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内引流术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3.62 KB
- 文档页数:2
1.引流管的开口高出侧脑室水平的10〜15 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观察引流速度,每日引流量不超过500 ml。
3.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是否透明,有无沉淀。
4.保持引流管通畅。
5.每日定时更换引流瓶,记录引流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6.拔管护理:拔管前ld,可试行抬高引流瓶或夹管,观察患者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立即开放夹闭的引流管;拔管后切口处有脑脊液漏出,应通知医师缝合。
7.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意识、瞳孔、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
8.观察引流管的情况: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受压,翻身时、外出检查时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出、移位,若患者躁动不安、有精神症状,可进行适当的保护性约束。
9.观察引流液的情况: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若患者引流瓶内有大量血性液体流出,可能是由于颅内再次出血。
10.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者外出检査时或更换引流瓶时应先对引流管夹管,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感染。
11.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进行通风,紫外线消毒;绝对卧床休息,可适当抬高床头;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及生活、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对战胜疾病的信心。
12.注意水封瓶必须低于患儿胸腔,搬动患儿时不可高举瓶子,应夹闭胸引管.13.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14. 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15.维持引流通畅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
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病人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
16.定时挤压引流管,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
挤压方法为: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
脑室引流的护理技术操作流程护理目标:患者/家属理解留置管道的目的并积极配合;保持引流固定通畅,控制引流速度及量合理,流速度及量合理,达到引流脑脊液、达到引流脑脊液、以维持一定程度颅内压的目的;以维持一定程度颅内压的目的;及时发现及处理病情及时发现及处理病情变化,最大限度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将不适感降到最低程度。
----------操作流程操作流程 要点说明要点说明 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核对1.医嘱、患者姓名、床号床号2.引流种类、引流管留置时间留置时间护士:阿姨,早上好,我是值班郑××护士。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名字?患者:我叫张××。
患者:我叫张××。
护士:张阿姨你头部留置了一条引流管,为了预防感染,引流袋需每天更换,现在我准备为你更换,好吗/ 患者:好的。
患者:好的。
评 估1.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意识和合作能力疗、意识和合作能力 2.留置引流的目的、时间及引流的位置和种类及引流的位置和种类 3.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流速质及流速4.手术部位敷料有无渗血、渗液血、渗液5.患者/家属对引流管知识的知晓度1.意识模糊、烦躁不安和不合作者必要时使用约束带用约束带2.按引流目的设置引流袋/瓶放置高度瓶放置高度3.引流液异常或敷料有渗血、渗液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知医生处理护士:看起来你的精神不错,昨晚睡得还好吧? 患者:患者:还好,还好,还好,头痛较前轻多头痛较前轻多了。
了。
护士:护士:这是好现象。
这是好现象。
这是好现象。
你头部你头部这条引流管主要是为了把颅内的淤血引出来,减轻你的头痛,昨天到现在引流液大概有300ml 。
患者:哦,有300ml 多吗?多吗? 护士:护士:不多,不多,不多,正常脑脊液每正常脑脊液每3分钟分泌20ml ,每日400-500ml ,你的头痛比原来轻了很多,证明引流液的量是合适的,引流管的高度也是合适的。
也是合适的。
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脑室引流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用于治疗脑积水、脑出血等疾病,是神经外科患者必不可少的辅助设备之一。
然而,由于脑室引流管使用范围广泛,且需要长期留置,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许多细节。
下面介绍脑室引流管的护理7个要点,希望对护理人员有所帮助。
一、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脑组织、血块、脑脓等物质堵塞,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每天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发现引流不畅及时处理,并定期更换引流管。
二、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收集脑脊液的器具,定期更换引流袋可以避免细菌感染的产生。
一般情况下,引流袋需每天更换一次,如引流量大可增加更换次数。
三、保持引流管口干燥引流管口的湿度容易滋生细菌,因此需要保持引流管口干燥。
护理人员在更换引流袋时,应将引流管口处擦干净,并用干纱布包裹引流管口,以保持其干燥。
四、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引流管的位置不正确,容易引起脑组织损伤、脑脊液渗漏等并发症。
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是否正确,并及时调整。
五、注意感染预防脑室引流管的留置时间较长,容易引起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感染预防,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管口干燥、勤洗手等都是预防感染的措施。
六、注意患者体位患者体位的改变会影响脑脊液引流的畅通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患者体位的调整。
患者体位的改变应逐渐进行,以避免引起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
七、注意患者情绪患者在使用脑室引流管时,可能会出现精神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脑室引流管的护理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护理要点进行操作,保持引流管通畅、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注意感染预防等,以确保患者安全、舒适。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注意患者体位、情绪等方面的护理,以全面保障患者的康复。
脑室腹腔引流术脑室腹腔引流术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手术,在治疗诸如颅内出血、颅脑损伤等病症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引流术的定义、适应症、手术要点、术后护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引流术的定义脑室腹腔引流术是一种以神经外科手术为基础,利用导管/管道将脑室内积液引流到腹腔中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目的是通过引流脑室内的积液或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改善其神经功能。
二、适应症1. 脑积水:脑积水是指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吸收障碍而导致颅内压升高、脑室扩张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
脑室腹腔引流术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积水,例如先天性脑积水、脑出血后脑积水等。
2. 颅内出血:颅内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急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头痛、意识丧失、肢体瘫痪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积液的排出是十分重要的,而脑室腹腔引流术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力,帮助血液排出。
3. 脑膜瘤:脑膜瘤是指位于脑膜或神经鞘的良性肿瘤。
由于脑膜瘤通常会导致颅内压升高,患者常常需要除肿瘤外,同时解决颅内积液问题。
在部分手术中,脑室腹腔引流术也被应用到了治疗中。
三、手术要点1. 术前准备:在手术进行前,必须进行相关的检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同时,必须首先确定引流的腹腔端基准位置,并将置管位置确定在胸骨中线以下的合适位置。
2. 手术操作:手术仪器通常是一个脑内引流管,通过手术医生在病人的头部进行一定深度的手术,将导管插进脑室内,再经颅骨路由到腔体内。
通过引流安装器官,最终让导管进入目标位置。
引流下载过之后,医生会将导管插入腹腔插管口处,并紧密处置好连接部分,以确保导管不会脱出导致感染等意外样例。
3. 术后监护:在脑室腹腔引流术完成后,患者必须在监护区或高依赖区进行监护。
医生会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观察,并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或康复训练。
四、术后护理在脑室腹腔引流术中,术后护理同样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相关操作和护理,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第二篇常用专科护理操作技术第四章脑室引流护理一、基本要领(一)操作目的1.保持脑室引流管通畅,维持正常颅内压。
2.防止逆行感染。
3.便于观察脑室引流液性状、颜色、量。
(二)适应症梗阻性脑积水,脑室内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者,高颅压或脑疝患者的急救(三)操作流程(脑室引流技术临床规范化操作流程,附表1)(四)操作要点1.评估(1)核对医嘱操作前核对医嘱、治疗卡、患者姓名,床号,操作目的。
(2)患者评估:1)病情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有无头痛等恐惧心理反应;2)颅内病变评估:评估颅内并病变的性质、部位;3)评估病人是否了解操作目的、意义、能否配合。
(3)环境评估:环境是否安静、清洁、冬季注意病人保暖。
2.准备(1)自身准备准备充分,着装整齐,洗手、戴口罩(2)用物准备无菌治疗巾,引流袋,换药包(血管钳两把,纱布两块),无菌手套,消毒瓶,棉签,笔,纸,弯盘。
3.实施(1)观察引流情况1)核对床号、姓名,2)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戴口罩。
3)从上至下缓慢挤压引流管是否通畅,检查伤口敷料有无渗出,清理床头及床下。
(2)更换引流袋1)戴手套,取合适体位,暴露引流管。
2)头下铺无菌治疗巾,打开换药包,用血管钳在关口上方5cm处夹紧引流管,使管口朝上。
3)取无菌纱布一块,包裹接头处分离引流管、袋。
4)竖直抬高引流管,使引流液完全流入引流袋内,反折接头塞放于床垫下。
5)用3根络合碘棉签分别消毒引流管的内径、引流管横面、引流管外径。
6)取无菌纱布包盖已消毒的引流管外径。
7)取出引流袋,关紧下端活塞,连接引流袋于引流管上。
8)固定引流袋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颅内压。
宣教引流注意事项。
9)松开血管钳,观察引流是否通畅。
(3)处置、宣教1)撤治疗巾,放入弯盘,脱手套,整理病人衣裤及床单位。
2)记录引流量于护理单上。
3)处置用物,健康宣教:①指导患者按要求卧位。
②引流袋位置不能随意移动。
脑室引流护理常规1.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接上引流管、引流瓶,各接头部位用消毒纱布包裹。
2.保持引流瓶通畅,防止受压、扭曲、折角或脱出。
3.注意引流量不超过500ml为宜。
4.观察脑脊液的性状。
5.每天更换引流瓶,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拔管前一天试行夹管,观察生命征、瞳孔,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时,应重新放开引流管。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1.病人取半坐卧位或半卧位。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各类物品均要严格消毒灭菌,预防感染。
3.正确连接各管道,水封瓶用护架保护置于床旁,连接胸腔引流管的长玻璃管必须在水平面下3—4cm。
4.牢固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
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
避免因胶管扭曲,受压而造成阻塞。
引流瓶的液面应低于胸腔60cm。
5.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及气体排出、水柱波动等情况,并详细记录。
如有两条引流管,应分别记录。
如每小时引流量达100毫升以上,应报告医生。
6.每日更换一次引流瓶及连接管。
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先用两把血管钳夹闭引流管,然后换管。
防止气体进入胸腔。
每1—2小时更换胸壁引流口的敷料1次。
7.嘱病人离床活动时,防止引流管移位脱出或打破引流瓶,勿使引流瓶和连接管高于胸壁引流口水平,以防引流液逆流进入胸腔。
T管引流的护理常规1.妥善固定:术后除用缝线将T管固定于腹壁外,还应用胶布将其固定于腹壁皮肤,但不可固定于床上,以防因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而脱出。
对躁动不安的病人应有专人守护或适当加以约束,避免将T管拔出。
2.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以防止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若引流袋的位置太低,可使胆汁流出过量,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经常予以挤捏,保持引流通畅。
3.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正常成人每日的胆汁分泌量为800-1200ml,呈黄或黄绿色,清亮无沉渣。
术后24小时内引流量约为300-500ml,恢复饮食后可增至每日600-700ml,以后逐渐减少至每日200ml左右。
脑室穿刺引流术护理摘要】神经内科病人大多数起病急、病情重、恢复慢,不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其治疗与康复过程中除了需要精湛的医术和精心的护理外,还离不开病人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关键词】脑室穿刺引流术抢救护理脑室穿刺引流术是神经科常见的抢救技术,用于急救或诊断某些颅内压增高疾病,通过穿刺放出脑脊液以抢救脑危象和脑疝。
同时引流脑室内的肿瘤液、炎性液、血性液,能有效地减轻其对脑室的刺激,以减轻症状,为继续抢救和治疗赢得时机。
1 脑室穿刺引流术的适应证颅内压增高出现脑危象或脑疝;颅内感染须经脑室注药;先天性脑积水、术后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尤其是中线部位、颅后窝肿瘤)等;开颅术中或术后颅内压监测。
2 脑室穿刺引流术护理注意事项(1)脑室穿刺是难度较大、有危险性的有创技术操作,常见的并发症有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脑室感染,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谈话、术中配合宣教,协助穿刺进行。
(2)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不宜穿刺,靠近脑室的脑脓肿亦为穿刺禁忌证,因穿刺放液可造成脓肿破入脑室。
(3)完善穿刺前准备与操作配合。
3 脑室穿刺术的术前准备(1)需要患者了解脑室穿刺的目的、意义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愿意配合操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备头皮,剃头,并用75%乙醇消毒头皮;非紧急情况下,术前苯巴比妥0.1克肌内注射镇静。
(2)充分评估患者情况:评估患者目前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有无恐惧心理反应;评估颅内病变的性质、部位,是否为适应证,有无操作禁忌证;评估患者是否了解操作的目的、意义,能否配合;向患者家属解释操作的目的、意义、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取得同意并签字,指导配合方法;评估用物是否配备完善,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3)用物准备完善:包括颅骨钻、脑室穿刺包、脑室引流装置、注射器、麻醉剂、皮肤消毒剂、急救用物等。
4 脑室穿刺术术后的护理(1)保持脑室引流通畅,缓慢持续引流脑脊液。
脑室闭式引流术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一、操作规范:1.术前准备:包括患者与家属的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的目的、步骤、风险和术后护理。
并做好手术器械、药品、消毒物品的准备。
2.麻醉:脑室闭式引流术一般采用全身麻醉。
在麻醉前,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3.体位:患者通常采取平卧位,并使头部略微低于心脏水平。
操作时,头部应保持固定,以便于手术进展。
4.消毒无菌:手术区域应进行消毒无菌处理,包括患者的头皮和手术者的双手。
手术者应穿戴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
5.穿刺定位:在脑室引流术中,需要通过穿刺头部皮肤和软组织,准确定位到脑室。
这是手术中最重要的一步,必须慎重进行,避免误伤脑组织。
6.引流管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目的,选择合适的引流管。
一般采用软管引流,确保通畅和安全。
7.引流管的放置: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手术情况,将引流管插入脑室。
要注意避免弯曲和扭曲,以免影响引流的效果。
8.引流管的固定:在引流管插入脑室后,需将引流管固定在头皮上,防止其脱出或移位。
通常采用缝线固定或者使用引流固定器。
9.引流系统的连接:将引流管与引流系统相连,确保引流的通畅和无菌。
引流系统应置于低于引流部位的容器中,以便于排出引流液。
10.引流量的监测:术后需要监测引流液的量和性质。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应为清亮无色,量少;如出现混浊、血性或过多的引流液,应及时观察和处理。
二、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在手术前,需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保手术安全。
2.术中观察:术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术后护理: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引流情况。
术后1-2天内,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应及时缓解并观察。
4.感染预防:手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风险。
术后,应注意引流口周围的消毒和保洁,定期更换引流系统。
5.并发症处理:如术后出现感染、引流堵塞、脑膜炎等并发症,需及时处理。
脑室引流的护理常规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
脑室引流病人护理常规
脑室引流是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情况。
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引流液的颜色、形状、量。
3.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出。
【护理措施】
1.保持引流管通畅,标示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
2.脑室引流瓶(袋)入口应高于外耳道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
压。
3.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保持患者平卧位,如要摇高床头,须遵医
嘱对应调整引流管高度。
4.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患者躁动时,可酌情予以约束。
5.记录24小时引流量。
6.定时更换引流装置。
【健康教育】
1.告知患者及家属脑室引流管的意义。
2.告知患者及家属留置脑室引流管期间安全防范措施,如:不能随
意移动引流袋位置,保持伤口敷料清洁,不可抓挠伤口等。
脑室引流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有无出现头昏、呕吐、虚脱、防止颅内压低压综合症。
2、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症状(外引流可在短时间内使颅内压下降较快,因皮质塌陷、血管拉长、断裂而易形成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应密切观察头痛、意识改变等症状。
3、注意引流装置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保持引流管通畅。
4、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质和量的变化。
【护理措施】
1、术前按常规准备,剃头备皮,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术后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2、每日晨记录脑脊液的引流量,并注意颜色变化。
引流时间一般为3—5天。
3、引流瓶液体排出口高度应高于患者头部10—15cm,防止位置低,脑脊液短时间内大量流出,引起低颅压。
4、保持引流管周围敷料干燥,如有外渗或切口出皮下肿胀,及时报告医生。
5、拔管前先夹管观察1日,如无颅内压增高,次日可拔管,如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则间断夹管,待患者适应颅内压的变动后,再予拔管。
【健康教育】
1、补充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2、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3、加强功能锻炼。
脑室内引流术护理
一、脑室--心房引流术护理
1.术前按常规准备。
2.剃头及右侧颈部备皮。
3.术后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4.观察心率变化(少数患者可出现早搏或心跳骤停)。
5.术后5—7d如出现高热不退应考虑脑膜炎,败血症或排异反应。
6.防止颅内压低压综合征(患者起床后出现头昏、呕吐、虚脱,应给予头低脚高位,并静脉补充低渗液体)。
7.准备硅胶引流管
(1)检查阀门装置是否正常,是否通畅。
(2)将全套装置拆开后浸泡在 10%甲醛溶液中浸泡 4h。
(3)从甲醛溶液中取出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并多次按压阀门,排出管内的甲醛溶液。
(4)冲清后煮沸消毒6h(主要杀灭致热源)。
(5)手术日再次煮沸消毒使用。
(6)阀门装置不能随意拆卸。
二、脑室--腹腔引流术护理
1.术前准备按常规。
2.剃头及腹部皮肤准备(从剑突到剑突下10cm)。
3.术后按神经外科护理常规。
4.按时按阀门,防止引流管阻塞(手术时用甲紫做好阀门标记)。
术后1—3d每3~4h按阀门15次左右。
5.注意腹部症状如腹痛、胃肠道的不适,随时向医生汇报。
如1周后症状不改善或加重,提示有并发腹膜炎的可能。
6.观察有无颅内血肿症状(腹腔引流可在短时间内使颅内压下降较快,因皮质塌陷,血管拉长、断裂而易形成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要密切观察头痛、意识改变等症状。