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58
张舫教授莅临法商学院作讲座
冯贵秀
6月7日上午,法商学院邀请司重庆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张舫教授来我校东校区三楼博士论坛作学术讲座,张舫教授讲座题目为:《我国上市公司法的私人执行分析》,此次讲座由蒋慧院长主持。
张舫教授作了关于上市公司之公司法私人执行的讲座。
张教授首先指出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从控股股东隧道行为,虚假信息披露方面展开。
并提出目前最主要的不是制度问题,而是执行问题。
深入分析了股东投票权冷漠的现象和控股股东利用掏空公司利益暗中转移财产的隧道行为。
最后谈到了应对之策,提出了未来的努力方向,(一)鼓励机构投资者发挥积极作用;(二)为股东行使投票权提供平台;(三)改善股东证券诉讼制度。
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听讲,并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公司法的新知识。
据了解,张舫教授本人在民商法方向成果丰厚,他的著作《公司控制的理论与实践》、《新怕尔格雷夫法经济学辞典》、《证券上的权利》、《公司收购法律制度研究》和《商法》等在国内影响较大。
最后,法商学院院长蒋慧对此次讲座作了总结,她高度赞扬了张教授的严谨的法律逻辑、法律思维和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希望同学们认真向张教授学习。
关于2023年《民法典》讲座的主持词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晚上的主持人,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主持这场关于2023年《民法典》的讲座。
《民法典》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揉合了过去民法的各个分支,形成了一部全面、系统、现代化的法典。
今天晚上,我们将通过这场讲座,一起深入了解《民法典》这部重要法律的内容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民法典》的意义。
《民法典》是我国立法历史上一大里程碑,它的颁布实施对于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商事活动日益频繁,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民法典》的出台填补了我国民事法律的空白,为规范和保护民事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促进了法治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了解《民法典》的内容。
《民法典》包括了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等重要内容,其中涉及到的规定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对于人格权的保护,将有效地维护人们的尊严和自由,为维权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途径。
在婚姻家庭方面,法典中的规定将更加科学、公平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促进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此外,对继承权的明确规定将进一步保障公民的合法继承利益,促进财富的合理流动,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让我们期待《民法典》对于未来的影响。
《民法典》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它也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规范个人行为,保护个人权益。
相信在《民法典》的引领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在这里,我代表主办方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
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够为大家提供对《民法典》的更深刻理解,不仅增长知识,也激发大家对法治的热情。
谢谢大家!《民法典》讲座的延续尊敬的各位嘉宾、专家学者和来宾朋友们,非常感谢大家对此次《民法典》讲座的热情参与!在刚刚的发言中,我简要介绍了《民法典》的意义、内容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现场实录第9期主讲人: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民商法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人:张谷(民商法博士)主题: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时间:2000年11月17日地点:贤进楼501室张: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民商法教研室主任孙宪忠教授作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的讲座。
我们对他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孙老师是我国第一批民法博士之一。
孙老师协助社科院梁慧星先生起草了物权法草案,近期又到德国进行学术访问。
今天,我们请孙老师讲物权行为理论,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国内对于物权行为的理论,社科院梁慧星先生曾在80年代写过文章否定此理论,孙老师的意见正好相反,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今天晚上,我们请孙老师来研讨这个问题,相信会给大家进一步研究物权法带来帮助。
孙:到"民商法前沿"作讲座,我很高兴。
去年,我被邀请到人大作讲座,因事务缠身而没有成行。
今年在周末竟然有这么多学生来共同探讨这个枯燥的话题,实在想不到。
感谢同学们。
今晚我给大家讲"物权行为理论中的若干问题"。
提到物权行为理论,大家感到很复杂。
在我看来,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学者对它的看法。
1985年,一个青年学者撰写主张物权行为理论的文章,引发民法权威者的批判,并形成否定物权行为理论的多数人意见。
在我回国之前几乎全都是否定的观点。
我在国外学习时,发现简单的否定是有些仓促。
随着我国民法研究的深入,我个人认为否定物权行为理论的观点,无论在法理还是在实践上,都难以成立,而且还存在偷换概念的现象,所以讲否定物权行为理论过于绝对。
现在,我通过网络检索到的文章中,大多数青年学者的主张和我相同,这种理论上的一致有力地说明物权行为理论在法理上的合理性,在实践中的积极效果。
一、物权行为理论的起源该理论是由德国历史法学派创始人,著名罗马法学家萨维尼在1840年出版的原著《现代罗马法体系》一书中提出的。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借贷日益增多,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也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本讲座将结合一起真实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例,为大家分析民间借贷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二、案例简介2018年,王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朋友李某借款10万元。
双方口头约定,借款期限为一年,年利率为10%。
借款到期后,王某未按约定归还本金及利息。
李某多次催要无果,遂将王某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1. 民间借贷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成立。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当事人可以约定借款的用途、数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条款。
”可知,民间借贷合同属于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自由约定借款的条款。
2. 案例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在本案中,王某与李某之间的借贷关系符合民间借贷合同的法律规定。
王某作为借款人,应按照约定的期限和利率归还本金及利息;李某作为出借人,有权要求王某按照约定履行还款义务。
3. 案例中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1)借款合同形式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九条:“借款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按照口头形式处理。
”本案中,王某与李某的借款合同为口头约定,存在形式上的瑕疵。
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五条:“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
”可知,本案中的借款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已成立。
(2)借款利率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本案中,王某与李某约定的年利率为10%,未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符合法律规定。
徐涤宇:法律文本中所有权之类型的法教义学分析——兼谈中国民法学的知识转型民商法前沿论坛系列讲座主讲人:徐涤宇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评议人: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海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人:刘亮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研究生时间:12月2日(周日)晚6: 30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徐建国际会议报告厅主持人: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民商法前沿〃论坛,今天晚上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涤宇教授来到人民大学法学院做讲座。
徐老师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法律文本中所有权类型的法教义学分析一兼谈中国民法学的知识转型》,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徐老师的到来。
徐老师长期致力于民法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徐老师还担任很多重要的社会职务,担任民盟中央委员、阿根廷罗马法教授协会荣誉会员、湖北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法典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此外,徐老师还熟悉四门以上的语言。
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轶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T海俊博士担任徐老师演讲的评议人,让我们也欢迎两位老师的到来,下面欢迎徐老师开始精彩的报告!(掌声)主讲人:非常高兴来到人大法学院与同学们进行一次学术讨论,刚才主持人的介绍确实很让我〃汗颜",道理很简单,人民大学法学院是我国法学研究的前沿阵地,能够来到这里做一个报告对我本身就是一个荣幸,而以我苍白的经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在这里做报告完全是班门弄斧了。
另外,非常感谢王轶教授长达一年时间的邀请,因为他总是想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到人民大学这样一个中国法学的最高殿堂与大家交流,我非常感谢王轶教授的邀请。
民法典讲座稿子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就民法典这一重大立法进行讲座,为大家带来一些相关的参考内容。
民法典,作为立法的核心文件之一,对于社会治理和法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我国的民商事关系提供了全面的规范,旨在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首先,民法典将具有法律效力的其他法律进行了整合,包括婚姻法、继承法、物权法等。
这有助于减少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提高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为社会公民提供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法律环境。
其次,民法典在物权编、合同编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修改和完善。
例如,在物权编中,明确了动产和不动产的权利保护,加强了对不动产登记制度的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健全的法律保障。
在合同编中,进一步明确了契约自由、平等协商、诚实信用的原则,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经济交往的规范和顺畅进行。
此外,民法典对于婚姻家庭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保护和规范。
特别是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改革,明确了婚姻期间所得的财产为夫妻共同财产,将更有利于女性在家庭财产分配中的权益保护。
此外,对于离婚制度的改革,强调了离婚必须经过登记机关的审批,并鼓励离婚双方进行调解协商,以降低离婚的次数和对当事人的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还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强。
民法典在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和财产管理进行规范的同时,还明确了对儿童的特别保护措施,在离婚案件、虐待儿童案件等方面给予儿童更多的保护和关怀。
总体来说,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通过规范民商事关系、保护公民权益、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构建,民法典将为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
感谢大家的聆听。
我相信,随着民法典的落地实施,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公正合理,并为每个人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好的保障。
让我们一起期待法治社会的美好未来!谢谢!。
侵权法的定位——“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现场实录第324期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春岐:尊敬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轶老师、石老师、朱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最近一段,侵权法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侵权责任法立法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今天我们“民商法前沿论坛”非常荣幸的邀请到王利明老师为大家作一场主题为“侵权法定位”的学术报告。
王利明教授曾于2006年10月27日在“民商法前沿论坛”做过一场题为“侵权法是什么”的学术报告。
王利明教授在当时报告中做出了“侵权法就是指在受害人的民事权利或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对受害人遭受的损害后果提供救济的法律制度的总称”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侵权法主要是救济法”的认识。
该报告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其文字稿截至目前浏览量已经超过一万人次。
今天我们又很荣幸的邀请到王老师为我们民商法前沿论坛做本学期的第一场开坛报告。
我们也非常荣幸的邀请到王轶老师、石佳友老师和朱岩老师作评议。
诸位老师都是经常为我们上课的老师,大家都很熟悉,就不一一介绍了。
下面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王利明老师给我们做报告。
王利明教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侵权法定位问题。
最近我在《中国法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大家有兴趣可以详细的去看,这篇文章就是讨论关于侵权法定位的问题的。
为什么谈这个题目?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全国人大正在加紧制定《侵权责任法》,民法典的制定就是采取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的方式,在《民法通则》特别是《合同法》、《物权法》制定之后,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制定《侵权责任法》,这会成为我们未来民法典的一编(侵权责任编),从《侵权责任法》的制定可以看出我们采纳了侵权法独立成篇的模式,这是对传统的大陆法系的突破,在传统的大陆法系体系下侵权法是作为债法的组成部分。
从法律上明确将《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篇的民法典现在还没有,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现在大陆法出现了这样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侵权责任法》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独立成编的趋势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