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第三部分专题十三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 格式:ppt
- 大小:344.01 KB
- 文档页数:53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09. 句式变换及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 掌握变换句式的要领。
2. 熟记各种句式的常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变换句式的要领及各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长句变短句 ①长句变短句连考两年,且命题表述基本不变,体现命题的连续性。
②以往命题还是基于传统式命题。未来要坚持综合化方向,在一个语段内与其他考点一同考查,而且命题方式与内容将更趋变化。 2021 新高考Ⅱ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知识图要
一 句式变换
把握三类句式变换的方法
(一)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1.长句变短句“三步骤”
第一步,找准主干句,暂放一边
“主干句”是指表现中心的重要的句子,不简单等同于“句子主干”,它可以包含部分修饰语。之所以“暂放一边”,一是因为这个句子的位置待定——或放在段首,或放在段尾,一般不在中间;二是因为这个句子在整理成段时可能需要“增删词语”。找准主干句就等于完 成了长句变短句的三分之二。
第二步,抽出修饰语,独立成句
把长句的修饰语分别抽出,写成若干个完整的短句。并列型的修饰语可利用并列关系抽取,包含型的修饰语要根据逻辑关系整理出几个句子。
第三步,整合成连贯的语段
长句变成短句后,这些短句必须构成一个连贯的语段,而不是互不相干的几个独立句子。所谓整合,就是通过合理排序、使用衔接词(代词和关联词)、增删词语等手段把前两步析出的短句整理成一段连贯的话。
[例1]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四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占卜是上古时代先民们用燃烧的木枝对着锯削整齐的甲骨上占卜前已经钻出的圆形深窝或浅槽处进行烧灼后用甲骨正面显示出的裂纹的长①占卜是上古时代先民们判断吉凶祸福的方法。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
本文介绍了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其中,给出一段话,画出一句话作为原句,再改写这句话作为改句,并对比分析两句话的表达效果。此题型为主观题,分值为4分,得分点有两到三个,评分方式多为2+2,也有1+1+2或1+1+1+1.解题攻略包括倒装句和其他技巧,而效果详解则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倒装句对表达效果的影响。
1)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留下”的搭配。天很冷很冷,与下句“浸入骨髓的冰凉”相照应,陈述主体一致。
2)它就是一个看不见形影的严厉而又古板的家长,突出挂钟的铁面无私。
3)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都要被漫入骨髓的冰凉抽去,表达出强烈的感受。
删除此段,因为它没有明显的意义和结构。
改句:我们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认识她们的故事,深深地被她们的美丽和勤劳所感动。
特殊句式效果分析:使用了对偶修辞,使句子更有力度和气势。同时,使用了强烈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剪花娘子的敬意和赞美。
烈的感情和珍视之情。改句:这片宝贵的土地,只有那些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珍视它,而不是像那些不务农事的剥削阶级一样只知道掠夺它。这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劳动者对土地的珍视和剥削阶级的无情掠夺。
修辞效果分析:原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剥削阶级与劳动者在对待土地上的不同态度,表现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扬和对剥削阶级的批判。改句则更加简洁明了,突出了劳动者对土地的珍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敬意。
大批地落叶”,后面“梧桐大批地落叶”相矛盾,不符合逻辑。而第一种修改将“梧桐大批地落叶”放在后面,符合时间顺序,语意更加连贯。
示例二)第二种更好。将“梧桐大批地落叶”放在句首,突出主题,同时也符合时间顺序,语意更加清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相连的叶子。出水很高的像高挑的舞女的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柔美开着的、含苞待放的打着朵儿的白花。就像是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或是刚出浴的美人。
叠词 短句 语序 单独成句 用词精妙 拟人 比喻 排比
句式 词语 手法
知识回顾
典例分析
1、(2020年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1/14 考点五 句子表达效果分析
2022年新高考全国Ⅱ卷考到了句子表达效果分析的题目,这是自2020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开创了分析句子表达效果题型之后的再次考查,这足以说明这一题型代表了一种命题方向,有一定的训练价值。此类题型的命题形式通常为给出一个文段,在文段中以波浪线或横线形式画出一句话来,让我们分析原句和改句的表达效果,或者进行对比分析。虽然分析句子表达效果题型变化较多,但任何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规律可循,都有方法可依。
乍看似相同,细思大不同——句子表达效果分析
一、句子表达效果的常见命题角度
命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改变
语序 倒装句、设问句、反问句、双重否定句等,这些句式与陈述句相比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注意观察题干中哪一部分与原文有变化,变化的部分往往就是作者强调的重点。
(1)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2)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3)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4)双重否定句使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起强调、突出作用。
(5)主动句(包括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
句式
特点 (1)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的句子。①使用短句,能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②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2)整散句。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①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灵活运用。②使用整句,能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③整散句结2/14 合,使语句波澜起伏,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
手法 找出句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并分析手法的效果、好处。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各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一)修辞手法
【比喻】运用比喻,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冗为简洁。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措写叫拟物。运用比拟,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更生动形象。
【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以启示。
【借代】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不但能使语言简练生动,而且能起到使诗歌含蓄而富于变化的效果。
【双关】运用双关(意义双关;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耐人寻味。
【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叠字】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字。运用叠字,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设问】开头设问,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引发思考。
【互文】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阐发,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练的一种修辞手法。互文可紧缩文句,使文句简洁,实现句子前后文意的限制与补充,形成对仗,使语言具有对称美。
【通感】又叫“移觉”,在描绘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将本属于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二)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运用对比,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
【烘托】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是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在文学创作中,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烘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手法。根据甲、乙两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1)以人托人;(2)以物托物;(3)以物托人。
【点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简记:“点”是总写,“染”是分写)
新高考语言运用题句子表达效果题型指导
原题呈现
山东模考题:
原句: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改句: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
解题思路1、看句子的哪一部分发生了变化,强调什么,与语境需要是否相符。2、注意长、短句的不同表达效果。长句表意严密、精确、细致,多用于书面语,适宜于表达深沉的、复杂的情感。短句表意简洁、明快、有力、富有韵律、感染力强。适宜渲染紧张气氛、表达激烈情绪,常用于带有口语化、鼓动性的文体(如演讲词、辩论词……)中。
答案:原文将表示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2)原文用几个短句表达,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
新题型的答题思路
1、比较原句和改句在哪些方面有不同。
(1)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看突出强调了什么。
(2)各种句式的变化——分析原句句式的表达效果。
(3)语序的变化——分析原句语序的合理之处。
(4)用词的变化——分析原句用词的妙处。
(5)修辞的变化——分析原句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6)人称的变化——分析人称在原句中的好处。
2、注意关注语境需要。
无论侧重什么,选用什么句式,都要注意与整个文段的语意、重点一致,与上下文协调一致。
答题技巧
(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2)从修辞角度入手。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①比喻、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②夸张,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③对偶,句式整齐,表意凝练;④排比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⑤反复,富有音乐美,突出强调某一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