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河湖富营养化成因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62
湖库富营养化形成原因和处理策略湖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和水库中水体富集了大量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等营养盐,导致水体中生物、植物过度生长,从而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的现象。
湖库富营养化通常会导致水体浑浊、腥臭,严重影响水质,甚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湖库富营养化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输入、水文湖泊的自然特性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
针对湖库富营养化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包括减少营养物质输入、改善水体环境、加强水质监测等措施。
湖库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1. 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输入:人类活动对湖泊和水库的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工业、农业、城市化等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和废水直接排放到湖泊和水库中,导致水质恶化。
特别是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会直接进入水体,成为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 水文湖泊的自然特性:湖泊的自然特性也是湖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
湖泊水体循环较弱,容易积聚营养物质,在水流受阻或湖泊季节性湿润时,容易导致水质的恶化。
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湖库富营养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湖泊水体温度升高,容易使富营养化的发生条件更加有利。
1. 减少营养物质输入:应从源头上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
加强农业环保措施,降低化肥使用量,加强农田和养殖场的废水处理,减少工业排放污染。
2. 改善水体环境:通过人工清理水草和水藻,恢复湖泊湿地和养护植物,改善水体自净能力。
加强湖泊的水质调控,控制营养物质的浓度。
3. 加强水质监测: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体系,加强对湖库富营养化现象的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 推动生态修复:通过人工湖泊抽水、氧化、微生物净化等方法,促进湖库水质生态修复,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采取生态修复技术,对湖泊进行人工湖泊抽水、氧化、微生物净化等方法,促进湖库水质生态修复,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5.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湖泊和水库水质管理,加强对湖库富营养化问题的治理。
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研究及防治湖泊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水源和经济资源。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愈发凸显。
湖泊富营养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利益。
因此,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及防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湖泊富营养化的机理比较复杂,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环境因素水体中的生物、无机和有机物含量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
氮、磷、硅等元素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但当水中这些元素的浓度过高时,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而丰富的有机物和高水温等因素也会加速湖泊富营养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污水和废水排入湖泊,其中包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的过程。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破坏湖泊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
3.气候条件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也会影响湖泊富营养化。
高温和干旱条件会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增加淤积物的浓度,进而导致富营养化。
而多雨的气候则会增加湖泊周边的表层流和地下水的流入,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湖泊富营养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加强水环境监测及时监测湖泊富营养化的程度,可以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加强对污水和废水的处理和排放监管,降低营养物质的排放量,也是防治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
2.湖泊治理湖泊治理的关键在于停止富营养化的发展,并逐渐达到水体复原的目标。
这涉及到水体的综合治理,包括疏浚、引清水、植物繁殖和水生生物控制等多种手段。
同时,加快湖泊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减少污染源的输入,也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
3.推广科学种养湖泊富营养化的发展主要与养殖密度和饲料成分有关。
因此,在种养水生生物时,要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并采用适当的饲料,避免对湖泊环境造成污染。
湖泊富营养化与水质恢复研究湖泊是许多生物及人类社会的重要生存环境,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湖泊受到的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湖泊富营养化。
一、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排放进入湖泊中,其中包括化学物质、有机物、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湖泊后,很容易刺激浮游植物的增长,使得藻类等浮游植物在湖泊中繁殖,加速了富营养化的过程。
此外,湖泊周边的农村和城市中都有大量的养殖业和农业活动,排放的畜禽粪便和化肥等物质也会进入湖泊,加重了湖泊的富营养化过程。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陆地上有大量的soil Erosion,这些沙土也随着降雨和河水进入湖泊,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组织。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对策针对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有一些有效的对策可以采取。
首先,要控制湖泊周边和湖泊水源地的开发和利用,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其次,在湖泊中适度增加水草等生态植物,抑制藻类繁殖;同时加强对于畜禽养殖和农业的管理,限制排放物的进入湖泊;第四,加强湖泊水环境监测与治理,通过人工的抽水和人工深度切割的方式进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手段均有效;最后,大力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改变对环境的不良习惯和行为。
三、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湖泊是生态多样性维持和碳循环的关键环境之一,湖泊富营养化不仅破坏生态平衡,还会对地球环境环境产生直接的和间接的生物化学效应,如海洋酸化、全球气候变化等。
此外,湖泊中许多非常细小的微生物、浮游植物和动物,不仅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形成了大量生态服务功能,如净水、病媒控制、生态景观等。
四、湖泊富营养化的恢复和保护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疗和保护恢复一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投资和技术支持。
包括揭示其物质来源和物质传输路径,导致富营养化的生态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治理技术。
针对这一问题,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责任应该明确,同时,治理的投入应该由政府引导,并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统一规划和安排,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湖泊富营养化与水体环境修复对策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多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泊导致水体产生严重的富营养现象。
这些营养物质包括氮、磷等化学物质,主要来自农业废水、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等。
富营养化对湖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如水体浑浊、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繁殖等,进一步导致水中氧气不足、水中生物死亡等问题。
首先,生态修复是湖泊环境修复的关键方法之一、可以通过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手段恢复水体生态平衡。
例如,可以引入水生植物,如睡莲、芦苇等,这些植物能够吸收过多的营养物质,净化水质;同时,还能为水中的生物提供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此外,还可以通过放置人工基底,促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长,增加湖泊生物多样性。
其次,工程治理是湖泊环境修复的重要措施。
可以采取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等方式,去除富营养化物质。
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湿地等构筑物进行物理处理,通过过滤和沉淀等方式,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富营养化物质。
此外,还可以采用化学处理手段,如加入硅铝混凝剂、过氧化氢等,促使湖泊中的磷和氮等富营养物质沉淀和去除。
另外,管理措施也是湖泊水体环境修复的重要手段。
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预防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可以通过建立保护区、限制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推广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营养物质进入湖泊。
此外,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必要的。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普及湖泊保护知识,提倡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共同参与湖泊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水体环境修复对策。
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治理和管理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恢复湖泊生态平衡,提高水体质量,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京北运河水系水质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北京北运河水系水质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北运河水系面临着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
本文将从水质污染的特征和污染来源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质污染的特征1.化学污染物浓度超标通过对北运河水样的监测,发现其中多种化学污染物的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例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
这些化学污染物的存在不仅会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的伤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影响人类健康。
2.富营养化北运河水系水域周边的农田、城市排污口等源头排放的养分,使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浓度升高。
这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和水草等植物大量繁殖,形成蓝藻水华和水生植被堆积。
这些富营养化现象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还使水体的水质变差。
3.微生物污染北运河水系水体还存在大肠菌群等微生物的污染现象。
这些微生物的存在表明水体受到了来自农田、畜禽养殖场等农业活动的污染。
大肠菌群的存在使得水体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增加,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二、污染来源分析1.农业活动排放农田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成分,在降雨的冲洗下,沿着农田坡面流入北运河水系水中。
这些化肥和农药的排放量及浓度高低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好坏。
此外,农田中畜禽养殖场排放的大量养分和粪便也是水质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2.城市污水排放城市中的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北运河水系,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化学污染等问题。
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城市面积增大,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给水质污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3.自然因素北运河水系水质污染问题还与自然因素相关。
如一些陡坡、山地、裸露土壤等容易出现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泥沙和养分进入水系。
同时,长时间的干旱或降雨不均也会对水体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污染治理对策为了改善北运河水系的水质,应采取以下措施:1.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耕作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中营养物质过度富集,导致水体中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量急剧增加,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
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主要有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
一、人类活动
1.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通过农田排水、雨水径流等途径进入湖泊,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排水、污水处理厂的排放等都会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3.工业活动: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等也是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自然因素
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导致湖泊水温升高,湖泊中的藻类等生物繁殖速度加快,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2.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深度、水流速度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湖泊的富营养化。
针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对湖泊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湖泊富营养化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2.控制污染源:加强对农业、城市化、工业等活动的监管,控制污染源的排放,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3.生态修复:通过植被修复、湿地修复等方式,增加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4.加强科学管理:加强湖泊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加强湖泊保护,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总之,湖泊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
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湖泊富营养化,保护湖泊生态环境。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水和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就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现状来看,淡水紧缺,水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十分严重,直接危害水产品的质量及人类的健康。
1.水体富营养化的定义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水域的物理化学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2.1 自然因素自然界的湖泊一方面从天然降水中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因地表土壤的侵蚀和淋溶,使大量的营养元素进人湖内,湖泊水体的肥力增加,大量的浮游植物和其他水生植物生长繁殖,为草食性的动物和鱼类等提供了丰富的食料。
当这些动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机体沉积在湖底,积累形成底泥沉积物。
残存的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由此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又被新的生物体所吸收。
因此,富营养化是天然水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自然因素影响的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富营养化的进程非常缓慢,至少需要几百年才能出现。
一旦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要恢复往往是极其困难的。
这一结果往往导致湖泊→沼泽→草原→森林的变迁过程。
2.2 人为因素2.2.1 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主要是指像钢铁、化工、制药造纸、印染等行业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氮和磷,未经处理就直接排人江河等水体中,造成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不断累积,并达到一定数量,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2.2.2 生活污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含有大量富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其中的磷主要来自洗涤剂。
2.2.3 化肥、农药的使用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药、化肥被使用后在土壤中残留,同时不断被雨水冲刷到周围环境,特别是水体中,其中所含的氮、磷就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
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与水环境治理研究引言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河流和湖泊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
富营养化指的是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积累,导致水质恶化,并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和水环境治理措施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1. 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的原因1.1 农业排放与化肥使用农业活动是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农田中施用的化肥包含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在雨水的冲刷下,这些营养物质被带入河流和湖泊中,从而导致富营养化。
1.2 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些物质会加剧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积累,促进富营养化的发展。
1.3 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分解产生氮、磷等营养物质,并污染河流和湖泊,加剧富营养化程度。
2. 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2.1 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水体的浊度增加、藻类和悬浮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变得混浊,降低水质。
2.2 水生生物生态系统的破坏富营养化使水中的藻类繁殖过度,形成大面积的水华,阻断光线传入水底,使水草无法正常生长,影响水生生物的繁殖和鱼类的栖息。
3. 水环境治理措施3.1 建设生态池生态池是一种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处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工程设施。
通过在河流和湖泊的入口处建设生态池,可以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和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富营养化。
3.2 加强污水处理加强城市和农村的污水处理工作,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是防止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
3.3 提高农业制度推广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业对水体的污染,是防止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措施。
4. 水环境治理研究的挑战与展望4.1 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在河流及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需要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更准确地了解富营养化的过程与机理,为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城市河湖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研究姓名:刘靖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植物学指导教师:杜桂森20050401摘要长河水系是北京城市河湖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与中南海被喻为“城市的心脏”。
2003—200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长河水系初级生产力主要决定于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和细胞密度。
定性、定量样品中共观察到的浮游藻类有8门,87属,204种。
群落结构为蓝藻一绿藻型,细胞密度为41150X104/L。
是1987年的62.88倍。
优势釉群为微囊藻(Microcysis)、颤藻(Oscillatoria)、栅裂藻(Scenedesmus)、小球藻(Chlorella)、小环藻(Cyclotella)、直链藻(Metosira),均为富营养型或重富营养型水体指示种群。
长河水系已连续三年在夏秋季出现程度不同的、以微囊藻占绝对优势的蓝藻水华,水质较差,水生态系统失衡。
长河水系营养盐含量高(TN:1.667mg/L,TP:0.144rag/L),水体透明度低(0.52m),TN、TP、CODM。
、BOD5、SD五项指标的TSIM值均处在54—88之间,表明北京长河水系水体均已达到富营养化或重富营养化程度。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o?南海入口、中海、南海、筒子河出口为Ⅳ类水,符合人体非直接接触地娱乐用水标准:麦钟桥、后海、前海、北海入口为V类水体,仅符合一般景观水域要求:高粱桥、西海、松林闸为劣V类水体,还达不到一般景观用水的标准。
两年的调研与实验结果显示,造成北京城市河湖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主要原因是(1)以氦磷为主的植物营养物的污染比较严重;(2)由于北京水资源紧缺,补给城市河湖的生态用水量很少,仅够维持渗漏与蒸发;(3)河湖底部硬化、护坡衬砌的“三面光”结构破坏了水系生态系统,严重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
本文对如何改善北京城市河湖水质,防治蓝藻水华提出了六条建议。
1研究区概况“六海”是北京市重要景观游览水域,由6个首尾相连的湖构成1个湖泊群,自西北向南依次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和南海。
其中西海、后海、前海通称什刹海,为开放式水域,北海在北海公园内,中海、南海通称中南海。
“六海”主要水源来自密云水库,少量供水来自官厅水库,“六海”水面总面积约124万m2,平均水深1.5m,属于城市小型浅水湖泊。
2“六海”富营养化治理工程措施2.11998年“六海”清淤工程“六海”除1950年进行过1次治理外,再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彻底治理,致使湖底污泥深厚,淤泥已达77万m3。
“六海”清淤工程于1998年4月20日开始,清淤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干湖冲搅、远距离管道输送”的环保型清淤方法,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将“六海”自南向西北的顺序,逐个放空清淤。
1999年初完工,同年10月引入密云水库的清洁水;清淤的同时对两岸居民生活污水进行了截流。
2.22001—2005年什刹海生态修复试验工程2001—2005年间,对“六海”水质未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只是在什刹海部分水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工程试验,应用的修复技术有臭氧/超声波除藻、基底修复、水下曝气充氧及冬季冰下底部充氧、上游区复合生物浮床、水下光补偿技术、高等水生植物栽植与优化配置、水生植物调控与机械割草、水质净化与保洁管理等[1-2]。
2.32006年引清调水工程2006年3月密云水库开闸放水5000万m3,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将城市河湖环境用水由官厅水库切换为密云水库的清洁水,重点保障颐和园、昆玉河以及城市中心“六海”,确保城市水环境水质改善。
在扩大供水量的同时,还通过安装水下推流器、水泵提北京市“六海”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效果分析荆红卫(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100044)摘要以北京城市小型浅水湖泊“六海”为例,通过对其3次治理工程前后湖泊水质改善效果的分析,研究了目前城市小型浅水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5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