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转导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简述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细胞可以感知和响应外界刺激,并调控细胞内的生物活动。
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复杂而精确,涉及多种分子信号、信号传递通路和调控机制。
本文将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从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响应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
一、信号的产生细胞信号可以来自于细胞外部环境,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外基质等,也可以来自于细胞内部,如细胞器的功能变化、代谢产物的积累等。
这些信号分为内源性信号和外源性信号。
内源性信号是由细胞内部的变化所产生的,如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变化、代谢产物积累等。
外源性信号则是由细胞外部的刺激所引起的,如激素的结合、神经递质的释放等。
二、信号的传递细胞信号的传递主要通过信号分子在细胞内外之间的传递来实现。
细胞膜是信号传递的重要场所,其表面覆盖着许多受体分子,当外界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时,受体会发生构象变化,并激活下游的信号传递通路。
这些通路包括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的激活、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解磷酸化等一系列反应。
这些反应可以通过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来调控,形成一个复杂的信号网络。
三、信号的响应细胞信号的响应是指细胞对信号的感知和相应行为。
细胞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细胞骨架重组等方式,来实现对信号的响应。
基因表达调控是一种常见的信号响应方式,细胞可以通过转录因子的激活或抑制来改变基因的表达水平。
蛋白质合成则是通过信号传导通路内的蛋白质磷酸化或解磷酸化等酶促反应来实现。
细胞骨架重组是通过改变细胞内骨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来调节细胞形态和运动。
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响应是相互关联的。
细胞通过调节信号分子、信号传导通路和调控机制的活性,来实现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响应。
这个过程在细胞生理、发育和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细胞信号转导的异常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总结起来,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过程,包括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响应三个方面。
细胞信号转导与作用细胞生物学论文(1)
细胞信号转导与作用细胞生物学论文
1. 概述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接收外界信号后进行内部反应的过程。
信号可
以是化学物质、光、声音、触觉等各种刺激,而对信号进行转导的细
胞通常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增殖、运动、分化等。
信号转导可分为
三个基本阶段:受体激活、转导途径和反应输出。
2. 受体激活
细胞膜和细胞核内的受体可以感知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
常见的细胞
膜受体有受体酪氨酸激酶、G蛋白耦联受体等;而细胞核内受体如核受体则对脂溶性物质有选择性的识别和结合作用。
受体与配体结合后,
受体激活开始。
3. 转导途径
受体激活后,信号会通过一系列酶、蛋白质、激酶等分子间的反应传递。
这些分子会相互作用形成受体复合物或信号传导通路,从而传递
外界的信息。
不同的转导途径通常包括有线性通路、串联通路、并联
和反馈通路。
4. 反应输出
转导途径终究会导致细胞内部某些分子的磷酸化或变化。
这些分子经
过一系列反应后会触发细胞内的一些反应,如胞质钙离子浓度的改变、酶的活性的改变等。
这些反应最终会导致细胞行为的改变,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
总之,细胞信号转导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过程。
它可以是线性通路,
也可以是多重通路,甚至是网络通路。
它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达到不同的细胞反应,从而影响细胞的生理行为。
理解信号转导和掌握其应用非常重要,可以应用于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细胞信号转导总结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通过特定的信号识别和响应,从而调节自身的行为和反应。
这种复杂的调控过程涉及到多种分子和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学中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以下是细胞信号转导的简要总结。
一、信号分子和受体细胞信号转导通常始于特定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
这些信号分子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或其他细胞间通讯分子。
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的信号传递事件。
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型或酶联型,与信号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可以启动不同的细胞应答。
二、信号传递途径细胞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GPCR)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通路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等。
1.GPCR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GPCR)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后,激活G蛋白,进而调节下游效应分子的活性,包括蛋白激酶A(PKA)、蛋白激酶G(PKG)和离子通道等。
这些效应分子进一步调控细胞功能,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
2.RTK通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是一类跨膜受体,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结合后,激活其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引发下游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
这些信号通路的组件包括多种酪氨酸激酶和下游效应分子,如PLCγ、MAPK、PI3K 等,它们共同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
3.MAPK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信号转导途径,在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应激反应等。
MAPK通路包括多个蛋白激酶级联反应,如Raf-MEK-ERK和JNK 等。
这些激酶通过磷酸化调节下游效应分子的活性,进而调控细胞的应答反应。
此外,还有其他信号转导途径,如细胞因子受体通路、Wnt通路和Hedgehog 通路等。
这些信号转导途径通过特定的信号分子和受体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网络系统,调控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三、细胞响应细胞信号转导的最终结果是产生特定的细胞应答反应。
一、细胞信号转导概述(一)信号转导的概念在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间的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与交换对细胞的生存非常重要。
细胞的信号转导是通过多种分子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有序反应,将来自细胞外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各种效应分子,并产生生物效应的过程。
通常所指的信号转导是指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即生物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通过受体或离子通道的作用,将其转变为细胞内各种分子数量、分布或活性的变化,从而对细胞的功能、代谢、生长速度、迁移等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
(二)信号转导系统的基本组成细胞信号转导系统通常由信息分子(signaling molecule)、受体(receptor)、转导体(transducer)及效应体(effector)四个环节组成。
信息分子的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质膜上、胞质或核内,与之相结合的相应信息分子统称为配体(ligand)。
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可诱导受体的构象发生变化,激活转运体,进而启动细胞内的信息转导途径(如效应体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功能的改变。
(三)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根据介导的配体和受体的不同,信号转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水溶性配体或物理信号作用于膜受体,随后经历跨膜和细胞内信号转导体的依次作用,最终作用于效应体,产生效应。
依据膜受体特性的不同,这类信号转导又有多种通路,主要是由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受体和招募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另一类是脂溶性配体直接与胞质受体或核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这类方式通常都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而产生效应。
应当注意到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也大多可以影响转录因子的活性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四)信号转导途径间的交互联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细节非常复杂,涉及蛋白质等相互作用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过程,而且各种信号转导通路间存在更为复杂的联系,构成错综复杂的信号网络(signaling network)。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外环境信息传递和响应的过程。
在细胞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通过感知这些信号并传导到细胞内部,最终引发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
本文将介绍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机制与重要研究领域。
一、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外信号信息通过具体的分子机制传递到细胞内部,并且在细胞内引发相应的生物学反应。
信号可以是化学物质、光线、温度和压力等,这些信号通过细胞膜表面受体或胞浆内受体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从而激活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分子。
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通常包括受体激活、信号传导、增强或抑制等多个环节。
二、信号转导的机制在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中,不同信号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进行转导,包括直接通过受体激活、信号级联放大、二级信号传导以及负反馈调控等机制。
1. 直接激活:有些信号可以直接通过受体激活下游分子,例如膜受体激活酪氨酸激酶,进而磷酸化下游调节因子。
2. 信号级联放大:部分信号转导可以通过级联放大的方式增强信号的强度和传递效果。
一个典型例子是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转导通路,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可以激活多个G蛋白,每个G蛋白可进一步激活下游信号转导分子。
3. 二级信号传导:某些信号分子可以通过激活下游信号分子形成二级信号传导,例如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可以激活蛋白激酶C,进而磷酸化下游的蛋白质。
4. 负反馈调控:为了避免过度的信号激活,细胞常常会通过负反馈调控机制来抑制信号转导分子的活性,以保持信号的动态平衡。
三、细胞信号转导的重要研究领域细胞信号转导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许多科学家致力于探索细胞内信号传导的机制和调控网络。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研究领域:1. 肿瘤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异常调控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探索肿瘤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2. 免疫信号转导:细胞信号转导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致力于解析免疫应答的信号转导网络,以揭示免疫反应的机制,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第十二章细胞的信号转导信号转导:细胞之间联系的信号有许多种,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类重要的化学信号分子,它们通过与细胞膜上或胞内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将信号转换后传给相应的胞内系统,使细胞对外界信号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细胞所接收的信号包括物理信号、化学信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是细胞间通讯的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合成,经血液或淋巴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靶细胞的化学信号分子,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作用特点是距离远、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的突触前膜终端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殊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特点是作用时间短、作用距离短。
局部化学介质:由某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生长因子、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它们通过细胞外液的介导作用于附近的靶细胞。
胞外信号分子可根据与受体结合后细胞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分为激动剂和拮抗剂。
激动剂:指与受体结合后能使细胞产生效应的物质。
①Ⅰ型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相同,产生的细胞效应与内源性配体相当或更强者②Ⅱ型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不同于内源性配体,本身不能使细胞产生效应,但可增强内源性配体对细胞作用者拮抗剂:指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细胞效应,但可阻碍激动剂对细胞作用的物质。
①Ⅰ型拮抗剂:结合于受体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相同,可阻断或减弱内源性配体对细胞的效应②Ⅱ型拮抗剂:结合于受体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不同,能阻断或减弱内源性配体对细胞的作用。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胞外信号分子,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
配体(ligand):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某些药物和毒物等。
膜受体:主要为镶嵌在胞膜上糖蛋白,由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细胞外域、将受体固定在细胞膜上的穿膜域和起传递信号作用的胞内域三部分构成,其配体是一些亲水的、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肽类激素、生长因子和递质。
细胞信号转导的历程解析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部信号传递的过程,可以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信号通路调节等方式实现。
在细胞信号转导的历程中,包括转录、翻译过程,以及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调节,下面我们来一起解析一下。
1. 转录过程细胞信号转导的第一个步骤是转录过程,每个细胞都拥有一份DNA,这段DNA存储了一系列用来制造蛋白质的基因序列。
当细胞需要特定的蛋白质时,它会把对应的基因所在位置的DNA拷贝到mRNA(messenger RNA)中,并将mRNA带到细胞质中进行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会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例如:核糖体绑定蛋白(RBP)、转录因子等,这些元件可以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蛋白质的调节来实现。
2. 翻译过程翻译过程是将m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这需要依赖于细胞内的一系列酶、核苷酸和氨基酸等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通过启动子序列来启动翻译进程,启动子序列是一段DNA序列,通常位于mRNA的起始端。
在翻译过程中,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可以调节翻译因子的结构,从而影响翻译进程的进行。
这些蛋白质包括EIF4F、IRAK1、Mnk1、PRAS40等,它们可以通过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来调节信号通路的传递。
3. 信号通路信号通路是细胞内外信息的传递和响应的过程,可以通过分子间交互、酶的催化、蛋白质的调节等方式实现。
在信号通路中,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信号网路,例如:蛋白激酶(kinase)和酶促受体(enzyme-coupled receptor)等。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调控信号通路,例如:脱磷酸化、磷酸化等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改变蛋白质的活性和功能,并影响细胞的行为。
4. 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细胞内外环境是影响细胞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细胞可以通过分泌信号分子、调节基因表达等方式对外部环境做出响应。
例如:细胞可以通过分泌Hormone等信号分子来调节体内代谢、生长以及免疫等方面的功能。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与进展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受体与细胞内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可导致细胞内外环境变化的信号网络。
细胞信号转导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它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细胞周期控制以及许多其他生物过程。
本文将介绍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与进展。
I.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细胞信号转导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信号传递、信号放大与细胞内反应。
如图所示,当外部刺激作用于细胞表面的受体时,受体会面对外部刺激发生构象改变,并与跨膜信号分子形成复合体。
其后,跨膜信号分子可能通过内在酶类反应完整的信号转导过程,激活下游分子如细胞内酶系统、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丝裂原激酶等,并引发一系列的生物效应。
信号分子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下游信号分子的转录或翻译进一步传递信号。
最终,这些改变可以导致细胞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并对生命过程产生影响。
II.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细胞信号转导的机制,研究者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整个生物系统进行研究。
这可以在整个细胞中观察和积累数据,并确定哪些分子是如何与哪些反应相互作用的。
还有一种方法是将细胞分解成其组成部分,并将其细胞质、核酸和蛋白质分离出来,然后测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数据,帮助确定哪些分子与特定细胞反应相关联。
最近,生物学的神经科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细胞信号传递的重要方法。
例如,脑成像可以显示特定方面的脑神经再受到外界刺激时如何起作用,这样可以直接观察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
III. 细胞信号转导的进展随着技术和理论的进步,目前最新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解析:许多重要信号分子的结构已经得以解析,如Ras蛋白、STAT协同因子以及蛋白激酶C. 这些结构探测研究揭示了信号分子的功能机制,旨在有助于设计新的靶向药物。
2. 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可以通过大规模筛选的方法研究多种信号分子的功能基因组。
细胞信号转导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二信使(细胞内小分子信使)
如钙离子、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环腺苷二磷酸核糖、甘油二酯(DAG)、肌醇-1,4,5-三磷酸(IP3),花生四烯酸、神经酰胺、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cAMP和cGMP的上游信号转导分子分别为腺苷酸环化酶(AC)和鸟苷酸环化酶(GC),下游分子分别为蛋白激酶A(PKA)和蛋白激酶G(PKG)。
磷脂酰肌醇激酶(PI-K)催化磷脂酰肌醇(PI)的磷酸化。
磷脂酰肌醇特异性激酶C(PLC)可将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分解成DAG和IP3。
钙离子的下游信号转导分子为钙调蛋白,钙调蛋白本身无活性,形成Ca2+/CAM复合物后可调节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
钙离子还可以结合PKC、AC和cAMP-PDE等多种信号转导分子。
NO可通过激活鸟苷酸环化酶、ADP-核糖转移酶和环氧化酶等传递信号。
细胞内一氧化氮合酶可催化精氨酸分解产生瓜氨酸和NO。
生物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和药物靶点细胞信号转导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各种化学信息传递机制,其作用是调节和协调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理现象。
药物靶点则是指在疾病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分子,药物可以通过作用于这些靶点来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将着重探讨细胞信号转导和药物靶点之间的联系和重要性。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细胞信号转导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它们分别是信号的传导、信号的传递和信号的响应。
信号的传导通常指信号分子的识别和捕获,由于细胞膜的存在,许多信号分子无法直接进入细胞内部,它们需要依靠一些信号受体帮助。
信号的传递主要指信号分子和信号受体结合后所涉及的一系列分子和酶的激活和转化过程。
最后一步,信号的响应则是指受体激活后进一步产生的细胞生理或生化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细胞凋亡、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
二、细胞信号转导和药物靶点的关系药物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本质上也是一种信号分子。
药物的作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人工激活受体并进一步影响细胞内部的信号传递和响应过程。
因此,药物靶点通常是细胞表面、细胞膜、细胞内物质、酶以及受体等信号转导途径所涉及的重要分子。
药物靶点的鉴定和阐明是一种重要的药物研究领域,因为药物没有正确选择靶点,不但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甚至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三、常见的药物靶点类型1、G蛋白数量众多,功能重要,它的激活和抑制可以影响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因此,G蛋白是很多药物的常见靶点。
2、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酶类,它们可以通过配对型受体启动许多细胞信号传递通路,包括生长因子、激素、细胞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
因此,针对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药物具有极高的治疗潜力。
3、蛋白激酶是一类重要的酶类,其在细胞内部广泛参与信号传递和调节的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凋亡、细胞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
因此,针对蛋白激酶的药物也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药物研究领域。
四、结语细胞信号转导和药物靶点是化学与生物学之间重要的交汇点,深入理解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和药物靶点的类型和作用,对开发新型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细胞的信号转导是指外界信号通过细胞膜传递到细胞内部,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和细胞功能的调控过程。
细胞的信号转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常见的几种方式包括:
1.直接通透型信号转导:某些小分子信号物质(如气体一氧化氮)、离子(如钙离子)或
水溶性小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与胞浆内的靶分子发生作用,并触发相应的信号转导反应。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大部分信号分子无法直接通过细胞膜,而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特
定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
这些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鸟苷酸环化酶等类型的膜受体。
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会激活下游的信号传递通路,如激活蛋白激酶级联反应或次级信号分子的释放,从而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3.细胞间接触介导的信号转导:有些细胞间信号传递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
例如,细胞
间的黏附分子可以通过细胞-细胞或细胞-基质之间的物理接触来传递信号。
这种方式通常使细胞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形态、迁移和生长等过程。
4.核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某些脂溶性信号分子(如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以通
过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与细胞核内的核受体结合。
与核受体结合后,信号分子与核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功能。
这些信号转导方式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的功能和生理过程。
不同的信号转导方式在细胞内部形成了复杂的网络,以确保信号的准确传递和细胞功能的精确调控。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综述细胞信号转导是细胞内基因表达和功能调控的重要机制,它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并通过一系列分子路径传递到细胞的核内或其他细胞器内。
这种信号传导系统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调节生长、分化和凋亡以及维持组织和器官的整体完整性至关重要。
在本综述中,我将介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基本机制、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在生物学和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包括信号的传导、信号的放大和信号的终止三个步骤。
细胞内信号可以由多种方式产生,包括激素、细胞间接触和外界的环境刺激等等。
一旦信号产生,它会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传导到细胞内。
这些受体可以是膜上受体,如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和七膜状受体,也可以是细胞内受体如转录因子。
传导信号的路径有多种,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通路、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和二聚体修饰等。
这些通路可以通过活化和抑制不同的信号分子来调节细胞内的生物学效应。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激酶、配体和适配蛋白等。
激酶是信号通路中的核心分子,它通过磷酸化反应来调控多种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
配体是与受体结合并激活信号转导通路的物质,可以是激素、生长因子或其他细胞因子。
适配蛋白是起到连接作用的蛋白质,在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到传达和调节信号的作用。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关系非常复杂,共同参与了细胞信号转导的精细调控。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如,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信号通路能够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方向,确保组织器官发育的正常进行。
在免疫系统中,信号转导通路能够调节T和B细胞的激活和增殖,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异常的信号通路活化可以导致细胞失控增殖和转化为恶性肿瘤细胞。
因此,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还在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抑制特定信号通路的活性可以达到抑制肿瘤增殖的效果。
细胞信号转导与与相关疾病综——广医大雪银孔颖诗郭欣仪淑珍谭丞茵小组摘要:由于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就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所以信号转导通路与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间的以与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的改变,是许多人类疾病的分子根底,这已在癌症、动脉硬化、心肌肥大、炎症疾病以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开展的病理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关键词:信号转导,受体,配体,介导等一、信号传导的概念:是指生物学信息〔兴奋或抑制〕在细胞间或细胞转换和传导,并产生生物效应的过程。
信号转导的核心在于通过特定信号通路进展生物信息的细胞转换与传递过程并涉与对相关蛋白质基因表达过程的调控。
二、信号转导的生理意义:1〕其本质上就是细胞核分子水平的功能调节,是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功能调节的根底。
2〕信号转导中的信号指的是生物学信号,可以是物理信号,如电、声光等,更多的是以化学物质为载荷物体的化学信号,如激素、神经递质等。
3〕信号转导的结果即生物效应是各式各样的,可为对靶细胞功能的硬性,或为对靶细胞代、分化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甚至是对靶细胞形态结构和生存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三、与信号转导作用有关物质的概念与性质1)受体:是指细胞中具有承受和转导信息功能的蛋白质,分布于细胞膜中的受体称为膜受体,位于细胞质和核的受体那么称之为胞质受体和核受体①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种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属于化学门控通道,他们承受的化学信号绝大多数是神经递质,激活后可引起离子的跨膜流动。
②G蛋白耦联受体:是指激活后作用于之耦联的G蛋白,然后一发一系列以信号蛋白为主的级联反响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的一类受体。
③酶联型受体:是指自身就具有酶的活性或能与酶结合的膜受体。
④招募型受体:也是单个跨膜受体,受体分子的胞域没有任何酶的活性,故不能进展生物信号的放大。
⑤核受体:实质上是激素调控特定蛋白质转录的一大类转录调节因子,包括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3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和维甲酸受体等。
细胞信号转导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姓名:赵亦天
摘要:多细胞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一定的条件下执行各自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大多具有某种关联,为了使细胞的各种功能活动能够有序的完成,则完善的细胞间的信号传导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信号转导,受体
一.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外的信号物质(激素,递质和细胞因子等)作用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内受体,将细胞外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转到细胞内的过程。
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时,不进入细胞,也不影响细胞内的过程,而是作用于细胞(核)膜的特殊蛋白分子(受体),将外界环境变化信息以新的信号形式(第二信使)传到细胞内,再引发一系列反应,调控细胞功能活动。
二.与信号转导作用有关物质的概念与性质
(1)配体: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
如:A.体外刺激信号(物理性:光、声、电、温度;化学性:空气、环境中的各种化学物质)B. 体内刺激信号(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气体分子(NO、CO、H2S)等)
(2)受体: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天然分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高亲和力等特征,在细胞内放大,传递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
1)G蛋白藕联受体:G蛋白的结合部位在胞浆侧,与配体结合后激
活G蛋白,其本身不具备通道结构,也无酶活性,是通过与脂质双层中以及膜内侧存在的包括G蛋白等一系列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级联式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信号跨膜转导的(也称促代谢型受体)2)酶耦联受体:与G蛋白耦联受体完全不同的分子结构和特性,这一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也没有第二信使的产生。
酶耦联受体分子的胞质一侧自身具有酶的活性,或者可直接结合并激活胞质中的酶,并由此实现细胞外信号对细胞功能的调节。
分为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受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受体酪氨酸磷酸酯酶,受体鸟甘酸环化酶,酪氨酸蛋白激酶结合型受体。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RTK)是细胞表面一大类重要的受体家族。
RTK即是受体又是酶,能够与配体结合,并把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其对应的配体为可溶性的或膜结合的多肽和蛋白类激素,包括胰岛素和各种生长因子。
RTK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细胞生长、分化而不是调控细胞的中间代谢;酪氨酸蛋白激酶联系的受体本身不具有酶活性,但是可以结合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
受体与配体结合以后通过与之联系的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化,磷酸化各种靶细胞的酪氨酸残基,实现信号传导;鸟苷酸环化酶是一次性跨膜蛋白受体,胞外段是配体结合部分,胞内段为鸟苷酸环化酶催化结构域。
受体的配体是心房肌肉细胞分泌的一组肽类激素,心房排钠肽和脑排钠肽。
特点:受体本身就是鸟苷酸环化酶,其细胞外的部分有与信号分子结合的位点,细胞内的部分有一个鸟苷酸环化酶的催化结构域,可催化GTP生成cCMP。
3)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种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的蛋白质
分子,属于化学门控通道,他们接受的化学信号绝大多数是神经递质,激活后可引起离子的跨膜流动。
分为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3)G蛋白: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α亚单位起催化作用,有鸟苷酸结合位点和GTP酶活性。
(4)G蛋白效应器:催化或分解第二信使的酶和离子通道,分为①膜上的酶: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磷脂酶A2 (PLA2 ),磷酸二酯酶(PDE)②调控离子通道:直接/间接(通过第二信使)(5)第二信使:是指第一信使(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作用于细胞膜以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Ca2+,其中钙离子即是电流的载荷体,又可起信号分子的作用。
(6)G蛋白的激活:G蛋白耦联受体构象改变→与G蛋白的α亚单位结合,G蛋白被激活→α亚单位对GDP亲和力下降,GDP与其分离;对GTP的亲和力增加,GTP与其结合→后者诱发G蛋白构象改变→α亚单位与受体分离;与β、γ亚单位分离→形成β、γ亚单位复合体和α亚单位GTP复合体→后者激活G蛋白效应器,并显示GTP酶活性→把GTP水解为GDP→α亚单位再次与GDP结合,与效应器分离→α亚单位重新与β、γ亚单位结合→成为非活性三聚体G蛋白。
(7)蛋白激酶:能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系统,与磷酸酶作用相反。
种类: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占绝大多数),酪氨酸蛋白激酶(少数),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又称蛋白激酶A(PKA),依赖Ca2+的蛋白激酶又称蛋白激酶C (PKC)。
(8)蛋白质磷酸化的作用:①使酶活性改变→代谢改变②通道开放→膜电位改变→兴奋性改变③收缩蛋白收缩或舒张④转录因子活性改变。
三.信号信号转导具体过程
A.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1)化学门控通道:离子跨膜转运,并实现化学信号跨膜转导。
如:Ach 与终板膜上Ach受体结合→受体构象变化和通道开放→钠离子与钙离子经通道跨膜流动→产生终板电位→骨胳肌细胞动作电位→骨胳肌收缩
(2)电压门控通道:比如,动作电位→心肌细胞T管去极化激活L 型钙通道→钙离子内流(作为第二信使)→激活肌质网的钙释放通道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心肌收缩
(3)机械门控通道:比如,对血管壁的牵张(血压升高)→激活平滑肌的机械门控离子通道→钙离子内流→血管收缩
B.G蛋白藕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受体-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途径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G蛋白藕联受体→G(s)→腺苷酸环化酶→环一磷酸腺苷(第二信使)蛋白激酶A →功能效应;若活化受体激活的G蛋白为家族中的某一亚型,这类G蛋白活化后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环一磷酸
腺苷水平。
(2)受体-G蛋白-磷脂酶C途径胞外信号分子(第一信使)→G (i)或G(q)→磷脂酶C→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三磷酸肌醇至内质网或肌质网钙离子释放和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
二酰甘油与钙离子和膜磷脂中的磷脂酰丝氨酸共同将胞质中的蛋白激酶C结合于膜内表面并使之激活。
C.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胰岛素与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和肝细胞生长因子等)——与络氨酸激酶受体结合——胞质侧活性部位活化
(2)络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生长激素等——与络氨酸激酶结合型受体结合——与胞质络氨酸激酶结合并使之激活
(3)受体鸟苷酸环化酶心房钠尿肽和脑钠尿肽——与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结合——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催化GTP生成cAMP——结合并激活PKG——对底物蛋白磷酸实现信号转导。
四.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的不同点
(1)离子通道型受体——路径简单,速度快
(2)G蛋白耦联受体——路径复杂,速度慢,需要多级信号分子中继,作用范围广,能增强信号的放大作用胞质侧无酶活性
(3)酶联型受体——胞质侧具有酶活性
五.相关疾病
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原因:受体数量减少,受体亲和力降低,受体阻断型抗体的作用,受体功能所需的协同因子或辅助因子缺陷,受体功能缺陷,受体后信号转导蛋白的缺陷。
导致特定信号转导过程减弱或中断,引起激素抵抗征。
1)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抵抗征
AIS(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可分为:突变男性假两性畸形,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延髓脊髓性肌萎缩
2) 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1.遗传性胰岛素受体异常,包括受体合成减少,受体与配体的亲和力降低,如受体精氨酸735突变为丝氨酸;受体PTK(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降低,如甘氨酸1008 突变为缬氨酸
PTK结构异常,使靶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丧失
2.自身免疫性胰岛素受体异常:血液中存在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阻断型)
(2)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
1)原因:某些信号转导蛋白过度表达,某些信号转导蛋白组成型激活突变,刺激型抗受体抗体,导致信号传导通路过度激活。
2)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分泌生长激素(GH)过多的垂体腺瘤中,有30—40%是由于编码Gsα的基因突变所致,其特征是Gsα的精氨
酸201被半胱氨酸或组氨酸取代;或谷氨酰胺227被精氨酸或亮氨酸取代,这些突变抑制了GTP酶活性,使Gsα处于持续激活状态,cAMP 含量增多,垂体细胞生长和分泌功能活跃。
(3)多个环节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肿瘤——A.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多种肿瘤组织能分泌生长因子 B.受体的改变:①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常增多,如多种肿瘤组织中发现有编码EGFR的原癌基因c-erb-B 的扩增及EGFR的过度表达。
②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如多种肿瘤组织中证实有RTK的组成型激活C.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改变:如小G蛋白Ras的基因突变,使Ras自身GTP酶活性下降,造成Ras-Raf-MEK-ERK通路的过度激活,导致细胞的过度增殖与肿瘤的发生。
D..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生长抑制因子受体减少、丧失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异常,细胞的生长负调控机制减弱或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