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高品质版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二历史课时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编号 23
第 2 页
第 4 页
第 5 页
邓小平
毛泽东
孙中山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基层民主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D.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科学发展
第 6 页
【合作探究】
(1)“历史性巨变”: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理论或思想:分别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历史意义:分别指导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并相应取得了成功。
(3)共性: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都主张与中国国情和革命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其各自的思想都是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借鉴他国的经验与理论,但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当堂训练】A.A.B.D.C。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课程标准》要求: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网络结构:※精析与探究:1.简述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概括其内容要点。
形成过程:①酝酿: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着手进行整顿。
②开始产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③逐步发展:1978~1982年进行了全面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迈开步伐,主要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兴办经济特区。
④进一步发展:1982年至1987年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⑤走向成熟:中共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内容要点:①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模式。
②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明确了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在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上,强调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④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认识上,强调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上,提出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
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⑧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⑨按“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2.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各部分内容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的理论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孤立地看待。
教学设计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从容说课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历史事件同样也是如此。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既有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也有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失败乃成功之母,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想成功就必须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光辉典范。
本节课给我们系统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及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充分体会到科学、先进的思想对于改造人类社会、造福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错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光荣、伟大的党。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具准备历史图片、投影片(材料)、歌曲《春天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设问——思考——回答。
2.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
3.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文革”图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深刻思想根源何在?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在通过‘五一六的通知’的前几天,他(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关于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示信中,勾画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导火线:2、实质:3、影响: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3、内容:破旧立新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课 题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年级级部11级知识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事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用探究、比较的方法,对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理论来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学习目标情感目标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学习共产党人 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重 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提出、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难 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学情分析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内容,学生在政治上都学过了,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回答即可,对于相关的背景和影响可通过材料来获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 学 过 程活 动 设 计【预习提纲】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历程及提出的主要思想。
3、邓小平理论有何意义?4、三个代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指导意义?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指导意义?【导课】PPT 展示2009年60周年国庆场景:在群众游行方队中分为“思想篇”、“成就篇”、“未来篇”,期中“思想篇”包括《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和《科学发展》……问:同学们知道这四部分体现了我国的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由此导入新课【授课过程】一、邓小平理论(一)、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PPT 展示:材料一:图片:人们欢庆文革结束场面材料二: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案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导火线:2、实质:3、影响: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月召开3、内容:破旧立新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2019-06-01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3、内容: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 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时目标】(本课考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标: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1.2.3.【课前预习案】一、邓小平理论1、形成条件:①成为时代的主题;②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相结合;④继承发展思想,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形成过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揭开了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1982年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的社会主义。
③1987年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1992年南巡谈话: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目标。
⑥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并写入党章。
3、历史意义①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共的结晶,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②实践: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的根本利益。
2、过程:①2000年提出;②2001年建党80周年庆祝大会进一步阐述;③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历史意义: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的问题;②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③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
三、科学发展观1、过程:①2003年10月提出;②2007年6月中央党校讲话完善;③2007年10月十七大确立。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能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 列宁借助伟人精辟言论揭示思想变革对实践变革的重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春天前奏曲【以史为鉴】利用视频展示文革结束后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代微镜头一】年广九一一一中国私营业主的活标本。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年广久看到市场需求的旺盛,想到了扩张。
遭到妻子耿秀云的激烈反对:“你坐牢还没有坐够么?!”年广久不动摇,说“ 我相信邓小平,相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不会变。
思考:结合1978 年前后相关的史实说明年广九为什么相信邓小平?设置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落实知识点,通过表格整理,让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知识点系统化,总结会议意义,强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
春天交响曲【以史为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邓小平结合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史实,举例说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问题导学】1、邓小平理论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2、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有哪些主要论点?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第二框题,按时间线索掌握知识点,明确邓小平理论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的科学性。
【时代微镜头二】1984 年,年广九的雇工由3 人发展到103 人,纳税30 多万元。
“资本家复辟”、“剥削”等帽子也都戴到了年广九的头上,不少人提出要“办”年广九。
1989 年,中国的私营经济进入一个困难时期。
这到底还是不是社会主义?思考:1992 年的邓小平是如何给人们解决疑惑的?对于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得必要性、迫切性,学生难以把握当时的时代脉搏,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利用视频、文字材料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感悟。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导学案【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深化、三个代表【学习难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一、重要的历史转折【自主学习问题导学】(1)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当务之急的政治工作是什么?(2)“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将给中国的政治生活带来什么危害?(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矛头所向是什么?将起到什么作用?思考总结:重要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这一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如何?合作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转折,是因为它的“破旧立新”,填充下表。
内容破旧立新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组织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二、邓小平理论【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目,回答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什么是邓小平理论?【自主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历程阶段内容形成十二大最早提出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和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国两制理论;十三大深化南方谈话十四大十五大总结: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祖国统一:2、邓小平理论的意义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概述“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是什么?四、科学发展观【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意义分别是什么?【巩固练习】1.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最重要的社会影响是A.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B. 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D. 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2.1984年6月,邓小平说“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
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
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
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
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
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
(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
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
根据材料回答:80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哪些重大的理论?
(2)十三大(1987)——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问题设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深化:——南巡讲话、十四大
[问题设置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1.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巡之旅的?
2、《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义?
1、南巡讲话
(1)背景: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2)意义: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2、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四、正式确立:——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三个代表思想
一、提出条件:
(1)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
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3、作用:
(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总结:
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1)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
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1)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2)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3)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4)“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