艺术教育的活动中。
美国的高等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艺术社团,既有艺术的学生也有其他学科的学生,学校会给予大力的支持,经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进行展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与锻炼,许多高校里都有个非常完善的艺术体系。
两国的艺术教育都重点让学生了解历史艺术的历史文化内涵,不同的是美国艺术教育更加强调艺术与各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对中美两国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作者:王永良马树元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7期摘要:在美术教育中,无论是欣赏,还是艺术创造都蕴涵着创造力。
许多国外学者认为,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德、英、美、日等国的教育家将美术课程视为创造教育课程。
美术教育在创造力培养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关键词:创造力;比较研究;小学美术教育一、国内外文件1.国际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6年3~6至9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了主题为“为21世纪营建创造力”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艺术教育路线图》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孩子的个体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而美术提供了发挥想象力的环境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2.国内文件在中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并要求“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研究对象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对“创造力”的定义是:运用材料、技法、过程、要素和来创作视觉艺术作品;变通、流畅地产生独特、复杂或精致的观念。
除了教导技术之外,更要鼓励独立的思考、自发性和创意来培养艺术才能和创造力。
三、创造力的定义创造力是积极主动想象的过程,通过这一内在思考,结合实际的动手制作,能产生带有个人主观想法和反映个人思考的原创性作品。
创造力是手、脑、心集体作业的体现,发散性思维可以看做是它的一个构成部分,创造力不单单是个人的认知体现,也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或刺激进而产生微妙的变化。
四、中美教科书的异同之处1.相同点(1)教学内容丰富从两国教科书的内容看来,并没有孰优孰劣的情况,都包含相当丰富的内容;绘画的主题也同样很广,从描绘身边的事物到联想遥远的未来;也都鼓励学生使用各种不同的美术材料来创作丰富的画面。
《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音乐,作为一种跨越文化、语言和地域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在音乐中,美学的存在使得音乐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音乐美学的异同,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两者在音乐创作、表演、审美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二、中西音乐美学概述1. 中国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以“和”为美,强调音乐的和谐性。
在音乐创作中,注重旋律的流畅、音色的丰富以及乐器之间的协调。
在表演方面,强调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和与观众的互动。
中国音乐美学还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2. 西方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以“情感”为美,强调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唤起。
在音乐创作中,注重和声、节奏、音色的运用,追求音乐的创新和个性化。
在表演方面,强调演奏者的技巧和表现力。
西方音乐美学还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如娱乐、审美等。
三、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1. 创作理念中国音乐美学注重音乐的和谐性,追求音乐的内在美;而西方音乐美学则更注重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唤起,追求音乐的外部表现力。
这种差异源于两种文化对“美”的不同理解。
2. 表现形式中国音乐以旋律为主,注重音色的丰富和乐器的协调;而西方音乐则更注重和声、节奏的运用,追求音乐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此外,中国音乐在表演中强调与观众的互动,而西方音乐则更注重演奏者的个人技巧和表现力。
3. 审美观念中国音乐美学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而西方音乐美学则更关注音乐的社会功能,如娱乐、审美等。
这种差异使得中西方在欣赏音乐时,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异同。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音乐各具特色,为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展望未来,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方音乐美学将会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音乐作品,以及更多元化的审美观念。
中美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作者: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胡继渊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在美国艺术教育标准全国委员会的指导下,由美国艺术教育协成联盟编写,于1994年正式颁布的。
它有效地推进了美国艺术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由教育部制订的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也正式颁布。
为了加强对我国《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把握其丰富的内涵,有必要对中美艺术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研究。
一、中美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共同点1、明确艺术教育课程的性质是基础课和工具课我国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我国标准)明确确定了艺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
艺术教育之所以被定位为必修课程,是因艺术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所决定的。
艺术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综合的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而且能使学生接纳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艺术品味;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参与艺术活动中获得愉悦,而且能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
艺术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美国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称美国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具有“学术性”、“工具性”的特点,它享有与其他各门核心学科的同等地位,它在发展学生的直觉、推理、想象、思维,丰富情感,培养自尊、自律、竞争和合作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美国标准强调艺术教育是使学生获得力量的工具。
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2、强调艺术教育课程的价值我国的标准对艺术教育价值从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进行阐述,按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用描述和表述性目标对艺术教育课程价值进行定位。
在认知方面:主要是接触艺术信息,感受文化艺术意蕴,认同本民族文化;在情感方面:获取情感体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高尚情操;在技能方面:促进智能发展,提高感受美、应用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美国的标准对艺术教育课程价值的阐述与我国标准基本相同,但它从艺术本身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美国标准指出,艺术教育一有益于学生,二有益于社会发展。
对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在发展学生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对社会来说,艺术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源泉,而且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
艺术教育是保持社会文明的长久动力和养分,一个有价值的未来,有赖于对生机勃勃的艺术社会的建立。
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就无法生存。
3、强调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我国的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的优秀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
但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搞一刀切,而是要坚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艺术学习。
美国标准提出,艺术教育是为全体学生的。
在这个问题上,他们提出四点: (1)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有艺术教育; (2)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艺术学习的资源和条件,使全体学生获得成功: (3)学生天分绝不应该成为决定艺术的位置和价值的因素;(4)在艺术教育中,要承认差异,注意个性化学习。
4、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综合化我国标准首次提出了艺术教育综合化问题。
该标准不仅把音乐和美术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且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这种综合,既保持艺术各学科的特点,又防止生硬、盲目地将各艺术学科简单叠加,注重艺术各学科之间连接与渗透。
这种综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艺术审美修养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美国标准把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有序的、综合的、包含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事业,这四门学科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
他们认为,只有确立这种综合的认识,“才能保证美国人基本的艺术修养是美国教育的产物”。
5、提出艺术教育与人文、科学教育融合我国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围绕人文主题进行艺术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我国标准又把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两个方面作为学段内容标准,明确提出要把艺术作为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一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和意识,努力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美国标准强调文化和艺术的全球性和普遍性,提倡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文化和历史的艺术遗产,学习各种艺术之间的深远联系,以及特定艺术风格与世界各文化的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
美国标准还强调,艺术与科学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改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关系,因此,要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和各学科之间的各种联系。
6、提出艺术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我国标准提出把生活作为艺术教育的源泉,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加强艺术和日常生活的连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和感受,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美国标准强调,艺术必须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要用艺术深化生活,丰富生活环境。
要通过艺术教育,使艺术真正具备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标准与美国标准主要的差异有以下方面1、目标的差异一一目标构建维度的差异我国标准的总目标主要定位在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四种艺术能力培养的难度上,最终落实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美国标准从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维度提出总目标,这就是“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的总目标。
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和技能体系的能力,这是一种包括表达、制作、历史、文化、感知、分析、批判、审美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从而形成对艺术本质、价值及其对人性意义的广义的和完美的理解。
2、内容的差异一一内容涵盖的广度的差异从横向来看,我国标准的内容更体现了综合性,建立了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并把艺术教育与生活、文化和科学紧紧联系在一起,确定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四方面的学段内容。
而美国的标准还是按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四大板块来确定内容;从纵向来看,我国标准仅是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内容。
而美国的标准适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所有的学生,形成了幼、小、中互相衔接、互相渗透的艺术教育体系,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方法差异——操作指导效度的差异我国标准对实施课程标准方法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强调要把艺术课程构成一个开放体系,推进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提出“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多科综合”两种教学方式。
在每一学段内容中,不仅有内容标准,而且有活动建议,并附上了一些典型课例。
与此同时,还对艺术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
这样,有利于艺术教师掌握标准的内涵,落实标准的目标要求。
而美国标准只是提出实施时要超过“一般”的“接触”,要让学生集中时间,用于艺术学习、练习和思考,但没有明确具体地对教师提出操作的指导性意见,只是提出一些指令性的要求。
4、手段差异——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程度差异,我国标准提到了要运用现代技术问题。
在阐述教材呈现形式和开发课程资源时,提出了要使用音像、电脑等多种媒体,但没有具体要求。
美国标准用很大篇幅阐述了现代技术在艺术教育中的运用问题,明确指出,现有的和不断更新的技术将永远成为艺术学科创造、审美和教学的变迁组成部分。
现代技术以它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吸引学生更好地投入艺术,拓宽学生获取艺术信息的渠道,创造出无法想象的效率和机会。
美国标准还提出现代技术的有效运用应该表现在对学生技术手段、艺术技法和艺术追求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上。
5、评价的差异一一评价学生信度的差异我国标准提出艺术课程对学生评价要坚持全面发展原则和尊重差异原则,主要采取取质性评价方式。
取质性评价是通过学生成长记录夹,全面评价学生艺术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这种评价不仅评价学生艺术学习的结果,而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学习过程进行思考,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具有较大信度。
美国标准提出,要把测验和其它测量方法应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之中,使评估合乎效度和信度的统计要求,并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学习背景的因素。
还指出,尽管艺术学习的某些方面是可以通过传统的纸笔测量技术和外显表现的方法得以测量的,但是艺术教育评估,还需要使用更为复杂、细腻、精当的方法和衡量尺度。
美国标准虽然强调要提高对学生艺术学习评估的可信性,但没有提出具体方法。
三、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标准是国家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而制定的对义务阶段艺术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不仅学习借鉴了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艺术教育改革的做法,又全面总结了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
因此,在许多地方与美国标准有共同之处,但又有许多超越之处。
从总体上说,我国标准优于美国标准。
这标准既体现了时代性,又体现了民族性,它顺应了世界艺术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的要求。
这部标准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艺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且对我们进一步确立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扎扎实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全面推进艺术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2、美国标准明确指出,《标准》的出台仅仅是第一步。
问题在于贯彻,是否真正成功取决于它是否能够落到学生的实处。
我国标准的实施,也关键要落实到学生的实处,真正促进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实施我国标准是牵涉到诸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不断改革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过程。
实施标准,不能急功近利,将实施过程速成化、简单化,而必须把实施标准纳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总体框架之中,扎扎实实,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全面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
3、美国认为,《标准》是通往各门艺术学科大门的钥匙。
但又指出,《标准》旨在为学习创造一种视野,它本身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教学体系。
美国标准体现美国联邦政府对艺术教育的积极干预,但这种干预仅是提出一种指导性文件,并不是要把各学校的艺术教育划一化。
各学科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实施艺术教育。
美国《标准》出台至今已有近8年时间,笔者从最近从赴美考察艺术教育的有关人士那里了解到,由于美国教育管理是地方分权制,美国《标准》实际很难落实。
各校艺术教育仍各行其是。
我国标准的实施,一定要在各地教育部门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
各地在实施标准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充分研究和落实标准的基本思想和要求,又要开发利用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教育内容,形成艺术教育的地方特色,切忌一刀切、一律化。
4、美国强调,要把《标准》带入学生的生活,就必须要求许多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