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分类管理重点行业名录【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16.76 KB
- 文档页数: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精排版)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引言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内容一、名称和编码本名录通过对建设项目按照不同因素进行分类,为每一类项目分配了名称和编码,便于管理和统计。
名称和编码的设定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范。
二、分类标准建设项目按照环境敏感性、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标准如下:1. 环境敏感性: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敏感性评估结果,将项目划分为高敏感性、中敏感性和低敏感性项目。
2. 环境影响程度:根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评估结果,将项目划分为重大影响、较大影响和一般影响项目。
三、分类管理要求根据不同类别的建设项目,针对其特定的环境保护需求,制定了相应的分类管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环境影响评价:对高敏感性项目和重大影响项目,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提交评价报告。
2. 环境保护措施:对高敏感性项目和较大影响项目,要求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节约能源和资源等。
3. 监测与监管:建设项目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
其中,高敏感性项目和一般影响项目的监测要求更加严格。
4. 环境应急预案:建设项目需要制定环境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故和突发事件。
四、管理机构和责任本名录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管理机构和责任分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制定、调整和监督。
2. 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的具体实施和监管。
3. 建设单位:负责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保证项目的环境保护达标。
五、名录更新和调整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建设项目的需求,本名录将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
更新和调整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将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和发布。
结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加强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保护管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初期,对该项目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和评价,提出各种可能的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意见,以及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等环节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和可行性研究。
行业分类的管理名录是在该领域中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和管理,以便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一、工业企业类1、化工厂:指生产化学品、石油化学品、石化原料、燃料、肥料等的企业。
2、电力工程:指热电厂、火电厂、水电站、核电站等电力工程项目。
3、冶金企业:指生产钢、铁、有色金属等冶金产品的企业。
4、采矿企业:指开采各种矿产资源的企业,如煤矿、金矿、铁矿、铜矿等。
5、制药企业:指生产医药品的企业,如化学药厂、中药厂等。
二、交通运输类1、高速公路:指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2、城市轨道交通: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
3、机场:指机场建设项目。
4、海港、港口:指海港、港口建设项目。
5、铁路工程:指铁路工程建设项目。
三、城乡建设类1、住宅区:指居住用房建设项目,如居民小区、社区等。
2、商业建设:指购物中心、超市、商业大厦等商业建设项目。
3、公共建设:指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
4、管道工程:指给水、排水、油气输送等管道建设项目。
5、文化场馆:指文化娱乐场所建设项目,如剧院、体育馆、游泳馆等。
四、农业类1、水利工程:指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如水库、灌溉工程等。
2、渔业养殖:指水产品养殖企业建设项目。
3、农田水利工程:指农田灌溉、排水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4、农业企业:指农产品加工、种植等企业建设项目。
5、农村环保:指农村环境卫生、农村垃圾处理等农村环保工程项目。
五、能源类1、风电项目:指风力发电项目。
2、太阳能项目: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利用项目。
3、生物质能项目:指生物质能利用项目。
4、天然气项目:指燃气管道、燃气站等天然气利用项目。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年度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结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日期】2024.08.01•【字号】沪环评〔2024〕141号•【施行日期】2024.08.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年度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结果的通报各区生态环境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根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展2024年度产业园区“三线一单”和规划环评跟踪评估工作的通知》等要求,我局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实施情况跟踪评估,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总体情况2024年,我局按照园区自评-各区初评-市局抽查的方式对110个产业园区(含重点管控单元以外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产业社区)进行了全覆盖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本市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规划环评要求总体得到有效落实,产业准入、结构调整、环境风险防范、环境监测等重点指标落实率逐年提升,但部分园区在企业巡查和档案建立、监测指标全覆盖、整改计划落实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各区产业园区跟踪评估指标扣分情况见附件1,跟踪评估报告(含问题清单及整改要求)将由各区生态环境局及相关管委会逐一反馈至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
二、评估结果1. 闵行区航天科技产业园2期等8个园区评估得分在90分以上(名单详见附件2),符合本市实施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条件。
经园区自愿申报,现核定将相关园区增补为联动园区,有效期至2025年7月31日。
产业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可按照《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的实施意见》(沪环规〔2021〕6号)有关规定简化项目环评管理。
2. 已联动的59个园区中,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高桥保税区)等12个园区评估得分在90分以下(名单详见附件3),主要存在未全面落实园区环境管理机制建设(一企一档)、日常污染源巡查要求等问题,两年联动实施期满后存在不符合产业园区联动条件的风险。
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上海市实施细化规定(2018版)》的通知【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沪环规[2018]4号【发布部门】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发布日期】2018.05.03【实施日期】2018.05.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上海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上海市实施细化规定(2018版)》的通知(沪环规〔2018〕4号)各有关单位: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本市建设项目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保部令第44号,以下简称《国家名录》)及《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生态环境部令第1号,以下简称《修改单》),结合本市实际,我局研究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上海市实施细化规定(2018版)》(以下简称《细化规定》)。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一、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名录》、《修改单》和《细化规定》要求编制环评文件,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二、列入《细化规定》的项目类别,应按照《细化规定》的有关要求执行。
未列入《细化规定》的,应按照《国家名录》及《修改单》执行。
三、未纳入《国家名录》、《修改单》及《细化规定》的项目,原则上不纳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管理。
对新兴行业,若环保部门认为需要纳入环评审批管理的,由市环保局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四、列入《国家名录》、《修改单》及《细化规定》的建设项目,如仅涉及配套设施、公用工程、辅助工程的,可按照配套设施、公用工程、辅助工程类型确定环评文件等级。
五、根据环境影响及敏感程度,《细化规定》对部分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类别提出了水、大气、噪声、工程分析及环境风险专项评价要求。
对《细化规定》以外的项目类别,区环保局认为需要开展专项评价的,报市环保局备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项目数量不断增加。
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为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环评制度。
为方便环评工作的开展,根据环保法的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
本文将介绍该名录的相关内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分类管理名录,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相关概念1.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制定区域开发、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对策研究的科学活动。
2. 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是指在固定地点,用人力、财力、物力等手段,进行的建筑、土地开发、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等范围较大的工程或设施。
3. 分类管理名录分类管理名录是根据环保法的规定、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对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管理的名单。
该名单明确规定了什么类型的建设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及需要进行何种级别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基本框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说明、分类管理名单、项目分类说明和地理信息分类说明。
1. 说明该部分主要对分类管理名录的整体情况进行说明,包括分类管理的目的、管理范围和要求等内容。
2. 分类管理名单该部分列出了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分类,共分为三类:第一类建设项目为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第二类建设项目为需要逐级确定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第三类建设项目为需要进行环境影响报告表评审的建设项目。
3. 项目分类说明该部分对各类建设项目的范围、特点、评价要求等进行了具体说明,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指导。
4. 地理信息分类说明该部分对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进行了分类管理,明确了不同地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应用1. 普及环评知识分类管理名录的发布对广大公众提高环评意识、了解环评知识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一、项目名称及基本情况
1.1 项目名称:***
1.2 项目概况:***
1.3 项目规模:***
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2.1 技术经济评价
2.1.1 根据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评估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采用
的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情况进行评估。
2.1.2 分析项目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的
增加和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等。
2.2 生态环境评价
2.2.1 评估项目对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水质、气候等方面的生态系统状况。
2.2.2 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对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影响,并
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3 社会影响评价
2.3.1 评估项目对周边居民生活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噪音、粉尘、废气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
2.3.2 分析项目对当地社会组织、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提
出相关的调解措施。
2.4 可行性评价
2.4.1 综合评估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确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2.4.2 制定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并评估其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
以上内容仅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具体评价内容和管理措施还需根据具体项目情况来确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20220207125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名录。
1.2 适用范围本名录适用于我国境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
依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按照本名录确定评价类别。
1.3 分类原则(1)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将建设项目分为三类:重大环境影响项目、较大环境影响项目和一般环境影响项目。
(2)根据建设项目所属行业、区域、规模等特点,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细化分类。
(3)同一建设项目涉及多个行业、区域或规模的,按照环境影响最严重的类别进行评价。
1.4 名录调整本名录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产业发展需求和环境保护技术进步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调整后的名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二、建设项目分类2.1 重大环境影响项目(1)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项目;(2)涉及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项目;(3)可能引发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项目;(4)跨省级行政区域的项目;(5)其他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
2.2 较大环境影响项目(1)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项目;(2)涉及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项目;(3)可能引发较大环境污染事故的项目;(4)其他具有较大环境影响的项目。
2.3 一般环境影响项目除重大环境影响项目和较大环境影响项目以外的建设项目,确定为一般环境影响项目。
三、评价要求3.1 重大环境影响项目重大环境影响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内容包括:(1)项目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2)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3)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4)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5)环境风险评价;(6)公众参与及信息公开;(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 1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一、总则
为了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明确分类管理范围
和要求,特制定本名录。
二、适用范围
本名录适用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涉及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三、分类管理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类型、规模、地理位置、环境敏感性等方面。
四、分类管理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遵循科学性、公正性、全面性、预
防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具体要求。
五、分类管理流程
1. 建设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申请;
2. 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初步审核,确定项目是否属于分类管理范围;
3. 决定是否进行详细评估,划分为A类、B类、C类项目;
4. 按照不同类别的项目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
六、分类管理要求
1. 对于A类项目,实施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环境恶化风险可控;
2. B类项目要求适度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监督管理,及时介入处理问题;
3. C类项目实施简化的环境影响评价,注重环保宣传与教育工作,提升环保意识。
七、监督管理
1. 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2. 发现不符合分类管理要求的项目,立即停止施工,并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
八、附则
1. 本名录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如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将另行修订;
2. 相关单位应严格执行分类管理要求,确保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内容,各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要求执行,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附件2
临港新片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分类管理重点行业名录
一、石化、医药、化纤行业
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除不涉及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的单纯混合和分装外的全部);医药制造业(仅指化学药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业。
二、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行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砼结构构件制造、商品混凝土加工,玻璃纤维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除外);黑色金属冶炼(除压延加工外的全部);有色金属冶炼(除压延加工外的全部)。
三、环境基础设施业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仅指废电子电器产品、废电池、废汽车、废塑料、废油、废船、废轮胎等加工、再生利用);生物质发电;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仅指煤气生产);环境治理业(仅指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利用及处置);公共设施管理业(仅指城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城镇粪便处置工程)。
四、研究和试验发展业
P3、P4 生物安全实验室;涉及医药、化工类专业中试内
容的研发基地;转基因实验室。
五、交通运输、管道运输和仓储业
大型铁路枢纽;新建、迁建机场及飞行区扩建;油气、液体化工码头;涉及危险品、化学品的集装箱专用码头;石油、天然气(除城市天然气管线外的全部)、页岩气、成品油管线;化学品输送管线(除氮气、压缩空气、惰性气体外的全部);油库(除加油站油库外的全部);气库(除加气站气库外的全部);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除油库、气库、煤炭储存外的全部)。
六、核与辐射
生产放射性同位素及其退役;使用Ⅰ类射线装置及其退役;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及其退役;使用Ⅰ、Ⅱ、Ⅲ类放射源;新建500 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
七、其他
(一)涉及以下工艺的项目。
涉及排放XX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2018)中表 1 第一类污染物的项目;轮胎制造以及有炼化及硫化工艺的橡胶制品;人造革、发泡胶等涉及有毒原材料的或以再生塑料为原料的塑料制品制造;含电镀工艺的项目;有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50 吨及以上的项目;有酸洗的项目;有机溶剂清洗工艺的项目(仅指涉及排放生产废水的);含发酵工艺的粮食及饲料加工、淀粉或淀粉糖生产、味精、柠檬酸、赖氨酸制造、酒精饮料及酒类制造;含发酵、提取工艺或高致病性病
原微生物的生物、生化制品制造;有洗毛、染整、脱胶工段的,产生缫丝废水、精炼废水的纺织品制造;有制革、毛皮鞣制工艺的皮革、毛皮、羽毛(绒)制品生产;纸浆、溶解浆、纤维浆等制造;造纸(含废纸造纸);有湿法印花、染色、水洗工艺的服装制造;有提炼工艺的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含钝化工艺的热镀锌;铅蓄电池制造;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拆船、修船厂;围填海工程、海上堤坝。
(二)达到以下生产规模的项目。
年产20 万立方米及以上的人造板制造。
八、位于本市生态红线范围内的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