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31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越来越精准。
骨转换标志物三项是指血液中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ALP)和羟基脯氨酸(OH-Pro)三种指标。
这三项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骨代谢的情况,对于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碱性磷酸酶(ALP)1.概述碱性磷酸酶(ALP)是一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酶,其主要作用是催化有机磷物质水解反应。
在人体内,ALP主要存在于肝脏、胆道、肠道、成骨细胞和胎盘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肝功能和肝胆系疾病的判断。
同时,在诊断某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时,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诊断成人型软骨发育不全症和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ALP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诊断骨转移性癌症、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等方面,ALP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骨钙素(BALP)1.概述骨钙素(BALP)是一种存在于成骨细胞中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骨组织的生长和再生。
在人体内,BALP主要存在于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中。
2.临床意义BALP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骨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诊断儿童型软骨发育不全症时,血清BALP的水平会显著降低。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抗骨吸收治疗时,BALP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羟基脯氨酸(OH-Pro)1.概述羟基脯氨酸(OH-Pro)是一种存在于胶原蛋白中的氨基酸,其主要作用是维持胶原蛋白的结构和稳定性。
在人体内,OH-Pro主要存在于皮肤、骨骼、肌肉和软骨等组织中。
2.临床意义OH-Pro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对于与胶原蛋白相关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评估患者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时,血清OH-Pro的水平会显著升高。
此外,在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胶原蛋白治疗时,OH-Pro也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通过对于骨转换标志物三项(ALP、BALP和OH-Pro)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三项指标在诊断和治疗一些与骨相关的疾病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骨标志物三项检测项目简介
骨标志物三项共包含总Ⅰ型氨基酸延长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MID OST)三个指标,用于监测人体的骨代谢情况。
在人体中,骨组织包含骨的溶解吸收和骨的重新形成两个过程,称为骨转换。
在健康成年人骨重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是相当的,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
骨质疏松是由于进入老年期或者其他病理性的因素,骨吸收速率大于骨形成,进而导致骨质流失。
骨标志物三项的各指标在监测人体骨转换情况中的作用如下:
①PⅠNP:骨形成标志物,反映骨形成速率;
②Β-CTX:骨吸收标志物,反映骨吸收速率;
③N-MID OST:骨转换标志物,含量与骨转化率的变化有关;
通过早期、定期的骨标志物检测,结合三个指标的数值评估骨转换的类型,早期发现人体骨丢失的趋势,并及时干预,防止或延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
应用于有骨质疏松发生风险的高危人群以及骨质疏松人群,指导临床进行诊断与治疗。
临床意义
1、监测骨质疏松治疗效果,评估患者病情进展;
2、3个月迅速反映治疗效果,增加患者依从性;
3、帮助鉴别诊断各类骨病;
4、预测骨丢失和骨折的风险,及早控制危险因素;
适检人群
高危人群:中老年人、绝经后女性、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应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优甲乐等);
疾病人群:骨折患者、骨质疏松患者、老年性骨质疏松、肾性骨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标本采集要求:
1.5ml血浆,EDTA抗凝管采血,2-8℃保存,要求立即分离血浆。
空腹抽血,建议采血的时间为早晨8:00-10:00。
临床项目收费标准。
骨标记物临床意义一、骨标记物的概述骨标记物是一类反映骨代谢和骨形成过程的生物标志物,其在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骨标记物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骨形成标志物:如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1NP)等,它们在骨形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水平升高表明骨形成活跃。
2.骨吸收标志物:如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钙离子浓度等,它们与骨吸收过程密切相关,水平升高提示骨吸收增加。
二、骨标记物的临床应用骨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诊断骨质疏松症:通过检测骨形成和骨吸收标志物,有助于评估患者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和发展程度。
2.评估骨折风险:骨标记物水平低下时,提示骨折风险增加,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3.监测骨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代谢异常等,骨标记物检测有助于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
4.评估骨移植和骨科手术效果:骨标记物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评估骨移植和骨科手术疗效的指标。
三、常见骨标记物的临床意义1.钙离子浓度:钙离子是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关键调节因子,其浓度变化反映骨代谢状态。
2.骨碱性磷酸酶(BALP):主要来源于成骨细胞,活性升高表明骨形成活跃。
3.骨钙素(BGP):由骨细胞分泌,水平升高提示骨形成增加。
4.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1NP)和Ⅰ型胶原羧基端肽(PYD):为骨胶原降解产物,水平升高表示骨形成增加。
5.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TRAP):来源于破骨细胞,活性升高提示骨吸收增加。
四、骨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骨标记物的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进行检测。
2.结果的解释和评估:需结合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骨标记物水平。
3.与其他检测方法的结合应用:如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等,以获得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1.新型骨标记物的研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骨标记物将不断涌现,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骨转化指标
【实用版】
目录
1.骨转化指标的定义和重要性
2.骨转换指标的分类
3.骨转换指标的临床应用
4.骨转换指标的局限性
5.骨转换指标的研究进展
正文
骨转换指标是用于评估骨代谢和骨丢失的生化标志物,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在骨代谢中,骨形成和骨吸收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骨转换指标可以反映这种平衡状态,从而帮助我们了解骨代谢的情况。
骨转换指标主要分为两类:骨形成指标和骨吸收指标。
骨形成指标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 -2(BMP-2)、骨钙素(OC)等,它们反映了骨形成的活性。
骨吸收指标包括血清钙(Ca)、磷(P)、酸性磷酸酶(ACP)等,它们反映了骨吸收的程度。
骨转换指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定期检测骨转换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骨转换指标还可以用于预测骨折的风险,对骨折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骨转换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它们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疾病状态等,因此需要综合考虑。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骨转换指标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许多新的骨转换指标,如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保护蛋白(OPG)等。
这些指标为骨代谢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同
时,研究人员还在探索骨转换指标与其他骨代谢疾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总之,骨转换指标在骨代谢的评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骨转换标志物概述| 试验检测的是什么物质?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
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骨骼是一种活跃的,处于不断更新的结缔组织,每年的更新率约为10%。
骨骼主要由I型胶原构成,组成了骨骼坚韧的框架结构。
钙也是骨骼的重要成分,使骨骼系统尤为坚固。
胶原和钙的结合,赋予了骨骼坚固的同时也能承受压力。
机体超过90%的钙是沉积于骨骼和牙齿中,其余约1%的钙存在于血液中。
在人的一生中,陈旧的骨骼在不断被吸收,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生成的新骨,以维持骨骼系统的健康。
在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能溶解少量骨骼,同时经过酶的作用可降解蛋白质结构。
骨形成是始于成骨细胞的活化,形成新的骨骼蛋白质结构,继而被钙和磷矿化形成新骨骼。
这样一种微观的重建过程维持了骨骼系统的强韧。
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和青少年时期,新骨的形成速度大于旧骨的吸收速度,因此骨骼系统得以生长和不断强韧,直到达到骨峰值(骨骼密度和强度的最大值),通常为25至30岁。
在这个时期后,骨吸收的速度开始大于骨形成,使骨质开始不断流失。
在女性绝经后的几年里,骨质的流失速度最快。
男性则通常在70岁后才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
如何使用骨转换标志物?可选择一个或几个标志物来判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速度。
当医生评价骨质流失或骨骼疾病时,骨转换标志物可作为骨密度的附加信息,帮助临床判断。
这些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于评价抗骨吸收的治疗疗效,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用量是否合适。
与X线检测(一至两年)相比,通过骨转换标志物可使临床很快(三至六个月)对疗效做出评价。
如果治疗效果不理想时,能及时更换治疗方式。
由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概率较高,有些研究也表明骨转换标志物可辅助临床预测骨转移的并发症,或选用抗骨吸收药物,如二膦酸盐。
骨转换标志物还可用于评价抗骨质流失的疗效。
骨转换标志物
骨转换标志物是指能够评估骨代谢的特定生化物质,其在体内的含量变化可以用来预测骨疾病的发生或骨密度的变化。
这些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组织中发现,并根据它们在血液和尿液中的浓度来评估骨代谢情况。
骨转换标志物有助于诊断骨疾病,因为它们可以有效地评估骨吸收和骨形成的活性水平。
这些物质的浓度能够反映出破坏性骨疾病的存在,例如骨质疏松症,而它们同时也能够反映出骨折的可能性,以及骨病变的活动性。
常用的骨转换标志物有胱甘肽、碱性磷酸酶、骨蛋白和共轭类固醇等,它们可以在血液和尿液中检测到。
胱甘肽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并参与骨折愈合过程。
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酶,可以检测骨吸收的活性,并可作为活动性骨病变的指标。
骨蛋白是一种蛋白质,它可用于监测骨的形成情况,主要参与骨细胞的分裂和结构的定义。
共轭类固醇是一种激素,它可以抑制骨细胞的分裂和凋亡,这可以用来监测骨的损伤情况。
此外,还有一些试剂盒可以用于检测多种骨转换标志物,这些试剂盒可以在实验室中使用,用于识别多种疾病,例如骨质疏松症、高钙血症和甲状腺素异常等。
总之,骨转换标志物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可以有效评估病人骨代谢的状况,帮助诊断骨疾病,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骨转换标志物-是一些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
骨转换标志物还可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骼疾病患者的疗效,如骨质疏松症。
学术术语来源——运动影响骨转换:促进或抑制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发育和活性文章亮点:1 此问题的已知信息:运动对骨转换的影响主要是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影响,通过促进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发育,提高或抑制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对骨重建起加速或延迟的作用。
2 文章增加的新信息:文章分析了运动对血液和尿样本中骨转换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研究表明,运动作用于骨骼产生的骨转换标志物变化早于骨密度出现的变化。
3 临床应用的意义:通过检测血、尿样本中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对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组织构建;骨组织工程;骨形成;骨吸收;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前胶原肽(PICP 和PINP);羟脯氨酸;吡啶啉和脱氧吡啶啉;Ⅰ型胶原交联N末端肽(NTX);Ⅰ型胶原C端肽(CTX);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题词: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缩略语: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C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PICP;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typeⅠ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N末端肽:amino-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NTX;Ⅰ型胶原C端肽:carboxy-terminal collagen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摘要背景:骨转换标志物是骨骼重建过程中,存在于血液或尿液中的产物,可用于评价骨吸收和骨形成率是否正常,提示潜在的骨骼疾病。
⾻转换标志物,反映⾻代谢的指标,⾻质疏松诊治需关注!声明:本⽂为杏康医疗门诊医⽣团队原创⽂章。
作者:王苏娅,浙江⼤学医学院附属第⼀医院肾脏病中⼼;1什么是⾻转换标志物?所谓⾻转换标志物就是能反应⾻代谢的指标,常⽤的有:2什么是⾻转换?所谓⾻转换,就是指⾻骼代谢,⾻骼更新的过程,包括:(1)破⾻细胞(吸收去除旧⾻ —⾻吸收);(2)成⾻细胞(矿化重塑⽣成新⾻ —⾻形成);⾻转换既⾻代谢的平衡就在⾻吸收与⾻形成之间形成。
当破⾻细胞吸收旧⾻形成了⾻吸收陷窝,成⾻细胞就跟着去矿化、重塑,⽣成新⾻去填补这个陷窝。
周⽽复始,轮番劳作,再塑⾻骼,故此⾻更新的代谢过程称为⾻转换。
3什么情况下会发⽣⾻质疏松?正常⾻骼再造时,破⾻细胞是与成⾻细胞密切地配合,吸收多少,就形成多少,置换旧⾻,再造新⾻,维持⾻量平衡。
如果破⾻细胞的活⼒⼤于成⾻细胞,吸收⼤于⽣成,就会出现⾻矿化异常:(1)⾸先出现海绵⾻⾻⼩梁数⽬及⼤⼩减少 — ⾻量减少。
(2)接着会出现⾻⽪质密度变薄、⾻⼩梁破坏—⾻组织疏松变形。
直到⾻脆性增加,荷载功能减弱,就易于发⽣⾻折,出现脊柱畸形(脊柱⾻折),⾮重⼒、脆性⾻折。
⾻骼健康多么重要?健康的⾻骼和肌⾁⽀撑⾝体、保护脏器,参与造⾎,让我们能够⾛路、跑步,正常的⽣活!看见⼀个个的⽼年⼈⾝⾼变矮,弯腰驼背,⾏⾛困难,甚⾄⾻痛⾻折,真令⼈⼼痛!⽽肾病病⼈,包括肾移植受者,即使年轻,也因长期服⽤糖⽪质激素等原因,出现⾻质疏松,影响正常⽣活,影响重要器官。
▲⾻质疏松的演变过程⽽⾻质疏松早期没症状,“⽆声⽆息”地存在。
直到发⽣⾝⾼变矮(⾝长缩短3-6cm)、驼背,出现⾻折。
尽管破⾻和成⾻不平衡,但若都在努⼒⼯作,为⾼转运⾻病。
反之,如果⾻骼重塑静⽌,为低转运⾻病。
⾼转运⾻质疏松,需要抗⾻吸收药物治疗;如果是⾻骼重塑静⽌的低转运⾻病,则需要⾻形成刺激剂治疗。
所以⾻质疏松在治疗前需要进⾏⾻转换标志物检查,评估⾻转运状态。
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以骨转换标志物临床意义为主题,我们将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和意义。
骨转换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包括骨吸收标志物和骨形成标志物。
骨吸收标志物主要是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尿酸、骨钙素、骨骼Gla蛋白等,而骨形成标志物主要是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前胶原肽等。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评估骨代谢状态和骨质量。
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反映骨代谢的速度和方向,从而帮助医生判断骨质量的变化和骨疾病的发展。
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骨质疏松症、骨转移性肿瘤等疾病的存在,而骨形成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则可以提示骨折愈合、骨质增生等情况。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包括评估骨质量和预测骨折风险。
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反映骨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评估骨质量的好坏。
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骨质量下降,而骨形成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则可以提示骨质量增加。
此外,骨转换标志物还可以用于预测骨折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与骨折风险有关,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可以提示骨折风险增加。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还包括评估骨疾病的治疗效果。
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反映骨疾病的治疗效果,从而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例如,骨吸收标志物的水平下降可以提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好,而骨形成标志物的水平升高则可以提示骨折愈合效果好。
骨转换标志物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代谢状态和骨质量,预测骨折风险,评估骨疾病的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骨转换标志物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饮食、药物等,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综合考虑。
骨标志物OC、CTX—1、BAP、tP1NP的检测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应用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异常,从而导致骨脆性及骨折易感性增加的疾病。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本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目前估计,在英国每年因为这样的骨折花去的医疗费用超过20亿磅,由于骨质疏松多发于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因此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医疗负担成倍增长。
目前骨密度检查(BMD)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是由于其敏感性低,如果单独使用,潜在的骨折可能无法检出。
过去的10年里,在代谢性骨病的生化标记物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检测性能,快速、可靠,且具有非侵入性,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骨吸收治疗开始之前测量骨吸收标志物是有用的,并且可以在3~6个月后复查以监测治疗反应并坚持治疗。
同样的,骨形成标记物可以用于监测骨的形成。
骨转换指标也可用于患者治疗期间的监测,并且有于决定何时进行重新治疗。
现将骨吸收的特异性标志物CTX-1、骨形成标志物tP1NP、BAP及骨代谢标志物OC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标签:骨质疏松症;骨转化标志物;临床应用骨骼是一种专门的结缔组织,主要由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
骨纤维主要是由Ⅰ型胶原蛋白形成,含大量的矿物质(羟磷灰石)。
骨架功能的完整性和强度是通过骨纤维高度交联的结构来维持的。
骨代谢的速率、小梁连接的程度、皮质及骨膜骨大小及骨骼形态均参与形成骨的质量[1]。
骨代谢活跃,不断地修复和重建,高度同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吸收通过各种调节信号紧密相连。
当骨吸收增强导致骨组织的骨量减少、微结构变化时,骨质疏松便发生了,最终导致骨的易脆性增加从而增加骨折风险性[2]。
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多种疾病,比如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口服抗惊厥药或糖皮质醇类药物及酗酒等。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据报道,由于受雌激素缺乏影响,在女性绝经后的最初几年骨流失更快[3]。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一、背景介绍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指在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随着人们对骨代谢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生化标志物来评估骨代谢状态。
二、骨形成标志物1.碱性磷酸酶(ALP)ALP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的酶类,其中肝脏和肠道是主要来源。
但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也能分泌出ALP,因此在评估骨代谢状态时常用作一种辅助指标。
2.前胶原Ⅰ型氨基端前肽(PINP)PINP是在胶原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前体蛋白,在成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后被剪切为单体蛋白。
因此,PINP水平可反映出新生的胶原合成量,即反映出了新生成的骨量。
3.卟啉(Pyr)卟啉是一种由破坏红血球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液中卟啉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三、骨吸收标志物1.尿胶原Ⅰ型交联肽(NTX)NTX是在胶原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尿液中NTX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2.血清钙调素(sCTX)sCTX是一种由破坏胶原而产生的代谢产物,在骨吸收过程中由破骨细胞释放。
因此,血清中sCTX的水平可反映出骨吸收的程度。
3.血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5b(TRACP-5b)TRACP-5b是一种在破骨细胞分泌到外部基质中并参与去除无机盐的蛋白质。
因此,血清中TRACP-5b水平可反映出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状态。
四、临床应用指南1.评估骨质疏松症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用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和进展。
例如,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可用来评估骨吸收状态,而血清中PINP的水平则可用来评估骨形成状态。
2.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常常需要监测治疗效果。
通过监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水平,可以了解治疗是否有效。
例如,在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时,血清中sCTX和尿液中NTX的水平应该降低;而在使用促进骨形成药物时,血清中PINP的水平应该升高。
⾻转换⽣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综述?基⾦项⽬:重庆市医学科研计划项⽬(2009-2-392),卫⽣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基⾦资助倡通讯作者:冯正平,E-mail:fengzhengping@sina.com⾻转换⽣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阙⽂君 冯正平审校倡重庆医科⼤学附属第⼀医院内分泌科,重庆 400016中图分类号:R587畅2⽂献标识码:A⽂章编号:1006-7108(2014)05-0575-05摘要:⾻转换⽣化标志物具有灵敏性⾼、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较⾻密度更早反映出⾻量变化,联合检测⾻转换⽣化标志物,对评估⾻形成和⾻吸收的平衡状态、⾻代谢疾病的鉴别诊断、抗⾻质疏松疗效等⽅⾯有重要意义。
⾻转换⽣化标志物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代谢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抗⾻质疏松治疗疗效判断⽅⾯均有重要意义,⽬前BALP、P1NP、TRAP、CTX作为相对研究较⼴泛的⾻转化标志物已被应⽤于临床,⼀些较新的⾻转换标志物(如OPG、LP、CatK等)是否能作为预测⾻折风险、监测治疗疗效的指标仍需临床医师进⼀步研究,以使其发挥最⼤的价值。
本⽂对⾻形成⽣化标志物、⾻吸收⽣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进⾏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形成;⾻吸收;⾻转换⽣化标志物;⾻质疏松ResearchprogressinboneturnovermarkersQUEWenjun,FENGZhengping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ChinaCorrespondingauthor:FENGZhengping,Email:fengzhengping@sina.comAbstract:Withhighsensitivity,strongspecificity,andgoodstability,boneturnovermarkerscanreflectthechangesofbonemassmuchearlierthanbonemineraldensity(BMD)does.Thedetectionofboneturnovermarkershasgreatsignificanceofevaluatingtheequilibriumstatusofboneformationandboneresorption,differentialdiagnosisofthemetabolicbonediseases,andtheevaluationoftheeffectofanti-osteoporosistreatment.Thispaperreviewstheresearchprogressofboneformationmarkers,boneresorptionmarkers,andtheirclinicalapplication.Sofar,boneturnovermarkers,suchasBALP,P1NP,TRAP,andCTX,havebeenwidelystudiedandappliedintheclinicalwork.Somenovelboneturnovermarkers,includingOPG,LP,andCatK,needtobefurtherstudied,inordertoconfirmwhethertheyaresuitableforthepredictionoffractureandthesurveillanceofthetherapeuticeffect.Keywords:Boneformation;Boneresorption;Bonemetabolicmakers;Osteoporosis⾻质疏松症是⼀种以⾻量降低、⾻微结构破坏、⾻脆性增加、⾻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性⾻骼疾病,随着⼈⼝⽼龄化,⾻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众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