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初中-语文参与式教学案例分析-2011
- 格式:ppt
- 大小:735.00 KB
- 文档页数:62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开展了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以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旨在通过分析典型教学案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案例描述1. 案例一:以《荷塘月色》为例的阅读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感受作者对荷塘美景的赞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为何用‘幽静’来形容荷塘?”,“荷塘月色有哪些特点?”等问题。
课后,教师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
2. 案例二:以《背影》为例的写作教学教师通过讲述朱自清的父亲背影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一是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二是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是描写人物的语言。
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父爱为主题的作文。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分析优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缺点: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较为浅显,未能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课后作文的布置,未能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写作内容与课文关联度不高。
改进措施: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应注重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后作文的布置,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案例二分析优点: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缺点:教师在讲解写作技巧时,未能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课后作文的布置,未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写作困难。
改进措施:教师在讲解写作技巧时,应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文将以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一、教学背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信息冲击,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和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设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阅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如古文、现代文、诗歌、散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语文基础知识:加强字词句篇的基本功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3.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文学作品,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文学流派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4.道德教育:通过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3500字背景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
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
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
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国培计划教学设计方案典型案例分析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手指轻轻敲击,随着思绪的流淌,我开始构思这个“国培计划教学设计方案典型案例分析”。
浮现在我脑海的是那个充满活力的小学课堂,孩子们的眼神里透着对知识的渴望。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引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课堂氛围一下就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那是我教学生涯中最难忘的时刻。
案例分析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这个案例是关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方案中,我明确了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我选择了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
通过写作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案例分析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我想谈谈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
这个案例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化,让学生易于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课堂竞赛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案例分析三:高中英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设计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
在这个案例中,我以汽修专业为例,设计了实际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实际操作能力。
我还引入了企业案例,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
案例分析五:教师培训教学设计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以新入职教师为例,设计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方案。
培训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班级管理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让新入职教师全面了解教育教学。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作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
本案例以某县农村中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案例目标1. 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构建农村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的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培养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案例实施(一)创新教师培训模式1. 开展分层分类培训。
针对农村教师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实施分层分类培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优化培训内容。
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导向,更新培训内容,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创新培训方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二)搭建合作平台1. 建立校地合作机制。
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 开展联合教研。
邀请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参与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3. 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拓宽教师视野,提升其学术素养。
(三)实施项目制教学1. 开展项目制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结合农村实际,开展项目制教学研究,探索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2. 建立项目制教学基地。
在农村学校设立项目制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3. 开展项目制教学实践。
组织教师参与项目制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项目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1.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
2. 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基于“参与式教学”在歌声中体会美教学案例1 基本情况1.1 授课对象学生来普通初中初二年级普通班,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1.2 教材分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有介绍我国各地的节日风俗的,也有讲民间艺人轶事的,也有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的乐趣,还能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唱歌情景,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云南民风民俗,还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1.3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1.4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1.5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2.1、情境激趣:播放《刘三姐》片段。
师: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有的民歌。
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本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详细分析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案例,以期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重要字词,并能正确运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课文内容分析:选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文章背景、作者简介、课文主题、结构布局等方面;2.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等;3.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课件、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问题;3.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5.练习巩固: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2.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提高;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