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城市河流景观提升施工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景观品质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旨在对城市河流进行景观提升,通过景观设计与设施建设,打造一个集生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滨水空间。
项目所在城市河流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河岸植被单一、景观缺乏特色、亲水性不足、休闲设施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河流的景观品质和生态功能,特制定本施工方案。
二、施工目标1. 提升城市河流的景观品质,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
2. 增强河流的生态功能,改善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
3. 增加亲水性,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空间。
4. 完善河流周边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三、施工步骤(一)前期准备1. 成立项目施工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分工。
2. 进行现场勘查,了解河流的现状和周边环境,制定详细的施工图纸和方案。
3. 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4. 采购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供应及时。
(二)河道清淤1. 采用机械清淤和人工清淤相结合的方式,对河道进行全面清淤,清除河道内的淤泥、垃圾和杂物。
2. 将清淤后的淤泥进行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三)河岸护坡改造1. 对河岸护坡进行加固和改造,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植被护坡、石笼护坡等,提高河岸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
2. 在护坡上种植适合本地生长的植被,增加河岸的绿化覆盖率。
(四)景观设计与建设1. 景观设计(1)根据河流的特点和周边环境,进行景观设计,打造具有特色的滨水景观。
设计内容包括景观节点、休闲广场、亲水平台、步道等。
(2)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植物进行绿化,营造四季有景的景观效果。
(3)设置景观照明系统,提高夜间景观效果。
2. 景观建设(1)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景观建设,包括土方工程、铺装工程、绿化工程等。
(2)建设休闲广场、亲水平台、步道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城市滨水区规划城市滨水区规划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城市滨水区,可以为城市增添魅力,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促进经济发展,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城市滨水区规划进行探讨。
一、城市滨水区的定义和重要性城市滨水区指的是城市内部或周边与水体相接触的地区,例如河流、湖泊、海滩等。
城市滨水区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滨水区可以作为城市的重要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休闲和观光,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此外,城市滨水区还可以为居民提供优美的环境,改善居住体验,提高生活质量。
二、城市滨水区规划的原则和步骤1. 合理规划和开发滨水资源。
城市滨水区的规划应综合考虑环境、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合理规划和利用滨水资源。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确保滨水区与周边区域的和谐发展。
2. 打造多功能滨水空间。
城市滨水区不仅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发展为商业、文化、体育等多功能的场所。
通过在滨水区建设咖啡馆、餐厅、博物馆、运动场等设施,使滨水区成为城市多样化的活动中心。
3. 提升滨水区的互联互通性。
为了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城市滨水区规划应注重交通的便捷性和互联互通。
通过修建步行街、自行车道、水上交通等,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吸引更多人来到滨水区。
4. 强化滨水区的文化特色。
城市滨水区规划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滨水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
在滨水区规划中,可以考虑设置文化广场、纪念碑、艺术装置等,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三、城市滨水区规划的案例分析1.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是中国最著名的滨水区之一,也是上海的地标性景点。
外滩规划充分利用了黄浦江的资源,打造了一条长约2.6公里的滨江步行道,其中融入了欧洲风情的建筑群。
外滩成为游客观光、休闲散步的热门地点,也吸引了大量的商业活动。
2. 温哥华海滩温哥华是加拿大著名的海滨城市,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滨水区规划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规划探索)))以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为例朱颖1,2,王浩1*,孙新旺1(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2.新疆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对城市河流湿地以及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的研究较薄弱。
结合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针对西港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水系、实施蓄水工程、进行科学的湿地坡面设计、合理地规划现状土地、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等方法、措施,探索季节性河流湿地的防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相结合。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湿地;季节性河流;景观湿地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水域[1]。
中国湿地分类当前沿用的是第一次全国湿地调查湿地分类,分别为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库塘湿地5大类28型[2-3]。
河流湿地又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
孙广友等[4]认为,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
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带等区域。
城市河流湿地作为城市的生态廊道进行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交换,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
欧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注重城市河流湿地的建设和恢复,如:德国的城市河流湿地/重新自然化0[5]、日本/推进多自然型河流建设0[6]、美国城市湿地的生态修复[7],这些措施富有成效,使局部的生态环境得以良好的恢复。
中国城市河流湿地的整治和开发处于起步阶段。
四川成都府南河的整治[8]、上海市的苏州河治理、合肥的环城公园[9]等都初具规模。
当前中国的城市河流湿地的建设仍然存在把城市河流湿地作为单纯的滨水景观营建或者防洪工程来治理而忽视生态功能的误区,尤其对于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的防洪、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还缺乏理论及技术探索。
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摘要:城市建设在设计规划滨水风光带景观时,应该综合考量包括文化历史、人情风土和城市地理在内的多方面因素,以便在城市特色风貌展现程度上做到最大限度化。
通过对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情况做出概述,并探讨如何设计规划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再结合具体实例,使整体设计规划的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实用。
关键词:城市滨水带;景观规划;设计规划1 概述城市滨水带绿地发展史所谓城市滨水带的定义,是指毗邻海洋、湖泊、河流的特定城市区域,组成部分通常为陆域、水际线和水域。
作为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态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它的空间特点有方向性强、开放、自然等;它的特征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因素、功能复杂以及较多的公共活动等。
滨水绿地是城市滨水带的一部分,也称河滨绿地,隶属的范畴在城市公共绿地内,通常位于城市河道中间陆地或两侧,是人工仿造并结合,或造景而成的城市绿地景观的一种,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将城市河滨的条状或零碎块状土地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环境达到景观、文化和城市生态的要求。
上世纪中叶,外国的城市滨水带改造开发运动就已经开始了,诸如横滨MM21地区、悉尼达令港、加拿大维多利亚港和巴尔的摩内港的建设和改造等,其获得的成功都是巨大的。
虽然国内较晚才启动滨水带绿地建设项目,不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在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现,比如武汉、深圳、长沙以及珠海情侣路滨水地带的二次改造,建设浦东滨江大道等等,可以说我国滨水带绿地开发的巨大序幕已经正式拉开了。
2 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设计规划的方法2.1 突出生态性城市社会人居环境在今天的主要矛盾之一便是其环境的生态性,同时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亟需改善以及强烈意愿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因此城市滨水带绿地作为公共绿地之一,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作用备受关注。
植物是组成城市滨水带绿地景观的主要部分,植被不仅仅是对营造城市生态环境所做弥补的一种手段,同时亦在设计滨水带绿地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滨水景观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周边的景观设计,它以水为主题,融合自然与人文元素,打造出具有艺术、观赏和功能性的优美场所。
滨水景观设计旨在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环境质量,为居民和游客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
本文将针对某滨水区域进行设计方案的探讨。
二、目标定位本设计方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既具有观赏性、活动性,又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滨水景观。
通过合理规划,将自然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滨水区域成为城市的地标与人们的憩息之所。
三、设计要点与构思1. 保护与修复水域生态为了保护并改善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将利用适宜的植物、湿地等手段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水域自然动态。
同时,合理设置生物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引进部分具有观赏价值的鸟类和鱼类,为游客提供生态教育与观赏体验。
2. 整体规划与布局基于区域特点,我们将设计多层次的景观及活动空间,使滨水区域具有丰富的功能性。
比如,设置散步道、跑步道、自行车骑行道等活动区域,方便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同时,在适宜的地方设置休闲座椅、户外音乐喷泉等设施,提供休憩和娱乐场所。
3. 引入艺术元素通过艺术装置的设置,使滨水景观区更具艺术氛围、文化内涵。
我们将在景观设计中融入雕塑、壁画等艺术元素,以独特的方式展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为滨水景观区注入生动活力。
4. 创新的互动体验为了吸引更多游客的参与感,我们将引入科技元素,打造智能互动体验区。
通过VR技术、增强现实等手段,游客可以参与虚拟的水上运动、水下探险等活动,增强其体验感与参与度。
五、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我们将注重环保理念的贯彻落实。
采用可再生材料、LED照明系统等节能环保设备,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此外,选择环保型植物,进行科学养护与管理,避免使用农药和化肥,保障水质的清洁与健康。
六、维护管理策略为了确保景观长期维护和管理,我们建议建立专门的滨水景观管理机构,负责景观区的维护、保洁和安全工作。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规划探索——以浙江安吉西港湿地
景观带规划为例
朱颖;王浩;孙新旺
【期刊名称】《林业科技开发》
【年(卷),期】2009(23)4
【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对城市的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对城市河流湿地以及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的研究较薄弱.结合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针对西港湿地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防洪安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水系、实施蓄水工程、进行科学的湿地坡面设计、合理地规划现状土地、营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景观等方法、措施,探索季节性河流湿地的防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相结合.
【总页数】5页(P130-134)
【作者】朱颖;王浩;孙新旺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新疆乌鲁木齐市植物园;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21003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城市生态湿地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初探--以苏州盛泽湖湿地景观规划为例 [J], 屠苏莉;刘志强
2.多样性湿地景观的成都实践——以成都198环城湿地公园案例区景观规划为例[J], 段瑜;王珏
3.基于乡土景观元素的湿地公园景观营造——以浙江安吉西港湿地公园为例 [J], 孙新旺;王浩
4.城市人工湿地景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以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湿地景观规划为例 [J], 高辉巧;张俊华
5.基于生态休闲渔业的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洪泽湖穆墩岛湿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J], 颜泓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
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
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
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
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
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3.1 山水格局梳理城市山水格局。
顺应嵩山居北巍峨、寺里河自北而下蜿蜒向南、山环水绕的区域山水格局,并通过在河流交汇处设置游憩型景观、对传统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再生式保护等手法,使得自然山水(natural form)与城市空间(urban form)以指状模式互相渗入彼此空间中。
规划滨水景观工程方案怎么写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部的自然资源逐渐减少,特别是河流和湖泊的自然环境也受到了破坏。
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通过规划和建设滨水景观工程来保护和修复城市的水系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和环境品质。
本文旨在对滨水景观工程进行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水系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功能的提升。
二、项目目标1. 保护城市水系环境,防止水体污染和生态破坏;2. 提升城市滨水景观,增加市民休闲娱乐活动场所;3. 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提升,增强城市的生态适宜性;4. 实现城市滨水景观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维护。
三、规划流程1. 调研分析:对城市水系环境进行详细的调研和分析,包括水质、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 规划定位:确定滨水景观工程的定位和功能定位,包括生态保护、休闲娱乐、城市绿化等;3. 方案设计:根据调研结果和规划定位,编制滨水景观工程的设计方案,包括景观布局、景观元素、绿化植物等;4. 经济评估:对滨水景观工程进行经济评估,确定投资预算和维护成本;5. 环境评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风险;6. 方案优化:根据经济评估和环境评估结果,对滨水景观工程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7. 编制报告:最终形成滨水景观工程规划方案,并编制详细的规划报告。
四、设计要点1. 生态保护:根据水体的生态环境特点,设计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包括湿地保护、水草栽植、鱼类保护等;2. 景观布局:根据滨水景观工程的功能定位,设计合理的景观布局,包括步道、广场、观景台等;3. 植物种植:根据水质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进行种植,形成丰富多样的植被景观;4. 水体治理:对水体进行适当的治理和清洁,提高水质,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和美观度;5. 水体设施:设置适宜的水体设施,包括游泳池、水上乐园、游船码头等,丰富水体的功能和利用价值;6. 照明设计:对滨水景观工程进行照明设计,提供夜间休闲和观赏的场所和氛围。
滨水景观方案1. 引言滨水景观是指城市中河流、湖泊或海岸边的景观设计和规划。
滨水景观方案是为了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增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计划。
本文将介绍一个滨水景观方案的设计和规划过程,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2. 设计目标滨水景观方案的设计目标应当与城市整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相一致。
具体而言,设计目标应包括以下方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通过创造美丽的滨水景观,塑造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吸引力。
•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娱乐场所,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和休闲活动的需求。
•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滨水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对滨水资源的损害。
•促进可持续发展:设计方案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影响的降低等。
3. 设计原则在滨水景观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融入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滨水的自然资源和地形特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与自然共生的景观。
•强调可持续性:设计应考虑到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采用可再生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提供多样性:滨水景观应提供多样性的功能和活动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休闲、体育、文化等方面。
•强化连通性:滨水景观应与周围建筑和交通设施相连,提供便利的交通和流动方式,增加景观的可达性和连通性。
4. 设计要素滨水景观方案的设计要素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水域规划水域规划是滨水景观方案的核心部分,应根据水域的特点和用途设计合理的水体布局和组织形式。
可以包括游泳区、垂钓区、划船区等不同功能区域。
4.2 绿地景观绿地景观是提升滨水景观品质和提供休闲空间的重要要素。
应考虑到植被的选择、布局和景观的整体绿化效果。
4.3 人造设施人造设施是提供便利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休息亭、游乐设施等。
应根据需求和使用率设计合理的设施布局和功能设置。
4.4 文化元素文化元素可以增加滨水景观的内涵和吸引力,包括雕塑、艺术装置、纪念碑等。
浅谈城市季节性河流滨水景观规划
周一晴;姬向华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6(032)005
【摘要】以河南省新县小潢河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考虑规划周边功能区域、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等影响因素,创造一个生态的、地域性的城市滨水景观,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要求.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周一晴;姬向华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郑州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5.13
【相关文献】
1.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J], 蒋亚华;张颖;黄丹
2.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J], 王莉
3.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J], 田涛
4.浅谈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内容 [J], 钱粱
5.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以泮河泰肥铁路-泰山大街段东侧绿地带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J], 尹金桂;王秋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滨水景观设计方案1. 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滨水地带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滨水景观设计旨在充分利用水域资源,打造美丽宜人的环境,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本文将针对滨水景观设计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2. 地理环境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滨水地带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包括水域大小、周边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状况等。
通过了解地理环境,可以更好地把握设计的风格和要点。
3. 功能规划根据滨水地带的特点和需求,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功能规划。
滨水地带可以被用作休闲娱乐、体育运动、文化展览等多种用途。
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到各种功能的兼顾和相互协调,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 景观元素设计滨水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景观元素的搭配和布局。
例如,水池、河岸两侧的植被、休闲设施等。
这些元素可以通过合理的搭配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吸引力,创造出宜人的环境。
5. 空间布局设计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空间布局起着关键的作用。
设计方案需要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域的空间比例,确保每个区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同时,空间布局还需要考虑人流行为和交通流线,以提高使用效率和方便性。
6. 环境保护设计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要追求美观,还要注重环境保护。
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对水域的污染,保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在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入自然植被、建设人工湿地等手段,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7. 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是滨水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照明设计可以提升夜间景观的感染力,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和便利性。
设计方案中需要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不同照明需求,合理选用照明设备和照明技术。
8. 景观维护管理设计方案完成后,滨水景观的维护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维护管理工作需要定期检查和保养,确保景观的良好状态和使用功能。
同时,相关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9. 结语滨水景观设计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功能规划、景观元素、空间布局、环境保护、照明设计以及维护管理等多个要素。
滨水区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滨水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载城市生产、繁荣经济的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滨水区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滨水区建筑设计的特点与其他区域相比,滨水区建筑设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的防水能力由于水的侵蚀能力,建筑的防水能力是滨水区建筑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
建筑物外部表面和屋面材料的选择,以及相应的密封技术,必须具备防水的能力。
2. 建筑的适应性在滨水区,建筑的适应性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水位的变化、洪水、暴雨、风暴及海水侵蚀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设计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的建筑。
这一方面包括建筑的高度、建筑的结构形式、墙体厚度、电子线路等。
3. 建筑的可持续性在选择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环保、可再生和可持续性因素。
优先选择可回收利用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并考虑屋顶绿化、太阳能板、防风护栏等使用,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
二、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特点1. 绿化设计滨水区作为城市的绿肺,绿化设计是滨水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化设计可以使滨水区环境更加美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污染。
2. 水景设计水景设计是滨水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景设计旨在把水作为一种自然元素融入城市景观中,为人们提供观赏水景的娱乐和休闲的场所,同时也提供了城市的自然循环系统。
水景设计包括河流、湖泊、喷泉等。
3. 交通规划设计滨水区规划交通系统是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重要手段,设计合理的交通路线、交通点以及船舶停靠点等设施,能够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便捷和舒适,使居民对城市滨水区的感官体验更为完美。
三、滨水区建筑设计与景观规划的互动在滨水区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规划中,建筑与景观是密不可分的。
设计合理的建筑可以融入景观中,让人们感受到河流、码头、河岸、绿化等元素的和谐和统一。
同时,让景观成为建筑的人文背景,承载每个人在那里的良好回忆和情感。
滨河二期湿地公园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滨河二期湿地公园位于城市滨河新区的一片闲置土地上,总面积约为50公顷。
公园的规划旨在将这片土地转变成一个生态友好、宜人宜居的城市绿地,为市民提供休闲放松、健身运动、生态教育等多样化的服务。
二、规划目标滨河二期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如下:1.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生境供各类植物和动物栖息繁衍。
2. 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户外健身、社交活动等功能。
3. 强化生态教育功能,通过科普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三、规划内容1. 湿地保护与恢复在公园的核心区域打造湿地保护区,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建立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在湿地区域内进行湿地植被的种植,种植各类湿地植物,如芦苇、菖蒲、香蒲等,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吸引各类鸟类、鱼类等动物。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公园内设置多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休闲广场、运动场地、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满足市民对休闲和健身的需求。
设立休憩区,提供带棚的长椅、供游客休息和观景的凉亭等设施。
同时,建设配套的卫生设施,方便市民的日常使用。
3. 环境艺术景观设置在公园中设置多样的环境艺术景观,通过绿色植物景观、雕塑、园艺等形式,增添公园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利用地势,设计人工湖泊、人工瀑布等水景,营造富有水乡特色的景观。
4. 生态教育设施建设在公园中设置生态教育区域,建设主题馆、科普展示区等设施,开展有关湿地生态的科普教育活动。
组织生态考察、亲子活动、自然保护讲座等形式,提高市民对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关注度。
四、规划实施1. 阶段性建设滨河二期湿地公园规划将分为多个阶段进行建设,首先建设核心湿地保护区、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艺术景观。
随着公园的不断完善和市民的需求增加,逐步开展生态教育设施的建设。
2. 投资筹措公园的建设可通过政府投资、社会捐赠、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实施规划方案。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
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
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
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
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
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
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
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
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
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
3.1 山水格局
梳理城市山水格局。
顺应嵩山居北巍峨、寺里河自北而下蜿蜒向南、山环水绕的区域山水格局,并通过在河流交汇处设置游憩型景观、对传统建筑和环境景观进行再生式保护等手法,使得自然山水(natural form)与城市空间(urban form)以指状模式互相渗入彼此空间中。
3.2 交通网络
科学组织城市路网,优化城市交通动线。
结合地形对人、车的流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形成具有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网络;依托城市步行系统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以形成南北贯通的城市开敞空间序列,实现城市交通、活动以及生态系统的循环流动。
3.3 复合生态系统
提取沿河场地中的农田、鱼塘、湿地、林地等自然肌理符号,这些符号是构筑复合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同时通过维持湿地的岛状布局与一定的鱼塘景观类型,提高林地和农地的镶嵌,控制农地的面源污染,形成乡土自然的地域文化景观。
3.4 景观系统
在河道较窄处,通过景观设施联系东西岸线,结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串联城市空间节点,形成一个随时间、活动不断演化的具有流动性的景观系统。
这种廊道的连续型设计与横向联系,为植被、生物移动、水文过程等的水平流动提供更多机会;进一步强化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之间的指状渗透,以实现边界空间的错入发展模式。
4、景观功能结构
滨水空间景观的连续性是通过元素的统一和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的。
景观元素的连续性增强了人们视觉的感知,而公共性较高的功能设置则有利于支持较为连贯且持续时间较长的行为活动,形成完整的空间景观概念③。
按照自然地形与河流水位,采用分层式、台阶式、坡地式等多种驳岸形式,组合形成贯穿整个滨水地带的连续步行空间,既增强了景观的连续性,又满足了多样活动的需求、吸引人们长时间的停留。
整个滨水景观带可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块:
4.1 城市形象区
该区域景观突出展现登封新区的整体形象,是整个滨水景观轴线的发端。
通过开阔、简洁、大气的景观设计,配合以极具时代感的大型公共建筑,将城市空间尺度与大型人工构筑物楔入至自然环境,达到城市环境与自然系统的巧妙均衡。
4.2 生态观赏区
该区域强调的是公众的生态观赏与自然体验。
在较为狭长的地形基础上,从纵向将有限的空间分为三个不同的高程区,最低处的河滩部分为生态绿地,遍植乡土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高处架设人行步道满足人性化的观赏体验,并向水面挑出观景平台,实现观赏体验与植被生长的良性互动。
4.3 商业娱乐区
该区域河段岸线东侧以自然缓草坡为主,结合天然景石与草地相间组成的台阶,形成人工自然型生态驳岸,兼具护坡与挡土墙的作用;西侧河岸则以人工硬质驳岸为主,通过下沉广场、景观树阵、灌木花坛、人工草坪等将沿岸的商业街市衔接起来,形成极具活力的城市滨水步行系统。
4.4 文化娱乐区
该区域通收放有致的空间格局,打造以展示登封历史为主题的滨水休闲空间。
以时间脉络作为景观叙事空间的推演线索,展现登封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风貌,传达继往开来、积极进取的城市精神。
4.5 乐活养生区
该区域在尽可能保留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增设群众喜闻乐
见的活动场地,如:晨练场、按摩步道、休息广场、垂钓平台等,增强空间的公共参与性与舒适性,创造景为人用的城市活动场所。
5、规划设计中的可持续性策略④
5.1 将水体设计与生活及工业用水需求与产出进行协调设计。
回收净化的中水通过人工湿地进入水体,作为补充景观水系的水源,而进入水体的方式可与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形成溪流、跌泉、瀑布等景观,同时水循环又可促进水体的清洁净化。
5.2 将环境设计中的要素作为一个有相互制约关系的立体(生态)系统来考虑。
将建筑、地形、水体与植物等景观构成要素视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循环系统。
如:地形与水体的配合将改变局部风环境,同时将影响植被的生长效果;因而,通过微地形的塑造与植物的合理搭配可以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配合建筑的布局与设计,可以达到节能减耗、恢复植被的效果。
5.3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雨洪利用、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设计中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如蓄积雨水既可以成为水景的一部分,还可用于灌溉和景观补水;人工湿地既有利于水生植被的生长,又可回收净化小范围内的生活污水,补充景观水源。
6、结语
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中的滨水景观规划是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的一次规划实践探讨。
通过利用规划、生态、景观、水利
等多学科手段,科学合理地营造具有城市安全、景观优美、生态系统连续、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生态廊道,实现城市河流湿地的多种功能,创造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8,18(4):293-300
[2]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5):94-100
[3]童宗煌,郑正.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2001(5):15-17
[4]张初夏,张庆.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中心区湿地水系可持续设计[j].中国园林,2008(5):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