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经济增长点
- 格式:docx
- 大小:19.89 KB
- 文档页数:1
服务业未来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推进,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本文将就服务业未来年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展开论述。
一、消费服务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消费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消费服务品质和体验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未来,中国服务业的新增长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旅游业将成为重要的新增长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假日制度的完善,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尤其是出境旅游市场的开放和便利化,将吸引更多的国内游客前往海外旅游,增加旅游业的增长动力。
其次,健康养老服务业将迎来快速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对于健康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医养结合、康复护理等业务将成为增长的主要引擎,推动服务业向健康养老业转型升级。
再次,教育培训业有望成为新的新增长点。
随着人们对于教育品质和专业技能的需求不断提高,教育培训业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不仅传统的学科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也将给教育培训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最后,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重要的支撑力量。
随着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认同和追求,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关注。
电影、音乐、出版、设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的新增长点。
二、金融服务业的创新驱动发展金融服务业在服务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未来新增长的关键。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金融服务业未来的新增长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线上支付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金融业务蓬勃发展。
消费金融、小微企业信贷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将成为金融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次,区块链技术将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应用。
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点,为金融服务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2023年中国GDP增长目标一览2023年中国GDP增长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进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掌握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连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掌握。
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连接。
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表达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特征局限性(1)由于GDP用市场价格来评价物品与劳务,它就没有把几乎全部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包括进来。
特殊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价值。
(2)GDP没有包括环境质量。
设想政府废除了全部环境管制,那么企业就可以不考虑他们所引起的污染而生产物品与劳务。
在这种状况下,GDP会增加,但福利很可能会下降。
空气和水质量的恶化要大于更多生产所带来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没有涉及收入与安排。
人均GDP告知我们平均每个人的状况,但平均量的背后是个人收入的巨大差异。
由此可见,就大多数状况,但不是对全部状况而言,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一个好指标。
(4)GDP概念是源自于交换产生财宝的原理。
这个原理的基本条件是:一是交换必需自愿,二是交换必需不阻碍第三人,三是交换必需在两个清楚的产权主体之间真正发生。
假定不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所得出的GDP数值的精确性唯恐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说GDP的数据就会有瑕疵。
如强制交易的GDP、阻碍他人的GDP、出口制造的GDP、投资产生的GDP 、消费带来的GDP等等都会影响GDP的总有效积累。
可比性《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23)》接受了联合国199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因此GDP 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
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战略转型与推进改革【摘要】中国经济正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进行战略转型和推进改革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战略转型的背景和推进改革的重要性。
接着探讨了发展新兴产业和加强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以及深化改革开放对于推动经济转型的影响。
展望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和未来发展路径,并强调了推进改革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为推动经济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战略转型的背景, 推进改革的重要性, 发展新兴产业, 加强科技创新, 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 未来发展路径, 推进改革的重要性.1. 引言1.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正在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得到改善。
制造业、服务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外贸表现强劲,对外投资规模逐年增加,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依赖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业结构亟待升级和转型。
城乡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扩大,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
金融风险、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面临国际商业竞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中国需要进行战略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
只有通过战略转型和改革推动,中国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1.2 战略转型的必要性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使得经济增长模式亟需转型。
传统的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略转型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战略转型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方面。
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县域经济作者:徐松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1期摘要: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为调控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
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9亿,而且从全国来看,县域内国土面积有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
如何使县域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将是文章讨论的核心。
关键词:传统;创新;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一,牺牲资源与环境。
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万元GDP的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倍-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世界前列。
以“十五”时期为例,中国能源、电力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比“九五”时期都提高1倍多,煤炭产量增长1倍多,水泥产量增长79%,钢材产量增长187%。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能源消耗达到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费量达到3.88亿吨,大约占世界消费量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消耗的54%。
由于大量低效消耗资源,污染物的排放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第二,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2001-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远远高于按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3%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提高到2006年的42.7%,增加了6.2个百分点,但消费率却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6年的50%,降低了11.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仅为36.4%。
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50%提高到2006年的61.1%。
2001-2006年,中国外贸顺差由225.5亿美元提高到1775亿美元。
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变化新时代是中国发展历程中最具特色和最具影响力的阶段,它从2012年开始,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层出不穷,在经济、文化、政治、环保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和巨大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在新时代,中国都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和显著的变化。
一、经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新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最具生气勃勃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成就。
1.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保持高位:近年来,中国的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6.5%以上的高位,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保持了经济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加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了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改革,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内外资合作大力推进:中国在新时代大力推进内外资合作,引进市场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同时加强了外资在中国的投资保护。
4.创新驱动发展卓有成效:在新时代,中国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培育科技创新的生态链,推动了自主创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5.绿色经济得到全面落实:在新时代,中国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加强了环保和生态建设,推动了绿色技术发展,让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
二、文化建设取得新变革1.全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高了全民的文化素质。
2.中华文化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在新时代,中国加强了对中华文化的宣传和推广,通过“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加强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认可和影响力。
3.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创新:在新时代,中国加强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创新,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动了文艺作品的传播和创新,让文艺作品更贴近人民群众。
4.民族统一意识不断加强:在新时代,中国强化了民族统一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了祖国统一的力量。
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者:任保平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年第06期【关键词】新发展格局新增长点新经济【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1.06.004我国GDP增速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加速换挡期。
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要转向内生增长模式。
从“十四五”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落实阶段,从这一阶段的国际国内特征出发,需要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发展格局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的格局是发展的视野、范围和结构以及发展的内在布局,也指对经济发展局势、态势的理解和把握。
新发展格局就是依据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范围、结构和布局的新思考,通过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重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是在新发展格局下选择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是指在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过程中,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产业基础能力强,能够带动经济形成新的增长态势的产业、部门,或是现在尚属潜在状态,但是将来会发挥作用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特征表现在:一是带动能力强。
通过一个产业的发展所形成的前瞻效应、旁侧效应和后顾效应带动产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扩大经济增长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开发经济增长潜力,从而实现新的增长。
二是潜在增长率高。
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良好的潜在增长率,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强,能够拓展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体系。
三是市场需求大。
旺盛的市场需求能够形成主导性的消费热点,推动国民经济上台阶。
四是产业基础能力强。
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能够以新的创新成果作支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技术因素。
新的经济增长点案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1.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例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可以帮助金融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等。
2. 新能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就业机会。
例如,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也带动了物流、支付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机遇。
例如,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也催生了一系列相关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如数字钱包、支付平台等。
5. 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兴起为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机遇。
例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共享交通方式的出现,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代表,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
这些案例的成功经验表明,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等因素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到新经济增长点的风险和挑战,如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监管风险等。
因此,在推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市场秩序,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现状1.1 经济增长稳定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稳定,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态势。
尽管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GDP仍然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居全球前列。
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对于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至关重要。
1.2 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以消费和服务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板块不断壮大。
大量的创新企业和科技企业涌现,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1.3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和外资环境。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选择在中国投资兴业。
同时,中国也不断扩大服务贸易和高技术产业对外开放的范围,推动了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二、经济发展趋势2.1 深化改革开放中国未来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破除各种发展壁垒,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优化政策法规,鼓励创新创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2 加强科技创新中国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
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全球各地的优秀科研力量。
2.3 大力发展内需中国将继续加大对消费和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内需市场。
增加居民收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促进消费升级。
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面发展。
2.4 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将继续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经济的四种“新常态”2014-09-30李稻葵当前,许多分析家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点就是增长速度的逐步下降,以及债务水平的逐步调整。
在我看来,这种分析并不全面。
其原因在于,这种分析过多地关注宏观经济的表现,而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些内涵,即哪些潜在的、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将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新常态”表现。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将有四个方面的重要表现。
表现之一:新旧增长点的拉锯式交替这将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
中国旧的增长点有两个:一是出口,二是房地产。
它们将会逐步地、有一定反复地退出。
其中,出口的增长将直接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而出现各种波动和反复。
总体上看,因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增长,而世界市场将难以支撑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所以,出口以及贸易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将不断下降。
但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波动的。
在中国城市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大致得到满足这个大背景推动下,加之金融市场的调整使得百姓的投资回报率上涨,房地产增长也会出现波动式的下降。
这些旧增长点波动式的下降,将与新增长点不断波动式的上升,为整个宏观经济的增长带来阵痛。
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有三个。
第一是长期性的、公共消费型的基础建设投资。
这些投资包括高铁、地铁、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等。
第二是各种生产能力的转型和升级,包括高污染、高能耗的产能的升级,也不可能是线性的、平稳上升的,一定会出现波动,这与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的高低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是居民消费。
笔者按照经济学标准重新计算了中国的居民消费,发现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自2008年已是每年上升0.7%,目前已升至47%左右。
问题的关键是,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出现波动。
这种波动与中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不同,传统的宏观经济波动更多来自于总需求的波动,包括投资需求的波动,因此政府需要经常性地“踩刹车”,通过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应对。
如何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摘要】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增长,培育新增长点至关重要。
本文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内需市场、加强人才培养和深化改革开放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实现更加稳定和健康的增长。
重视培育新增长点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经济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以及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
通过培育新增长点,中国经济将能够在全球经济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长久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增长点、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内需市场、人才培养、改革开放、可持续增长、发展路线、基础建设。
1. 引言1.1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包括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结构性问题的挑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国内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方面。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着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加大对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视,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优化结构等措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注重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培育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和重要议题。
1.2 重视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性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多重挑战的背景下,重视培育新增长点显得尤为重要。
新增长点的培育可以带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需要不断创新,找到新的增长点,以保持经济增长的活力和竞争力。
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们的成就来源于两个部分,第一是靠外来加工,使我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利用廉价的出口换取汇率。
其次是靠国内大力发展房地产和交通运输,刺激经济消费来拉动GDP的增长。
但是另一方面,虽然GDP增长显著(忽略那些可能虚报情况),但是国民却没有体会到GDP增长给民众生活水准带来的提高,同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出口日益疲倦,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央行发放四万亿人民币以求稳定,这种种矛盾危机和现象都影响到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使其缓慢了下来。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人们开始纷纷研究和估测,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到底会在哪?
在我看来,高科技创新产业是需要通过国家教育环境、科研环境的不断改革提升等软性实力的,国际上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大多比中国成熟,所以短时间内想要靠创新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是不太可能的。
相比之下,我认为,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更有可能在能源和资源上,尤其是在对太阳能、核电能这样的新型能源的开发上。
首先,从我国的资源开发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西部地区正日益显现巨大的资源优势。
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43种。
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煤炭、油气、钾盐、铬铁矿等资源在全国举足轻重,稀土、磷、镍、钒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锰、铜、铝、锌等20多种矿产资源也具有比较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8年地质勘查经费累计投入达1705.13亿元以上,占全国的49.67%,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新发现矿产地877处,占全国总数的70%。
探明资源储量明显增多,煤炭、石油、天然气2007年探明储量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26.11%、50%、101%。
2008年,西部地区非油气矿产资源矿石总产量为20.5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55%;煤炭产量为0.5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8.11%;石油产量为481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60%;天然气产量为619.9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80.01%;西部地区矿业产值为3658.05亿元,占全国的32.42%。
据介绍,1999—2007年,西部地区矿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1.79%提高到31.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许多地方资源开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克拉玛依、攀枝花、金昌等地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
从西部地区这样的发展势头来看,资源开发确实前景光明。
其次,从能源市场来看,根据国际能源总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新能源产业因此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
而在中国,新能源市场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处在起步阶段,但同时根据近年来的尝试和调查,中国市场对新能源的需求极大,接受能力也很强,因此,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单说太阳能发电。
根据统计,2008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59.5亿千瓦,比2007年增长了110%,其中新增量的近九成被欧美国家占有。
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发电总装机容量的万分之一,处于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然而,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效率的不断提高、政府补贴的到位,太阳能发电产业将迎来长期、爆发式的增长。
发展资源能源开发产业,不仅其本身会产生巨大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会带动其他一系列的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大型机器的制造,能源运输,物流,加工产业等等,为社会提供许多就业岗位,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综上,我认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在资源能源开发上。
509037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