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选修课课程介绍
- 格式:xls
- 大小:137.00 KB
- 文档页数:36
北京中医药大学选课指南1、专业课国家重点一级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国家重点二级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民族医学等。
中医学专业介绍:培养掌握系统的中医药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掌握基本的西医学知识,能运用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与技能,从事中医医疗与预防工作的中医药临床精英人才。
培养要求:(1)掌握系统而深厚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精通中医经典并能有效指导临床;(2)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以及本学科系统而全面的中西医临床操作技能;(3)具有运用中医药知识和常用的西医学知识处理本领域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危、难、重病症的临床能力;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毕业时临床能力达到主治医师工作水平;(4)具有基本的中医临床科研能力。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药理学、生物化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皮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诊断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中药学专业介绍:主要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用植物学(含拉丁语)、方剂学、物理化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鉴定学、生物化学等。
学习期满,成绩合格,通过论文答辩,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中药学专业设有中药、中药分析、中药资源与鉴定、临床中药四个方向。
2、选修课选修课是自己每学期都要去选的,一般大四就不会选了,有公共类,素质类,美育类,每个院系要求不太一样,要提前登录校园网里,因为选课时间比较短,而且是大量学生同时选,系统很容易崩,最好用电脑选,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拼网速了,有时候网速不好,可能只能选别人挑剩下的了,选修课还是比较有趣的,如果登录进去的比较早,可以选自己感兴趣的。
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
1. 中医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学生将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中药学基础,学生将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性归经、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会学习中药的基本加工制备方法。
3. 中药鉴定学,学生将学习中药鉴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对中药材的形态特征、理化性质、显微鉴定等方面的内容。
4. 药理学基础,学生将学习药物的基本药理学知识,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基本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等内容。
5. 中药制药学,学生将学习中药的制剂学知识,包括中药的制剂类型、制备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6. 中药药理学,学生将学习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包括中药对疾
病的治疗作用机制、药效评价等内容。
以上是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的一般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系统地学习中医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药化学3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药化学3课程是一门深入探讨中药化学原理和应用的重要课程。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药理学和化学成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中药化学的重要性、中药化学原理和应用以及远程教育中药化学3课程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中药化学在中医药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学和化学成分的学科,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和药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药化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中药化学也是中药质量控制和研发新药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可以评价其质量,并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其次,中药化学的原理主要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的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作用的直接来源。
中药化学通过分离、鉴定和分析中药的化学成分,揭示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药化学的原理还包括中药的提取和分离技术,通过不同的提取和分离方法,可以获得中药的有效成分,并为中药的制剂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药化学3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中药化学原理和应用的课程。
该课程通过讲解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中药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药研究和开发中。
另外,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论文写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
在远程教育中药化学3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进行学习。
该平台提供课程教材、学习资料和在线讨论等功能,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同时,该课程还提供在线辅导和答疑服务,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问题和解决困惑。
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中药学专业的选修课可能包括以下几类:
1. 中医药理论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
2. 中医药临床课程:如中医内科临床、中医外科临床、中医妇科临床、中医儿科临床、中医五官科临床等。
3. 中医药科研方法课程:如中医药统计学、中医药文献检索与评价、中医药研究设计与实验技术等。
4. 中医药资源与开发课程:如中药材资源学、中药材栽培与养殖、中药材加工与贮藏、中药制剂工艺学等。
5. 中医药管理与法规课程:如中医药政策与法规、中医药企业管理、中医药市场营销等。
6. 中医药文化与传播课程:如中医药文化概论、中医药史、中医药信息传播与策划等。
7. 其他相关课程:如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制药等。
具体的选修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和专业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建议参考所在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选择。
北京中医药大学公共选修课选课必读选课前请认真阅读以下事项:一、关于选修课1.选修课是为了拓展视野、接近学科前沿、深化专业知识等而开设,是对主修专业学习的良好辅助,但选修课过多会影响必修课的学习。
所以学习中应分清主次,选修课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应结合教学计划规定的选修课学分要求、自己的兴趣等安排好选修。
2.每学期选修的学分以3-6学分为宜。
不宜在一二年级集中完成选修学分。
高年级后涉及的专业选修较多,对今后的专业发展更有帮助。
3.应结合个人学习情况慎重选课,最终选课结果将关系到个人成绩状况,选课后不参加考试记为“缺考”,成绩记“0”分;选修课不及格,如实记分,并列入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如实记入学习档案。
4.同一门课程不能重复选修,若重复选修,仅记录第一次成绩及学分。
5.辅修课请参看附件1:辅修指导。
二、关于选课公共选修课选课过程分三步进行:一选、二选与三选。
一选结束将采取随机抽签方式处理,这样一选时选中的课程并不是最终结果,必须经过二选核实。
对于全校公共选修课,选课人数在30人以上才予开班;对于专业选修课选课人数在30人以上予以开班,其中班级人数少于60人的开课条件为选课人数不少于班级人数的1/2。
二选结束后即可查询到正式课表。
请学生自行记住课表,并在开学前上网核对,注意课程调整信息。
开学依照正式课表上课!开学前如想调整选修课,请参加三选。
二选人数过少的班级课程,将不予开班。
三选结束后务必再次核对课表,如有问题及时与所在学院教办联系。
发现问题不及时联系者,过时不予办理。
请大家注意,三选时间是在开学的第一周,三选结束后,将不能再更改所选课程。
三、选课说明1.操作步骤:学生专区→学生选课→进入选课。
2.请认真查看课程简介,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课。
部分课程有先修课程或性别等要求,请务必按照要求选课!在选课页面拖动可选课程下的滚动条至最后,“操作”列中点击“简介”,即可显示对应课程的课程简介。
3. 部分课程带有实验或上机部分,选中理论部分的同时请将实验或上机部分一并选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第二章绪论(1学时)1、掌握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对象和任务。
2、了解药理学发展概况,近代药理学的分支及长期以来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在药理学方面的贡献。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2学时)1、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和作用方式;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选择性、二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等;受体与配体的概念。
2、熟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概念;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定义。
3、了解受体学说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学时)1、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时量曲线、肠肝循环、血浆半衰期等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2、了解药物的跨膜转运形式;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及不同给药方式、间隔、剂量对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水平的影响。
第五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1学时)1、了解影响药物效应机体方面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第六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1学时)1、掌握传出神经的受体分类及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2、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再摄取、灭活及与受体结合等环节。
3、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突触的结构及化学传递的概念。
第七章拟胆碱药(1学时)1.掌握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新斯的明的作用、作用机理、主要用途和不良反应。
2.熟悉乙酰胆碱的作用。
第八章有机磷酸酯类及胆碱酯酶复活药(1学时)1.掌握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机制,中毒症状及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解救原则。
2.熟悉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用药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第九章抗胆碱药(2学时)1、掌握阿托品的作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措施、禁忌症;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N2受体阻断药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特点。
《中药新药研发思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新药研发思路学时:27(27/0)学分:1.5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中药新药从选题到获准上市的研发思路,熟悉其研究方法,了解相关各学科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拓展中药的临床应用,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言(2学时)掌握中药新药及其它相关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熟悉中药新药研究特点,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中成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展望(2学时)熟悉中成药发展的历史;掌握建国以来中成药发展的历程、进展和现状,重点掌握中药新药注册发展的历程、进展和现状;了解中成药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发展前景。
第三章中药新药研发思路(2学时)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的基本选题原则;熟悉中药新药研发的多种选题范围;了解中药新药研发的不同选题方式。
第四章中药新药研究与注册(3学时)掌握中药新药注册总体原则及中药注册分类;了解申报审批程序;熟悉新药主要研究内容与申报资料。
第五章中药新药研发方法――总体方案(1学时)掌握新药研发的目的和特点;了解新药研发过程涉及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第六章中药新药研发方法――理论研究(2学时)熟悉中医药基本理论、中西医临床各科与新药研发的关系;掌握撰写中药新药立题目的与依据综述资料的方法,重点学会新药申报资料3立题目的和配方依据的撰写。
第七章中药新药研发的方法――药学研究(5学时)了解药学研究的相关学科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与新药研发的关系;熟悉新药药学各项研究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八章中药新药研发方法――药理毒理研究(4学时)了解药理毒理研究的相关学科药理学、毒理学与新药研发的关系;熟悉新药药理毒理各项研究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第九章中药新药研发方法――临床研究(4学时)掌握临床实验的目的,意义,内容(分期),原则;熟悉临床实验方案设计;了解不同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内容。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安排摘要:一、引言二、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简介1.课程背景2.课程目标3.课程学制三、课程安排概述1.课程模块设置2.课程时间表3.课程学分要求四、课程特色与优势1.融合中西医教育2.强化实践教学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五、结语正文:【引言】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著名学府,始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其中,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对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的安排进行详细介绍。
【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简介】【课程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趋势。
为了适应这一发展,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应运而生,将中医和西医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具备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目标】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西医理论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课程学制】该课程采用5+3模式,即5年本科阶段和3年研究生阶段。
本科阶段主要学习中医基本理论、中医临床技能和部分西医课程;研究生阶段则深入学习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课程,并开展课题研究。
【课程安排概述】【课程模块设置】课程模块分为中医模块和西医模块。
中医模块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等课程;西医模块包括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课程。
【课程时间表】课程时间表按照学年和学期进行安排,确保学生在各个阶段都能掌握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课程设置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巩固理论,锻炼实践能力。
【课程学分要求】课程学分要求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定执行。
学生需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并通过考核,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课程特色与优势】【融合中西医教育】北中医5+3一体化课程将中西医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中西医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北中医中医学本科生大四课程
北中医是指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医药类高等院校,其中医学本科生大四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实习,大四学生通常需要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实际操作和临床观摩,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实习内容可能包括在中医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参与诊疗工作,学习病案分析和诊断治疗技能。
2. 中医学课程,大四学生可能需要学习更加深入和专业的中医学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专业课程,加深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理解。
3. 中医药现代科学知识,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大四学生可能需要学习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如中药制药学、中药药理学等课程,了解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
4. 毕业论文或实习报告,大四学生通常需要完成毕业论文或实习报告,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者总结实习经验,进行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培养科研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
总之,大四学生在北中医中医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店实践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其未来成为合格的中医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系统介绍中国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课程。
它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首先,中医学课程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角度出发,介绍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
它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平衡,认为疾病是由体内阴阳失衡所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注重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以达到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次,中医学课程还详细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辨证分析、综合判断等诊断过程。
这些诊断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还能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中医学课程还系统介绍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基本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中药的药性、药效以及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用药物。
同时,课程还介绍了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的治疗手段和方法。
最后,中医学课程还注重实践和临床应用。
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掌握中医的各项基本技能,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分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中医治疗的疗效。
总之,《中医学》课程是一门全面介绍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临床能力,为将来从事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
北中医中药学大一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中药学基础:介绍中药学的定义、发展历史、基本理论、分类方法等。
2. 药用植物学:学习药用植物的分类、形态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等知识。
3. 中药资源学:探讨中药资源的分布、调查与评价方法,学习中药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等内容。
4. 中药化学:讲解中药的药理学、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等。
5. 中药炮制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炮制工艺、炮制方法、理论与实践。
6. 中药配伍学:介绍中药配伍的原则、方法,以及不同药物组合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7. 中草药鉴定学:学习中草药的鉴定方法和技术,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定等。
8. 中药病理学:对中药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和中毒治疗进行系统学习。
9. 方剂学:学习中药配方的组成、制作方法、理论与应用等。
10. 中药药理学:介绍中药的药理学原理、药效学、临床应用等。
11. 实验课程:包括中药炮制实验、生药学实验、中药鉴定实验等实践操作课程。
以上是通常在北中医中药学专业大一阶段所学习的课程内容,具体可能会根据学校和教学安排有所差异。
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师姓名:授课学科:临床实用中成药学授课时间:2012.9~2013.1授课班次:全校各专业教案完成时间: 2012.8主讲教师:。
北中医课表注:☆标记的课程为硕⼠研究⽣必修的外语和政治公共课程,◇标记的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必修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课程,全科医学专业学⽣需在第⼀学期完成养⽣康复学(△标记)的课程学习。
星期⼀星期⼆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第1节⾄第4 节实⽤信息技术18学时3-8周,1-3节机房6沈俊辉等药事管理研究与发展36学时3-11周,1-4节西20教刘新社医药企业质量控制与评价36学时12-20周,1-4节西20教朱⽂涛硕⼠英语(3个班)54学时3-16周,1-4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卫⽣经济理论与⽅法36学时12-20周,1-4节西17教房耘耘、洪宝林等组织⾏为与绩效管理36学时3-11周,1-4节卫⽣法学专论36学时12-20周,1-4节西20教冉晔等计算机应⽤54学时3-16周,1-4节C班(新内容):机房5 王苹D班(Access):机房4 王丽第5节⾄第8 节硕⼠英语(3个班)54学时3-16周,5-8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计算机应⽤54学时3-16周,5-8节A班(Access):机房4杜清B班(新内容):机房6余学杰现代医院管理理论36学时3-11周,5-8节西20教王志伟医患沟通理论与⽅法36学时3-11周,5-8节西20教侯胜⽥现代综合评价⽅法及应⽤36学时计算机应⽤54学时3-16周,5-8节E班(Access):机房4杜清F班(Access):机房6李书珍卫⽣数据分析与应⽤36学时3-11周,5-8节机房2洪宝林、李瑞锋⾼等教育学36学时12-20周,5-8节西20教乔旺忠QOL测量与评价36学时3-11周,5-8节西17教朱燕波西⽅经济理论36学时12-20周,5-8节西17教段利忠第9节⾄第12 节卫⽣管理研究与实践36学时8-16周,9-12节西20教李卫平、陈校云、彭明强、孙瑞华、3-16周,9-12节机房6⾼莉敏、李瑞锋职业⽣涯管理18学时3-7周,9-12节西20教黄炜财务分析与管理36学时8-16周,1-4节西20教程薇管理科学研究⽅法与应⽤36学时3-11周,9-12节西20教房耘耘、朱燕波等社会医学36学时3-11周,9-12节西20教曾光、朱燕波星期⼀星期⼆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第1节⾄第4 节学术英语写作36学时12-20周,1-4节西41教吴青、张春⽉、刘建平中医药贸易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专题36学时中医药外语研究专论36学时12-20周,1-4节西41教吴青、沈艺、丁杨硕⼠英语(3个班)54学时3-16周,1-4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中西⽅⽂化⽐较研究36学时3-11周,1-4节西41教李淑媛、孔祥国英汉语⾔对⽐研究36学时12-20周,1-4节西41教李晶医药卫⽣法学总论36学时3-11周,1-4节西41教冉晔等医学英语听说36学时12-20周,1-4节西41教都⽴澜等计算机应⽤54学时3-16周,1-4节第5节⾄第8 节硕⼠英语(3个班)54学时3-16周,5-8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计算机应⽤54学时3-16周,5-8节A班(Access):机房4杜清B班(新内容):机房6余学杰⾷品与药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18学时3-7周,5-8节西41教徐⼴兵等计算机应⽤54学时3-16周,5-8节E班(Access):机房4杜清F班(Access):机房6李书珍中医药法律理论与实务36学时3-11周,5-8节西41教杨逢柱等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机制研究18学时12-16周,5-8节西41教张静等第9节⾄第12 节医药卫⽣法学案例研究西41教周泽新等2015-2016学年第⼀学期研究⽣课程表(中药学院,含⽣物制药⼯程六年制)从第三教学周开始上课星期⼀星期⼆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第1节⾄第4 节药⽤植物⽣理⽣态学专论36学时6-14周,1-4节东校区17教李卫东、张⼦龙临床中药炮制学36学时3-11周,1-4节东校区13教胡慧华中药炮制技术36学时12-20周,1-4节东校区13教李飞博⼠⽇语72学时3-20周,1-4节西24教陈苏⽣物技术药物学36学时3-11周,1-4节东校区13教⽩根本、王春梅、刘颖抗肿瘤药物基础与前沿36学时12-20周,1-4节36+18学时3-11周,1-4节东校区12教李向⽇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36学时12-20周,1-4节东校区12教张燕玲博⼠医学英语(4个班)72学时3-20周,1-4节具体分班见续页“分班情况表”硕⼠英语(2个班)54学时3-16周,1-4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中药资源综合开发与利⽤54学时6-19周,1-4节东校区12教刘勇、魏胜利计算药物分析36学时3-11周,1-4节东校区13教王耘中药化妆品学36学时12-20周,1-4节东校区13教马群、刘永刚具体分班见续页“分班情况表”民族药学54学时3-16周,1-4节东校区13教林瑞超、刘春⽣、⽯晋丽、王学勇等结构有机化学36学时3-11周,1-4节东校区13教雷海民第5节⾄第8 节博⼠医学英语(2个班)72学时3-20周,5-8节具体分班见续页“分班情况表”硕⼠英语(3个班)54学时3-16周,5-8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中药⽣物技术36学时12-20周,5-8节东校区13教⽩根本科研思路与⽅法36学时东区A班:3-11周,5-8节东区B班:12-20周,5-8节东校区9教乔延江中药质量学东校区13教张贵君、闫永红、⽯晋丽、杨瑶珺等中药商品学专论36学时12-20周,5-8节东校区13教张贵君、闫永红、杨瑶珺、张媛等博⼠⼆外英语72学时3-20周,5-8节,西24教叶若⾈中药学专论A班54学时3-16周,5-8节东校区9教李飞、杜守颖、张贵君、孙建宁、⽯任兵、乔延江、王璞、翟华强药物分析专论54学时3-16周,5-8节东校区13教黄建梅、孙毅坤、段天璇分析测试技术B班54学时3-16周,5-8节东校区13教马长华、张⽟杰、马群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博⼠必修政治)36学时3-11周,5-8节A班西34教;B班西35教王梅红、魏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博⼠选修政治)A班西34教;B班西35教王梅红、魏鹤中药学专论B班54学时3-16周,5-8节东校区9教李飞、杜守颖、张贵君、孙建宁、⽯任兵、乔延江、王璞、翟华强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技术36学时3-11周,5-8节东校区13教⾼晓燕中药鉴定学专论54学时3-16周,5-8节东校区11教杨瑶珺、张贵君、刘春⽣、⽯晋丽等医学统计学(东区A班)54学时3-16周,5-8节东校区9教刘仁权第9节⾄第12 节新药设计学36学时3-11周,9-12节东校区13教雷海民药物代谢学36学时12-20周,9-12节东校区13教刘洋分析测试技术A班54学时3-16周,9-12节东校区13教马长华、张⽟杰、马群中药化学专论54学时3-16周,9-12节东校区12教⽯任兵、刘斌、折改梅、张兰珍、姜艳艳波谱解析36学时3-14周,9-11节东校区13教张宏桂中药成分体内代谢分析36学时3-11周,9-12节东校区11教刘斌、王如峰微⽣物与⽣化药学研究⽅法36学时3-11周,9-12节东校区13教⽩根本、王春梅、孙震晓、史新元药⽤植物栽培试验设计与分析36学时12-20周,9-12节东校区13教孙志蓉医学统计学(东区B班)54学时3-16周,9-12节东校区9教刘仁权2015-2016学年第⼀学期研究⽣课程表(护理学院)从第三教学周开始上课星期⼀星期⼆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第1节⾄第4 节硕⼠英语(2个班)54学时3-16周,1-4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第5节⾄第8 节硕⼠英语(3个班)54学时3-16周,5-8节具体分班请见续页“分班情况表”科研思路与⽅法36学时东区A班:3-11周,5-8节东区B班:12-20周,5-8节东校区9教乔延江医学统计学(东区A班)54学时3-16周,5-8节东校区9教刘仁权第9节⾄第12 节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36学时4-12周,9-12节东校区6教马雪玲护理⽂献分析与论⽂写作36学时10-18周,9-12节东校区6教岳树锦护理科研设计36学时3-11周,9-12节东校区6教郝⽟芳循证护理36学时3-14周,9-11节东校区6教费宇彤等护理教育实践36学时3-11周,9-12节东校区6教郭红医学统计学(东区B班)54学时3-16周,9-12节东校区9教刘仁权说明:1、上课时间:上午第01、02节08:00-09:30;上午第03、04节10:00-11:30下午第05、06节14:00-15:30;下午第07、08节15:50-17:20晚上第09、10节18:00-19:30;晚上第11、12节19:50-21:202、寒假: 2016年1⽉18⽇⾄2⽉21⽇。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108(90/18)学分:6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二零一零年八月制定《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专业及骨伤、养生康复方向使用)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学时:162(122/40)学分:9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
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症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应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症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症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总论(自学)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了解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感冒(2学时)重点掌握感冒的病机及转化,诊断要点;掌握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熟悉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方药;了解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
难点:兼挟证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
第三章咳嗽(3学时)重点掌握内伤咳嗽与外感咳嗽的鉴别诊断;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整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掌握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等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
第四章哮病(3学时)重点掌握哮病的定义,明确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及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熟悉哮病发作时当区别寒痰、热痰,重点着眼于肺、脾、肾的具体辨证治疗;了解哮病的历史沿革。
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实用版】目录1.介绍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2.详述课程表中的主要课程3.分析这些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4.总结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的特点和意义正文北京中医药大学(简称北中医)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其护理专业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声誉。
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份课程表,并分析其特点及意义。
一、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概述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
学生在大一阶段需要学习一系列课程,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表中的主要课程1.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专业课程:如护理学基础、解剖学、生理学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3.实践课程:如护理技能实训、临床实习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
4.选修课程:如心理学、伦理学等,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1.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基础课程,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程,能够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训和实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临床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4.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学习选修课程,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的特点和意义北中医护理大一课程表具有以下特点:课程设置合理,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这份课程表对学生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今后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