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6讲辛亥革命考试要求:(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2)武昌起义的爆发(b);(3)中华民国的建立(b);(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一、武昌起义——(b)1.条件(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3)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4)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6)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及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微点拨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
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
这些“都督”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b)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定了国民的自由和权利;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性质与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2)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广西桂平,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2)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封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了政权。
(4)全盛:经过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达到鼎盛。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
辛亥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武昌起义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条件(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之小船创作中国式农民理想的“天国梦”——太平天国运动[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主要是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的推动下被激化的结果,所以说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二、过程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4.军事全盛(1)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但牵制了清军大量兵力,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征:西征军不断打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变乱:1856年发生,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天京变乱的必然性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的代表,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等特点;在资本主义成为发展潮流的时代,太平天国缺乏先进的革命纲领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内乱是必然的。
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
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纲领上海等地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制定的,它不是农民阶级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必然结果,更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应。
四、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史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考纲展示:(1)太平天国运动;(2)辛亥革命。
热点提示:(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评价;(2)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3)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考点1 太平天国运动——通天血路1.兴起(1)原因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重了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思考] 马克思写道:“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原因。
提示:鸦片战争使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了中国社会原有的阶级矛盾;而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发展(1)初建政权:攻克永安,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2)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政权。
(3)军事全盛: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北伐与西征并举。
3.纲领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各自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人间天国;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思考] 如果你是一位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你是赞同《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为什么?提示:《天朝田亩制度》。
因为《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
4.转折——天京变乱(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进取心锐减,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1856年秋,韦昌辉杀死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疑忌率军出走。
5.后期斗争(1)重建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进行政治改革。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热点题型一太平天国运动例1、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天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答案】D【提分秘籍】方法1 从历史发展潮流角度命题。
《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革命性、落后性、空想性,《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题时注意结合两个纲领的内容进行分析。
方法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天京变乱的发生、《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矛盾之处等,充分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解题时需结合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内涵来分析。
方法3 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
解题时需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分析。
【举一反三】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D热点题型二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例2、(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0)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这是清末预备立宪,材料“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这体现出预备立宪的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C正确;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故A错误;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说明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引进了民主,故B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次在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预备立宪没有涉及,故D错误。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 )
A.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
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
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
D.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无人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与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国情是不相符的,故A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古代农民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下每户劳动所得仅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故C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广大农民群众为追求平等、平均社会而做出的选择,不是因为战争环境才颁布,故D 项错误。
答案:B
2.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此举反映( )
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
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
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
解析:“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还未完全成功,现实革命形势依然需要,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因此封建地租关系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民领袖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反思,故C 项错误;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巩固革命成果,并进一步进行革命,不是财政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A
3.太平天国失败后,清王朝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进行表彰和纪念。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
这表明( )
A.朝廷意在重塑正统价值观
B.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C.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D.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
解析:材料表彰和纪念的是“为恢复社会秩序对所谓的‘忠义之士’”与清朝朝廷所谓的正统价值观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故B项错误;据材料“地方精英通过主持本地区纪念活动趁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地方社区则通过表彰自己社区的‘忠义之士’确立自己在战后新秩序中的地位”可知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各阶层争夺政治权利,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