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间故事中蕴含的生态伦理观研究——以柳州三江县高定村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16.55 KB
- 文档页数:4
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论文侗族古俗文化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现代意义的启示论文侗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千百年来生活在湘黔桂毗邻地区,以水稻耕作为主,这个民族热爱自然,关注生态,一直传承着丰富的具有原生态特质的古俗文化。
所谓古俗文化,民俗学意义上是指源自传统较早时期的被主流文化所超越了的民间古代风俗文化,是一种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表达或证实的文化遗留物。
侗族的古俗文化主要包括以“萨”为中心的民间多神信仰、丰富多彩的大歌、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建筑、体现社会规约的款文化等方面。
在这些古俗文化中,处处体现了侗族人民对人与天地自然关系、人与动物关系、以及人的生存环境的朴素认识,蕴含着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伦理智慧。
这些生态伦理智慧无疑是自古至今侗族地区生态环境得到很好保护、社会生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也能够为现代社会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一、侗族的古俗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该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
侗族是中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主要生活在湘黔桂交界地区,以及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宣恩等地。
这个地区峰峦起伏,林木茂盛,具有明显的高原地貌和山区特色。
侗族属于古“骆越”的一支,自称为“干”,世世代代聚居在崇山峻岭和河溪旁边。
日在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下,侗族先民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民族差异感很强的独特的古俗文化,传承至今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侗族的古俗文化非常丰富。
在信仰民俗方面,侗族民众主要信仰的神灵是“萨”。
在侗族地区,人们一般称祖母为“萨”,后来这个词成了神圣偶像的代名词。
侗族祭萨是侗族祭祀远祖的最隆重盛大的节日。
除此以外,侗族自然崇拜极为普遍,他们把山、水、太阳、月亮等都视为神灵并加以崇拜。
在建筑文化方面,最具民族特色的是鼓楼和风雨桥。
鼓楼是侗寨最具特色的标志,在侗寨中属高层建筑,模仿杉树形状建造,因为楼上置鼓得名。
侗族风雨桥也很有特色,不仅仅是一种建筑,一种交通道路或生活场所,更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结晶。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侗族侗款的遗存、传承与时代性发展——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侗款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学理论指导教师:***20070401[中文摘要]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必然会伴随规约的产生,这是社会组织内部成员的内在要求。
社会的规范体系在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社会没有规范体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陷入纷争、混乱的状态,就会处于无组织、无秩序的不安境地。
长期以来,在法学界我们对规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法领域,实际上在国家法之外的非国家法即民间法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社会的规范体系呈现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二元化特征,两者相互作用共同调整着社会生活和生产。
我国少数民族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法文化成果,但是这些灿烂的少数民间法文化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得到发掘和重视,法社会学和法人类学启发我们从全新的视角发掘和研究这一领域。
款,为侗语记汉字,侗语叫kuan,在当今的侗族社会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侗款的传说,保留有侗款的遗迹,传统的侗款经过演变在当地社会仍发挥着作用。
本文对侗族地区的侗款及其变迁进行了探析。
全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章介绍了如何认识侗款,概述了侗款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第二章概述了款组织的内容及特征。
第三章追溯了建国前广西三江侗款的历史发展和表现形式,评说了广西三江侗款的作用。
第四章论述了建国后三江侗款的传承,总结了其特点,从正面和负面两个角度进一步论述了侗款的影响。
第五章结合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的各种基本特征,进一步分析侗款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辩证地指出侗款的缺陷,论述了侗款与国家法互动的各种可能、类型及机制,并从学理上提出了解决侗款与国家法冲突的基本对策。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对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法尤其是侗款的有关文章和著作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主要论文观点。
借鉴和采用法律人类学和法社会学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在全面掌握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对历史的尊重,强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强调研究视角和手段的创新。
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进行研究,探讨了侗族特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在首先概述了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独特魅力,然后分析了侗族文化传统对档案建设的重要性,接着描述了目前广西三江侗族档案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阐述了档案建设对于保护侗族特色资源的重要作用。
在本文探讨了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路径,并提出了推进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对策,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侗族特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为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档案建设,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侗族文化传统,广西三江侗族档案建设现状,问题与挑战,保护侗族特色资源,路径探讨,对策,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三江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侗族人民以其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和习俗而闻名于世,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档案馆的普及,档案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研究还相对缺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作出贡献。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分析广西三江侗族档案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探讨档案建设对于保护侗族特色资源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现状和价值,揭示其在保护侗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的重要作用;2. 探讨侗族文化传统与档案建设之间的关系,借助档案资源更好地传承侗族文化,提升侗族自身文化认同和自信;3. 调查研究广西三江侗族档案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档案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4. 探讨档案建设对于保护侗族特色资源的作用,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推动档案工作与侗族文化保护紧密结合;5. 最终目的是为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提供可行的路径探讨,为进一步推进广西三江侗族特色资源的档案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侗族既是我国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成员之一。
其住地西至贵州都匀、东至湖南洞口、北至湖北恩施、南至广西罗城,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区及鄂西一带。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290多万人。
除建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外,还建有广西三江、湖南通道、新晃、芷江、贵州玉屏五个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
说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因为他本属于古越人中“骆越”的一个分支,后为僚人的一部分。
据史书载,侗族在秦时被称为“黔中蛮”,汉时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魏晋南北朝、隋唐时被称为“僚浒”或“乌浒”,宋以后被称为“仡伶”或“伶”,明、清时被称为“侗僚”或“侗苗”。
侗族人民自称“干”、“更”或“金”,因方言之别,读音略异。
“峒人”或“侗家”,是汉族对侗族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侗族人民的意愿定为“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侗族原无民族文字,在交通较发达地区,多数人会说汉语。
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正在试行中。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是跨越奴隶社会而直接进入封建社会的,但内部发展极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前,侗族地区半封建半殖民地、封建地主和领主、原始公社残余等多层次性的经济形态并存,在汉语区或与汉族接近地区,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故习俗及社会伦理道德,深受汉族文化影响。
而侗语区的侗族人民大多处在交通不便的大山内,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其独特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较浓。
本文所述及的当是以侗语区为代表的侗族传统伦理思想,他是民族之林中独具特色的道德遗产。
一、侗族劳动职业中的伦理道德观侗族的祖先大多世代以农业为生,也有的地方农林兼顾。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除了少数地区的少数人开办有碾坊、榨坊、红炉,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有经商者外,基本上没有经商的。
所以,侗族的长辈们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劳动技能的教育,他们普遍认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或从地上冒出来的,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也只有劳动才能吃饱肚子,才能改善生活条件。
三农与综合论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韩璐,胡蒙师(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530001,广西南宁)摘要: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展非遗精神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综上所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关键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振兴;路径;侗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总要求。
有关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民族非遗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非遗旅游是结合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最好的产业形态,旅游产业链还会带动地区非遗保护。
侯玉霞、赵映雪从文化自觉视角,着重研究将瑶寨“非遗”产业化,助力乡村地区振兴;肖远平、王伟杰倒从非遗活态传承视角,研究苗寨非遗旅游带动传统工艺复兴的产业振兴模式,创新法律和景区规范管理,协调利益主体;黄永林%3&从国家整体非遗与乡村振兴视角,论述非遗在乡村文化振兴各个方面具有的多重作用和价值,并提出生产性保护、乡村文化游和特色小镇三条非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朱玉福、廉潘红旳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视角,考虑地区非遗文化传播难度大、交通区位不便等因素,提出西藏珞巴族依靠政府引导、村民全员参与发基金课题: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旅游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研究”(2019KY0422)。
作者简介:韩璐(1997-),女,山东荷泽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研究。
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离不开政府相关激励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只有保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
文化艺术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文化探索——以柳州的壮侗苗瑶族为例□卢芳妮/文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另有满、蒙古、朝鲜、白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
该地区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与历史条件,使聚居于该处的壮族、侗族、苗族与瑶族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生态民俗。
其深入到各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娱乐庆典等各个环节,具有极高的人文研究意义与文化开发价值。
但因发展环境、经济条件等问题,诸多优秀传统生态民俗因盲目或破坏性开发而遭到破坏,这严重影响了传统生态民俗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因此,基于传统生态民俗的特征与发展现状,探索其发展策略就成为相关学者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特征分析出发,全面探讨传统生态民俗因环境因素与历史问题导致的技巧性较强、体系发展分散化、技术传承私密化等特点,并基于对柳州地区壮族、侗族、苗族与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发展现状开展的研究,从保留民俗实践特性、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落脚继承着眼发扬传播三个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优秀传统生态民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事业提供行之有效的研究参考与策略借鉴。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特征分析1.1 民俗技巧性较强传统生态民俗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与生活的强关联性及传承上的高技巧性。
经过时间长河的洗濯扬弃、光阴岁月的精进变革,传统生态民俗在传承过程中基于气候条件、历史因素等影响因子逐步演化,趋于成熟,具有更为高层次的评价价值。
一方面,传统生态民俗在实行过程中的技巧多总结自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具有显著的历史积淀,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民族传统理念进行控制。
若想加以掌握,需要对大量民俗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学习。
另一方面,传统生态民俗的高技巧性体现于其民俗知识均由该民族逐渐积累而来,地理、历史、气象等各类型信息交织构建成完整的体系,其学习渗透于少数民族民众一生的生产活动中[1]。
2016年11月第35卷第6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v. 2016Vol.35 No.6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本栏目由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与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侗族传统村寨中的灵魂观与信仰礼俗研究—基于广西三江县车寨村的调查谢耀龙(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3)【摘要】广西三江县梅林乡车寨村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寨,灵魂观是当地侗族人观念世界的核心。
复杂的宗教信仰及信仰礼俗蕴藏着侗族人独特的灵魂观。
车寨的宗教信仰体系中不仅有草木、山石崇拜等自然崇拜,萨岁、土地公等神灵崇拜,还包含信奉灵魂不灭的祖先崇拜。
这些复杂多样的信仰及相关祭祀仪式,镶嵌着当地侗族人的生态伦理观和灵魂观。
【关键词】侗族;信仰;礼俗;灵魂观;生态伦理观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6)06-0001-06爱弥儿•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认为:“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 的。
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任何宗教都是对既存的人类生存条件做出的反应,尽管形式有所不同。
”侗族作为自秦汉以来就居住在湘、桂、黔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和保留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宗教信仰。
车寨村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西南部的一个侗族传统村寨。
村寨 西、北、南三面与贵州省从江县毗邻。
作为梅林乡的四个行政村之一,车寨村包括平寨、陡寨、寨明、相思(下寨明)4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505户、2 283余人,侗族人口占98%®。
发源于贵州省独山的溶江自西从石碑村人境,在车寨村迂回流转,水面宽达百余米。
各自然屯背山面水依次沿江分布,坐落于溶江两岸,与贵州省以“流水为界”,即以溶江为分界。
按照北京大学孙华教授对侗族村的类型划分,车寨村属于典型的大河侧畔的侗族村寨。
智库时代·168·智库观察广西三江县高友侗寨田野调查李晶晶(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广西柳州 545000)摘要:高友侗寨目前有6座鼓楼、1座风雨桥 、1座古庙、1座戏台、4个寨门、14个凉亭、13个古井亭和400多座吊脚楼等。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建筑是当地百姓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和生活记录。
高超的建造技艺、精美的刺绣艺术、神秘的侗族大歌、传统的侗族佳肴等,这样的侗寨可谓是中国民族文化宝库,具有巨大的历史、民俗、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友村;侗族;建筑布局;鼓楼;风雨桥中图分类号:TS9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9-0168-002高友村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东北部湘桂交界,大伞山峰东侧,地处“湘桂百里侗文化长廊”中心。
高友村距县城36公里,是三江县境内属于长江度湖水系最源头的寨子之一。
目前,高友村对外交通条件较好,一条村屯级公路穿屯而过,往西南方向接林溪镇政府所在地,往东北方向可通往湖南省通道县。
高友侗寨地处高山地带,高546米左右,四面环山,地形平缓的小山谷里全村森林植被较好,植物茂盛,森林覆盖率达75%。
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该村有10个村民小组,494户,1958人,侗族人口占比100%。
近年以来,随着该村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乡村旅游业开始升温,村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高友侗寨民居建筑布局合理有致,鼓楼、戏台、吊脚楼、风雨桥、凉亭、石板古道、古井古树、石雕、古庙、古墓群等建筑物和人文自然景观保护完好。
2007年高友村荣获柳州“十大美丽乡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被广西环保厅评为“自治区生态村”,2014年入选中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一、历史沿革据当地老人说,高友侗寨建立始于明代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距今已有430余年历史。
高友侗寨先民先由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珠玑巷迁徒到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后经柳州、融水迁入三江。
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侗寨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李升安1,汤桂芳2,陈艳霞3【摘要】[摘要]该文就广西三江程阳桥侗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答式访谈和选择式访谈调查,分析了广西三江程阳桥侗寨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一些老问题和存在原因,并结合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通过全球化视野和利用信息化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些新举措。
【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8)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三江;特色民居;保护与传承[基金项目]2015年梧州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2015B011)阶段性成果1 调查的缘由及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影响和同化现象越来越大,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最有机会接近都市文化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一贯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的生活。
虽然先进文明能带动落后地区人们的革新与变化,但少数民族中的许多风俗习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若是不注意守护传统文化,而是一味地追求革新与变化,我们付出的将是深厚传统民族文化的消失和绝迹。
鉴于此,深入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认真发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保护,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居文化遗产。
为了向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出台保护措施提供现实数据和决策依据,使广西少数民族民居文化能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侗族特色民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的黄姚古镇特色民居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传承发展的现状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及调查结果的分析1.1 调查方法、内容与对象进行现场参与观察和田野调查,采用问答式结构型访谈与选择式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于2017年11月开始对广西三江侗族侗乡的三江县程阳桥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外来游客等进行了访谈调研,共发放了问卷调查250份,问卷调查的年龄层次由青少年至老年。
广西三江侗族乡土资源研究作者:刘小玉王洋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3期摘要:广西三江县是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三江的乡土资源丰富,本文从建筑工艺、民俗节庆、风土人情、服饰织绣、竹编绘画几方面来研究三江侗族乡土资源的特点,以期将这些特征用于艺术创作。
关键词:侗族;乡土资源;建筑工艺;民俗节庆;风土人情;服饰织绣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这里拥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处于广西北部的三江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该地区侗族人数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4%,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土资源也是少数民族中最具特色的民族之一。
研究三江侗族的乡土资源是了解广西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江侗族乡土资源主要蕴含在建筑工艺、民俗节庆、风土人情、服饰织绣、竹编、侗族绘畫中。
一、侗族建筑工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当地居民因地制宜,建造了许多木结构的房屋,难能可贵的是该地区的木结构建筑已经归入了国家文物局保护对象当中。
三江地区的木结构建筑是我国木结构文化的精髓之一,主要以鼓楼群、风雨桥、传统居住房屋为主。
鼓楼由当地有名的手工艺者杨似玉为首的众多工匠师傅队伍共同建造而成,是当地最高建筑之一。
鼓楼以其独特的木结构建筑技法为灵魂,包含了侗族传统习俗在内的和谐文化体系,整体显现出阳刚之美,鼓楼一直都是侗族人民祭拜众神、商量事宜、欢迎宾客、庆祝节日、休闲娱乐的地方。
大部分的鼓楼有攒尖式和歇山式这两种造型,其每层檐角微微向上卷起,工匠们把它雕刻的十分精巧,檐板上画的彩绘也十分好看。
三江风雨桥是另一侗乡建筑,其上建有大大小小的桥亭,每个桥亭都有不同的特点,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
据建造三江风雨桥的侗族建筑师介绍,它的精彩之处在于,造风雨桥要有祖传的工艺,属于地地道道的“架桥”,其结构复杂且精致,风雨桥只有模型,没有图纸,完全是像“玩积木”般架起来的。
而且所有的桥、亭、塔均是由木结构建筑,技艺尤为精湛,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